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岩石与矿物(六年级)

岩石与矿物(六年级)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开始学习华德福课程的时候,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三年级学习创世故事,四年级学习人与动物,五年级学习植物,六年级学习岩石与矿物。而人与动物的学习是跟情绪感受世界相联系。植物与矿物对人来说是更加客观的世界,从某种意义来说离人也更远。六年级岩石与矿物的学习是一种“客观化”的学习。

温 馨 画

温 馨 画

我开始学习华德福课程的时候,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三年级学习创世故事,四年级学习人与动物,五年级学习植物,六年级学习岩石与矿物。后来才逐渐明白其中的道理。施泰纳根据印度东方智慧的启发,把人分成四个基本组成部分,即“四元”:Physicher Leib(德,下同)物质身、Ether Leib以太身/生命身、Astrid Leib星芒身/情感身、Ich自我。听上去有些名词术语的感觉,实际上也很好理解:抬眼望向这窗外春天的世界,有树、有土地,有动物奔跑歌唱。这土地上的泥土、石头,总的来说是没有生命的,是矿物,“纯”无生命的物质;而吐绿的树,它生长,从一颗小小的种子到参天之大树,是生命力之催动;而狗们、鸟们,有着自己的感受与歌吟;作为自主看的这双眼睛的主人,我们有着自我的认知,与世界拉近距离,或保持距离。创世故事是对自我的由来进行最基本的认知,也呈现一个完整的世界。而人与动物的学习是跟情绪感受世界相联系。植物与矿物对人来说是更加客观的世界,从某种意义来说离人也更远。一个孩子到这样一个春天的环境中,最能吸引她的是同伴、动物,因为这些离自己作为人的存在更近。但随着他们的成长,他们也慢慢对周遭其他世界感兴趣。

所以孩子三年级学习创世故事,四年级学习人与动物,五年级学习植物,六年级学习岩石与矿物。很多老师也把天文的学习结合进去,但天文的学习,对我来说,太陌生,讲得很少。有的老师也把天文放到七年级。

六年级岩石与矿物的学习是一种“客观化”的学习。它需要发展一种孩子透过表象世界寻求内在联系和规律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他们“主观化”——把这些“死”东西艺术地转化成“活”的东西,以引起这个年龄段孩子真切的兴趣和共鸣。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这首《火与冰》,是这个阶段孩子的一种象征,这首诗有很多译版,包括屠岸的,我不是很满意,下面是从英文原文所译:

有人说世界将终结于火;

有人说是冰。

根据我对于欲望的体会

我会附和赞成火的人。

但是如果它必须覆灭两次,

我觉得我了解恨足够深,

在破坏方面,冰

也同样巨大

且能胜任。

许多老师这个时段的教学都会在黑板上画一座内涵炽热、外喷强烈的火山!它红色的火焰似乎把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烧灼掉,吞噬光!这个阶段的孩子们很能理解这一切,因为他们的内在就有这样的火山。

岩石的种类主要有三种:岩浆岩或火成岩(Igneous Rock)、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和变质岩(Metamorphic Rock)。代表的岩石是花岗石、石灰石和大理石。

我最得意的一节岩石与矿物课就是介绍这三类岩石的那一节。

做完热身游戏唱完歌,我请孩子们出教室,在校园里随便找到一颗石头,我称之为他们的“命运石”——碰上即是缘。这样做一方面想让他们感到随意一些,生活即学问;另一方面想告诉他们人生真的如此,学会欣赏碰见的,不要太挑三拣四。当然,一节课里挑石头也不要太花时间。

于是他们就照着做了。

一刻钟之后,他们就拿着石头回来,堆放在我准备好的紫色桌布上,有大有小,最后进来的一位男孩子却搞了一个闪着银光的大家伙!我赶快给他挪出地方,他于是把它往桌上一蹾。我也把我准备的一些石头放进去。收集完毕,我请一位同学过来,把石头进行分类,他东瞅瞅,西看看,分成一堆堆的,我让他写下理由。然后请另外一位同学过来,她闻了闻,掰了掰,又分成另外一堆堆的,我也让她写出理由,然后请他们给同学们说一说。

“我分的理由是它们的味道、颜色,还有它们松不松,还有大小。比如这是棉花糖,这是烂橘子!”

“我分的根据是它们的颜色、松紧程度、坚硬程度。”

“从里面来分!”下面的同学说。

于是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锤子,让一个壮孩子戴上护目镜,砸开几个石头,大家感到十分惊讶,观察得十分认真。从结论入手,我请他们讨论,什么是石头们最共通的特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征。

大家说松紧和坚硬度似乎更共通一些。

“为什么?”我马上追问。

几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回答之后,“它们成的原因不一样”跑出来。

等到了!

