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廉政爱民的典范

廉政爱民的典范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私奉献、廉洁奉公、勤政爱民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孔繁森进藏后担任日喀则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在狂奔的时候,孔繁森不小心从马背上摔了下来,不省人事。经抢救,孔繁森脱离了危险。这一年,已经是聊城地区行政公署副专员的孔繁森又面临一次人生的考验。山东省省委在选拔进藏干部时,认为孔繁森政治上成熟,有入藏的工作经验,有意让他带队去西藏工作。临行的前一天晚上,孔繁森端来一盆热水为母亲洗脚。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来

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人民政府的干部,要为人民办事,不想着人民,不为人民服务,就不要到人民政府来工作。我要用实际行动证明党的干部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我要给西藏人民留下一个深深的脚印。——孔繁森

孔繁森(1944—1994年),山东聊城人。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和1988年两次赴西藏工作,历时十年,先后任中共岗巴县委副书记、拉萨市副市长、中共阿里地委书记兼阿里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他勤政为民,政绩卓著,1994年9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中共中央组织部追授他“模范共产党员”“优秀领导干部”的称号。

一、生命因“大爱”而绚丽

岁月能把华丽雄伟的宫殿变成残垣断壁,能把千里的沃野变作苍茫的大海。但是天地间善良、博大、仁爱的精神却经受住了岁月的摧残、磨砺,被人类传承了下来。无情的时间像是奔腾不息的江水,带走了青春、带走了荣光,但是它带不走一个名字——孔繁森。听到这个名字的人无不肃然起敬,心生敬仰,无数的人曾被他的事迹所感动。无私奉献、廉洁奉公、勤政爱民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他用行动让历史记住了他的名字,任凭岁月的侵蚀、时间的冲刷,都不会褪色

1944年,孔繁森出生在山东聊城一个贫民家庭英雄不怕出身苦,只要有志向就能活出意义。后来,他追随自己的信念,参军、入党、转业到地方工作。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些干部到西藏工作,当时担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欣然赴藏,并立誓一定要造福一方百姓,为西藏的建设事业贡献自己所有的力量。

他知道西藏天高地远、条件艰苦,知道远离亲人、家乡是很难受的一件事情。但是,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去了,去实现一个共产党员存在的价值。孔繁森在踏上青藏高原的第一天,看着一望无际的戈壁,他就暗下决心:要把自己全部的光和热都献给这片土地,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谋幸福。孔繁森进藏后担任日喀则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后来,党委见孔繁森工作认真负责,有能力,年轻,身体素质好,就决定派他到更高海拔的岗巴县担任县委副书记。上级征求他的意见,孔繁森觉得作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就不能挑肥拣瘦,只有去最艰苦的地方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当即决定到岗巴就职。

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高寒缺氧,气候恶劣,岗巴地区是西藏最艰苦的地域之一。那里海拔有4700米,空气中的含氧量不足平原的一半,最低温度可达零下40多度。新中国成立前,愚昧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严重束缚了当地的生产力发展,藏族群众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民主改革,岗巴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由于历史沉积问题和自然环境原因,当地经济发展仍然比其他地方缓慢很多,很多藏族群众的生活仍然挣扎在生命线上。那里尤其需要像孔繁森这样年富力强的干部去治理。

当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开过,为了在农牧区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孔繁森亲自到一个乡试点,又把经验在全县推广。在岗巴3年,他几乎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每到一处就要访贫问苦,宣传党的政策,和群众一起收割、打场、挖泥塘,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有一次,孔繁森骑马下乡去视察民情,路上碰到两只狼,马匹受惊。在狂奔的时候,孔繁森不小心从马背上摔了下来,不省人事。当地的藏族同胞一看是孔书记,马上抬起来往医院送。乡亲们在崎岖的道路上走了30多里,才把孔繁森送到医院。经抢救,孔繁森脱离了危险。当孔繁森醒来的时候,看到许多藏族老百姓站在自己的周围。那些关切的眼神让他感动不已。

1981年,孔繁森奉命调回山东。离开岗巴时,藏族同胞依依不舍地为他送行。喝着藏族群众奉上的青稞酒,戴着洁白美丽的哈达,孔繁森眼含热泪挥手告别了淳朴、友爱的藏族同胞们。在这里工作3年,孔繁森已经深深爱上这片壮丽、神奇的高原,深深爱上了这里的藏民。同时,他也感受到了当地群众是多么的不舍自己,希望自己能带领他们改变贫困的面貌,走上幸福之路。回到山东,他常说:“我这条命是藏族老百姓捡回来的,如果有机会,我还要再去那片令我终生难忘的土地,去奉献我的光和热,报答他们的救命之恩。”

