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渔民教授”“风格老大”到“千女闹海”

从“渔民教授”“风格老大”到“千女闹海”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嵊泗县五龙乡会城大队孙阿苟,20岁当了船老大。船老大之间相互仰慕、敬重,互誉对方为风格老大、红老大。东极庙子湖岛妇女沈瑞香,能潜深水拱淡菜,获得“淡菜女将”美誉。登步岛王合青组织8名妇女自己打桩自己开洋,自己当老大,成为远近闻名的王合青近洋高产单位。涌现了第一个全国渔区人民公社,以蚂蚁岛、虾峙岛沙峧渔业大队陈雪春等敢闹海、闯海的“妇女”号为代表的生产作业单位。

2005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舟山渔业史话》这样定义渔民:“渔民是渔场的开拓者、建设者和使用者,是渔业产生、繁荣与发展的主动力,也是渔业技术的发明者、运用者及其得以不断进步的主宰者。”

惊涛骇浪中,渔民们智慧、勇敢、坚毅、勤劳,引领着舟山渔业的航向;渔民们爱海、爱家、团结、互助,凝聚为渔区群众精神的力量。从中涌现了一大批海之骄子、风云人物,所谓敢下五洋捉鳖的人亦指他们,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船老大。

忻阿来

沈家门墩头渔业村带头船老大忻阿来,他的渔场实践丰富,能够通过分析季节、气候和海况变化,以及不同鱼类习性,摸清鱼类洄游规律,判断鱼情鱼发,抓住鱼汛旺期;并且他十分熟悉渔场地形、山岩礁沙、潮流变化,能够正确判定鱼类集群区、鱼发范围、鱼发中心,掌握鱼类喜好特点,被广大渔民兄弟称誉为“渔民教授”“研究老大”“发明老大”。

1974年4月22日,两届全国人大代表、普陀虾峙名船老大陈良银在长江口渔场东北166海区8小区,一网捕获大黄鱼5000担(250吨),创下全国机帆船对网网产最高纪录。他风格高尚,每当找到旺发鱼群,即用无线电台报告渔业指挥部及其他渔船,地不分南北、船不分先后、人不分内外,一齐赶来围捕,共享丰收之喜悦。遇旺帮渔船赶来,船多拥挤,他又主动让出“网膛”(可下网鱼群密集海区),使更多渔船高产。那等于是将花花绿绿的钞票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来分给别人。这是何等慷慨大方的气度啊!

陈良银

说起金信定带领大家集体奔富裕的事,岱山县长涂镇的一些老渔民至今记忆犹新。20世纪60年代金信定任带头船老大后,他一开船,后面浩浩荡荡地跟随着县内外几十对渔船。每次探到鱼群,金信定就主动通报给大家,待渔船集中捕捞后,他又主动退出,去寻找新的渔场。1962年至1969年,金信定连续8年捕鱼量超万担,1973年6月,金信定在吕泗渔场一网捕大黄鱼200吨,被誉为“黄鱼大王”。至今,长涂岛上依旧回荡着这样的歌谣:“阿拉社里好当家,抲鱼有名红老大……”

金信定

1958年12月,林如良所在的岱山南峰渔业大队被评为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获国务院奖状。他于1956年试验成功“流网翻背对”和“流网翻大对”作业。1957年,在吕泗洋渔场创“抛碇”捕捞作业。1963年,他发明“对流兼捕”新作业,使渔船由两汛生产变为常年生产。1969年冬汛,他主动选择去后进船当老大,创高产后被传为美谈。

嵊泗县五龙乡会城大队孙阿苟,20岁当了船老大。1966年,担任全县带头船老大。20世纪60年代,五龙开发大捕作业,因技术原因产量不高,他几天几夜睡不好,拿一条裤子当网,以风当潮,在舱面反复演练,琢磨网具在水下受潮后的动态变化,终于悟出了关键技术,并传授给全队船老大,增加了鱼产量。1974年农历四月半水,大黄鱼旺发,他的煨船、网船都已装满大黄鱼,急需回港过鲜,当看到兄弟单位还没有捕到鱼,便立即到别的船上,继续带领大家生产,直至全队的渔船都满载而归。以技服人,以德感人,孙阿苟勤劳、诚朴的渔民老大本色,赢得了渔民群众的敬重。

胡阿满

嵊泗县枸杞岛胡阿满12岁下海捕鱼,20岁当船老大,从事渔业生产和渔业工作52年,有丰富的海洋捕捞生产经验。1974年,担任县级领导后,提出“发展外海,开发多种作业”的主张,并亲自率领渔船开发外海渔场,赢得了全县渔民群众的尊重,大家称他为有学问的好干部,有经验的好指挥。1994年退休后,聘为县政府顾问,继任渔场指挥部指挥,直至逝世。

