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美一体,提升学校文化品位

德美一体,提升学校文化品位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如何才能有效改变学生的习惯成了学校的课题。在课题的研究中把“德美一体”确立为学校德育的核心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由学校美术特色向特色学校迈进。“德美一体”校园环境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

——来自上海市紫竹园中学的情况报告

上海市徐汇区紫竹园中学

学校教育科研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在世界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教师角色定位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学者提出了“教师即研究者”的说法,也就是说,把研究作为教师专业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科研,那么学校的教育科研该如何定位?应该是从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是为了解决工作实践中的问题,这是学校教育科研的生命所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从问题到课题应该成为我们开展教育科研的基本思路。务实有效的教育科研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剂,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学校特色的形成离不开教育科研。因为只有通过教育科研,才能使学校的特色落到实处。

我校是一所建校历史较短的以美术特色为主的高中,学校从以美术特色立校到以美术特色强校走过了十八年的历史。十多年来,在“以美兴校、凸显特色、加强基础、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指导下,从特色立校、特色兴校,逐步走向特色强校。十几年来为央美、国美、清华美院、上海复旦、上海同济、华师大、东华大学等几十所高校输送了数千名美术本科生。现在,学校的美术特色在徐汇区乃至全市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大部分学美术的学生都有学习基础差、行为习惯差、学习不认真等特点,他们中有相当一批人是因为文化成绩不行才改行学美术的。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如何才能有效改变学生的习惯成了学校的课题。在经过几年摸索的基础上,我校于2009年5月向教育部申报了“美术特色学校德育目标的构建及实施”课题,2009年9月获正式批准,学校希望通过改变德育的形式和内容来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希冀以课题为引领做到学画先学做人。针对当前德育过程中现实与传统的矛盾,目标与实效的距离,学校尝试以美育与德育的结合为突破点,创新德育方法,在美术教育中渗透德育,把德育做实、做深。2009年11月课题开题后,在专家的建议下,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美术特色的办学优势,致力于学校美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充分汲取德育和美育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成功经验,并在之后的区重点课题“德美一体育人模式的构建及实践研究”中明确提出并构建了“德美一体”的育人模式,以德育目标为引领,以“以美启德”为切入点,以美育渗透为核心,以德美融合为途径,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并将其落实到学校教育的整个实践过程之中。在课题的研究中把“德美一体”确立为学校德育的核心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由学校美术特色向特色学校迈进。第一,带动了“以美启德”教育模式的基础性研究。将该模式研究提升到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层面进行思考,以该项目的发展作为契机引领学校发展。第二,制定美术特色学校的德育目标,在课程教学中充分体现德美一体。依据紫竹园中学的美术特色,力图构建一个以美术特色为串珠的德育场。从高一培养学生美的心灵和发现、欣赏美的眼睛,进而到高二培养学生“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再到高三培养学生“在欣赏美和鉴赏美的同时能够创造美”。根据青少年品德心理发展的特点,创建了有序、统一、适切的中学各年级德育目标,以分层级的形式逐级呈现,设计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的特点。随着学生认知心理的逐渐成熟,目标的层级也逐渐提高,内涵逐渐深化,审美水准逐步提升。第三,学科教师“以美育德”观念逐渐深化,结合学科特点和自身优势,在课标的指引下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潜移默化地将德育渗透到教学中,以“以美育德”的思想为指导重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开展了系列性教学展示和研讨活动,形成了“资源共享(集体备课)、教学实践(上课与观课)、研讨分享(评课)、反思交流(论坛)”的基本模式。具体形式包括个人实践课、备课组交流课、教研组研究课、校级公开课等,教师则以撰写案例和论文等形式,将研究过程中学到的理论结合具体实践的成败得失进行总结和反思。第四,子课题全面开展,成效初步显现。主课题下细分为六个子课题,分别设置了负责人:(1)美术特色学校的德育总目标与分年级目标的构建;(2)德美一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实践研究;(3)德美一体在美术教学中的实践研究;(4)德美一体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实践研究;(5)德育一体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实践研究;(6)德美一体在构建校园环境中的实践研究。“德美一体”研究在美术教学、班主任工作、各学科教学渗透、学校社会实践活动和德育校园环境建设等方面全面展开。

