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业教育外部环境建设

创业教育外部环境建设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教育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的思想文化土壤、社会的经济形式、国家政策等。下面以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对比为例,来分析一下不同的社会思想文化土壤对于创业活动以及创新、创业家园的不同影响。

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教育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的思想文化土壤、社会的经济形式、国家政策等。

一、改造社会思想文化土壤

社会思想文化土壤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和文化氛围,无论是主体、客体还是中介因素,都是其组成部分。它是主体、客体和中介的社会规定性,即实践的内部结构和它的思想文化土壤具有同质性。因此一个民族的社会思想文化土壤是否蕴涵着有利于创业的因素,对于一个民族的创业活动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尽管世界历史正在推进中,但是人类文化还不可能实现同质化,不同民族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各国和各国人民之间的交往组成了一幅文化交流和碰撞的图景。在以其他文化为参照系的思维过程中,各国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具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下面以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对比为例,来分析一下不同的社会思想文化土壤对于创业活动以及创新、创业家园的不同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学为核心。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1] 这说明儒家的认识论是一种指向内心的认识论,儒家认为人的身心是顺应自然的,认识了心,也就知道了天、知道了自然,从而达到“天人合一”。如果把这种观点作为对于人的起源的理解,作为人对自然的一种尊重态度,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作为认识论的路线,它必然阻碍人类对于自然奥秘的探索,无法建立起关于自然的科学体系,更难在技术创新与创业活动中取得进展。冯友兰说:“中国哲学家不需要科学的确实性,因为他们希望知道的只是他们自己。同样地,他们不需要科学的力量,因为他们希望征服的只是他们自己。在道家看来,物质财富只能带来人心的混乱。在儒家看来,它虽然不像道家说的那么坏,可是也绝不是人类幸福中最本质的东西,那么科学还有什么用呢?”[2] 这种自然观和认识论的路线也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观。既然通过内心的修养和探索,人可以达到完美的状态,与天相通,说明人的本性是善的,善的本性不需要被约束。“性善论”尽管也曾经遭遇过来自荀子等哲学家的挑战,但是依然在中国社会思想中居于统治地位。因此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道德化和人治。以“仁心”治理天下,制度始终处于辅助的地位。《公羊传》中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3]《历代刑法志》又说:“凡告父母者,不论其控告属实与否,均判以极刑。”这都说明道德始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难实现制度创新活动,更无法产生有利于创业活动的土壤。早熟的中国古代社会也使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带有血缘性和父权家长制的特点。“传内不传外,传子不传女”的家族古训、“重农抑商”的国家政策,有碍于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

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在共同的人性基础上,有很多共通之处,但是也呈现了自己的特点。其中有很多有利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因素。“两千多年的西方文化,虽然观点纷呈,但都受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学说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哲学倾向和观点有许多不同,但它们的基础和本质实际上是一致的,即都是要寻求本体,寻求万事万物的存在、认识及道德评判的先在之点。在什么是知识,怎样获得知识,我们通过什么渠道逐步认识和理解世界等问题上,他们都认为只有逻各斯才能真正获得真理。亚里士多德正是在柏拉图研究逻辑的基础上创立了三段论,把形式逻辑变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他们共同为后世提供的后来在西方哲学史上占了统治地位的是这样一个公式:理性→逻辑→本体。哲学的主体是理性,哲学的对象是本体,哲学的方法是逻辑论证。因此,他们把‘真’看得高于一切。” [4] 这说明,西方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人与自然对立的自然观、外求式的认识论、理性的思维特点和逻各斯的哲学方法。这些特点培养了主体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征服自然的科学探索精神,有利于建立系统的、超越经验科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有利于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中国哲学关于修身、养性、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内容居多,西方哲学关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著作居多。此外,西方文化中的原罪说代表了西方人对于人性的基本看法,他们相信人的理性,但是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需要接受制度的约束。

社会思想文化土壤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它是一种无形的、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它内在于主体,是主体的精神因素;它物化于客体,支撑着客体的风格和文化内涵;它集中表现于中介,规定着中介的精神实质。社会思想文化土壤是比较绵长稳定的因素,但也不是不可以改变的因素。在中国近代史阶段,由于外敌入侵,优秀的中华儿女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文化、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最终取得了建立新中国的伟大胜利。因此,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为了进一步推动创业活动的开展,促进社会的进步,我们应该打破不同文化之间的隔离,勇于学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文化,积极吸收各种文化的营养元素,为我所用,改造自身的思想文化土壤,使之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倡导创新、鼓励创业。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提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的发布,创新、创业观念逐步为全民所认可,会产生更多积极的、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因素。

