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拓创新,奋发成才

开拓创新,奋发成才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生在世,事业为本。艰苦才能创业,奋斗方可成才。敬业就是指专心于事业,是对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无私的献身精神。实践是知识更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大学生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创新是成功的关键。竞争进取是成才的驱动力,顽强的意志和拼搏的精神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思想上、感情上、行动上均属于这个“家”。培养归属感,还要尽快地熟悉和适应环境。要取得上级的信任与重视,不“知己知彼”显然是不行的。

人生在世,事业为本。每一个有远大抱负的青年在踏上工作岗位时,都有立志成才的愿望,都曾在脑海中勾画一幅事业成功的蓝图。应该如何从大学毕业的起点踏上成功之路呢?艰苦才能创业,奋斗方可成才。只有经过顽强的拼搏进取,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 敬业爱岗,艰苦创业

敬业就是指专心于事业,是对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无私的献身精神。岗位是成才的舞台,是一个人奉献社会、施展才华、取得成就的条件。

要实现自己的人生辉煌,应当将主要精力投入工作之中,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学习更深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过程是曲折而充满艰辛的,关键要把握好三点:第一,要自信,勿自卑;第二,有理想,干实事;第三,重科学,敢创新

二、 更新知识,勇于实践

(一) 学无止境、永远探求是事业成功的基础

光有成才的志向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懂得:一切才能要以知识为基础,这样才会有施展才能的力量。华罗庚曾说过,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与现代的“大科学”时代是相适应的,它标志着教育“时空”的根本性转变。我们应当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不断学习,有意识地调整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之永远处于动态优化之中。

(二) 从维持性学习到创造性学习

在当代信息社会,一个人一生的全部知识,90%以上将要靠毕业以后的继续学习获得。继续学习是指工作后要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继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即通常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继续学习是面向未来的,它主要采用的是创造性学习模式,不仅仅满足于接受知识本身。创造性学习模式可使个人具备应付突发事件以及应对经验之外的新事物的能力。这与更新知识的意识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三) 实践是锻炼成才的有效途径

实践是知识更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大学生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才能得到丰富、完善和发展。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

我们要成才,不仅要有精深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要勇于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继续学习,不断总结,逐步完善,有所创新。实践过程中的坎坷和磨难虽然会给事业的成功带来阻力,但能激发人的进取心,磨炼人的意志。我们要正视磨难,在磨难中练就自己,在风雨中锻炼成长。

三、 开拓创新,拼搏进取

(一)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创新是成功的关键。我们在成才的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怀疑态度。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书籍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载体,但是由于受特定历史及作者自身的局限,书籍的内容总会有局限性,不可能是绝对真理。其次,要破除迷信,敢于向权威挑战,有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执着。但是,这种怀疑态度和批判精神的前提是建立在科学态度基础上的。再次,要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形成创新思维,克服“习惯性思维定式”的影响,在观念上摆脱对前人权威崇拜和迷信的倾向,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一旦拥有了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真理在胸笔在手,无私无畏即自由”的神韵也就呼之欲出了。

(二) 培养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

竞争进取是成才的驱动力,顽强的意志和拼搏的精神是成功的重要因素。顽强的意志来自于对事业目标的追求。只有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竞争进取、顽强拼搏的人,才会到达成功的彼岸。我们要树立竞争意识,增强竞争能力,敢于竞争,善于竞争;要有顽强的意志和敢于拼搏的精神,胜不骄,败不馁。

(三) 锐意改革,勇于开拓

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具有开拓精神,勇于改革,积极进取,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挫折失败;要求我们根据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勇敢地冲破陈规陋习,不断地更新观念,在改革的浪潮中充分发挥生力军的作用。

四、 技巧

处理人际关系处处充满技巧。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并灵活地加以应用,对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极大的帮助。

(一) 怎样获得同事的认同

所谓认同,实际上就是同事们从思想、感情方面真正地接纳你作为这个集体中的一员,这需要一定的条件和过程。

要获得同事的认同,首先要主观努力,也就是要培养自己的“归属感”。培养“归属感”,就要把整个集体当作自己的家。在思想上、感情上、行动上均属于这个“家”。认识它、忠于它、效力于它。与这个“家”的每个同事甘苦与共,风雨同舟,而不是只考虑个人利益。

