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策题有何基本特征

对策题有何基本特征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议全国人大修订《护照法》,对在国外触犯他国法律并遭驱逐的人员,制定出国限定措施,对严重不文明行为实行强制规范,强化我国公民在国外旅游期间的不文明行为的管理。对不成熟的决策要暂缓实施,正在实施中的,有一定风险的要立即停止。

七十三、对策题有何基本特征

申论对策类试题几乎逢考必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比如,建议、意见、要点、提纲、措施、方法、妙计,等等。但是,不管怎样变化,它们都有共同性质,那就是为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提出的具体对策。能够切实有效解决问题是制定对策的总目标、总要求。前面已经讲过,申论中的对策,就是正在起草的政策。如果起草的对策达到了一定的标准,达到了各种要求,那很可能就是一份国家的正式文件,甚至能成为一项国策。

实例一:2009年北京(应届)申论试题中的对策题和解题分析

三、作答要求:

3.请你根据给定材料,针对我国部分公民存在的旅游不文明行为问题,给旅游主管部门写一份建议。(20分)

要求:建议合理可行,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400字。

解题分析:

很多考生见到这样具有一定难度的对策题总是很打怵,甚至束手无策,不知从何下手。其实,这类题型并不难,就考生所掌握的知识和受过高等教育的背景,再加上前面讲过的那些思维方法,确定正确的解题思路,就完全能够解答出来。

解答这样的试题,我们首先要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一是我国部分公民存在的旅游不文明行为问题都有哪些表现?给定材料已经提供,不用多加思考,但要有全面掌握。

二是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内在因素是一部分国民素质低,对在国内生活的不良习惯、不文明行为习以为常,到了国外自然也很难改变。由于一个人的不良行为,可以影响一群人,又很少有人来管,从而形成了一种不良社会风气。

三是谁来管,谁该管,用什么管,管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国家形象,当然应由国家来管,由国家旅游局代表国家政府来管。那么旅游局有什么手段?它可以通过旅行社进行一些手段的实施,同时,还可以通过建议全国人大修改《护照法》,进行一定的法律制约。不良行为是介于道德与法律之间的问题。还不能完全靠法律解决问题,不能过分强制,不能侵犯人权。也就是说,要多种手段并用。

四是他人、他地、他国都有什么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给定材料提供了一些他国的做法,可以参考借鉴,从中做一些选择。

在上述分析之后,也就是说,只要把这几个方面都想到了,答案就基本能够总结提炼出来了。我们来看看下面的参考答案。

关于规范我国公民旅游不良行为的建议

国家旅游局:

为提高我国公民旅游文明行为水平,现提出如下建议:

①推进国内旅游城市、旅游景点的制度化管理。

建立行政法规,对在国内旅游城市、旅游景点旅游的游客所出现的不文明行为进行规范。严格执行制度化管理,使人们逐步自觉地养成良好的文明旅游习惯,为出国文明旅游奠定一定的基础。

②加强出国公民教育。

对近年来我国公民在国外的不文明旅游现象进行全面分析,找出公民文明素质差距与根源,制定文明旅游规范。通过旅行社对出国旅游人员进行出国前及旅行中文明旅游规范宣传教育,并形成制度长期坚持下去。

③推进不文明旅游法治管理。

建议全国人大修订《护照法》,对在国外触犯他国法律并遭驱逐的人员,制定出国限定措施,对严重不文明行为实行强制规范,强化我国公民在国外旅游期间的不文明行为的管理。

④实施典型导向。

树立正反典型,明确行为导向,激励先进,惩处落后。对落实此项工作表现突出的旅游城市、旅游景点,旅行社等机构和模范遵守规范的个人予以大力表彰,对后进单位和影响国格的个人予以惩处。

作答过程说明:

第一条写的是国内旅游的规范问题,而大量的给定材料是在说出国旅游问题。为什么这么写?因为试题没有明确到底是国内,还是国外。我们在解答过程中,只能以国外为主,但又不能不考虑国内规范的必要性和对国外旅游的基础性作用。

第一条和第二条讲的是如何提高公民出国文明意识的措施。给定材料里提到了国民素质、全民文明程度等有关问题,说得很有道理。可以这样说,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是保证出国公民行为文明的基础。在国内不文明,在国外就很难保证文明。而且,在国内生活、工作、旅游也需要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那么,为什么在建议里没有提到这一点呢?因为,文要对题,我们是在给国家旅游局提建议,而国家旅游局没有去抓全民素质提高的工作职能。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其职能也只能是在国内旅游城市、旅游景点,利用旅游机构等对国内旅游公民和出国旅游公民进行教育和规范。

第三条讲的是修订法律问题。给定材料里说,有的人认为,《护照法》颁布不久,短时间就进行修订,不利于法律的权威性。这一观点不能成立。修订与否不能因颁布时间长短来衡量,而是要考虑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时间背景已发生快速变化,出境人数迅速扩大,出国旅游不文明行为已经影响到了国家形象。国家形象是国家利益的表现,国家形象受到影响,自然就影响到国家利益。国家利益与颁布时间长短相比,与所谓的权威相比,孰轻孰重?我们知道了这一点,就不会受给定材料的干扰,做出正确的选择。