这是舟山解放以后成长起来的第一代名老大,成为那个时代渔业战线上最流行最时尚的一个代表群体。金色的阳光,伴随着渔业大丰收的喜报照耀千岛大地。他们奋战在一线,以其强烈的社会主义大家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那个物资贫乏的艰苦年代,带领渔区人民苦干实干,奉献青春和热血。他们活跃在海上的身影,至今仍在群岛渔区传为佳话,鼓舞着、影响着后来几代渔民的斗志。

舟山渔民以单船或者对船为主体独立自主地进行劳作,丰捕歉收,体现着他们劳动价值和人身价值的自我实现。因此,高产意识、第一意识、带头意识,演绎着舟山渔民叱咤渔场时的胆、谋、智、技。同时,在海上,渔民们相互借柴油、修网具和机器、救海难等事例屡见不鲜,蔚然成风。船老大之间相互仰慕、敬重,互誉对方为风格老大、红老大。他们独特的风格和魅力,赢得天南海北渔民们的爱戴和景仰,他们不但为舟山渔区的丰收,而且为中国南北渔区的丰收,达到其乐融融的境界奉上了自己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力量的来源就是舟山渔民骨子里那份“同舟共济”的大气情怀。

大海是渔民的舞台,也是渔家儿女的共同家园。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嵊泗金平岛的王秋绒、贝满英、朱满月、刘月定、应赛月等8名年轻的渔家姑娘,破除妇女不能下海捕鱼的千年旧俗,组建起了“东海”号八姐妹捕捞船,演绎了一出出“海上花木兰”的动人故事。八姐妹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海上锻炼和实习,分散到渔业大队的各艘渔船上,参加秋季近洋张网的旺讯生产。在渔船上,八姐妹一点也不示弱,抢着摇橹、起网、捞鱼,和男人一样早出晚归,战风斗浪。当太阳还在海平线下,八姐妹已经驾船出海;当男人们赶到渔场,她们已经捕上了第一网。

谢素英

在普陀桃花岛龙洞村,渔姑谢素英为瞎子父亲当“眼睛”下海,在船上,她向父亲学技术,学习辨风向、识潮流,什么时间、什么潮水适合撒网,后来她同男人一起出海拖墨鱼,单产170担(8.5吨),创桃花岛拖船产量最高纪录。东极庙子湖岛妇女沈瑞香,能潜深水拱淡菜,获得“淡菜女将”美誉。登步岛王合青组织8名妇女自己打桩自己开洋,自己当老大,成为远近闻名的王合青近洋高产单位。

在春汛生产的海洋生活中,渔村妇女们克服了生理上的困难,南下大陈、北上吕泗。涌现了第一个全国渔区人民公社,以蚂蚁岛、虾峙岛沙峧渔业大队陈雪春等敢闹海、闯海的“妇女”号为代表的生产作业单位。1955年,蚂蚁岛24个勤俭持家小组的妇女们,花了3年时间,积下6万多块钞票,打制了全舟山妇女投资的第一对机帆船,命名为“妇女”号机帆船。刘亚珠等10个妇女驾驶着这条船,经历了1959年吕泗洋海难,所幸都平安回来了,当时为了保住生命,她们把船里的所有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包括米啊,网啊,都扔到海里。等她们回来后,公社社长将她们集中起来,在食堂弄了一桌菜,边吃边开座谈会,给予了她们经济和精神上的鼓励。饭吃好了,这10个妇女当场表示,要继续出海。就这样船又开出去了,第二次上吕泗洋。

1958年11月,来自舟山海岛的女老大王秋绒、刘亚珠等5名妇女代表去北京,参加全国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刘亚珠做梦都不敢想,自己居然在首都北京的讲台上,在全国妇女代表和中央领导面前,做了题为《托毛主席和共产党的福,穷岛变成黄金岛》的大会发言报告。

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千女闹海》剧本,就是以谢素英、沈瑞香等人物为原型,征求了忻阿来、陈良银、郭钦再等名老大的意见,召集下海妇女座谈修改,最后以桃花洋面和普陀山、蚂蚁岛等地为外景拍摄完成的故事片。1952年2月,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曹孟君、《中国妇女》杂志社社长董边,来舟山视察妇女工作,在观看《千女闹海》后,赞扬道“渔区妇女破除迷信闹东海,真够扬眉吐气的!”1960年,《中国妇女》杂志社组织专门撰稿介绍了舟山妇女下海的事迹。

妇女闹海的历史,成为舟山渔区妇女永远的骄傲,谱写了舟山人解放思想、勇立潮头的壮丽诗篇。

刘亚珠老人保存的读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