培养归属感,就需要忧集体之所忧,想集体之所想,主动热情地为同事排忧解难,这样谁也不会把你当外人。相反,如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者“今说东家长,明道西家短”,牢骚满腹,阴阳怪气,同事们对你只好“敬而远之,畏而远之,厌而远之”了。

培养归属感,还要尽快地熟悉和适应环境。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能使你了解到在公众场合难以获得的信息,还能使你更自然地与同事们融为一体。集体活动不仅能促进你与同事间的协作与友谊,而且还会为你提供一些与他们进行交流的机会。

要获得同事的认同,还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不同单位有其各不相同的工作作风、观念、传统与职业气氛,所以要学着适应单位的文化环境,融入单位的文化环境。

(二) 怎样获得上级的信任

对于想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的我们来说,取得上级的信任和器重,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能够受到上级的信任与器重,往往受到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你对上级的了解与上级对你的认识、你给上级留下的第一印象与你真正的自我形象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仍然是自己。毫无疑问,成功的钥匙就握在自己的手中。

1.适时地展示敬业精神和才干

抓住机会表现你的才能,是获得上级器重的关键。但凡单位的上级,都需要工作上的得力助手与干将,所以获得某种好感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设法“显山露水”,证明你的才华。工作才能的显露往往是从一般性的事务开始的,即使上级交给你的工作很琐碎,也要认认真真地做好,争取“一枪打响”。

2.诚实守信是获得上级信任的前提

试想,如果有一天,上级约你谈话,却左等右等也不见你的踪影;或明明是你操作失误弄坏了仪器,上级问你时,你却说不知道,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更不用说言而无信、搬弄是非、说三道四之人,这样的人在哪个单位都不会受到欢迎。坦率诚恳地承认自己的失误,并不会损害你的形象。“言必信,行必果”会使上级感到你是个值得信赖、靠得住的人。

3.知己知彼,为获得信任创造条件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取得上级的信任与重视,不“知己知彼”显然是不行的。所谓“知己”就是对自己的水平、能力及缺点有所认识,“知彼”就是要对上级的性格、特点有所了解,扬己之长,避己之短,这样才能获得上级的信任。

(三) 怎样正确面对冷遇

想得到社会的承认,仅有一张大学文凭是远远不够的。懂得了这一点,就会在受到冷遇时,进行清醒分析,正确对待。一般说来,工作上受到冷遇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好高骛远,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来,使上级难以安排合适的工作;

第二,对工作单位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顺眼,不懂装懂,妄加评论,空发感叹;

第三,今天想干这,明天想干那,这山望着那山高,对工作挑肥拣瘦,拈轻怕重,工作不踏实;

第四,工作责任心不强,马马虎虎,敷衍了事,不能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甚至给单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第五,没有摆正个人与集体、家庭与事业的关系,只忙于为自己的“安乐窝”;

第六,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有利可图则干,无利可图则算”。

走上工作岗位后,除了要虚心学习,还要有实干精神,要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只要苦干、实干,干出一番成绩来,上级、同事一定会向你投以赞许的目光,冷遇自然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四) 怎样面对挫折

不论从事何种工作,遭受挫折总是难免的。心理学家认为,挫折是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受到障碍和干扰,其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受挫后会出现紧张、焦虑、苦闷的心理状态,导致心理失衡。

首先,应该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挫折。受挫后应采取积极的自我心理建设,谋求心理平衡,将内心愤懑的消极情绪转化为发愤图强、力争上进的积极情绪。“化悲痛为力量”,使内心情感得到升华,或“重振雄风”,加倍努力工作,实现目标;或改换工作方法,另行尝试;或进行工作补偿,以期达到“失之东隅,取之桑榆”的效果。