2009年11月至2010年11月,学校着力推进“德美一体”教育实践模型的构建,追求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的完美结合,初步形成“德美一体”德育模式的目标体系,加快调整了学科建设中德育制度的建设,并尝试推进了“德美一体”模式的学科教学实践,通过各个具体学科的案例剖析导出学科教学中实践“德美一体”教育模式的方法与途径,提升了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意识和德育渗透能力;进行了“德美一体”模式下班主任工作的探索,学校的班主任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特色“主题班会”的开展、班级自我约束条约的建立以及执行;差异学生教育模式的探究;小班化自主教育模式不断深化;家校一体教育模式的创建研究,为班主任工作开辟了新思路,为德育工作开拓了新视野。

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通过资源优化与多元力量整合,在前一年的实践基础上,完善了“德美一体”教育改革实践模型;“德美一体”德育模式的目标体系基本成型;“德美一体”模式的学科教学实践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将德育内容以形象生动的、美的形式表现出来,引导学生把蕴含丰富德育内涵的事物作为审美对象,通过道德情感的体验使道德内化过程变得更为深刻与迅速。“德美一体”校园环境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学科教师“以美育德”观念逐渐深化,结合学科特点和自身优势,加强学科间的配合,在课标的指引下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潜移默化地将德育渗透到教学中,以“以美育德”的思想为指导重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开展了一系列教学展示和研讨活动。在研究的过程中及时关注德育目标的适切性、目标的达成度等方面,并进行了阶段性的反馈。

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学校致力于课题的成果推进、深化,初步在学校德育总目标及分年级目标的基础上进行了学科德育渗透的展示、美术教学德育渗透的汇报,践行了学生社会实践中的德育渗透,老师们也初步掌握了班主任工作中德美一体的方法。以美育为突破,以美育德,以美促德,以美成德。始终倡导“以美育人,以德育人”的教育方针,坚持“要成才,先成人”的办学理念。有效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初步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德美一体育人模式的构建及实践研究”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学校又在2010—2013年三年规划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规划作为引领发展的纲要如何落到实处,不是写出来说说的,必须要有具体的措施。为了落实学校的三年规划,我校在规划中设定的目标都有具体的课题跟进,例如,2010年“说题教研有效性的实践研究”,自2011年本课题开题以来,我校教师通过课题的理论学习,充实了现代教育理论,在深化学期课程统整工作的前提下,将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工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教师们通过“说题”的研究方式对“三题的有效性研究”进行了有效的推进。同时依托“工作坊”等教研活动平台,加强了教师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有力地推进了我校有效教学和有效教研的工作。

