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瘫痪的原因和就医选择

瘫痪的原因和就医选择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瘫痪是指随意运动功能的减低或丧失而言。瘫痪是神经系统常见症状之一,按瘫痪发生的原因,分为神经源性瘫痪、肌肉源性瘫痪、神经肌肉接点性瘫痪;按瘫痪程度,分为完全性瘫痪和不完全性瘫痪;按瘫痪时肌张力状态,分为迟缓性瘫痪和痉挛性瘫痪;按瘫痪的分布,分为偏瘫、截瘫、四肢瘫和单瘫;按运动传导通路上不同部位的病变,分为上运动神经元性和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瘫痪是指随意运动功能的减低或丧失而言。瘫痪是神经系统常见症状之一,按瘫痪发生的原因,分为神经源性瘫痪、肌肉源性瘫痪、神经肌肉接点性瘫痪;按瘫痪程度,分为完全性瘫痪和不完全性瘫痪;按瘫痪时肌张力状态,分为迟缓性瘫痪和痉挛性瘫痪;按瘫痪的分布,分为偏瘫、截瘫、四肢瘫和单瘫;按运动传导通路上不同部位的病变,分为上运动神经元性和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瘫痪应与肢体疼痛或关节病变引起的肢体活动受限相区别,后者肌力正常。精神症状中的紧张症候群,因表现有木僵状态,也需注意与瘫痪鉴别。

(一)引起瘫痪的原因

1.偏瘫 一侧上下肢的运动障碍叫做偏瘫,是瘫痪中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引起偏瘫的原因主要有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脑梗死)、颅内占位性病变(如脑肿瘤、脑脓肿、脑血肿)及癔症性偏瘫。

2.截瘫 广义上说两上肢瘫痪或两下肢瘫痪都叫做截瘫,两上肢瘫痪叫颈性截瘫,一般所谓的截瘫多指双下肢瘫痪而言。常见的原因有周围神经病变、马尾神经病变、脊髓外伤、急性横贯性脊髓炎、脊髓血管病变、脊髓压迫病变(如脊椎结核、脊髓肿瘤、脊椎肿瘤)、变性性疾病(脊髓空洞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及癔症性截瘫。

3.四肢瘫 双侧上下肢瘫痪叫四肢瘫。常见的原因有脑血管病、颈髓病变、周围神经病变、肌肉病变(多发性肌炎)、周期性麻痹。

4.两上肢瘫 见于脊髓进行性肌萎缩,严重的颈椎病。

5.双下肢瘫 见于腰椎损伤、腰椎间盘脱出、脊髓前角灰质炎、马尾肿瘤、周期性麻痹。

6.单瘫 四肢中出现一肢瘫痪叫单瘫,可由周围神经病变及中枢神经病变引起,如外伤、脊髓灰质炎。

7.交叉瘫 一侧脑神经损害,对侧偏瘫叫做交叉瘫,见于脑干疾病。

(二)选择挂号科室

1.青壮年,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或有疫苗接种史,急性起病,先有背部疼痛、腹痛或胸腹束带感,后出现双下肢麻木、无力,病变水平以下肢体瘫痪、感觉丧失和大小便障碍及其他自主神经障碍,如无汗或少汗,皮肤营养障碍(水肿或干燥)等,考虑急性脊髓炎。

2.缓慢起病,病程呈进行性发展,先出现神经根性疼痛,其疼痛如刀割样、火烧样或刺痛,晚间疼痛更重,每于咳嗽、喷嚏、用力或转体时疼痛加剧,并出现感觉障碍及瘫痪,后期出现大小便障碍和皮肤营养障碍等,考虑脊髓压迫症。

3.起病较急,病程发展较快,需考虑急性硬脊膜外脓肿、脊椎转移性肿瘤、脊椎结核等。

脊椎转移性肿瘤多发生于中年以后,神经根痛较为剧烈,较快出现脊髓受压症状,两侧肢体感觉障碍和瘫痪比较对称;X线平片上可见椎体破坏,细致检查肺部、乳腺、前列腺、胃肠道常可发现原发病灶。

脊椎结核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初期往往有背痛,脊柱活动受限,逐渐发生截瘫,病变椎体有明显压痛和叩痛,脊柱后凸变形,脊椎X线平片可见椎体破坏,椎间隙变窄和椎旁寒性脓肿影。

起病缓慢,病情波动迁延,需考虑脊髓蛛网膜粘连或囊肿,蛛网膜炎好发于成年人,肢体瘫痪多不对称,遇发热、感冒或其他疾病时加重,脑脊液检查有助于诊断。

起病缓慢,开始为脊髓一侧受累,随后逐渐进展为横贯性脊髓损害,应考虑脊髓内或外原发性肿瘤,患者多为青壮年,起病先出现神经根痛,X线平片可见椎弓根间距加宽、椎间孔扩大或椎体破坏。