一项政策的出台,要有相关的新的法律、政策与之配套。修订法律是对原来的法律进行补充和完善,要赋予新的法律内容,从立法程序上也可以理解为制定新的法律。

第四条是一种辅助手段,是对前两条措施不能解决全部问题的一种补充。实例二:2009年山东省申论试题中的对策题和解题分析

三、作答要求:

4.从“给定资料”看出,在社会转型期对出现的问题如果处理方法不当,就容易出现“涟漪效应”,即小的局部性的事件演化成为大的群体性事件,简单问题引发复杂的矛盾冲突。如果你是一名公务员,就“如何避免‘小事搞大’”的问题,谈谈你有哪些锦囊妙计?

要求:有针对性、可行性,字数控制在400字以内。(满分20分)

解题分析:

一是我们要回答的是个什么样的问题?试题说的是如何避免小事变成大事。首先,客观上说,日常小事随时随地都在发生,是不可避免的。而试题要求回答的是如何使这些小事不变成大事。其次,这里面的大事大到什么程度?材料、试题里都没有说明。但是可以想象一下,可能是一村、一乡、一县、一省之事,甚至可能发展成全国性的事件。总之,事态比较严重。第三,这是什么地方的事?全国各地都可能发生,这就要面对全国讲对策。

二是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从给定材料中贵州省委书记的讲话,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问题出在一些领导干部身上,而绝不是群众。

三是怎样通过解决干部问题来达到避免小事变大事的目的?从干部身上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贵州省委书记说的:思想意识、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问题,与之相对应,自然就有了很多的办法。

四是从给定材料里列出的实例,我们也有了一些十分有用的参考。

根据以上分析,可作如下参考答案。

避免“小事搞大”的基本策略

①强化全国各地各级领导干责任意识。

加强干部教育,要增强各地各级干部对群体性事件危险性的认识,牢固树立危机感、责任感和政治敏感性。要建立正确评价、用人的导向,对于易发生群体性事件地区、部门的领导班子适时调整。实行首问制,对造成事件的责任人,特别是要对第一次处理不当,导致事态恶化的责任人实行重点行政责任追究,甚至法律责任追究。

②坚持群众利益至上,讲究工作方法。

在制定和实施各项决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群众意见和群众承受能力。要注意工作方法,不可违背民意强行实施。对不成熟的决策要暂缓实施,正在实施中的,有一定风险的要立即停止。要将关于分析研究倾向性、苗头性、趋势性社情民意工作作为一项制度,并长期坚持。

科学领导,及时稳妥处理苗头性问题。

一旦出现不可避免的事件,在发生的初期要及时果断处置,积极、主动、迅速疏导群众情绪,力争在最小的范围内消化矛盾,防止对抗,防止矛盾激化,防止事态升级扩大。

④总结经验教训,建立应对和化解群体性事件的预案。

全国各市、县、乡三级党委、政府都应吸取个别地区发生的事件的经验教训,建立应对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工作专门预案。作答过程说明:

这个试题的题目虽小,但是一篇大文章。一是具有遍布全国各地的普遍性,二是具有危及党和国家政权的严重性,三是具有涉及干部队伍思想、政治、组织、能力、作风、纪律建设的综合性。这样看来,三五百字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这就需要提纲挈领,提出要点。

实例三:2010年国家申论试题中对策题和解题分析

三、作答要求:

3.假设你是沿海某省省政府工作人员,请结合给定材料,草拟一份《关于将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报告》的内容要点。(20分)

要求:①内容全面,有针对性;

②条理清楚,表达简明,不超过400字。

一般考生刚开始看这道题可能会发懵。即便是搞文字的老手,如果不看给定材料也会在云里雾中不知所以然,为什么?大家来看看这个题目都有哪些疑点:“沿海某省省政府工作人员”。哪个省的?沿海任意一个省行不行?什么半岛?哪的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蓝色经济是什么意思、蓝色到什么程度?一个省是否包含半岛、还是一个半岛连着几个省?“报告”,一般是指已完结的事项向上级报告工作。题目中的“报告”是什么含义,难道已经干完了这件事?这些问题都让人不得而知。不得而知怎么作答?不知出题者究竟是何用意。真是把“国考”变“锅烤”了。下面是笔者根据规划请示的最基本要求、框架和对给定材料中的相关内容进行的编辑之后作出的参考答案。就答案字数来说,已经不能再压缩了,但还是超了字数限定。

《关于将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请示》的内容要点

一、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必要性、紧迫性

1.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

2.20世纪80年代以来,渤海的污染问题日益加剧。

3.重复建设及海岸线资源浪费严重。

二、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可行性

1.环渤海地区的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工业区等都陆续进入了国家发展战略。环渤海地区的产业集聚能力已经相当高。

2.我国沿海已初步形成了包括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在内的“三大五小”的经济区域整体布局。

