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了解职业世界

了解职业世界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职业的技术性,是一切职业共有的特性。对个人而言,职业活动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问题解决的如何,直接关系到个人一生的发展。对社会而言,职业和职业活动构成了人类的社会生活,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到了明朝增至300多个,当时人们把社会职业分工统称为360行。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职业逐渐消失,新的职业不断产生,总体上看职业呈专业化、智能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

拟实现的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1.能够根据当今的时代特征和对人才的要求找到自身的不足,并制定改进措施;

2.能够区分职业、产业、行业、企业。

知识目标:

1.了解当今时代特征和对人才的要求;

2.掌握职业及其特点;

3.了解职业的发展趋势;

4.了解职业分类。

素质目标:

让学生掌握新时代特征及对人才的要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任务一 认识职业

任务情境

张敏带着好奇心进入南昌市第一职业中学服装专业学习。当她手捧着发出油墨清香的专业课本,站在操作室那一排排崭新的缝纫机前;当她在学校陈列室看到同学们设计的时装画和制作的新奇时装时,被这五彩缤纷的服装世界征服了。她暗下决心,要在这里刻苦努力,披荆斩棘,踏出一条通往理想的成才之路。经过3年的努力,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她手捧着毕业证书和服装专业四级工艺等级证书,到南昌市第一服装厂工作,迈开了她从事服装事业的新步伐。她在服装厂缝制车间一干就是3年。流水线上的工作很辛苦,任务重,定额高,质检严,没有过硬的操作技能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很难坚持的。她硬是坚持下来了,而且成了技术能手。工作之余,她挤出时间到大学工艺美术系进修学习。她勤奋好学的精神和良好的素质得到厂领导的赏识,她很快从流水线的岗位上调到设计室当了技术员。她再接再厉,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在服装设计领域大显身手。她所设计的新颖服装,投入市场后都很走俏,为服装厂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她脱颖而出,成了服装一厂的技术骨干。之后,她又在南昌市服装行业青年奥林匹克技能竞赛中,一举夺魁,为服装厂赢得了荣誉。在全省技术大比武中,她蟾宫折桂,为南昌市赢得了荣誉。由于敬业爱岗,工作出色,她先后荣获了省、市“五一”劳动奖章,被授予省、市“三八红旗手”和“青年技术标兵”等光荣称号。

在平凡的岗位上,这位中职学生成功了。但她并没有满足,还在向着更高的目标攀登。

【话题讨论】

1.张敏的经历告诉我们什么是职业?

2.职业对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3.职业的特点是什么?

任务二 环境分析

我们看问题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毛泽东

【话题讨论】

1.《孙子兵法》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请你从这个角度谈谈对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2.如果你未来的职业选择与家庭意见发生了冲突,你将如何解决这个冲突?

任务三 了解时代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毛泽东

【话题讨论】

1.当今时代特征是什么?

2.当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是什么?

项目支撑知识

一、职业

(一)职业的内涵

从词义学的角度分析,“职业”一词是由“职”与“业”二字构成。所谓“职”,包含着社会职责、天职、权利与义务的意思;所谓“业”,包含着从事业务、事业、事情、独特性工作的意思。有的学者用“职是责任、业是业务”来反映“职业”一词的内涵。可以说,“职业”在这里反映着个人与社会两个方面的内容,是个人与社会互动的范畴。所谓职业,从其科学含义上看,是指人们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收入的、专门类别的工作。它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状况、文化水平、行为模式、思想情操的综合性反映;也是一个人的权利、义务、职责,是一个人社会地位的一般性表征。由此,也可以说,职业是人的社会角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职业的定义有五个内涵:第一,参与社会分工是职业的基本特征。个人与他人的社会关系是分工,用自己的劳动成果和别人去交换。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二,知识与技能是职业的必备要素。每一种职业都一定要必备专门的知识和技能。第三,知识和技能通过相应的职业创造财富。利用你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去创造财富,其所需要的平台就是职业。第四,所获得的是合理的报酬,而不是所创造财富的全部。你创造的财富有一部分上交国家,一部分留在企业,还有一部分作为你的报酬你拿回去,这叫合理。因此你要是希望自己的收入越多,你应该创造的财富就越多。第五,获得报酬是用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满足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生存和发展是继续创造的源泉。

