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对病毒研究的科研攻坚

加强对病毒研究的科研攻坚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承担横向科研项目1200项。学校现有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与公共政策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精算研究院,首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财经研究基地以及财经研究院、国防经济与管理研究院、中国企业研究中心、资产评估研究所、证券期货研究所、财经法律研究所等6个校级重点研究基地,形成了多层次的研究基地体系架构。
中央财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总结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上)

2001—2010年,中央财经大学科研工作紧密围绕着“强化学术特色,提升成果质量,加强学术团队建设”这一核心,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科学研究的政策、措施,科研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科研项目立项规模持续扩大,科研经费实现稳步增长,科研成果的数量稳步增加,科研质量明显提高,学术交流空前活跃,科研竞争力不断增强。

一、主要成绩和经验

(一)主要成绩

1.科研项目立项规模持续扩大,服务社会能力明显提升

2001—2010年,学校纵向科研项目立项工作取得重大突破,达357项;先后获得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资助;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从无到有,立项学科从传统优势学科扩展到数理、教育、艺术等学科。同时承担横向科研项目1200项。科研项目经费连年高速增长,2006年底科研项目经费突破1000万元大关,2007年底科研项目经费突破2000万元,2008年底科研项目经费超过2900万元,2009年科研项目经费超过2600万元,2010年科研项目经费超过4000万元。

2.进一步加强重点研究基地体系建设,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

学校积极加强研究基地体系建设,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取得了明显成效。学校现有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与公共政策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精算研究院,首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财经研究基地以及财经研究院、国防经济与管理研究院、中国企业研究中心、资产评估研究所、证券期货研究所、财经法律研究所等6个校级重点研究基地,形成了多层次的研究基地体系架构。学校努力为研究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学术环境和保障机制,在加强协调、服务的同时,努力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引导研究基地在注重基础理论方法研究的同时,特别注重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并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3.实施科研精品工程,成果质量明显提高

学校积极倡导科研“精品工程”,并努力在科研奖励制度中体现鼓励出科研“精品”的意识,在科研成果考核工作中加强检查、督促,促进研究人员努力创造“精品”。2001—2010年,学校为进一步完善科研考核和评价体系,先后3次修订《中央财经大学科研工作量管理办法》等文件,力图通过政策导向引导广大教师“力戒浮躁,潜心钻研,拒绝平庸,挑战顶峰”。

10年来,学校教师发表论文14337篇,其中,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上的论文2856篇;出版专著579部,出版国家级教材105本;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58项。

4.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术气氛

10年来,学校共举办各类学术讲座等学术活动千余场。学校充分利用地处北京的地域优势和校友资源,搭建了一个层次高、主题广、内容新、视野宽的学术讲座平台。一是以北京雄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聘请政府官员、金融机构要人、学术界知名经济学家为全校师生解读最新的财经热点问题,介绍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转型过程中悬而未决的问题,探讨最新研究领域,拓宽学术研究氛围。近年来,学校先后开辟了“诺贝尔奖获得者讲座”、“教授论坛”、“学术名家讲座”、“部长论坛”、“校友论坛”、“国情大讲堂”、“企业家论坛”等系列讲座,邀请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罗伯特·恩格尔、埃里克·马斯金,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郎咸平等大师,与学生交流学术、解析政策、分享人生感悟,使学生的创新人格和务实精神得到了强化。二是利用校内“经济学与公共政策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的优势,推动建立了一套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学术交流体制。创新平台根据研究进展不定期举行workshop,并定期举行seminar,邀请一批崭露头角的青年经济学者和知名的经济学家参与。在这种学术交流制度中,学校的其他教师和研究生也参与其中,经过一定时间的磨合和交流以后,师生已从这种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制度中受益,并且改变了学术观念、学术习惯以及知识结构,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交融。三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校每年举办“研究生学术节”和“本科生学术节”,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学术节期间举办研究生学术沙龙。拟定研讨主题,聘请校内的研究生或者校外的研究生作主题讲座,研究生在学术沙龙中宣讲个人的学术论文。对于改革国内硕士生培养和学术交流模式、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和独立研究的能力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四是在课堂教学中开设课程讲座,邀请权威人士用4~6个课时来介绍学科发展最新成果,把教师课堂讲授和专家讲座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现实,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在学校举办的各类学术讲座已在北京高校中具有很高知名度,“听讲座,到中财”在附近高校中形成广泛影响。

(二)主要举措

1.以科研能力培养为核心,提高科研素质

为促进教师科研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增强教师科研能力,学校通过举办科研骨干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对骨干教师进行素质和能力培训。具体来说,一是通过外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社科规划办、教育部社科司等单位的领导和知名专家以及校内承担过多项课题、科研成果丰富的老师进行专题培训和讲座,传授申报各类课题、开展科研工作的经验和技巧,重点在科研选题、申报技巧方面加强引导;二是以三大研究院为平台,通过国外教授来校讲学、访学等方式传授先进的研究模式和方法,注重研究方法的培训,引导青年教师在研究方法上逐步与国际接轨;三是邀请国内外相关专业的名师、名家来校讲演,及时跟踪国内外学术前沿,进一步提高全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科研目标和能力。

2.以项目为载体,强化科研组织

科研项目的层次和科研经费的数量集中反映了高校的科研竞争实力。科研项目是争取科研资源、显示科研实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学术创新、培育科研团队的重要平台。许多高质量的、产生较大影响的成果,都是课题的研究成果。学校充分依托自身的学科特色和资源优势,以各类项目申报为突破口,积极组织跨学院、跨学科的科研力量联合攻关,努力提高项目申报质量。学校科研处注重强化科研项目申报过程中的辅导、策划和预评审工作,帮助申请者凝练科研选题。

