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孙文奇遇海市蜃楼

孙文奇遇海市蜃楼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已佛顶山,经法雨寺,钟鼓镗鞳声中急向梵音洞而驰,暮色沉沉,乃归至普济寺晚餐。当时,孙中山发动的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当时,他们已经上了佛顶山,并一路行之天灯台。孙中山说,自己素无神灵思想,但经过这次奇遇,“耳闻潮音,心涵海印,身境澄然如影”,也不知不觉“亦即形化而意消”了。如果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孙中山所见之奇景,也许就是海市蜃楼之类,并无什么特殊之处。

1916年8月间,孙中山偕同胡汉民等诸人同游普陀山,见到令人不可思议景象之事,他自己亲手撰写了《游普陀志奇》:

余因视察象山、舟山军港,顺道趣游普陀山。同行者为胡君汉民、邓君孟硕、周君佩箴、朱君卓文,及浙江民政厅秘书陈君去病,所乘“建康”舰舰长则任君光宇也。抵普陀山,骄阳已斜,相率登岸,逢北京法源寺沙门道阶,引至普济寺小住,由寺主了余唤笋将出行,一路灵岩怪石,疏林平沙,若络绎迓送于道者,纡回升降者久之。已登临佛顶山天灯台,凭高放览,独迟迟徘徊,已而旋赴慧济寺,才一遥瞩,奇观现矣。则见寺前恍矗立一伟丽之牌楼,仙葩组锦,宝幡舞风,而奇僧数十,窥厥状似乎来迎客者、殊讶其仪观之盛,备举之捷,转行转近益了然,见其中有一大圆轮,盘旋极速,莫识其成以何质;运以何力?方感想间,急杳然无迹,则已过其处矣。

既入慧济寺,亟询之同游者,均无所睹,遂诧以为奇不已。余脑藏中素无神异思想,竟不知是何灵境?然当环眺于佛顶台时,俯仰间,大有宇宙在乎手之慨!而空碧涛白,烟螺数点,觉平生所经,无似此清胜者!耳闻潮音,心涵海印,身境澄然如影,亦即形化而意消。呜呼!此神明之所以内通。

已佛顶山,经法雨寺,钟鼓镗鞳声中急向梵音洞而驰,暮色沉沉,乃归至普济寺晚餐。了余、道阶,精宜佛理,与之谈,令人悠然意远矣!

民国五年八月二十五日 孙文志

这则游记,开头写明了去普陀山的缘由,是因为“视察象山、舟山军港”,顺道去了普陀山。当时,孙中山发动的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孙中山的注意力,已经从革命渐渐转向建设。三年以后(1919)他制定了《建国方略》,其中在第二部分“物质建设(实业计划)”中,他提出了建设“东方大港”的计划。这个计划显然与他的这次考察有关。

接着孙中山详细列出了陪同一起游普陀山的各路人物,这些人物都是他的战友和同事,与普陀山没有任何关系,所以他在普陀山的奇遇不可能有人为安排的因素。

普陀山方面出面接待的,孙中山写明了两个人:道阶和了余。根据《普陀洛迦志》,了余(1864 1924)是当时普济寺的住持,是全普陀山名望最高的高僧。他全程陪同孙中山,并向他讲解佛理,深得孙中山赞赏。“了余、道阶,精宜佛理,与之谈,令人悠然意远矣。”道阶可能是个迎客僧,但也是佛学深湛,所以孙中山一起赞之。有了余这样的高僧陪同,孙中山的普陀山之行的可信度更是无可置疑了。奇遇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

当时,他们已经上了佛顶山,并一路行之天灯台。“凭高放览,独迟迟徘徊。已而旋赴慧济寺,方一遥瞩,奇观现矣。则见寺前恍矗立一伟丽之牌楼,仙葩组锦,宝幡舞风,而奇僧数十。窥厥状。似乎来迎客者!殊讶其仪观之盛,备举之捷,转行转近益了然,见其中有一大圆轮,盘旋极速,莫识其成以何质;运以何力?方感想间,急杳然无迹,则已过其处矣。”这段记载非常细腻:这个奇景并不是出现相对遥远的海的那边,而是近在眼前,就在天灯台下西北方向几十米远的慧济寺前,所以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慧济寺前面矗立起伟然丽然之牌楼。牌楼下面,风舞宝幡,数十僧人迎列,宛然是一番迎接客人的景象。更令人惊奇的是,其中有一个大圆轮,“盘旋极速”,不知这旋转之力来自何处?正要上前细看,“急杳然无迹”,而孙中山一行所经过的地方,正是刚才奇景出现的地方。

孙中山说,自己素无神灵思想,但经过这次奇遇,“耳闻潮音,心涵海印,身境澄然如影”,也不知不觉“亦即形化而意消”了。

如果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孙中山所见之奇景,也许就是海市蜃楼之类,并无什么特殊之处。奇妙的是,这种奇景只有孙中山一个人看见,“亟询之同游者,均无所睹”,这就不能不说,孙中山是与佛有缘之人,不是凡夫俗子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