4.起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史,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并可波及到躯干,严重病例可因累及肋间肌和膈肌而引起呼吸麻痹。腱反射减低或消失,出现股体远端感觉异常及手套袜子型感觉减退(就像戴着手套、穿着袜子的感觉),可伴有脑神经损害(双侧面瘫、构音困难、吞咽困难等)和自主神经损害(出汗、皮肤潮红、手足肿胀等),考虑吉兰-巴雷综合征(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

5.在饱餐、酗酒、寒冷或剧烈运动后,于夜间睡眠中发病,表现为清晨时发现肢体对称性、迟缓性瘫痪,自腰背部和双侧髋部开始,向下肢远端蔓延,感觉和意识正常,腱反射减低或消失,可伴发心律失常,具有反复发作的特征,考虑周期性麻痹。

6.年轻女性,有神经衰弱史,发病有明显的精神因素。可表现为偏瘫、截瘫、单瘫、四肢瘫,症状与体征变化多端,富于暗示性。瘫痪的性质既非上运动神经元性也非下运动神经元性,感觉的障碍与解剖生理的特点不相符合,不出现病理反射。如果出现截瘫也不会出现大小便障碍,不会出现皮肤营养障碍。经治疗后可以完全恢复,且往往突然恢复,考虑为癔症性瘫痪。

7.壮年,缓慢起病,表现萎缩性瘫痪与痉挛性瘫痪并存,通常开始于手部的小肌肉。萎缩徐缓进行,手掌变为平坦,骨间隙显著,呈“爪形手”,萎缩范围渐向上蔓延,累及前臂、上臂和肩胛带肌肉。上肢肌力减退,下肢表现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出现痉挛性步态,可出现病理反射,感觉障碍不明显,后期可出现延髓麻痹症状,考虑肌萎缩侧索硬化。

8.20~40岁,男性,缓慢起病,进行性发展,表现有分离性感觉障碍,即痛觉、温度觉消失,深感觉与触觉无变化,感觉障碍多呈阶段性,对称或不对称分布,可有手部萎缩性麻痹与营养障碍以及下肢的锥体束征,即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并有病理反射,考虑脊髓空洞症。

9.儿童发病,有家族遗传史,缓慢发生的进行性四肢肌肉无力和萎缩,多从近端开始,比较对称地分布,可表现“翼状肩”和“鸭步”,腓肠肌及其他肌肉有假性肥大现象,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无感觉障碍,考虑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10.20~40岁,女性,出现一部分或全身骨骼肌异常地容易疲劳,通常在短期收缩后肌力即行减退,休息后又即恢复。以累及眼外肌、面肌、延髓所支配各肌(咽、喉、腭、舌)颈肌和肩胛肌为最常见,每天的症状都是波动性的,即早晨较轻,劳动或晚上加重,整个病程也常有波动,在疾病早期常可自发缓解和复发,晚期运动障碍比较严重,虽经休息也不能复原,考虑为重症肌无力。确诊后,需摄胸片,以明确有无胸腺肿瘤,并需做甲状腺功能检查,以排除可能并发的甲亢。

11.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糖尿病、内分泌疾病、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等,此类疾病在病程中往往影响神经系统而出现瘫痪。

12.有用药史,如长期应用皮质激素所致的肌病、鞘内注射所致脊髓蛛网膜炎、放射治疗后的脑脊髓病等都可引起瘫痪。

13.有流行病学史,在疫区或森林地区居住或工作史,对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蜱虱性脑炎等诊断有帮助;在猪囊虫病、肺吸虫病流行区,要重视生活习惯,如生食猪肉、醉虾等。(以上症状都可以首诊脑内科)。

(三)可能需要做的辅助检查

1.血常规 对于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疾病、恶性肿瘤等引起瘫痪的诊断有一定帮助。

2.血电解质 如血钾低可发生于周期性麻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

3.血清酶学检查 如肌酸磷酸肌酶增高等,多见于肌病。

4.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的常规、生化和细胞学检查,对出血性、炎症性疾病有较大价值;对寄生虫病、肿瘤等的判断也有帮助。

5.X线平片 可发现平底颅、脊椎畸形或破坏等。

6.肌电图 主要用于肌病、神经肌肉传递障碍、周围神经病、运动神经元病。

7.其他检查 疑脊髓灰质炎可做特异性免疫抗体测定及病毒分离;疑脊髓血管疾病,可做脊髓CT、MRI及血管造影;疑周期性麻痹除做血钾测定外,可做心电图检查;疑颅脑疾病,可做CT、MRI、TCD及脑血管造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