“你是说形成的原因不同?成因不同?”我不紧不慢地问道。

“是啊。”

“有什么不同?”

他们面面相觑。

于是我开始谈成因,火山运动和岩浆喷发、沉积,还有侵蚀等作用引起岩石的改变也是形成岩石分类的原因。因为成因不同,所以有岩石不同的内在结构。加上我们前几节课的“制作地球”“板块组成”“不平静的大地”等内容,他们很快明白我们谈论的东西。

岩石与矿物的学习是地质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澳洲华德福学校Discovery(发现)大纲建议大致包括这些内容:

· 地质学中的力量

· 岩石作为地球的骨骼

· 当地地质学的故事,进而扩展到对全球的介绍

· 地球的构造

· 板块学说

· 岩石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 地球的“宝石”以及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 为什么本地岩石有那样的特征

· 本地著名的矿物

通过学习,希望孩子们:

1.能够对周围直接接触到的环境中的地质学内容有所了解;

2.对土壤、岩石、宝石的构成,能够做出正确的书面描述;

3.理解地球是如何形成的(使用简单的术语);

4.理解地球的表层是如何发生改变的——火山、侵蚀、环境问题;

5.分辨出不同的岩石与晶体;

6.理解本地区矿产是如何形成的;

7.理解更多关于“自然灾害”的内容。

教学策略

a.前往富有地质特性的区域实地考察;

b.专题研究、观察、搜集、记笔记等;

c.不同种类岩石的象征性意义,如水晶与宝石在神话与传说中的故事;

d.矿物在医药以及烹饪方面的应用;

e.盐及盐的制作;

f.天然资源,采矿业;

g.研究项目:每一名学生都研究一下自己的幸运石(birthstone);

h.参观博物馆;

i.邀请嘉宾演讲;

j.参观一座金矿;

k.使用地图与简图来解释地质的形成。

具体地说,“地质学中的力量”是指风力、水力、压力磁力、热力等,它们对引起地质变化起很大作用。让孩子知道自然现象背后的成因,从而开始探究起规律是必要的。对比“地理”和“地质”,英文是Geography与Geology(台湾版将爱尔兰老师科瓦奇(Kovacs)六年级教学的书译成《天文与地理》,有误,应该是《天文与地质》),地理为“地之纹理”,更直观,更感性,而地质相对抽象,理性一些。所以四年级开始比较正式介绍地理,六年级开始介绍地质,我认为有这样一个道理。另外,把岩石比喻成骨骼是非常贴切的,如同把水比喻成血液。这里完全可以唤起孩子们回忆起学过的神话《盘古开天地》。在这个中国创世神话中,《五运历年纪》云:“盘古之君……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毛发为草木。”结合到人,孩子们很好理解。在学习“地球的构造”与“板块学说”时,有一节课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制作地球”——像亚当、夏娃和女娲创世一样。之后再做一个拼图游戏,让孩子直观感受一下把地球想象成一块整体的图景。关于六年级是否介绍板块学说是有争议的,主要点为一,太抽象;二,这只是一种假设学说。不过我倒觉得从想象的角度出发,给孩子一种可能性,还是值得用一节课尝试。我还让孩子们用面包片表现这种变化,也展示那三种岩石的形成,效果不错。

关于这里的学习目标,我觉得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可以使用一些简单的术语;二是注意自然灾害的问题。前者是我们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带入一点学术的东西,为孩子以后的学习打基础,而学术术语是学术学习很重要的精确的概括,内涵和外延有定指,本身也是重要的内容和理解的起点。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这越来越是当代人的意识。我们老师宣传环境保护,实际行动起来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我们也不能成为过度的环保论者,我们应该看到大自然本身的变化所带来的灾难,而不是所有的一切后果都是由人带来。

说到环保,以上内容主要引自澳洲华德福学校大纲,里面还引用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美国科普女作家,她的那本《寂静的春天》引起现代环保意识,也引起敌敌畏的禁用与否的论战)的一句话:“一个孩子好奇心的培养,要求至少有一个能与他们一起分享的成年人的陪伴,与他们一起重新发现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快乐、兴奋和神秘。”

这里有三个名词值得关注:好奇心、陪伴、发现。

像前面列举到的例子,在施泰纳华德福教育的教学法中,有很重要的手段,即回到孩子本身去,回到人中去。具体地说,把那些没有生命的东西,转化、隐喻为有生命的、鲜活的、人的。六年级的孩子,对知识和外部内部世界的好奇与日俱增,他们愿意去探索世界与世界背后的规律,但是,他们还保留着强烈的主观和个体因素。他们想要了解的不是死的、单纯的名词术语或知识、器物,而是他们可以理解的、建构和想象的东西。一位华德福老师写道:“传统教育的目标是将孩子引入特定的知识领域,而华德福教育则与此相反——以一种促进孩子健康发展的方式将各领域的知识转化成教育本身。”即是这些知识为教育本身服务,而不是教育为这些知识服务!