孔繁森第二次入藏是在1988年。这一年,已经是聊城地区行政公署副专员的孔繁森又面临一次人生的考验。山东省省委在选拔进藏干部时,认为孔繁森政治上成熟,有入藏的工作经验,有意让他带队去西藏工作。当组织上问他是否愿意再次入藏工作时,孔繁森说:“我愿意,西藏的建设需要我去,藏族同胞的幸福需要我去。作为人民公仆就应该到人民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

然而,此时孔繁森家里的困难又有谁知呢?自己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年近九旬的老母亲需要人照顾;妻子曾动过几次大手术,身体一直不好;三个孩子需要父爱和教导。自己一走,妻子柔弱的双肩又将挑起家庭沉重的担子。想到这些,孔繁森就觉得对不起家人。

为了稍稍弥补一下对家人的亏欠,孔繁森决定带妻子王庆芝和孩子们去北京玩。王庆芝感到奇怪:别说去北京,就是离家不远的商场、游乐园,丈夫也没陪自己和孩子们去过。今天这是这么了?!虽然心存疑惑,但带着疑问,王庆芝还是很开心地和孩子们跟着孔繁森去了北京。

孔繁森带着他们游览了故宫、长城、颐和园……看着孩子们和妻子愉悦的神情,孔繁森心里也好受了点。归途中,孔繁森把自己要去西藏的事告诉了妻子,没等他说完妻子就掉下了眼泪。看着王庆芝抽泣的样子,作为丈夫的孔繁森心里难受极了。自己欠妻子的太多了,今生是还不完了,以后只要有机会,就要尽量好好陪她,加倍补偿她的辛劳。

妻子王庆芝非常体谅丈夫,她抹去眼泪说:“你放心去吧,家里有我你不用担心。就是娘那边你得好好说说。”临行的前一天晚上,孔繁森端来一盆热水为母亲洗脚。他边洗边轻声说:“娘,我又要出远门了,去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工作,可能要花些时间,只要工作完成我马上回来。”“那你就去吧,我有庆芝照顾就好了,公家的事不能耽搁。路上多带些衣服、吃的,别冻着、饿着……”听着母亲的叮咛,想到这一去有可能再也见不到年迈的母亲,孔繁森默默抽噎起来。他哽咽地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儿子不孝,娘您要多保重身体啊!”说完,这个男子汉双膝跪在了地上……

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来到了西藏,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兼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在职期间,孔繁森对工作一直兢兢业业。到任仅4个月的时间,他就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村办小学,为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奔波操劳。

为了结束尼木县等3个乡的群众易患大骨节病的历史,他几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采集水样,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了解到农牧区缺医少药的情况后,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自掏腰包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工作之余就给农牧民群众听诊、把脉、发药、打针,直到小药箱空了为止。

1992年,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强烈地震。孔繁森在羊日岗乡的地震废墟上领养了3名藏族孤儿——12岁的曲尼、7岁的曲印和5岁的贡桑。收养孤儿后,孔繁森生活更加拮据,为了能让孩子们吃好、穿好,他曾三次以“洛珠”的名义献血900毫升,换取生活费用。900毫升的鲜血蕴含着孔繁森对藏族孤儿深深的爱。

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两次入藏,直到殉职,孔繁森为西藏遍洒热血,为藏族同胞奉献出了真挚的爱和深深的情谊。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这意味着孔繁森将继续留在西藏工作。面对人生之路又一次重大选择,他毫不犹豫选择继续留在西藏,担任阿里地委书记。

阿里地处西藏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这里地广人稀,常年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最低温度达零下40多摄氏度,全年7级至8级大风在140天以上。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使许多人望而却步,可是,1993年春天,年近50岁的孔繁森赴任阿里地委书记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行程达8万多公里,在茫茫雪域高原上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

阿里地广人稀,面积相当于两个山东省,但是人口不足7万。有时,孔繁森带着工作人员,开着汽车奔波一天也看不到一户人家。饿了,他们就吃几口风干的牛羊肉,渴了,就喝山上流下的雪水。走访虽辛苦,但是孔繁森不失风趣地对同行人员说:“高原上的水绝对无污染,是世界上最优质的矿泉水,等我们开发出来,卖给老外挣美元。”他的讲话引来一阵阵欢笑,同志们都展开了愁眉。

