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哲学价值论的意义与方法如何

哲学价值论的意义与方法如何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陕西省哲学学会名誉会长及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赵馥洁先生,其新作《价值的历程——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历史演变》,就是这样一个值得关注的理论事件。读赵先生《价值的历程》新作,单从书名便可想到李泽厚先生曾使洛阳纸贵的《美的历程》。

张 波

一部具有创造精神学术著作的出版,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理论事件。陕西省哲学学会名誉会长及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赵馥洁先生,其新作《价值的历程——中国传统价值观历史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后文简称《历程》),就是这样一个值得关注的理论事件。

《历程》的出版,是赵先生1991年出版、曾获国家图书二等奖《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专著的姊妹作。中经十余年,可谓十年礳一剑。在此期间,赵先生价值论探索的步伐并未停歇,发表于各种学术刊物的文章,曾于2002年由政法大学出版社结集出版为《中华智慧的价值意蕴》。北宋程颐曾说:自己的学问虽有所授,“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的。依笔者见,赵先生的学问也虽有所授,“价值”二字也是自家体贴出来的。它凝结、反映了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文明整合创新的独特体认。如果说《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是其价值论学术道路的开辟,中经《中华智慧的价值意蕴》本体论、认识论等问题与价值论关系的广泛探讨,《历程》则是其学术道路的重要拓展。

诚如赵先生言:“中国传统哲学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哲学,这是我对中国传统哲学特征的基本看法。”[1]“如果就哲学形态而论,中国传统哲学基本上属于价值哲学。”[2]依笔者之见,价值论所探讨的就是“人在世界中的意义”问题,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谓的“人生在世”如何在的生存论意义问题。它是比认识论、知识论的工具理性更为根本的问题。时至今日,还有人对于价值论探讨路径的合法性心存成见。翻开西哲史,古希腊前苏格拉底的诸多哲学家更多关心的是“自然”,但德谟克利特、赫拉克利特遗存的著作残片有大量的价值论问题的探讨;至苏格拉底,哲学为之一变,他不关心“自然”而关心的是“人事”,自觉将哲学由自然探讨的知识论转为探讨美德的价值论,要人“认识你自己”,认为:知识就是美德。中世纪的宗教哲学,更是以上帝的存在、对上帝的信仰,以神秘化、绝对化、制度化的方式,畸形地强化了价值论问题。大哲康德扬弃“知识”以保留“物自体”,尽管他杀死了上帝,却为人的信仰保留了独特的领地,维护了人实践理性的道德、维护了人的自由人格与尊严。现当代包括马克思理论在内的人本主义思潮,依然顽强探索着人生在世的意义问题,由此进行历史的反思与现实的批判,包括反人类中心主义的一些后现代思想家,也概莫能外。由此看来,价值论探讨的合法性,是不容置疑的。只要人还在,特别是只要人类社会还纠结着诸多使人难以自由、全面发展的矛盾,价值论探讨就不会终结。

读赵先生《价值的历程》新作,单从书名便可想到李泽厚先生曾使洛阳纸贵的《美的历程》。比较二者,李先生的大作在图文并茂中张扬了传统文化的美,赵先生的新著在历史的逻辑展开中沉思了价值;“李著”美的张扬维度相对单一,“赵书”在“善统真美”融通与重构中视域更为宏阔;二者都遵循了逻辑与历史统一的原则,但后者将这一原则贯彻得更为彻底,同时体现了诠释学与结构主义方法的诸多特征,从而达到传统文化与文明“思、史、诗”的价值论融通与重构。在价值论的统摄中,它是观念的“思”,是流动的“史”,也是求美达善的“诗”。《历程》一书,将夏商至五四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演变,划分为九个阶段:夏商至周“敬德”观念的提出——春秋战国“人道”的争鸣——秦汉“纲常”观念的确立——魏晋“自然”的崇尚——隋唐“万善”的同归——宋明“天理”的营造——明清之际“利欲”的萌动——清末至五四之前“人权”的伸张——五四之后“个性”的解放。在此基础上,全书又凸显了三个重要时期:殷周之际价值观由尊天神向崇德保民的转变,秦汉之际君主专制“三纲五常”价值观的确立,明清之际对于传统价值观的反思、批判及其解体与新价值观的萌芽、催生与发展。将价值观的历史演变,如此呈现的根据何在呢?