3.国务院批准了《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0年)》

三、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总体规划设想

把原来分散的海洋经济区域整合起来,打造一个产业集聚区。十年发展目标为:   二十年发展目标为;   五十年远景规划为   。

蓝色经济区主体区“两城七区”:包括两个海上新城以及重化工集聚区、机械制造业集聚区、海洋装备制造业集聚区、海洋化工业集聚区、海洋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区、海洋新能源产业集聚区、石油产业集聚区等7个工业区。

上述答案应该是最准确的答案,或者说,这是最正确的解题方法所得出的答案。不管怎样,我们还是要坚持正确的解题思路。我们只能寄希望于今后不再出这样含糊不清的试题。

现在,来说明一下为什么这样作答。

一是作为一个向上级请示的事项,一定要说明理由。不说明理由,难道让上级来回答理由吗?没有理由,上级如何批准?因此,必须要说明做一件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尤其是一项重大的规划,更要如此。

二是作为一项重大的规划,必须要明确发展的中远期目标。仅仅定性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具体的主要经济发展目标、环境控制指标等,再简要也得有。如果报了一个虚的东西,国家如何研究,如何批准。遗憾的是给定材料没有给出,这就没办法了。

三是从对策题的特点来说,应该全文都为对策、措施,第一和第二部分应当省略,着重阐述第三部分。但是,这个试题的要求是多重的,包括规划、纳入、请示三个层次,这样也就只能写成论述文了。

综合以上三个实例的分析和具体解答过程,我们从中可以总结出对策类试题至少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一般都有主送机关,或是要求作者本身代表某一机关。

很多试题明确提出所作出的对策要报送某某机关,或是要求以某一机关代表的身份起草对策。总之,是要求你所起草的对策要由某一机关来确定或执行。

这个机关可能是国务院,可能是省、市、县政府,可能是政府里面的某个部门,还有可能是政府系列之外的某个机关。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机关对于我们作答答案十分重要。机关之间的职能、权限不同,而且每一个,或每一级机关所能组织调动的人员、资源、力量有着明显区别和界限。这样一来,我们所提出的对同一个问题的解决对策,就应因不同机关而不同。这一点在前面的实例三当中有了明显的体现,实际上在所有对策类试题当中都应该如此。

第二,要求内容全面。

所谓内容全面,就是解决问题的各项主要对策要全。对策类试题应该有参考标准答案,这个参考标准答案是由若干个对策措施组成的,我们所作的答案如果与参考标准答案相比缺了一项,就少得一项的分数。解决一个问题的对策绝不是单一,或个别几个办法就能完成,应当是组合性的对策。

第三,要求有针对性。

针对性是指对策措施要针对解决问题。就是说我们所提出的所有对策都要针对解决问题,问题是一切对策措施的标靶。对于这个要求很多人应当比较清楚,但是所提出的对策措施是否针对性很强,这就很难确定。有的人在没有找到最佳对策措施时,自己所想到的对策措施似乎对于解决问题有所涉及、有一定的作用,但很多属于牵强附会,作用不大。因此,我们所提出的所有对策措施,要尽可能直接带来问题的有效解决。

第四,要求有可行性。

可行性是指我们提出的对策措施在现实中能够得到施行。可行性有时也被称为合理性。对策措施在实施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阻碍,能否得到有效实施,关键要看对策措施是否合情、合理、合法。应当说,一个社会问题、矛盾绝非一朝一夕所形成,往往是积重难返,形成了顽固的形态。要想突破性地解决,所采取的各项对策措施在保证强有力的前提下,必须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符合国家利益、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和主要法律规定。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所拟定的政策措施师出有名,有理有据,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有效实施,从而保证问题顺利解决。

第五,要求条理清楚。

条理清楚是指答案要逐条、层次分明地表述。这是由对策内容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对策措施一般是逐项展开,逐步深入,分先后组合性地针对问题。形成文字的对策也应当体现这一规律或特点,逐条逐项地表述出来,使之既符合客观规律,又使人看得清楚,操作简便。即便各项对策措施不是先后关系,而是并列、同等、同时关系,也需要通过逐一表述、罗列,方能把整个对策措施方案陈述清楚。

条理也是章法。一个完整的答案没有章法,颠来倒去,自己都说不清楚,让别人、让判卷老师如何看清和评判?

第六,要求表达简明。

简明,即简单明了,不能啰唆,含糊不清,废话连篇。没有必要的话一定是惜字如金,必须说的话要准确无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很多人写材料就爱犯废话连篇的毛病,几百字、几千字,甚至上万字的文章当中,真正有用的话甚至一句没有,读起来索然无味,不知所云。特别是在考试当中,试卷所给出的答题空间十分有限,很多考生白白浪费,填充一堆无用的废话,把真正需要写出来的正确答案所需要的空间给占据了。

之所以很多试题要求提出要有针对性、有条理、简明畅达,估计就是废话连篇的文章出现的频率太高。就连古代科举考试也经常提出类似言简意赅的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