(二)职业的特性

一是专业性。专业性是指不同的职业在劳动内容、劳动方式、劳动手段等方面所具有的专门的特点,如农民在田间从事农产品的生产劳动;工人根据设计图纸、工艺流程使用机器设备加工;美发师以美发、理发为主要劳动内容。二是多样性。多样性是指职业存在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外交等一切领域,在每个领域中又有各种不同的种类,如经济师、外交官、演员、作家、军人等。古人说世上有“三百六十行”,现代社会则有着多达几千至上万种职业。三是技术性。技术性是指不同职业都有自己的知识经验、技能技巧,如工程技术人员测量绘图,医务人员救死扶伤,教师教书育人,军人保卫国家等。在现代社会里,要从事某种职业,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知识、技能、技巧的学习与训练。职业的技术性,是一切职业共有的特性。不同之处在于不同职业的知识经验、技能技巧有难易之分。四是时代性。时代性是指职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一部分新职业产生,替代了一部分过时的职业,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时尚”职业,它表现为该社会中人们所热衷的职业。

(三)职业的意义

对个人而言,职业活动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问题解决的如何,直接关系到个人一生的发展。职业活动为人们提供物质生活的基本条件,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手段,是个人收入的主要来源;职业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对社会而言,职业和职业活动构成了人类的社会生活,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职业的产生与演变

(一)职业的产生和历史演变

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里,人类的劳动最早只有按男女性别进行的分工,男的去打猎、捕鱼,女的采摘果实、挖掘茎块,所以不存在职业。第一次社会分工是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形成了专门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劳动者;第二次社会分工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专门从事工艺技术的工匠师傅和独立的手工业者;第三次社会分工是商业的出现,产生了专门从事商业活动的商人。

在职业产生初期,种类少,发展缓慢。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种类增加的速度逐渐加快。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在封建社会初期,社会职业只分为六大类(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和妇工)。各种工种加起来不过几十种,十分简单。到了隋朝,增加到100个行业,比周朝增加了一倍多。到了宋朝达220多个。到了明朝增至300多个,当时人们把社会职业分工统称为360行。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种工种岗位的总和已发展到10 000种左右。尤其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加入WTO,许多新的职业不断出现。例如:育婴师、花艺环境设计师、手机美容师、营养师、心理健康指导师、证券投资分析师、投资理财师、健康美容师等等。在国外,同样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新职业的不断涌现,其实就是意味着经济的发展。它直接带来的就是经济的活跃和就业的增加,在增加着人们生活的色彩,更为重要的是,为中国的百姓生活带来了方便、带来了实惠。

(二)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职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标志。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职业的发展变迁出现了不断加快的趋势。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职业逐渐消失,新的职业不断产生,总体上看职业呈专业化、智能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

1.职业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

一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决定和推动职业发展演变的根本原因;二是科学技术发明及广泛应用,是现代社会职业迅速发展演变的重要原因;三是社会制度和管理制度的变革,促进了一些职业发生演变;四是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也会促使服务类的职业的产生和发展。

2.职业的发展趋势

(1)职业的种类大量增加。职业产生初期,种类少,发展缓慢。因为传统生产技术相对稳定,一项重要的技术发明在生产上的应用往往会持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所以使新兴行业不断涌现,新的职业也大量出现。技术创新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发达国家生产技术每年淘汰率高达20%,技术平均寿命只有5年。因此,新旧职业更替的速度加快。

(2)第三产业职业数量增加。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如金融、商务、传播、物流、卫生、教育、旅游等等。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不断增加,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另外,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吸引外资对第二产业的制造业就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所以近年来第二产业的用人需求比重出现上升态势。

(3)职业活动的内容不断弃旧更新。如机械加工,以前用普通车床,现在用数控车床。这样的例子非常多,职业演变,同时对从事职业的素质、技能要求也提高了。

(4)职业将向高科技化、智能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在新的世纪里,与高新技术有关的职业将得到发展。目前,得到世界各国公认并列入21世纪重点开发的领域有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海洋技术等。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产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近年来我国兴建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现了一批高新技术公司,建立了一批外资和中外合资高新技术企业。因而,在加快高新技术发展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与此有关的职业将得到较快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职业的专业化和复合化程度越来越高。