当代哲学诠释学大师伽德默尔有一句名言:文本的历史就是诠释的历史。同理可说:历史就是诠释的历史。历史本身是沉默的,正如文本是沉默的,历史与文本通过诠释得以复活,即其意义得以呈现、澄明,诠释活动便呈现出“历史效应”。但是,诠释活动并不是诠释者任意的异想天开。历史、文本自身又制约着诠释者。这就是诠释哲学独特的辩证法。由于诠释活动展开的视域、境域的不同,历史效应便呈现出新的意义,因此诠释便不是“回归”,而是重构的“创造”。赵馥洁先生,从独特的价值论视域出发、又具有自身的特殊境域——具有自身的学养、身处具体的时代之中,因此对于传统文化与文明的诠释,就是重构的创造,就是其意义的呈现与澄明。此其学理根据之一。从中国传统思想渊源看,历来就有注重辞章考据的具有文献学意义的“弱诠释”,与注重义理阐发的具有真正哲学诠释学意义的“强诠释”,前者如清代的乾嘉学派,后者如朱熹的理学、康有为的“托古改制”。赵先生的价值论诠释路径,应该属于“强诠释”一派,从《中国传统价值论》探讨之始,就具有哲学诠释学鲜明特征。此学理根据之二。赵先生在价值论演变中,之所以凸显了上文所述的“三个时期”,最显著的根据要归于马克思哲学理论方法的学养。他曾长期从事马克思理论教学,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经典著作曾作过研究性阅读——如《反杜林论》等,还主编过司法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因此与上述“三个时期”相应,其分别处于中国社会的三个重要转型期:殷周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型、秦汉封建制的完成与巩固、明清之际封建制的解体及资本文明的萌芽、发展。至于九个不同“价值主导观念”的划分,则细化了三个时期的观念转型,凸显了价值观念相对的时代特征。通观中国的社会历史,尽管从殷周至清代前期,中国社会基本还处于农耕文化与文明演变与主导之中,处于“亚细亚”的生产方式之中,但是它并非铁板一块。人们的生存状况具体而缓慢地发生着变迁,其统一性是具体的统一而非抽象的同一。衍生于社会存在之上的价值观念,就更具有其具体性、复杂性与时代性。具体性与时代性的价值观念,由于汉民族农耕文明与诸游牧民族的冲突、融合,由于汉文化与异形态佛教文化的碰撞、交流,由于特定时代阶级矛盾的缓和或加剧,就呈现出其复杂性及其鲜明时代特征。因此,价值观念细化就必要而且重要。否则,价值观念自身演变的逻辑就是抽象、模糊的,难以做到逻辑、历史的具体呈现与澄明。正是在价值观念细化的基础上,赵先生的《历程》新著展开了以时代性主导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价值关系”的条分缕析——如春秋战国的义利之辨、德力之辨、群己之辨、天人之辨,呈现了价值学派的相互诘难与驳辨——如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天理”派与以陈亮为代表的“事功”派,还呈现了时代性核心价值观念的形成与解体的历程——如秦汉“纲常”观念的形成、巩固及解体。这样使价值观念既具有“经线”逻辑的转换性、衍生性,又具有“纬线”繁复的时代性、具体性,从而构成并展现了一幅具有结构性的价值观念的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壮阔图景。它使人看到在中华文明的漫漫长旅中,先哲们如何在时代的生活实践之中,不断反思、体认、建构、丰富“人自身在世界中的意义”,从而使我们有了自己源远流长的文化、文明与历史的图像。

