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两种似是而非的选择

两种似是而非的选择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里,需要警告的是:缺少职业规划而选择“专转本”并不是对未来负责任的一种举动,我们迟早要为自己或盲目或逃避的选择付出代价。但是,根据对大学生就业后的相关调查发现,没有职业方向的就业,其实会让求职者面临更多的烦恼。而比这种“盲目”更糟糕的做法就是“先就业再择业”。

1.究竟为什么要专转本

有一次在学生宿舍和同学交流的时候,老师问一位同学毕业后的打算,他说自己没什么打算,就是想先考专转本。于是老师问他为什么要“专转本”,该同学对老师如是说道:“我寝室里那些同学成绩还不如我,他们都考专转本去了,那我也去考,我不相信他们能考取而我不能。”请问,你是怎样看待这位同学的这种“专转本”的动机呢?

自2014年起,江苏省“专转本”政策做了如下调整:从省内普通高校的高职(专科)三年级应届毕业生中选拔;除普通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民办二级学院)外,适当安排部分应用型公办本科院校接收“专转本”学生,并实行全省统一考试和学校加试的办法,“专转本”学生统一转入本科三年级学习。普通高校“专转本”学生学费与接收院校普通本科相同专业学生同一标准。

准备参加“专转本”的同学应该对此有所了解。确定“专转本”的同学,要关注当年参加“专转本”考试的相关规定,比如时间、报名方式、相关专业的报名要求等。

案例分析

1.小周毕业实习时曾在一家著名的德企应聘成功。那时正值数控技术工人紧缺期,数控人才供不应求。在毕业前,他通过“专转本”进入了一家民办本科学院深造。然而,两年过后,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当小周本科毕业时,再次去该公司应聘,却遭到了拒绝。原因很简单,两年期间,随着公司的不断完善和相同学校的同专业人才的涌入,该公司的数控人才早就已经饱和了。

2.无独有偶,还有一位通过“专转本”升学在南京一所高校读本的同学,由于他持有的毕业证书是民办二级学院的本科,虽然投出了很多简历,还是一直等不到回复。最后,他回到太仓找到母校的老师,在老师的推荐下,和他的学弟学妹们一起竞聘一个企业。最后该企业在21位应聘者中录用了10位同学,而他依然落选。

从这两个例子来看,继续深造并不一定给我们带来更加光辉的前程。其实是否选择升学,关键在于自己是否有一个明确的理想和规划,如果你的职业理想是当一名统计分析师,那么硕士研究生学历就是必须跨越的门槛;如果你的理想是当公务员和村干部,那么你至少要攻读到本科,最好有研究生学历……是的,如果你正计划“专转本”,那么是否已经问过自己究竟为何要“专转本”,即自己的动机是什么?是实现自己职业理想的需要呢,还是对“高学历就业”心存幻想呢?

很多调查报告结果都忽略了这样一种选择升学的心理: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我觉得自己还没有准备好求职,我害怕经受求职的挫折,更害怕社会的复杂,不如逃避这种对未来的规划和选择,继续做我擅长的、已经做了很多年的事情——就是读书

从父母的角度,不少家长是这么理解的:书总归是读得越多越好,子女愿意读我们必须支持;孩子还小,让他在学校里长长大再说;反正家里也不缺钱,随他去吧……

在这里,需要警告的是:缺少职业规划而选择“专转本”并不是对未来负责任的一种举动,我们迟早要为自己或盲目或逃避的选择付出代价。

2.“先就业再择业”错在哪儿

很多同学认为,只要找到了工作就万事大吉,就可以透一口气了。但是,根据对大学生就业后的相关调查发现,没有职业方向的就业,其实会让求职者面临更多的烦恼。

案例分析

1.小张大三求职时采取了“海投”策略。大范围撒网还是给她带来了一定的收获,她收到了好几份offer(聘书)。于是,小张在拿到的这几份offer中,挑选了一份市场营销的工作。这份工作主要吸引她的不仅是薪资待遇不错,而且还能留在上海。可是经过大半年的工作,小张开始怀疑自己是否选错了职业,因为工作中每天必须面对的广告策划、产品推广、复杂的人际关系等因素让性格文静内向的她时常感到沉重的压力和莫名的恐惧。

其实像小张这样的情况,看似是“择业”,但事实上这种所谓的择业并不是建立在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之上的,仅仅是因为薪水较高而选择了它,对于自己目前的状态及未来的目标都未及考虑,于是这种选择就变得盲目了。这其实不能称之为“择业”,她更像是在迷茫中“被选择”。而比这种“盲目”更糟糕的做法就是“先就业再择业”。

2.在毕业前夕,小徐一直是以“先择业”为指导方针的,但是因为就业市场供大于求,而他又缺乏择业的判断标准,同窗好友、至爱亲朋们七嘴八舌的“高见”搞得他一头雾水。临近毕业,眼看着同学们陆续找到了岗位,而自己高不成低不就,面对父母期盼的眼光,小徐有点急了。这时,正巧有家企业想聘用他,抱着“先就业再说”的想法,小徐成了某企业市场开拓部的经理助理。但是在工作了一年以后,他仍然觉得不适应,整天面对文件和会议,一点工作的热情都激发不起来,这时的小徐很后悔当初没有“先择业再就业”。

如上述案例所说的那样,像小张和小徐这样的同学其实为数不少,虽然找到了一份工作,但很不适合自己,结果就无法激发起他们的工作热情,于是也就得不到好的回馈,这又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于是,他们很快就会进入一种恶性循环,职业生涯的发展机会就会离他们越来越远了。

如果我们都能对自己的兴趣、性格、特长多一些了解,对职业多一些认识,或许我们就会对求职多一份把握和自信。明确的职业目标、具体的生涯规划和充分的求职准备,会帮助我们更快地拥有属于自己的事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