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是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毋庸置疑,将知识与智力割裂开来,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两种目的割裂开来的观点,有着明显的偏颇。其次,学生的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智力发展得好,才能深入地掌握知识;智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的进程及其广度和深度。所以,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是相互制约的关系,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都会损害到对方的作用。

(一)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是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只有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1.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争论

关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问题,历史上的形式教育派和实质教育派曾经有过长期的争论。

在西方,形式教育派作为一种学说是在教育理论演进到17世纪后才出现的,就其萌芽来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的一些著名哲学、教育学家。那么,到底何谓形式教育?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等主编的《教育百科全书》指出,形式教育论的拥护者们断言,学校的主要注意力应当用于发展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和记忆能力,而不是用于获得大量的知识。他们认为最宝贵的并不是科学的基础知识,而是学习科学对于改善学生理智能力的那种发展性影响。他们认为发展儿童理智的最重要的材料是语言(尤其是拉丁语及希腊语)和教学;他们捍卫教育上的所谓古典主义倾向。他们认为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借助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目的的专门练习来训练学生。至于这些练习的内容则似乎是完全“无所谓”的。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一书中,把形式教育归纳为三点:①教育的任务在于训练心灵的官能。身体上的各种器官,只有用操练使它们发展起来;心智的能力,也只有用练习使它们发展起来。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发现那些能够最有效地训练学生各官能的心智能力。②教育应该以形式为目的。认为在教育中灌输知识远不如训练官能来得重要。如果人们的官能由于训练而发展了,任何知识随时都可以吸收。知识的价值在于作为训练的材料,即便学习的内容被遗忘了,却仍然留下了一种永久的、更有价值的效果。因此,不必重视课程和教材的实用性,而要重视它们的训练作用。③学习的迁移是心灵官能得到训练而自动产生的结果。认为通过一定的训练,使心灵的官能或某种官能得到发展,就能迁移到其他学习上去。学生学习拉丁文、希腊文和数学,会对学习其他课程和教材有很大的好处。尽管形式教育派在其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变种,但是其主要的观点均强调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思维形式,智力的发展是各种反应的积累。他们认为教学和发展就好像影子紧跟着投影的物体一样,两者是完全同步的。

与形式教育论相对,在西方,近代的实质教育论以联想主义心理学为理论依据,认为心灵只是接纳外界印象的容器,只是意识或心理状态的集合体;知觉、记忆、想象、理解等等心理现象,都是联想作用的结果或各种心理原子的联合。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吸取英国联想主义心理学的思想,认为心灵的本质是不可知的,人们只知道心灵的现象,那就是观念。他所说的“观念”兼有通常的知觉和观念两者的内涵。在他看来,人的全部心理活动,乃是各种观念的活动;人的一切心理现象,如想象、思维、情绪和意志等,无不是变形的观念;而心灵是观念活动的舞台。教育就在于观念的获得,促进统觉的过程。所以,赫尔巴特重视课程和教材。总的来看,实质教育论以联想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认为:①教育在于提示适当的观念来建设心灵。心灵在初生时一无所有。心灵的官能不是现成存在的;心灵有赖于观念的联合,它是经验的产物。因此,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以观念充实心灵的内容。②教育应该以实质为目的,产生观念的课程和教材,就具有首要的地位。因此,教育不在于重视课程和教材的训练作用,或知识教学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作用,而是重视课程、教材的具体内容本身及其实用价值,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③学生智力的发展不依赖于教学过程,发展应该有它自身的完整系统,这个系统不受任何外部因素影响。在他们看来,教学不能推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不能改变发展的方向,而只能利用发展的过程和发展的成果。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辩证统一关系

毋庸置疑,将知识与智力割裂开来,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两种目的割裂开来的观点,有着明显的偏颇。诸多教育家将二者结合起来。在教育史上,第斯多惠(F.A.Diesteweg)最早把教育的形式目的与实质目的统一起来,并主张在小学阶段,教育侧重形式目的,而在中学阶段,则要“逐步提出实质教育的目的”[23]。苏联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也主张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统一,如赞可夫在他的《教学论与生活》一书中引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的话说,教育的“第一种目的即形式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智慧能力,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幻想和理想,为了达到第二种目的,即实质的目的,必须合理地挑选用于观察、认识和思考的事物”。赞可夫主张:“教师不应当迷恋其中任何一个目的,以至于忘了另外一个。”[24]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首先,知识是智力的内容,是进行智力活动的凭借,掌握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智力是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发展的;智力离不开知识,不学知识,就不可能发展智力,智力发展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学生的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智力发展得好,才能深入地掌握知识;智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的进程及其广度和深度。学生的智力水平高,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智力水平不高是学习的一大障碍。所以,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是相互制约的关系,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都会损害到对方的作用。心理学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们不可能指望一个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的“狼孩”有高度发达的智力,同样,我们也不可能期望一个白痴去学习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

与此同时,知识和智力之间并未建立一种必然的联系,它们需要进行一定的转化,即智力对知识必须善于灵活应用,否则知识就成为束缚智力的绊脚石。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所说的“书呆子”就是指人被知识所束缚,不知道变通;同样,一些智商很高的人也会由于怠于学习而变得孤陋寡闻。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当从知识和智力两个方面努力,创造条件,使学生善于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同时也要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