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的认知遵循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辩证统一的规律。[18]按照杜威的看法,儿童的学习过程是从做中学和从积累直接经验开始,然后通过学习间接经验和交往使直接经验的意义得以拓展和丰富,教学即“从儿童现在的经验进展到以有组织体系的真理即我们称之为各门科目为代表的东西”的过程。陶行知先生对于知与行、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提出了他自己独创性的看法。与此同时,重视间接经验的学习,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四)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人的认知遵循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辩证统一的规律。直接经验是指每一个体在认知、探究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亲自获得的经验,是个人的经验。间接经验则既包括他人的经验,也包括人类的经验(种的经验)——人类在文明的演进历程中积累起来的一切经验,并且主要是种的经验。

那么,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什么样的关系?诸多哲学家、教育家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例如,杜威曾经指出:“‘经验’是一个詹姆士所谓具有两套意义的字眼……它在其基本的统一之中不承认在动作与材料、主观与客观之间有何区别,但认为在一个不可分析的整体中包括它们两个方面”;[17]“相互作用的许多事物就是经验;它们是被经验的东西。当它们以另一些方式和另一种自然对象——人的有机体——相联系时,它们就又是事物如何被经验到的方式。”这里,杜威明确提出经验是主观和客观的“兼收并蓄的统一体”。他所说的“相互作用”,在“被经验的东西”上讲,就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互动;在“如何被经验到的方式”上讲,就是主观与客观的互动。为此,杜威在对赫尔巴特以及赫尔巴特学派的以间接经验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做中学”的思想,讨论了儿童学习的过程及其中包含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儿童在主动的作业和实际活动中学到关于事物初步的知识和直接经验。在杜威看来,学生的知识经验自然发展的进程“总是从包含着做中学的那些情境开始”。第二阶段,通过学习“历史”、“地理”和交往,使儿童在第一阶段所获得的直接经验的意义向纵深两个方向扩充。第三阶段,学生所获得的经验和知识的进一步扩充和发展,使之成为“合于理性或合于逻辑的有组织的材料”,即科学的、系统的知识。这是学生经验发展和掌握知识的最高阶段。[18]按照杜威的看法,儿童的学习过程是从做中学和从积累直接经验开始,然后通过学习间接经验和交往使直接经验的意义得以拓展和丰富,教学即“从儿童现在的经验进展到以有组织体系的真理即我们称之为各门科目为代表的东西”的过程。儿童的活动和直接经验是其知识发展的起点和扩充意义的工具。

陶行知先生对于知与行、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提出了他自己独创性的看法。他认为,知识有真伪之分,强调要掌握“真知识”,不要掌握“伪知识”。所谓“真知识”即思想与行为结合而产生的知识,“真知识”是基于经验的,“伪知识”是先验的,经受不住实践的检验。陶先生将人获得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嫁接树枝的过程:“接知如接枝”。要使他人的知识能成为自己的知识,就要以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体部分。倘若对于别人的某种知识,自己根本无相应的经验做根,那么无论如何勉强,也是接不活的。[19]此外,针对有人将“教学做合一”误解为事必躬亲,陶行知先生辩驳说:“我只说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没有说样样知识都要从自己的经验上得来。假使我们抹杀别人经验里所发生的知识而不去应用,那真可算是世界第一大呆子……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种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这样一来,别人的知识在我们的经验里活着,我们的经验也就生长到别人知识里去开花结果。”[20]

由此可见,在人的认知活动中,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人在认知、探究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离不开间接经验的支持,人的直接经验的获得内在地融合了间接经验。离开了间接经验,人的直接经验会变得非常狭窄。另一方面,间接经验是基于直接经验和为了直接经验的。也就是说,间接经验通过转化为直接经验而起作用,其存在的意义也在于拓展人的直接经验,并进而提高人们认知、探究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其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这是因为人类已有漫长的发展历史,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与知识,创造了人类的文明,人类的认识已发展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作为后继者的现代社会的学生,要认识和改造世界,要适应高度发展的社会,就必须掌握人类积累起来的基本科学文化知识,必须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而且,人的生命有限,不可能事事都去实践、都依靠直接经验去认识。恩格斯指出:“每一个体都必须亲自去经验,这不再是必要的了,它的个体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它的历史祖先的经验的结果来代替。”毛泽东也曾指出:“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21]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不能以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为由,要求学生事事躬亲,这在教学中根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教学过程应是以传授和掌握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为主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唯其如此,才使学生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学生学习掌握间接经验,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完全可能的。

与此同时,重视间接经验的学习,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只有当间接经验真正转化为儿童的直接经验的时候,它才具有教育价值,才能成为人的发展资源。当间接经验脱离儿童的直接经验,或者使儿童的直接经验仅处于辅助地位的时候,那么这种间接经验非但不会促进发展反而很有可能抑制儿童的发展。这一点,正如杜威所指出的:“间接的知识,别人的知识,往往变成仅属字面上的知识。……如果所沟通的知识不能组织到学生已有的经验中去,这种知识就会变为纯粹言词,即纯粹感觉刺激,没有什么意义。”[22]事实证明,脱离儿童生活世界的间接经验知识传授所产生的结果往往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也就是说,教学内容只有越接近学生的经验,与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联系得越紧密,教学才会越有效。远离学生的经验,再现代化的教学内容也没有用,不在基于儿童经验的基础上去阐述现代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经验,再好的教学内容也是不可行的。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必须避免历史上出现的两种倾向,即忽视间接经验的传授或者忽视直接经验的积累,坚持以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为主,既要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又要适当组织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学好书本知识,增加实践能力。要在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认识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