(5)职业的流动性增强。随着社会职业的不断增加,职业选择的机会增加,打破了职业的相对稳定性。现代社会职业兴衰演化迅速,职业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所以,一个人一生面临的职业变化也会越来越频繁。

3.未来十大热门职业

据有关部门预测,21世纪的热门职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与传统热门职业相比正发生着重大变化。如果说第一次现代化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移,那么此后的第二次现代化则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移。第二次现代化将贯穿21世纪,与我们息息相关。当我们跨入21世纪时可以发现,知识化、网络化和国际化是我们需要面临的新时代的特征,与之相对应的,未来热门职业主要有以下几大类:互联网服务行业、教育和培训行业、农业、旅游行业、文化娱乐行业、生物医药行业、健康管理行业、老年用品和服务行业、智能家居行业、信息安全分析行业等。

三、职业分类

职业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劳动分工的发展标志。人类历史上职业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体现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技进步的结果,另一方面又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生产的社会化与专业化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它不但体现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而且也推动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

(一)职业分类的含义

所谓职业分类,是采用一定的标准和方法,依据一定的分类原则,对从业人员所从事的各种专门化的社会职业所进行的全面、系统的划分与归类。它是一个国家形成产业结构概念和进行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及产业政策研究的基础,对于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国家的职业分类影响并制约着国民经济各部门管理活动的成效。

(二)职业分类

各国国情不同,划分职业的标准有所区别。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和新兴职业的产生,职业分类的标准、内容和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1.美国的职业分类

一种是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性质、层次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是把工作人员划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白领工作人员;另一类为蓝领工作人员。一种是按心理的个别差异进行分类。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约翰·霍兰德创立的“人职匹配”理论,把人格类型划分为6种,即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管理型和常规型。

2.加拿大的职业分类

加拿大的职业分类主要依据的是由加拿大人力移民部会同统计局于1977年编辑出版,后经多次修订的《职业岗位分类词典》。加拿大的《职业岗位分类词典》是一部描述加拿大人所从事的各种职业并进行系统和全面分类的工具书,其中有关各种职业的说明扼要介绍了不同企业、单位或行业中的类似职业或工种的主要活动,把分属于国民经济中主要行业的职业划分为23个主类,81个子类,489个细类,6700多个职业基本名称。

3.我国现行职业分类

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颁布于1999年。由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职业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为适应发展需要,2010年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统计局牵头成立了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委员会及专家委员会,启动修订工作,历时5年,七易其稿,形成了会议审议通过的新版《大典》。2015新版《大典》职业分类结构为8个大类、75个中类、434个小类、1481个职业。与1999版相比,维持8个大类、增加9个中类和21个小类,减少547个职业。

第一大类名称修订为“党的机关、国家机关、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其职业分类修订参照我国政治制度与管理体制现状,对具有决策和管理权的社会职业依组织类型、职责范围的层次和业务相似性、工作的复杂程度和所承担的职责大小等进行划分与归类。修订后的第一大类包括6个中类、15个小类、23个职业。与1999版相比,增加1个中类,减少1个小类、2个职业,并对部分类别名称和职业描述进行了调整。

第二大类名称为“专业技术人员”,维持原大类名称不变,其职业分类修订除遵循职业分类一般原则和技术规范外,还着重考量职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水平。修订后的第二大类包括11个中类、120个小类、451个职业。与1999版相比,减少3个中类,增加5个小类、11个职业。

第三大类名称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维持原大类名称不变,其职业分类修订主要依据我国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中从业者的实际业态进行。修订后的第三大类强化其公共管理、企事业管理等领域行政业务、行政事务属性,包括3个中类、9个小类、25个职业。与1999版相比,减少1个中类、3个小类、28个职业。

第四大类名称修订为“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其职业分类修订主要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以及我国服务业发展现状,特别关注新兴服务业的社会职业发展,主要按照服务属性归并职业。修订后的第四大类包括15个中类、93个小类、278个职业。与1999版相比,增加7个中类、50个小类、81个职业。

第五大类名称修订为“农、林、牧、渔业生产及辅助人员”,其职业分类修订以农、林、牧、渔业生产环境、生产技术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现代农业生产领域中生产技术应用、生产分工与合作的现状为依据,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进行。修订后的第五大类包括6个中类、24个小类、52个职业。与1999版相比,中类维持不变,减少6个小类、83个职业。

