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刚而不柔是大恶

刚而不柔是大恶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余便是刚强,不足就是柔弱。自然大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也可以说自然大道损刚强,而补柔弱。但是,刚直并不是赌气,不是去追求无益的个人“胜利”,犹如冯梦龙笔下所叙述的这对刚直的父子,仅仅为了避让的小事,就与人对着干,不管其他的事,这就由刚直走向了蛮干,久之会引起别人的厌恶,最终会在人生旅途中碰得头破血流,成为大恶之人。所以说,刚而不柔是大恶。

■ 原文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

正言若反。

■ 译文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事物了。

但攻克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水的。

在这方面,水是无法替代的。弱者能战胜强者,柔者能战胜刚者。

这个道理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却没有人能实行。

所以圣人说:要能忍受国家的耻辱,才可以做国家的君王;

要能承担国家的祸难,才可以当天下的君主。

正面的话好像反话一样。

■ 活学活用:刚而不柔是大恶

上一章谈有余与不足,这一章照应第七十六章谈柔弱与刚强

有余便是刚强,不足就是柔弱。自然大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也可以说自然大道损刚强,而补柔弱。在老子的五千言中,老子一直提倡柔弱,在第四十三章就曾说:“天上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柔能胜刚,刚处下而柔处上,这个道理人人都懂,可人们就是无法照办,这是由于在我们人类心中,都争做刚强顶天立地,把柔看成是胆小懦弱。其实这种思想是错误的,明代才子冯梦龙在《广笑府·尚气》篇中就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父子二人,性格都非常刚直,生活中从来不对人低头,也不让人,且不后退半步。一日,家中来了客人,父亲命儿子去集贸市场买肉。儿子拿着钱在屠夫处买了几斤上好的肉,用绳子串着转身回家,来到城门时,迎面碰上一个人,双方都寸步不退后,也坚决不避开,于是,面对面地挺立在那儿,相持了很久很久。

日已正中,家中还在等肉下锅待客饮酒,做父亲的不由得十分焦急起来,便出门去找买肉未归的儿子。刚到城门处,看见儿子还僵立在那儿,半点也没有让人的意思。父亲心下大喜:这真是我的好儿子,性格刚直如此;又大怒;彼何人也,竟敢如此放肆。他蹿步上前,大声说道:“好儿子,你先将肉送回去,陪客人吃饭,让为父的站在这儿与他对抗!”

话音刚落,父亲与儿子交换了一个位置,儿子回家去烹肉煮酒待客,父亲则站在那个人的对面,如怒目金刚般挺立不动,惹得众多的围观者大笑不止。

其实老子也并非是完全排斥刚,完全排斥似乎也不通情理,老子是叫我们做人不能太刚直了,人太刚直会走向反面,这种人往往固执已见,不知退让,不会变通,没有半点柔弱的气象。

断章取义:

人生在世,无一点刚直之气是不行的,尤其是应该心有所主,拥有一些确定的做人准则。这样,人们可勇气倍增,可与坏人抗争,与社会黑暗的东西抗衡,凸显出自我的个性和风貌。但是,刚直并不是赌气,不是去追求无益的个人“胜利”,犹如冯梦龙笔下所叙述的这对刚直的父子,仅仅为了避让的小事,就与人对着干,不管其他的事,这就由刚直走向了蛮干,久之会引起别人的厌恶,最终会在人生旅途中碰得头破血流,成为大恶之人。所以说,刚而不柔是大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