经济发达地区因地制宜,改造社会思想文化土壤,形成有利于创业的环境同样十分重要。2015年8月发布的《江苏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5〕90号)指出[5]:“积极推进大众创业。分类推进各类创业主体自主创业,重点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农村创业富民、引进人才和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等计划,突出抓好创业能力提升、创业政策拓展、创业孵化推进和创业服务优化。鼓励城乡劳动者创业,吸引和集聚高层次人才到江苏创新、创业。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培育创业公共平台,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业载体,重点打造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创业示范基地。”“营造大众创业氛围。支持举办创业训练营、创业创新大赛、创新成果和创业项目展示推介,继续办好江苏科技创业大赛、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大赛、江苏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江苏创新、创业大赛海外人才专场暨人才项目对接交流大会、江苏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搭建创业者交流平台,培育创业文化,支持公益创业,营造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氛围。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打造‘创业江苏'品牌。深化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持续推进省级创业型城市和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对政策落实好、创业环境优、工作成效显著的,按规定予以表彰。”这些规定对于推进当地的创业活动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培植市场化的经济形式

创新、创业教育的外部环境除了社会思想文化土壤以外,还包括经济体制和政策体制,其中经济体制的作用更为重要。合适的经济体制不但可以直接推进创业活动,而且是改造社会思想文化土壤的有效途径。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经济体制主要有三种:自然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不同的经济体制对于创新、创业活动的作用是不同的。笔者认为:在当代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最能促进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首先,我们来看自然经济和市场经济对于创新、创业活动的不同作用。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追求的是使用价值,以满足自身的直接需要。当产品的使用价值满足了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具体需要之后,生产就失去了内在动力。但是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追求的是价值,它不是为了满足人的具体需要,而是获得具有一般意义的需要的满足,即获得一般等价物——货币。货币可以和一切商品交换的价值本性驱使市场经济遵循资本的逻辑,降低成本,不断追求剩余价值。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科学、技术、管理、教育等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都成为经济主体创造剩余价值的手段,创业活动也随之风起云涌。这在客观上提高了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动能力,促进了科学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创业活动在缩短了科学技术成果向具体的、实用的产品转化的时间,也提高了企业和社会的组织管理水平。因此相对于自然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是更适合创新、创业活动的经济形式。

其次,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体制对于创新、创业活动的作用不同。计划经济其实是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形式。马克思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在多个发达国家取得成功,国家实现公有制,国家按照社会需要统一安排生产和分配。但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事实却相反地在作为资本主义最薄弱环节的俄国首先取得了胜利,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创造性地为社会主义打开了一个缺口。随后中国、东欧等国家都相继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如果说马克思所设想的资本主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具体步骤发生了变化,那么在资本主义经济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就是一个基本理论的变化。没有发达的生产力、完善的制度基础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主体条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可以在特定时期内实现集中力量进行创业活动的目的,但是从长期来看,必然使创新、创业活动失去群众基础,失去动力。创新、创业活动是一个充满风险和辛苦的实践活动过程,它的原始动力是人的需要。在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发展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要的情况下,主体创新、创业活动最切实的动力是解决这个矛盾,而不是行政命令。我国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了这个真理,参考西方市场经济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以市场为基础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优势,使两种经济手段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当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才刚刚建立,存在着很多不利于创新、创业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情况,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因此,经济领域的创新、创业活动和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国家和企业共同努力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利益回报、风险补偿和价格机制,规范政府行为,不断提高市场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刺激程度的过程。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先进地区,江苏省就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手段培育有利于创业的市场规则。《江苏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5〕90号)指出[6]:“优化创业创新环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逐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实现‘一照一码’。继续优化登记方式,各地可结合实际放宽新注册企业场所登记条件限制,推动‘一址多照’‘一照多址’集群注册等住所登记改革,分行业、分业态释放住所资源。优化工商注册流程,实现网上办理名称核准、网上预审登记、网上核准登记,推进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的服务和监管。依托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实现政策集中公示、扶持申请导航、享受扶持信息公示。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再取消下放一批制约经济发展、束缚企业活力的行政许可事项,大力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减少投资项目前置审批。进一步规范审批行为,推广‘一个窗口’受理、网上并联审批等方式。”