《价值的历程》,作为一部思想史,体现了赵先生以价值论路径反思、重构历史的意向与恢弘气度。重构思想史,历来是诸多思想家确立其思想的大手笔展现。该书重构思想史的方法又如何呢?当代历史哲学方法论的探讨者,有两个重要代表:福柯与柯林武德。福柯凸现了历史知识的“断裂性”、历史的偶在性及其对历史“单元”本质结构考察的重要性。但他并不否认历史及其事件具有不断的新的可诠释性。[3]尽管其方法具有后结构的特征,但其对于历史的诠释意向与柯林武德基本相通。柯氏的历史哲学方法,一言以蔽之: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由此提出其方法论三原则:历史就是在当代思想中活着的过去;历史与人的理解、思想不可分割,即历史与哲学不可分割;历史是在现在思想结构中的囊括与重演。[4]他自认为在史学领域,进行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他既反对“剪刀浆糊”的文献粘贴方法,又反对实证主义的纯粹语言分析路数,凸显了历史的思想化诠释与重构。由此来看赵先生的《历程》,其以价值论反思、重构、重演中国传统文明与文化的历程,体现了柯氏具有史学革命意义的方法。但又没有局限于此,还自觉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方法,注重了生产方式及其复杂的交往方式——如民族性的战争、阶级间的战争、文化交往等的基础地位与作用。因为,思想及其观念并不是历史的全部,它是历史的图像,是展露于海面的冰山一角,衍生于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在此基础上复杂的交往活动。在当代我们之所以能以流动的形态,将历史诠释并重演为一个过程,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人类活动的过程,并非仅仅在头脑中将它想象为一个过程。柯氏的方法,注重的是对于历史的理解与诠释,而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具有“历史发生学”意义。因此,赵先生以马克思的历史哲学方法扬弃了柯氏自认为的哥白尼革命的历史哲学方法。

读赵先生的新作,便想起《诗经·黍离》的两句话:“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因此,价值的反思、重构,决非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具有强烈的现世性、现实性。人而不仁,人而无格,不知其可也!春秋战国,是一个天崩地裂、礼坏乐崩的时代,明清之际也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何尝不是如此呢?历史不会完全相同,但却往往惊人的相似。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处于激烈的冲突与重新建构之中,价值观混乱、“商品拜物教”价值观盛行,人们误把负价值当作正价值。而全球一体化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冲突与建构,何尝不反映于文化、文明及其价值观念呢?柏拉图设想的智慧、勇敢、节制、正义的理想国,孔孟为之奔走呼告的王道仁治乐土,康德设计的世界的“永久和平”图景,马克思终生探求奋斗的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然而在资本的魔咒打开潘多拉的盒子之后,当代世界正处于物欲横流、刀光剑影的宰制之中。人似乎越来越陷于认不出自己的尴尬之中:我是谁?我到底想要什么?因此,价值问题的反思与探讨,既非杞人忧天也非空穴来风。看一看先哲的价值反思,从中也许就有了几分自觉、感悟与选择。历史并没有离我们而飞逝,我们就在历史之中,从过去走到现在、走向未来。但我们常常并不真正理解作为历史的过去。如黑格尔言:“熟知未必真知”。对过去昏昏然,甚至试图割断过去,我们就会陷于悬空的、无根的尴尬。

最后,就几点疑问求证于赵先生。第一,《历程》一书价值论的价值目标、价值标准、价值选择从原则上凸现出来,而价值实现似乎原则上强调不够,尽管在具体分析中多有分析。价值实现本身是一个与价值标准同样重要的问题。传统哲学在价值实现中,非常注重价值的内在“自觉”与“自律”,先秦的正心、诚意,宋明的“知行合一”,都说明“自觉”与“自律”作为价值实现原则的普遍性、必然性。舍此价值必然落空。第二,全书作为一篇大文章,结尾似乎留下了一个很大的空白。前苏联哲人古留加在《黑格尔传》的末尾一章以“……没有完”为题,以此显示黑格尔哲学的价值与魅力,耐人寻味。[5]赵先生的“空白”,是让读者在价值反思中“补白”、“体认”、“选择”,还是留待以后继续探讨呢?第三,赵先生新作,引证宏富,经史子集,无不得以参证,还有不少民俗学的材料。但是,在一些引证之后,解释稍显不足。对于传统学养深厚者,理解并不繁难,对学养不足者,就比较繁难。如果在一些引证之后,解释更为详尽,将会有更广泛的读者群。作为价值论的阳春白雪,和者会更多。

(西北政法大学)

【注释】

[1]赵馥洁:《价值的历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6页。

[2]赵馥洁:《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页。

[3]福柯著,谢强、马月译:《知识考古学》,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参阅1—19页。

[4]柯林武德著,何兆武、张文杰译:《历史的观念·译序》,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0—23页。

[5]阿尔森·古留加著:《黑格尔传》,刘半九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83—20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