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血小板减少

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血小板减少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ITP的出血常常是紫癜性,表现为皮肤黏膜瘀点、瘀斑。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可导致颅内出血,除非有明显的大量出血,一般不伴有贫血;ITP病人无脾大。血小板数量减少并伴有形态异常。6.诊断:根据多次化验检查血小板减少,脾不增大或轻度增大,骨髓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伴有成熟障碍,诊断不难成立,但需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严重出血危及生命或须进行各种紧急手术者,可考虑输注血小板悬液。

一、临床表现

主要是皮肤黏膜的出血表现,少数可见内脏出血。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小板 均在100×109/L以下。

2.骨髓象 ①急性型骨髓巨核细胞数量轻度增加或正常,慢性型骨髓巨核细胞显著增加;②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急性型者尤甚;③有血小板形成的巨细胞显著减少。

3.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血小板相关补体(PAC3)多阳性。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①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②脾不大或轻度大;③骨髓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④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⑤具备下列5项中任何1项:a.泼尼松治疗有效;b.脾切除治疗有效;c.CPAIg阳性;d.PAC3阳性;e.血小板寿命缩短。

2.鉴别诊断 需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如肝炎、结缔组织疾病、脾功能亢进、感染及药物等。

四、治疗

1.一般治疗

2.糖皮质激素为首选治疗

(1)作用机制:①减少PAIg生成及减轻抗原抗体反应;②抑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对血小板的破坏;③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④刺激骨髓造血及血小板向外周血的释放。

(2)剂量与用法:常用泼尼松30~60mg/天,待血小板升至正常或接近正常后,逐渐减量,最后以5~10mg/天维持治疗,持续3~6个月。

3.脾切除 适应证:①正规糖皮质激素治疗3~6个月无效;②泼尼松维持量每日需>30mg;③有糖皮质激素使用禁忌证;④51Cr扫描脾区放射指数增高。

4.免疫抑制药治疗 常用药物有长春新碱、环磷酰胺、硫唑嘌呤及环孢素等。

5.急症处理 适用于:①血小板低于20×109/L;②出血严重且广泛者;③疑有或已发生颅内出血者;④近期将实施手术或分娩者。

(1)血小板悬液输注。

(2)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作用机制与Fc受体封闭、抑制自身抗体产生,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免疫干扰及免疫调节等有关。

(3)大剂量糖皮质激素。

(4)血浆置换。

历年考点串讲

血小板减少紫癜近10年以来共考过4题,实验检查1题,诊断1题,治疗2题,从试题出现的频率来说,题量基本上在1~2年考1题左右。

出题重点主要集中在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

常考的细节如下。

1.临床表现:急性型ITP多见于儿童,起病突然。慢性ITP起病隐袭,以中青年女性多见。ITP的出血常常是紫癜性,表现为皮肤黏膜瘀点、瘀斑。紫癜通常分布不均。黏膜出血包括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黏膜出血及血尿;女性患者可以月经增多为唯一表现。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可导致颅内出血,除非有明显的大量出血,一般不伴有贫血;ITP病人无脾大。

2.血小板计数减少(<100×109/L),白细胞及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大多一般正常。

3.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可正常或增多。急性型患者巨核系细胞呈明显成熟停滞(左移)现象,原、幼巨核细胞增多,幼稚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少;慢性型患者巨核系细胞常见增多(代偿性增多),但产生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巨核细胞易见颗粒缺乏、空泡形成、胞质和核变性改变。血小板数量减少并伴有形态异常。

4.血小板抗体检查:95%以上的ITP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明显增高。

5.血小板寿命缩短。

6.诊断:根据多次化验检查血小板减少,脾不增大或轻度增大,骨髓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伴有成熟障碍,诊断不难成立,但需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7.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为首选药物。脾切除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免疫抑制药治疗。严重出血危及生命或须进行各种紧急手术者,可考虑输注血小板悬液。

8.脾切除的指征为:①糖皮质激素治疗3~6个月无效者;②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但发生对激素的依赖性,停药或减量后复发或需较大剂量(10mg/天以上)才能维持者;③对糖皮质激素应用有禁忌者;④51Cr核素标记扫描显示血小板破坏主要在脾脏者。

9.典型病例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一般不增大。

10.典型病例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首选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