其次,可以用以下方法摆脱挫折感。

找人倾诉。不应沉溺于苦闷颓废中,加重自己的心理负担,而应把内心的苦衷向朋友诉说。将内心苦闷讲出来会使人心情轻松。同时还可共同分析受挫原因,变被动为主动。

暂时回避。遭受挫折的人一般心理负担较重,情绪低落。这样长时间不能自拔,自然会影响生活与工作。这时应暂时回避,不去考虑这一问题,尽量放松自己,以大度乐观的态度、宽广的胸怀对待挫折。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当取得新的成绩,前面的挫折感就会随之消失。在可能的情况下通过心理咨询来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总之,对工作的成败要有正确的认识。一帆风顺固然可喜,遇到挫折也不要灰心,也许这次挫折就是下一次成功的开始。

(五) 怎样面对批评

怎样面对批评,不同的人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有的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诚恳地接受批评,总结教训并及时加以改正;有的人受到批评则丧失信心,精神不振,甚至自暴自弃;还有的人“老虎的屁股摸不得”,一遇批评便火冒三丈,使上级和同事对他“敬而远之”。无疑,后两种态度是不足取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照你的办”,应该成为我们对待批评的基本态度。下面介绍几种对待批评的正确态度。

1.静静聆听

尽可能地让批评者把意见表达完。如果还未听清自己的错误所在,最好的方法是问一句:“你能说得更具体一点吗?”这可以帮助你找出受批评的原因,分析批评是否有道理。刚参加工作,单位的上级和同事轻易不会对你提出批评。如果批评你的话,大多是你的错误比较明显,所以要多从主观方面找原因。

2.坦然接受

如果知道自己错了,勇敢地说一声:“我错了,你批评得及时,以后我一定改正。”这是最好的办法。

3.推迟作答

如果批评者自恃有理,态度蛮横,那不妨说一句:“我好好想一想,我们明天再谈好吗?”这样可以控制情绪,以免引起冲突。

4.婉言拒绝

如果批评者对事实原委了解不够,批评没有道理或纯属误会,你可以进行解释,以便让对方了解事实真相。“你误会了,事情是这样的……”语言委婉一些,对双方都有好处。

总之,面对善意的批评,不能反击。如果反击肯定会造成尴尬的局面,伤害感情。不要找借口推脱责任,也不要默不作声。这两种态度无异于“消极抵抗”,而且也不利于批评者指出你的错误所在。无论采取什么方法,都要认真诚恳、心平气和。

批评者还需要看你的实际行动,态度再好,没有改进,也只能落得个“言行不一”“撒谎”的坏名声。如果批评者没有道理,你也不应“耿耿于怀”,更不可“借机报复”。

须知,当面提出批评意见的人多半是出于好心,希望你进步。即使是一场误会,谈开了也就没事了,挟嫌报复,得不偿失。

(六) 怎样处理隔阂

在日常交往中,每个人都可能同他人产生隔阂。如何消除隔阂是每个大学毕业生都会遇到的问题。

人与人之间产生隔阂的原因多种多样。隔阂产生的原因不同,消除隔阂的方法也有所不同。概括地说,产生隔阂的原因主要有三种:

一是由于交往双方不愿或很少暴露真实的自我,从而引起双方对彼此交往的诚意产生怀疑而造成隔阂;

二是交往双方因对某件事误会而造成隔阂;

三是因一方损害了对方的利益,或伤害了对方的人格、感情,而产生隔阂。

当与他人有隔阂的时候,应冷静分析,找出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如果是由于双方误会造成隔阂,就应该进行善意的解释,消除误会。由于每个人的性格脾气、文化修养、价值观念等存在一定的差异,其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因此,在交际过程中出现一些误会是难免的。对此应该给予充分理解,如果你误会了别人要耐心听取别人的解释;如果是对方对你产生误会,要主动进行善意的解释,以消除误会。当真相大白之后,双方的误会与隔阂自会云消雾散。

如果是因自己的错误伤害了对方,要向对方诚恳道歉,请求原谅。每个人都有人格尊严和自身利益,不容他人损害。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如果伤害了对方的人格或损害了对方的利益,会引起对方的不满,甚至出现矛盾冲突。这种情况如不及时正确处理,两人之间轻则产生隔阂,重则产生积怨。此时,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应该真心实意地、诚恳地向对方道歉,以求谅解。“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表现出足够的诚意和耐心,隔阂定会消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