比如我们带孩子们去自然博物馆参观。如果你去看标牌上写的东西,不管拉丁文还是英文,你一定会一头雾水。岩石和矿物里有太多的名词术语。那些标注的化学成分固然十分重要,但与我们是隔离的。事实上,如果我们不是专门的化学矿物学老师,我们并不会关注它的化学构成。我们关注的首先是琳琅满目、姿态各异、五彩缤纷的矿物陈列的世界。形状、颜色、疏密程度,当然还有中文或英文的名称:金、银、陨石……让孩子们感兴趣的也是这些东西,好奇心与探究欲推动他们去发现东西背后的成因:为什么会不一样?为什么那么多年了那只蝴蝶还在那个石头上?

在那里同学们印象深的是颜色,不同的金属属性呈现不同的颜色。这与他们看到的山的颜色、珠宝的颜色,都结合进去了。我们还提到了光谱

放眼看世界,学生们发现岩石与我们生活的联系居然如此丰富和重要!环绕我们四周,哪一处没有石头?钢筋水泥的城市、外墙的瓷砖,行走的人行道,都是由不同形式的石头转化而来;家中石头的摆设、妇女佩戴的珠宝首饰、拍卖会上的和田玉、欧泊石,都来自石头;还是中药中运用的石头:石膏、赭石、磁石,居然能治大病!十足神奇。

上面那个大纲提到教学策略。实地参观、专题研究、样品搜集、试验笔记、相关故事、嘉宾演讲、使用图简等都是很好的学习手段,并且在我的教学中我都尝试过,这些对孩子的理解,对学习兴趣的激发,确实有实在的效果。这不是让同学自行发挥,而是有老师真心的陪伴。前面谈到火与冰的对立,步入青春期的孩子,一方面自己内心和身体随着自己的成长有一定力量,但他们对如何使用这些力量有着困惑,不要以为他们是小大人了,事事可以自己做主。并且表面上他们把房间门关起来——好像把心的门关起来,或让成人离得远远的,其实这是假象。他们很需要身边的成人理解和支持他们,陪伴他们。需要更大的力量来推动他们,也需要更清晰,或者说更高的自我来给予指导,还需要情感的分享。研究冷的东西,更需要生命的热度。通过感受、观察的方式拉近距离,与他们生命相联系,是十分必要的。老师在教学中的陪伴和指引,肯定也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再回到教学上来,岩石与矿物的教学,与众多学科,地理、物理、化学、语文、数学、商业、交通、安全、环保,甚至还有民俗等都有密切的关系。我这里用一个实地参观的例子来说明。

我们到四川会理参观一个铁矿和一个铜矿矿井。采矿是我们非常陌生的体验,我长这么大从来没有机会下到矿井里面去,这次参访也是我人生的第一次。去会理,从成都过去,翻山越岭——几乎一层一层全是山!我们在南方丝绸之路上,但事实上,并不好走。大家又看到山里面包含的各种矿石,山上的木材、瓜果、药材等,又是巨大的宝藏,也知道了什么叫“蜀道难”,什么叫“云贵高原”。看到巨大的采石矿区,看到开采过程,孩子们觉得得到一点铁是那么不容易。然后孩子们看到的和学到的是矿物的开采和提纯,大量的杠杆,重力,固、液态的转化等物理学知识,以及洗矿中加入化学制剂的化学原理。大家学习相关的诗歌,并记笔记。学习了0.25%的铜含量,需要多少才能得到一颗铜锭,甚至铜纽扣之类的数学计算;价格的制定和产品销售,为什么一般来讲铜比铁贵;为什么做成锭子,如何运输;采矿中的安全为什么那么重要;洗矿的污染和政府、人们应对的办法;矿上的人不让女生下到井里去的民俗……

最后我们用下到150米深的矿井的实地考察作为结束。小小的井沿、坚硬空荡的升降机、垂直下降、低氧的劳作、坚硬的洞穴、对安全的忧虑、孤单枯燥的劳作,这算是一个小小的成人礼。

矿井的参访我本来打算和以后的机械学、无机化学、环保等内容紧密交互起来、也想带他们到炼钢厂轧钢厂等地方参访学习,只是没有了机会,算个遗憾。

矿物的学习课时量可以是3~4周,包括参访。教学完毕,领会夫子谓“教学相长”之言。

主要参考书目

[1][奥]查尔斯·科瓦奇.天文与地理[M].王乃立,译.台北:旺旺出版社,20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