首页 理论教育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概述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概述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大多数对问题解决的实验室研究,都是采用界定良好的问题,而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却多为界定不良的问题。进入90年代以后,科学家们对基于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教学模式的研究又掀起了一场新的高潮。创造力和问题解决的关系非常密切。作为问题解决的创造性的活动是以大量的先前掌握的知识为基础的。

第一节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概述

人的思维活动主要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展开的高级认识活动,解决问题是人的思维活动的最普遍形式。

一、问题的概念与分类

(一)问题的概念

这里所说的“问题”,与人在现实生活中所提到的种种问题并不具有相同的含义。问题就是给定的条件与目标之间存在障碍,需要克服。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所有的问题都包含三个基本成分:给定,即问题的起始状态,是已知的关于问题条件的描述;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是关于构成结论的描述;障碍,即问题的正确解决方法不是直接的,必须间接地通过一定的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答案,达到目标状态。这三部分形成了问题空间。

(二)问题的分类

根据问题空间的明确与否,可以把问题分为“结构良好的问题”和“结构不良的问题”两种类型。所谓结构良好的问题,是指其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和可能的操作是清楚确定的。比如下象棋,开局是清楚的,每个子能走的方式是确定的,目标也很明确,就是将对方的老将“将死”。界定不良的问题一般缺乏这种清晰性。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大多数对问题解决的实验室研究,都是采用界定良好的问题,而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却多为界定不良的问题。适于前者的解题过程和技能可能不适用于后者。因此,应注意这两类问题的区别。

(三)问题解决的概念

问题解决是指一系列有目的指向性的认知操作过程,是一种有目的的极其复杂的思维活动。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问题解决思维活动必须具备三个共同的特征:一是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指向性;二是必须有一系列操作程序,包括一系列心理操作程序;三是必须有思维认知成分的参与。其实,可以把问题解决看成是走迷津(问题空间),从你所在的位置(初始状态)到你想去的位置(目标状态),做一系列的转弯(进行一系列的心理操作),最终走出了迷津(问题得到了解决)。

认知心理学家格拉塞在对学生解决几何问题的实验中,对于问题解决中的理解过程提出了一个产生式系统,特别是不良结构问题情境:①问题分析的知觉模式识别;②问题解决中的理解过程;③进行推理的定理知识;④提出目标和制定计划的策略知识。(1)

问题解决主要有两种类型:创造性问题解决(要求运用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和常规性问题解决(使用现成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什么是创造力

创造性是人类长期梦寐以求发展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品质,又称创造力,它是20世纪50到6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最为时髦的概念之一。自1950年吉尔福特在就任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时发表的题为“创造力”的著名演说以来,关于创造力的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有人说,“创造性”这一术语已像春天的使者走遍了现代社会的各个角落。进入90年代以后,科学家们对基于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教学模式的研究又掀起了一场新的高潮。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创造力的本质、测量及其培养问题,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人类的这一高级心理活动品质的内在奥秘。

(一)创造力概念

创造力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研究者因其所持观点、研究方法及鉴别方法的不同,对创造力的定义也各有侧重。目前,心理学中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把创造力定义为: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很显然,产品(即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的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也就成为判别创造性的主要标准。产品在这里应作广泛的理解,包括新观念、新设计、新方法、新理论、新物品、新艺术等。

(二)创造力的类型和等级

很多研究者认为,几乎任何人都可以表现出创造力,只是在表现方式或创造力等级方面有所差异。

加德纳对比了“小C”(因创造力的首字母为“C”)创造力——我们所有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和“大C”创造力——只是非常偶然才发生的能造成突破的创造力。“大C”创造力可见于这样一些人,如爱因斯坦、毕加索以及其他在塑造其文化的观念和标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人;而对日常惯例的微小偏离则是“小C”创造力的表现。

博登则区分了心理性创造力(P-创造力)和历史性创造力(H-创造力),并提出了创造力等级的概念。他认为,心理学意义上的创造力关注的是对个体心理来说具有根本新颖性的一些观念。如果马利有了一个她以前从来没有过的想法,那么她的这个想法就是P-创造力——不管有多少人已经有了同样的想法。而历史学意义上的创造力则适用于对整个历史而言具有根本新颖性的观念。假如马利令人惊奇的想法以前从未有人有过,那么她的这一想法则是H-创造力。由此可见,H-创造力观念是P-创造力观念的一个子集。

P-创造力和H-创造力就像一个连续统体的两端,这中间还有很多等级的创造性成就。一个P-创造性的想法对拥有这个想法的个人来讲是新颖的,而一个H-创造性的想法对整个人类来讲都是全新的,但在这两个端点之间还可以划分出很多等级不同的创造性观念。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人类的创造力并非仅仅表现在科学、科技领域,在文学、艺术、体育、政治、商务、管理、人际交往等形形色色的领域都存在着创造力,创造力可以表现在人类生活的一切实践活动中。

三、问题解决和创造力的关系

创造力和问题解决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些研究者认为,从创造性的内涵来看,对创造性通常有两种理解。其一,指在问题情境中超越了已有经验,突破习惯的限制,形成崭新产品的心理过程;其二,指不受成规限制,能灵活运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超常能力。这两种理解的共同之点是把创造性视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心理活动,不同之点是前者视创造性为一种思维过程,后者则视之为一种思维能力。(2)吉尔福特则主张,创造力与问题解决这两个术语是本质上相同的心智现象。菲德赫逊和特里芬格也把创造力和问题解决结合成“一个单独的复杂概念”,并主张:“像流畅性、灵活性和原创性这样的创造性能力……实际上是现实主义的和复杂的问题解决行为中不可缺少的成分。”(3)因此,创造力总是体现在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因而是问题解决的一个重要领域。

作为问题解决的创造性的活动是以大量的先前掌握的知识为基础的。许多有创造性的思想家证实,他们原先就已经深深地把自己沉浸到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了,经常经历很长的时间,才能获得把问题情境转换成答案情境的“顿悟”。(4)

很多学者提出了问题解决的概念模型,其中有人明确指出创造性问题解决就是以阶段性和逐步性为特征的过程。一般而言,这些模型认为,问题解决过程可分为四到六个阶段,开始于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定义问题或精练问题,评价某些与寻求可能的解决方法或实现最终的目标有关的各种阶段,最终对各种供选方案进行评估,找出一个最好的,有时还需要反思这个过程或者寻找各种办法来检验结果。很多研究者强调,问题发现、问题定义和问题表述的重要性——不同于问题解决——这是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尼克尔森认为,创造力和问题解决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如何构想问题解决。如果个体把问题解决的概念扩大到足以包括应用各种算法来解决问题,如包括用已知的或记忆中的程序来解决问题的话,那么,一些问题解决也可以被看成是创造性的例子,即使不是所有的问题解决都这样。如果只将那些需要独创性思维的问题解决看成是真正的问题解决,那么按照定义,所有的问题解决都是创造性的。根据后一种观点,在专家使用专业领域中所熟悉的算法技术来解决问题时,就不需要创造力。但当他们想要解决自己专业领域外的问题时,因不能使用所熟悉的技术,就需要创造力。(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