1994年初,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雪席卷了阿里高原。漫天大雪,狂风肆虐,农田、牧场和村庄被白雪压在了下面。地委、行署在孔繁森的带领下,迅速组织了十多个工作组分赴各个灾区。当时,道路被积雪掩埋,他们就一起用铁锨挖,开汽车碾压。大家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尽快把党和政府的关怀、救助送到灾区,让灾区人民放心、安心。孔繁森目睹了暴风雪给牧民带来的沉重灾难:牧草全部都被冰雪覆盖,成群的牛羊因冻饿而死,许多牧民被困,缺衣少粮,孔繁森的心在颤抖。他挨家挨户走访灾民,亲自分发救济粮和救济物资。2月26日,孔繁森来到了受灾最严重的革吉县亚热区曲仓乡。这里海拔5800米,是阿里地区海拔最高的一个牧业点。大雪已经连续下了一星期,积雪最深的地方没过了膝盖。全乡有8人冻伤,牲畜大量死亡。孔繁森一一把每户牧民的损失记在本上,对大家说:“现在的首要任务是保人,其次保牲畜,尽量把损失降到最低。”

雪花在凛冽的寒风中飞舞。一会儿工夫,大家都成了雪人,即使穿着大衣,还是冻得瑟瑟发抖,露在外面的手和脸冻得失去了知觉。这时,孔繁森看到一位藏族老阿妈把外衣脱给了一只哀嚎的小绵羊,自己双手抱肩冻得直哆嗦。他的眼睛模糊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他马上转身回到车上脱下了自己的一套毛衣裤,送给了那位老阿妈。老阿妈用颤抖的双手,接过尚有体温的毛衣裤,嘴巴半张着,久久说不出话来。

冒着风雪严寒,孔繁森随身不忘带他的小药箱,走到哪里就慰问那里的灾民,给冻伤的群众看病。一位70多岁的藏族老人肺病发作,浓痰堵住了呼吸道,老人喘不过气来,憋得脸色发红,生命危在旦夕。当时,医疗器械匮乏,孔繁森就用听诊器的胶管伸进老人嘴里,将痰一口一口地吸出来,又为老人打针喂药,直到转危为安。雪一直在下,风越来越大。长时间的高原反应,持续不断的超负荷工作,使得孔繁森的身体虚弱不堪,有时,会突然间两眼发黑,头晕目眩;有时,身体会不住地冒虚汗。但是,他都硬挺着,坚持给牧民看病,继续挨家挨户地探视。灾民搬迁、转场和救济的资金、粮食等相关问题,他都一一落实,直忙到凌晨2点多才睡觉。

窗外的风雪依旧,劳累了一天的孔繁森躺在帐篷里,想睡却睡不着,病痛在折磨着他。3点多钟时,他感到心跳加快,胸闷气短,豆大的汗粒从脸上流下来,只觉得自己在一条即将被风浪打翻的船上,天旋地转。有高原反应经验和医学常识的孔繁森,预感到死神正在步步逼近……

孔繁森不惧怕死亡,他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在第一次赴藏时他就写下“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来到西藏后,他又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的豪迈誓言。其实,最让他放心不下的是远在家乡的老母亲和妻儿。现在只能在梦里回到老家,给母亲洗脚、给妻子梳头、给孩子辅导作业。昏昏沉沉中,他喃喃说着家人的名字,泪水慢慢流过脸颊……

孔繁森心中的希望之火没有熄灭。病痛煎熬的夜晚终于熬过去了,他挺了过来,没有倒下。

经过了两个月的艰苦奋战,孔繁森带领地方干部和当地藏族群众,战胜了雪灾、饥饿、伤病,全地区牧民没有一个冻死、饿死。但是这场大雪给阿里地区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孔繁森深深感到,光靠政府临时救济只能解决一时的困难,只有做到防患于未然,尽快建立起成熟的灾害应急体系、抗灾防灾基地,才能使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有所保障。他在地委、行署联席会议上提出了这一想法,得到了上级的首肯和大家的赞同。

后来,孔繁森又利用到北京参加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的机会,向中央有关部门汇报灾情。在北京的20多天里,孔繁森先后跑了十多个部门。每次他都将录有阿里灾区灾情的录像带放给有关部门看,边放边讲,把灾区群众的困难、条件的艰苦、建设防灾抗灾基地的意义,一一讲明。相关干部无不为他的一片赤诚所感动。

阿里的灾情引起了中央的重视,给阿里地区拨去了一大笔抗灾防灾的项目建设资金。在孔繁森的带领下,阿里地区的经济有了较快发展。1994年,阿里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1.8亿元,比1993年增长37.5%;国民收入超过1.1亿元,比上年增长6.78%。

三、廉政爱民,永垂不朽

孔繁森是一位两袖清风的好干部。他在收留了三个震灾中认识的孤儿后,由于生活拮据,曾到血库要求献血换取补贴费。在外人眼里,一个共产党的中高级干部生活如此清贫实在是难以想象。