第六大类名称修订为“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其职业分类修订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以及生产制造业发展业态,以工艺技术、工具设备、主要原材料、产品用途和服务与技能等级水平相似性进行。修订后的第六大类包括32个中类、171个小类、650个职业。与1999版相比,增加5个中类,减少24小类、526个职业。

第七大类:军人,其中包括1个中类、1个小类、1个细类。

第八大类: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其中包括1个种类、1个小类、1个细类。

四、产业、行业与企业

(一)产业

产业是整个国民经济活动最基本的类型。根据国家统计局1985年的划分标准,我国产业分为三大产业,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水利业。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按产品的用途,可将工业分为两大类,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重工业(包括冶金电力、煤炭、石油、化工等工业),生产消费资料的工业——轻工业(包括纺织、食品、造纸、皮革等工业)。第三产业是指广义的服务业,包括四大部分:流通部门,如商业、饮食业、交通运输业、邮政电信通讯业,物资供销等;服务部门,如金融、保险、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和咨询服务业等;科教文卫体育部门,如体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机关团体,如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和社会团体。

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是物质生产部门,第三产业是流通和服务部门,它的发展是建立在第一、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基础之上的,受第一、第二产业发展水平的制约。社会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这三大产业保持合理的结构,第一产业是基础产业,关系到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关系到国家的稳定;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工业化与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第三产业虽然不直接从事物质生产,但它可以促进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二)行业

行业指从事相同性质的经济活动的所有单位的集合。每一个行业类别都按照同一种经济活动的性质划分。通俗地讲,行业分类就是有规则地按照一定的科学依据,对从事国民经济生产和经营的单位或者个体的组织结构体系的详细划分,如林业、汽车业、银行业等。

(三)企业

企业是指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从事生产、流通与服务活动,以谋取经济利益的经济组织。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各种企业并存,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存在三类基本组织形式,即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公司制企业是现代企业中最主要的最典型的组织形式。

五、环境分析

有一句广告词非常经典:“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作为新时代的弄潮儿和主角的大学生,从学校的“小舞台”到社会的“大舞台”,是否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如何在聚光灯下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舞姿呢?对于这个“大舞台”自己又了解多少?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而一份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要求我们全面认识、了解自己,也要清楚地认识外部环境特征,以便更准确地评估职业机会。

(一)社会环境分析

就经济发展与职业生涯的关系而言,一般来说,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较好,人才需求就相对大一些,人才市场也就会比较活跃,职业选择的机会也就会增多一些。反之,职业选择的机会就相对少一些。所谓社会环境分析,就是对我们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制环境、科技环境、文化环境等宏观因素的分析。社会环境对我们职业生涯乃至人生发展都有重大影响。通过对社会大环境包括国际、国内、所在地区3个层次的分析,来了解和认清国际、国内和自己所在地区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法制建设、政策要求及发展方向,以更好地寻求各种发展机会。

(二)组织(企业)环境分析

进行全面的组织环境分析是我们“知彼”的核心,毕竟你所选择的这个组织(企业)将与你息息相关。况且,在面试过程中,考官一般都会比较欣赏那些对本行业、本企业的有心人。组织环境分析包括行业环境分析和企业环境分析。

1.行业环境分析

行业环境分析包括对目前从事或拟从事的目标行业的环境分析。其内容应包括行业的发展状况、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对该行业的影响,目前行业的优势与问题、行业发展趋势等等。在分析行业环境时,一定要结合社会大环境的发展趋势。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会使某些行业如同夕阳坠落,逐渐萎缩、消亡;更有许多极具发展前途的朝阳行业不断出现、发展起来。同时还要注意国家政策的影响,要了解国家对某一行业是支持、鼓励和引导,还是限制、控制和制约。要尽量选择那些有前景、发展空间较大的行业。例如,我国近年来狠抓环境保护,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生物多样性,在农业生产中控制化学制品的使用,开发“绿色食品”等等,使环境保护产业如初生朝阳,充满生机,导致环保设备生产、环保技术咨询等行业迅速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而这时如果不了解情况,为了一时利益,盲目进入那些污染后果严重的行业谋职,必将会给自己的职业生涯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2.组织(企业)环境分析