3.以质量为导向,增强精品意识

学校一直把科研质量问题放在科研工作的突出位置,以质量为导向,努力实现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转变,通过各项措施在全校明确树立学术道德观念,强化精品意识。近年来学校实施了校级优秀著作评审、优秀著作出版资助、优秀校级课题立项等举措,激励教师不断提高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鼓励多出精品。在科研工作中加大对纵向课题的支持力度,在课题申报时引导、建议教师对项目申报书精心设计,并在课题立项后加强对课题研究进度的合理监控和提示,有效减少了研究课题中“重立项、轻结项、粗成果”的现象。

4.以服务为手段,倡导“服务型管理”

在做好科研管理日常工作的同时,科研处注重做好服务工作。一是全处形成了服务科研、服务教师的理念,在各项工作中进一步加强服务,在工作态度、工作效率等方面受到老师们的好评;二是密切注重关注哲学社会科学的前沿问题,及时发布前瞻性、前沿性问题的相关信息,为教师凝练科研方向、申报课题提供参考;三是通过完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信息系统的网络化,使科研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真正做到了在管理中提高服务,在服务中加强管理。

二、标志性研究成果

1.中国地下金融规模与宏观经济影响的测度方法研究

李建军教授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地下金融规模与宏观经济影响的测度方法研究。课题研究先后取得10多项研究成果,并被国内主要财经媒体全面报道。其中代表性成果《地下金融规模及其对宏观经济影响的总体判断》对项目研究结论进行了全面总结。项目成果引起了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部门和金融经济理论界的关注,相关研究成果被国内主要财经媒体、财经网站和境外媒体频繁报道。

2.垄断资本全球化问题研究

齐兰教授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垄断资本全球化问题研究。2007年11月,该项目研究成果被选编入中央宣传部社科规划办《成果要报》2007年第52期,上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等中央领导和中央领导机关参阅。2007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安建对该研究成果的批示指出要结合相关立法研究参考;2007年12月,安徽省委领导对该研究成果作出批示,指出作为中部省份,如何应对垄断资本全球化,趋利避害,值得思考和探讨,并认为要结合实际加以研究,进一步提出对策建议。

3.中国人力资本指数分析报告

中国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完成的《中国人力资本指数分析报告》,首次在中国运用国际主流方法,根据中国实际,构建了一个国家层面的、综合性的人力资本衡量体系。该项成果的发布对分析中国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国家人力资本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三、“十二五”工作思路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以提高科研成果质量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积极探索组建跨学科、跨学院的科研创新团队的有效途径,逐步推进科研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科研实验区,推进新型科研组织建设。进一步强化学术特色,提升科研质量,努力打造科研精品,提高我校的科研创新能力。

1.启动学校科研创新团队支持计划

启动学校科研创新团队支持计划。支持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的科研团队,进行重大项目或系列项目研究,以期产生高质量、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2.推进科研体制改革,建立科研实验区

学校将进一步加强校内科研资源的整合,深入探讨建立科研实验区的管理模式,加快科研体制集成创新,营造有利于学科交叉、集成发展的学术环境,整合跨学科、跨院系的学术资源,加强对外、对内科研合作,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研团队,增强科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催生具有前瞻性和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同时加强对校内科研机构的考核,规范校外挂靠研究机构的管理。

3.积极组织科研攻关,进一步拓展科研项目立项领域及规模

进一步加强纵向科研项目的组织工作,充分发挥各学院学术委员会的作用,通过采取申报纵向课题的预答辩制度,提高科研项目的立项率,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项目立项研究领域和数量。

4.深化“精品战略”工程,推进标志性成果的产出

学校将实施科研“精品战略”工程,围绕基础理论、应用对策、咨询服务等方面的重大问题,通过整合科研资源,创新组织模式,产出有高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占领学科制高点,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

5.强化产学研结合,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有组织地强化产学研结合,充分利用社会的优势资源,根据国家经济管理实际的需求,展开科学研究和教学,并回馈社会,充分发挥我校科学研究的能力,提高国民经济与社会的综合效益与效率。

6.推出系列品牌论坛,扩大我校的学术影响力

一是计划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两种形式,通过外请著名专家、学者进行高层次讲座,加强与校外的学术交流;并逐步加大我校专家的演讲比重,逐步把该论坛推向社会,打造成品牌论坛。通过与国内外专家的互动交流,活跃学术气氛,开阔科研视野,提升学校优势学科、科研团队的知名度。

二是适时开展网上科研论坛等互动平台的建设,以多种形式向老师们提供各类科研信息,并及时听取老师们对科研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更好地促进科研处与教学科研人员、各教学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7.进一步完善科研数据库和资料库建设

随着网络在科研中的广泛应用,获得相关数据、信息的快捷性、便利性越来越重要。因此,学校准备在原有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科研数据库建设,完善信息化平台,提供准确的科研统计数据,充分利用科研网络及时地发布和反馈科研信息,为广大教师进行科研和有关部门搜集、获取信息服务。

8.加强科研管理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科研管理水平

建立一支高素质相对稳定的科研管理队伍,是提高科研管理水平的有效保证。“十二五”期间,学校将通过培训、举办研讨会和参观访问等形式,逐步提高科研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

9.进一步端正学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

学校将进一步贯彻落实《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把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放在学校学术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位置,并纳入学校校风建设的整体工作之中,真正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广泛深入地开展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工作;建立公正、合理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完善监督机制,严厉打击学术腐败,建立学术惩戒制度,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同时,倡导、教育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加强自身修养,加强学术自律意识,自觉维护学术道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