2012年初,我校作为区“创新素养系统培养”课题的高中实验校,自2012学年度正式开始在各主要学科开展“优化适合美术特色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系统研究”,重点落实在围绕我校美术特色,以高中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发展的创新素养培养目标研究为基础,以基于新课程实施的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养实践研究为核心,探索形成美术特色学校的学生创新素养的系统培养模式,从而推动我校创建特色高中的进程。从2013年开始迄今为止,全校进行了三个学期的课堂实践,学校开展了教学大奖赛——两次“工作坊”、一次“紫竹杯”,以此为载体,要求教师在课堂设计及教学中要有创新的元素并体现出创新素养培养。通过教学实践,许多老师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如康明老师在自我的体会中写道,“数学教学特别强调悟,其实我们还是迷信练比悟来得快,可以更直接、更容易考出高分。”通过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不是在逐步增强,通过学习,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是不是在增强,这应当是课堂创新的很重要的内容,如果教学中学生的自信心没有了,兴趣没有了,那么教学就是失败的,这不是我们要的高效的创新课堂。在教学过程中隐形知识的挖掘是不是合理自然无痕;通过教学学生是不是学会了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把所学的知识进行自觉的应用和迁移。这些应当成为我们中学数学教学创新中的一些维度。美术设计课老师李杰写道,“第一次上《随形赋意》这堂课时,为了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设计,之前没有给出太多设计案例,而只是让学生看我示范了几个示例。最后收到的作业明显反映出学生们的设计思路没有打开,比较狭隘。我立马对之后的课做出了调整,我通过PPT向学生展示了国内外设计师的优秀创意和案例,具体分析了每一个作品的特点并向学生展示一些平面、半立体和立体空间的设计作品,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不同的构成方式,体会设计师利用身边形态进行创意设计的艺术魅力,从而了解‘随形赋意’在生活中应用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分析设计师采用的‘随形赋意’的创作方法,培养学生多角度发散性的思维和基本表现手法,学习用想象力和一定的技法,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化学老师关士伟写道,“在参与教学大奖赛的过程中,根据创新课程理念,活动前同组教师人人各自备课,然后依次上课、评课,再备课、上课、评课……使‘雪球’越‘滚’越‘大’,备课得越来越‘新’,越来越‘深’。课也上得越来越精彩。教师在这样的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成长也特别快,最终取得好成绩。”同时他指出下阶段备课要做到:(1)教学目标的明确性;(2)学习方法的指导性;(3)教学内容的选择性;(4)教学结构的合理性。语文组总结道:在课堂教学中,一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只有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参与才能形成探索发现新知的能力。二要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三要积极评价,推动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评价应该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倾斜,对学生的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要加以鼓励,培养学生学会、想学、乐学的创新学习能力,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四要注重课外实践,提高创新能力,只有在自我的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英语老师刘佳写道,“自从开展课题研究,在观念上,我克服传统的偏见,给个性不同的学生以充分表现的均等机遇和平等权利,尊重其特智、特长,创设必备的教育教学氛围,从根本上改变循规蹈矩的保守态度,引导学生求新异,敢持歧见,培养其思维的多向性、批判性以及支撑其人格的独立性,以创新作为憧憬与挑战的学习境界。”对于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研究,需要我们教师将教学过程与学生创新过程结合,努力加强教学过程和学生创新过程的系统性研究,要善于对高一到高三的教学内容及创新点进行系统性的整合,要善于将不同的教学模式系统运用到不同的教学内容中,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系统性培养。通过参与课题我们欣喜地发现各学科教师的观念有了很大改变,尽管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毕竟他们在思考、在探索,在蹒跚学习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学校在2014—2017年新三年规划中又提出了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研究”。本课题的研究尝试以分析中学学校文化的要素为起点,通过从学校文化中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空间规划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研究身教、言教、境教、制教等的影响力,进而探索美术特色学校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方法途径。从办学指导思想、学校文化的整体设计入手,从学校文化导向机制、学校自主管理、人本管理等方面,深入探讨如何加强中学学校文化建设,从而凸显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品位,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此外,有关“学科德育渗透研究”(这一课题同时也是上一次教育部规划课题的深化)。当今对学科育人规律的认识,并非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明了,学科教学迷失育人方向的现象还较为严重,学科育人价值的研究还局限在部分一流学校,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还显粗糙。目前学科德育的研究还没有受到教育理论研究者的足够重视,不仅从量上严重缺乏,就是仅有的文献资料的质量也是良莠不齐,为学科德育基础理论发展带来了难度,也是提高学校德育特别是学科德育实效的一大障碍。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德育的内涵也在不断地扩展和变化,德育需要抛弃不适应现代社会的价值与理念,构筑新的、适应市场经济社会要求的思想内容和价值规范。既然德育的内容和形式是不断发展的,教师就更需要对德育新理念进行不断地探索,在自己所教的学科中不断探索,拓宽单一死板的德育内容,因为不同学科的显现程度或者说直接感知程度是有较大区别的。

学校是学生学习新知,获得全面发展,为完善人格奠基的重要场所,校园的一切是一个人日后发展的重要积淀之一。一种好的学校文化可以影响一批人的价值观、审美观,而一个学校的传统也需要文化来传承。因此,良好学校文化的创建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有着积极和深远的影响。学校文化是学校教育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与标识,是实现全面优质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学校整洁优雅的外在文化建设能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强大教育力量,而潜在的学校文化建设不仅能有力地推进素质教育,更能促进学校向深层次、高水平的方向发展。学校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开设了若干特色的校本课程,围绕着学校的美术特色,学校开发了许多校本课、拓展课,如:艺术设计课、艺术欣赏课、书画课、摄影课、服装设计课等等,这些课程的开设无疑对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学校要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稳定的校园文化,而校园文化的形成却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学校的发展中、师生的实践中慢慢积淀而形成的。全校教师通过参与课题(凡区级以上课题我校都配有相应校级课题跟进),从课题研究的门外汉到渐渐了解、知晓教育科研的方法,并在参与课题的过程获益良多,如2012年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凝集部分教师心血与智慧的《追求美德教育奠基美的人生》一书,同年我校有六名教师晋升为高级职称。通过教育科研学校教师改进了教与学的关系,改善了课程设计,调控了教学方向,营造了教学氛围,确保了教学效率,为下一步的课改打下基础。学校教师逐步在教学中提高课堂预测能力、课堂讲解能力、课堂示范能力、课堂检测能力、课堂诊断能力、课堂矫正能力、课堂控制能力以及独立处理教材的能力。这些成绩都是学校文化管理的基础和重要标志。

学校还以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心理周、动漫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向往美,从而表现美、创造美。同时,还在传统节日,写生活动,青年团校、双学小组、志愿者服务活动,社会考察活动中积极探索提升学生素养的途径和方法,全方位地提升学校文化的品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