组织(企业)环境分析尤为重要。个人在选择组织(企业)时有必要通过个人可能获得的一切渠道,比如,可以通过公司所在地的新闻出版机构的新闻线索,来了解该组织(企业)产品及服务的详细情况和富有深度的财政经济状况;通过有关书籍和企业发展史、当地各种商业活动、企业人物获奖的细节也能了解到可供参考的资料信息;另外公司的网站上介绍公司价值观念的那些主页也会透露一些企业文化的有关线索;至少还可以通过参观或参加面试时的谈话资料和知识背景来充分了解和考虑各种因素。企业环境分析包括:用人单位的声誉和形象是否良好?企业实力怎样?在本行业中的地位、现状和发展前景怎样?所面对的市场状况如何?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的发展前景怎样?能够提供哪些工作岗位,是否与自己适合对路?有无良好的培训机会?企业领导人怎样?企业管理制度怎样,是否先进开明?企业文化是否与自己吻合?福利待遇是否完善等若干方面。

(三)家庭环境分析

任何人的性格和品质的形成及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考虑更多的是家庭的经济状况、家人期望、家族文化等因素对本人的影响。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的确立,总是同自身的成长经历和家庭环境相关联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在不同时期也会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所受教育的情况,不断修正、调整,并最终确立职业理想和职业计划。正确而全面地评估家庭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

六、当今时代特征

(一)市场经济竞争激烈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改革开放后用来描述其经济形式的官方术语。在1992年,邓小平到深圳南巡时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通俗说法就是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私营和外资等一切非公有制经济是市场经济,合起来的叫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2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解除了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思想束缚。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不断深化改革和建设,20世纪末,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七大根据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的经济发展目标,提出了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的要求,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2.市场经济的竞争性

(1)市场竞争的形式

市场经济必然存在竞争,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有多种形式:价格竞争,要求生产者尽力使产品的价格低于竞争对手;产品质量竞争,要求不断提高产品的品质或增加产品的功能;服务质量竞争,促使全面改善服务态度、完善售后服务;品牌竞争,通过广告宣传树立品牌形象等等。

(2)市场竞争的法则

优胜劣汰是竞争的根本法则。通过市场竞争,竞争力强的企业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获得更大的利润,企业的实力更加雄厚,获得进一步发展。而那些竞争力弱的企业,获得的利润越来越少,最终难免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3)市场竞争的意义

参与竞争,可以检验自身实力,激发进取精神,磨炼坚强意志,即使在竞争中失败,也能及时总结经验,学习对方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推动自己的进步,以求在以后的竞争中获胜。因此,在经济生活中,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面对竞争,参与竞争,学会竞争,是自信、自立、自强的表现。

(二)社会转型与经济转轨稳步推进

1.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是指人类社会由一种存在类型向另一种存在类型的转变,意味着社会系统内在结构的变迁,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等各方面全面而深刻的革命性变革。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即一是指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即经济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有高度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高度的自觉性和计划性,高度的系统性和配套性,全方位的大开放性和赶超跳跃性的特点。社会转型提供了新的就业机遇,表现为我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推进科教兴农,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我国第三产业可容纳劳动力是十分巨大的;我国的国情告诉我们,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也不能忽视;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容量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灵活就业和非正规就业将成为重要的就业形式;劳务输出缓解就业压力。社会转型也激发了人们的自主创业意识,拓宽了人们的创业空间。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等涉及规范私营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的法律。

2.经济转轨

经济转轨是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即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经济转轨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挑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经济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需要改善劳动力结构,实现劳动力结构的整体升级,对劳动者适应社会改造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验和挑战,劳动者要面对竞争挑战、创新挑战和科技挑战。

(三)知识经济初见端倪

1.概念

知识经济,亦称智能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它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这里的以知识为基础,是相对于现行的“以物质为基础的经济”而言的。现行的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虽然也离不开知识,但总的说来,经济的增长取决于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是以物质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是人类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及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加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同时又是新的信息革命导致知识共享以高效率产生新知识时代的产物。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正在悄然兴起。在知识经济的模式中,知识、科技先导型企业成为经济活动中最具活动的经济组织形式,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

2.知识经济的形成

知识经济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3年,美国加州大学教授罗默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是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它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知识经济在理论上的初步形成。但是,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产业形态的确立是近年来的事,其主要标志是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为代表的软件知识产业的兴起。盖茨的主要产品是软盘及软盘中包含的知识,正是这些知识的广泛应用打开了计算机应用的大门,微软公司的产值已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产值的总和。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就是5000家软件公司,它们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亚于名列前茅的500家世界大公司。所有这些表明,在现代社会生产中,知识已成为生产要素中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此为标志的知识经济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型经济形态。