培植市场化的经济形式不仅体现为简化手续,还表现为引导高素质的人员投身创业活动。对此,《江苏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5〕90号)指出[7]:“鼓励科技人员创业。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创业、离岗创业,对于离岗创业的,经原单位同意,可在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与原单位其他在岗人员同等享有参加职称评聘、岗位等级晋升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权利。原单位应当根据专业技术人员创业的实际情况,与其签订或变更聘用合同,明确权利义务。鼓励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研机构、普通高校、职业院校,通过合作实施、转让、许可和投资等方式,向高校毕业生创设的小微企业优先转移科技成果。完善科技人员创业股权激励政策,放宽股权奖励、股权出售的企业设立年限和盈利水平限制。”

三、扩大创新、创业活动国家投入

国家投入是创新、创业活动的政策环境。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国家,国家在政策上的倾向就代表了国家可控经济资源、制度资源、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流向。因此国家投入是创新、创业活动重要的环境因素,它为创业活动提供直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虽然它不直接介入创新、创业活动本身,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创新、创业活动的成败。创新、创业活动的国家投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投入多少的问题,即创新、创业活动投入与其他投入的比例关系;二是国家如何投入的问题,即国家投入在创业活动各个领域中的比例关系。

国家投入的关键问题是国家对创新、创业活动投入如何实现的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原本的经济基础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实现经济独立和现代化,开始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目前知识经济初现端倪,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也开始发展自己的第三产业,尤其是高科技产业和文化产业。可以说中国生产力的特点仍然是多层次性,经济从二元格局转变为三元格局,因此,距离在国内生产总值中高科技产业创造的产值应占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0%以上的知识经济的指标还比较遥远。但是知识经济作为后工业经济时代的经济模式是针对工业经济的弊端提出的解决方案。工业经济利用强大的生产力不断索取自然资源,造成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等。在知识经济中,知识取代自然资源成为第一位的经济要素,知识经济不是不要物质,而是利用高科技找到节约资源的新方法,开发不稀缺的资源,从而达到既满足人类需要、又节约资源的目的,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知识经济的支撑是知识、技术和组织管理制度的创业活动。这个经济理念和经济模式无疑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也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

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性产业,中国农业的情况是生产力低下,耗费了太多的人力和物力。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依附于土地,每年国家都对农业投入大量资金。但是中国的农业发展仍然很缓慢,而且影响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学家和中国政府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觉得知识经济的理念提供了很好的启示:依靠创新、创业活动。每年农民在土地上的重复劳动,国家对农业的常规投入,都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在质上改变农业基础设施的面貌,提高农业生产力;必须依靠制度鼓励农民创业,彻底提高农村的创业水平;增加对农民子弟的教育投入,彻底改变农村愚昧落后的文化面貌,提高农民自身的创业活动能力。对于工业和服务业领域,同样可以通过减免税政策,鼓励民营中小企业开展创业活动。通过创业实现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发展区域经济的目标。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制度短缺、人才短缺,因此在国家投入的选择上困难重重。但是有一点我们不能短缺,那就是创新、创业活动的意识。要想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使经济、政治和文化健康地发展,社会和谐统一,国家必须有意识地逐步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提高全民创新、创业活动的能力。

《江苏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5〕90号)指出:“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提高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和专业化水平。强化公共创业服务,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中小企业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残疾人就业服务等机构的作用,为创业者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服务。将职业介绍补贴和扶持公共就业服务补助合并调整为就业创业服务补贴。加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能力建设,创新就业创业服务供给模式,有计划、按步骤地推进购买基本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建立政府支持、企业与个人开发、市场运作的创业项目评估和推介机制,集成创业项目库和创业成功案例库。省每年遴选500个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和全程服务。”“强化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顺应产业结构调整迈向中高端水平、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需求,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培训,加大创业培训力度,把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重点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和失业人员转业转岗培训,支持企业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按照同类工种、同一等级、同等补贴的原则,健全以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专项能力证书为主要评价依据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为城乡劳动者提供普惠同等的培训补贴。对参加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训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培训补贴。对技师学院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特殊教育院校职业教育类的毕业生,以及在大陆(内地)高校学习的台湾、香港、澳门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的,比照本地高校毕业生相关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推进职业资格管理改革,推动形成劳动、技能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