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导游服务的萌芽

古代导游服务的萌芽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际上,“向导”只能提供初级的导游服务,却在不自觉中成为导游员的雏形,他们提供的服务在某些方面已经有些类似于现代的导游服务,但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导游员和导游服务。其次,古代的向导不是职业。古代“向导”只是个别人的偶然行为,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具有独立形态的导游活动,也不会形成一种社会化的职业。因此,无论在外国还是在中国,在古代都没有形成专业性的导游队伍。

一、古代导游服务的萌芽

商品交换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生存的需要。随着商品交换而出现的旅行活动是人类早期技术进步的产物,旅行扩大了人类生存的空间和能力。可见,商品交换和旅行的产生都具有早期人类社会生产的性质,商品交换和旅行都是经济性质的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生产技术的进步,劳动剩余物的不断增加,形成了财富的积累,并被奴隶主所占有。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财富的占有者开始追求享乐,利用旅行游乐玩赏,逐渐在具有经济性质的旅行中衍生了游乐性旅行,开始了以巡视、巡游为名义的享乐旅行。在旅行中,财富占有者往往在大量奴仆的簇拥下进行玩乐,奴仆们在随时侍奉的同时,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旅行向导的作用。到了封建社会,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交通条件的改善,除了帝王将相的巡游外,还出现了士人、学子的漫游,进入封建社会中后期更出现了以求学、保健、探险、经商等为目的的旅行活动,甚至出现了跨国旅行。娱乐性旅行活动起源于东方的中国和日本,但罗马人后来居上。他们利用驿马,去朝拜地中海的神庙、去参观埃及金字塔、去希腊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去矿泉浴场疗养……后来在欧洲兴起多处海滨疗养地,洗海水浴一时成为西方上层人士的时尚。

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旅行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2250年。传说中的大禹可以算是我国最早的知名探险家和旅行家,为了治水,他在13年中走遍了大半个国家。

在中国,帝王的巡幸都可以说是大规模、有组织的旅行活动,高官的考察也往往兴师动众;文人士子的漫游影响深远,他们在游中、游后写的诗、词、游记是绝好的旅游指南和导游词;商人的经商活动、信徒的朝圣、学子的修学以及探亲访友等旅游活动绵延不断。在中国历史上,孔丘等士大夫周游列国讲学、游说;司马迁等名家都是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后创下不朽的业绩;张骞三次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向西方的“丝绸之路”;法显、玄奘往印度取经,鉴真东渡日本传教,郑和七下西洋,为发展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徐霞客更是中国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他们在国际旅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也有不少外国人先后到中国进行政治、贸易、文化、修学、传教等活动并在大江南北参观游览。在这些旅行活动有,都有“向导”为其服务。帝王巡幸时陪臣、侍从簇拥前后,外国人在中国游历有“译官”等随行左右,士人漫游时有熟悉当地情况的僧侣、樵夫、马夫、店小二等做向导。这些“向导”不仅引路,而且还能介绍旅游景点和当地的风俗民情。

实际上,“向导”只能提供初级的导游服务,却在不自觉中成为导游员的雏形,他们提供的服务在某些方面已经有些类似于现代的导游服务,但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导游员和导游服务。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他们不以“向导”作为谋生的手段,由于经济和交通工具的制约,古代参加旅行的人数少,旅游活动的规模不大,旅行的范围也有限,不可能设有专业的向导,早期的“向导”的产生多出于社会人情关系的需要,没有业缘关系。即使有些长途旅行的人士会给向导一些“盘缠”或“酒钱”表示谢意,但古代仍未出现以向导为谋生手段的人。其次,古代的向导不是职业。由于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古代没有大众化旅游活动,旅游活动几乎在不自觉状态下产生,“向导”也不可能成为一种社会化的需要。古代“向导”只是个别人的偶然行为,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具有独立形态的导游活动,也不会形成一种社会化的职业。因此,无论在外国还是在中国,在古代都没有形成专业性的导游队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