3.知识经济的特点

知识经济的特点表现在:知识经济是以数字化信息革命为推动力量,以可持续开发和可共享的知识作为主要资源,以知识和信息作为主要产品,以知识和信息服务行业为主导产业,以收益和规模报酬递增为原则,以知识的研究、开发和创新为管理的重点,以非标准化和分散化的生产为主要形式,促进劳动力结构发生改变,推动社会主体和分配方式发生改变。

(四)实现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梦想

1.中国梦的提出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的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2.中国梦的核心目标

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就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3.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大学生要自觉把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之中,自觉把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命运结合起来,努力在推动实现中国梦中成就个人梦想;大学生要自觉增强奋斗精神,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奋斗精神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不怕挫折、不畏困难,顺境不骄、逆境不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书写青春华章;大学生要自觉抵制错误思想观念的侵蚀,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的鲜明导向。在追逐个人梦、中国梦的路途上奋勇前行。

(五)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进入新时期以来,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果断地放弃了战争不可避免且迫在眉睫的看法,认为世界大战打不起来,这对我们非常重要。他说:“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由此,和平与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中国对当今所处的时代特征或主题的基本判断。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握好这个时代主题,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既有对抗和斗争的一面,也有互相借鉴和利用的一面。资本主义社会也借鉴了社会主义的一些做法,可以说,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今天发展的资本主义。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会长期共存。党的十六大确立了中国新的外交政策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党中央提出,建设和谐世界,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七、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一)从操作型向智能型转换

1.概念

操作型人才是指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问题的人员。智能型人才是指掌握相当专业知识、具有熟练工作技能、从事以知识和智力为基础的人员。

2.从操作型向智能型转换

在社会化大生产高度发展的今天,传统的经营、管理和生产方式已显得无法适应现代化的要求,由于工作岗位上的体力成分减少,技术创新成分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是智能型劳动者。

3.大学生走向智能型人才的途径

一是要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二是要培养创新意识,三是要提高独立操作能力,四是要大胆想象,勇于创新,五是要积极参加技能比武,六是到实际工作环境中去锻炼。

(二)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换

1.概念

单一型人才是指具有一种专业技能,能够适应一种工作岗位的人员。复合型人才,是具有宽阔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文化教养,具有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以及和谐发展的个性和创造性的人员,俗称一专多能的人才。

2.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换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工业生产呈现大型化、自动化、系统化和最优化的特点。原来按传统专业、工种组成的一人一岗、一人一能的工作形式已经与之不相适应,复合型人才成为企业的“宠儿”。

3.大学生走向复合型人才的途径

一是要提高对复合型人才的认识,二是要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三是要重视大学生个性发展,四是要积极参与课外活动。

(三)从职业型向社会型转换

1.概念

职业型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能够熟练从事某种特定职业的人员。社会型人才是指具有多种社会适应能力,能够灵活地处理各种社会事务,协调各种社会关系的人员。

2.从职业型向社会型转换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人们随时随地都置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环境中。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力量越来越小,更多地依靠团队的智慧。因而,社会对人才需求由职业型人才向社会型人才转换。

3.大学生走向社会型人才的途径

一是要认知社会,认知自我;二是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四)从就业型向创业型转换

1.概念

就业型人才指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各类人员。创业型人才是指通过寻找和把握机遇,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并通过市场扩展成企业或产业,从而实现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人员。

2.从就业型向创业型转换

就业型向创业型转换,体现了职业劳动者从被动就业向主动创业的转变。

3.大学生走向创业型人才的途径

一是要培养自己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二是要精心学习创业理论、知识和经验,提高自己的创业素质和技能,三是要积极参与创业实践。

作为大学生,了解社会的时代特征与人才要求,积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才能很好就业,才能就好业。

拓展训练

针对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适应能力弱、纪律松弛、缺乏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不足等不良表现,组织一次主题班会。班会内容是,对照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找出自身的不足,并且制定出相应的提高方案。教师可以设计如下表格,要求学生认真、如实填写,引导学生敢于并善于面对自身的不足,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抓住新时代的机遇,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