孔繁森把工资中的大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却极其节俭。平时,孔繁森经常拿白米饭就榨菜吃,能连续吃一个月,工作一忙起来,开水泡馒头、泡方便面就成了主食。他的内衣穿破了,舍不得扔,就自己打上补丁接着穿。不舍得买香皂,每次从拉萨回阿里,他就买一些廉价的日用品回去用。

孔繁森常说:“一个优秀的人,思想要复杂,生活要简单。”他对自己要求严苛,生活上节俭、吝啬,而对他人却是慷慨大方、有情有义。在西藏工作近10年,他几乎没有给家里寄过钱物,省下的工资全都用在了藏族群众身上,单位给的福利也都给了孤寡老人。在拉萨市堆龙德庆县桑达乡敬老院里,住着一个叫琼宗的老人,至今在她的床头还保存着孔繁森送给她的一双棉鞋。那是冬天一个寒冷的早晨,孔繁森顶着西北风来到敬老院,挨门挨户地进行走访慰问。到了琼宗老人这里时,他发现老人家穿的鞋子已经破了,脚被冻得又红又肿。孔繁森马上走上前去,把老人的双脚抱在自己的怀里。他用自己的体热温暖了老人的脚和心。孔繁森说:“我离开了自己的母亲,不能侍奉她老人家左右,我觉得很愧疚,如果再让藏族老阿妈受冻,我就更不配做人民的儿子了。”第二天,孔繁森让人给老人送去了一双新棉鞋。

有一次,孔繁森到拉萨市林周县的一所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在一所房子里,他看到一位藏族老阿爸的脚由于烫伤而溃烂了。孔繁森打开随身的医药箱,蹲在床边给老人的脚涂药,然后用纱布把脚缠好。最后走的时候,孔繁森又脱下自己御寒的风衣披在了老人身上,并把身上仅有的30元钱塞给了老人。老人双手合十,口中不住地念叨着感激的话语。不久,孔繁森又用自己的工资给敬老院买了一个收音机,为的是让老人们排遣寂寞,消除孤单。一个叫旺姆的老人激动地对孔繁森说:“还是社会主义好哇!要是以前的旧社会,哪能见到像你这样的好干部啊!”离开敬老院时,老人们都出来为孔繁森送行,望着车子扬起的尘土,他们久久不肯离去。

像这样爱民、为民的事迹,没人知道孔繁森做了多少件。有人说,他做的好事就像盛开的报春花,开遍高原。也许,有的人会说这些都是小事,太平凡了,然而孔繁森所做的这些小事,却是在平凡中孕育着伟大,成就了各民族团结的大事,就像那奔腾浩荡的雅鲁藏布江,源头不过是阿里高原上的一条无名小溪。正是这平凡生活中的小事,铸就了一个人民公仆崇高、伟大的形象。

正如孔繁森在一首诗中所写:“冰山愈冷情愈热,耿耿忠心照雪山。”他把一颗火热的心,献给了西藏高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廉政爱民的党员职责。他对藏族群众的热爱已经铭记在了每个藏族同胞的心中。

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边贸的路上发生了车祸,不幸殉职,时年50岁。噩耗传到阿里、拉萨,人们放声大哭、悲痛欲绝,都不愿相信这是真的。人们在料理孔繁森的后事时,发现他仅有8元6角的积蓄,有一份去世前4天写就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规划。这些是孔繁森留下的所有遗产,是孔繁森一生廉政爱民的最有力的证据。

雪山在哭泣,雅鲁藏布江在呜咽。在孔繁森的遗像前,许多人泣不成声,哭声震天。数不清的哈达堆在他的灵前,像是洁白的雪山。在阿里,在拉萨,在聊城……成千上万的人在呼喊同一个名字——孔繁森。

“波拉,波拉(爷爷)!不要走,我们不能没有你,我们舍不得你哪!”三个被孔繁森收养的藏族孤儿,捧着他的遗像哭干了眼泪,哭哑了喉咙。“孔书记,我的好领导,让我替你去死吧!老天不该让您这样的好领导早早地离开我们啊!”一位跟随在孔繁森身边的工作人员失声痛哭。一位藏族老人跪在孔繁森灵前,大声哭喊:“孔书记,您对我们阿里恩重如山,我们藏族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您!”挽联“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诠释着孔繁森崇高的人格和不朽的功劳。与那许许多多把青春、热血、生命献给西藏的先辈一样,好公仆孔繁森也把他的身躯和灵魂融入这片壮丽、神奇的土地,在无数人的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