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育过程的概念与特点

德育过程的概念与特点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可根据德育内容、学生年龄特点和思想品德实际等具体情况,选择思想品德的知、情、意、信、行等诸要素的任何一方面为德育的开端,以取得最佳的德育效果。他们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教育效果就越好。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与特点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实践,从而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过程。简而言之,德育过程是把一定的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

从德育过程的内涵来看,构成德育过程的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以及德育环境等。其中,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师与学校的团队组织、学生会、社会文化团体等都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则包括个体教育对象和各种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团体教育对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关系,但受教育者作为教育客体不应被看作是消极被动的承受者,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外在影响必须通过受教育者内在的心理矛盾运动起作用。德育目标是受教育者应该达到的德育素质的预期结果和基本要求。德育内容是为实现德育目标服务的,是培养青少年一代所采用的某种社会政治观、世界观以及相应的道德准则。德育方法是根据目标和内容,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采取的各种方式的总和,它包括说服教育、实际锻炼、陶冶教育以及指导自我教育等。德育环境是指对学生成长及其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以及德育工作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的一切内外因素的总和,包括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内部小环境。德育环境对德育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

(二)德育过程的特点

1.社会性

德育过程的社会性,是指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社会影响具有广泛性。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实现的,其中有校内的、校外的、正式的、非正式的、积极的、消极的影响。各种影响因素相互抵消、相互补充的互动现象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这必然使学校德育工作面临复杂局面。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和相应的能力,是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的相互关系中,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诸方面综合影响而形成的。因此,德育过程具有社会性。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其德育是由受过训练的教师根据德育任务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教育,它可以对各种环境影响进行选择和调节,能够充分发挥环境中的积极因素,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2.实践性

德育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使受教育者掌握有关的道德规范,而且还要使受教育者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但是社会道德规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不会自动作用于人的思想,它只能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在人接触这种意识形态的某种物化形式中得到传递。人的道德情感也属于精神范畴,它只有在活动和交往中,才能被学生感受、掌握。学生道德行为本身,虽然不是意识形态,但它是由社会的道德观念决定的,不能通过生物方式遗传,而只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传递。在学校德育中,学生只有参加各种必要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实践活动,在学习、劳动和社会实践中经受锻炼,才能实现由认识到行为的转化,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学生思想道德形成于实践、表现于实践,因此德育过程具有实践性。

3.不平衡性

德育过程是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过程,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又是由道德的知、情、意、信、行几方面组成的,所以德育过程也就是培养受教育者知、情、意、信、行的过程。在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发展中,知、情、意、信、行是密不可分的,德育过程必须讲求五要素的统一。全面关心和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中的知、情、意、信、行等要素,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五要素相辅相成,全面而和谐地得到发展,切忌将五要素割裂开来,以致影响了品德的健康发展。但是,在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知、情、意、信、行诸要素既按内在顺序相互运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相互渗透性,加之青少年学生自身生活环境和接受各方面影响的不同,因而在认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上的发展是不同步的,有的快,有的慢,有的甚至出现薄弱环节,这就使得德育过程既有统一性又有不平衡性。学校可根据德育内容、学生年龄特点和思想品德实际等具体情况,选择思想品德的知、情、意、信、行等诸要素的任何一方面为德育的开端,以取得最佳的德育效果。

4.渗透性

德育是引导受教育者学会怎样做人的教育。要使其学会做人,就要直接传授一定的道德标准和政治理论知识,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但是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靠直接传授的作用是有限的,主要靠引导受教育者在做人的全部生活实践中学习和锻炼。因此,德育过程并不局限于政治课、思想品德课、班会课以及班主任对受教育者直接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它还渗透于各科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等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德育渗透不仅余地大,而且受教育者容易接受,因为受教育者独立意识的觉醒使他们从本性上不愿被人教育。他们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教育效果就越好。德育过程的渗透性会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因而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