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什么重家庭会重天下

为什么重家庭会重天下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梁漱溟讲,中国重家庭和天下,这是很有意思的。这个好像特别荒诞,因为家庭主义好像是一种很封闭的、很局部的取向,重家庭主义的中国又重天下主义,这是很有意思的。家庭中的互动和个人间的关系,与个人主义的个人间的关系,是不一样的。而在事实上,正是这种文化,衍生了天下主义的文化;而个人主义的文化却孕育了民族主义的文化。“以中国为一人,以天下为一家”,这是儒家的说法。把天下说成家,天下人的关系就是家庭的关系。

二、为什么重家庭会重天下?

梁漱溟讲,中国重家庭和天下,这是很有意思的。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家庭主义能推导出天下主义吗?这个好像特别荒诞,因为家庭主义好像是一种很封闭的、很局部的取向,重家庭主义的中国又重天下主义,这是很有意思的。赵汀阳在他的《天下体系》中讨论过这样的问题,我觉得也是很有意思。当然他有很多很多的话,他的这段话很重要,他说:“既然家庭性被假定能够充分表现人性,那么家庭性原则就是处理一切社会问题、国家问题,乃至天下问题的普遍原则。”他说这样一种家庭内的关系,是人和人之间的一个更好的关系,人们彼此相爱,而这种爱可以使人在某种程度上放弃个人之间的某些利害考虑,所以这种关系反而更能表现人性。既然是这样的话,我们用这样一种关系的模式去处理更大的问题可能会更好。这里只是引用了一句话,应该说,他的逻辑还是很严谨的。

我受他的启发,对这个问题做了更进一步的讨论,我的讨论是在我那篇《论家庭主义》中进行的。我这里讲一个原则或取向,这个取向是一个人的效用增加会带来另一个人的效用增加,这里头有这样一个表示:

∂Ui/∂Uj>0;∂Uj/∂Ui>0。

比如说,有两个人,一个是i,一个是j,这是一个偏导数的形式,j的效用增加自然带来i的效用增加,换句话说,夫妻两人,妻子快乐,那么丈夫也快乐,就是这样一个逻辑。家庭中的个人关系不是那种互相独立的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这是家庭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个人间关系的区别。互相独立的两个人之间没有这种假设,是假设甲的效用增加跟乙无关,而且如果由于乙付出了某些成本给甲,让甲快乐,那么乙的快乐没增加,他的效用反而会减少。但是在家庭中不是这样的,他们之间的效用是互动的,一个人快乐,另一个人也快乐,为了妻子快乐,丈夫愿意付出成本。按比较冷酷的经济学的说法,妻子快乐,我也快乐,还有快乐的净剩余,我就赚了,话说得过于冷酷,但是意思是这个意思。家庭中的互动和个人间的关系,与个人主义的个人间的关系,是不一样的。一个人为另一个人的快乐而付出,他自己反过来也是快乐的。这是它的一个基本特点。

我们将家庭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一般化的道德原则比较一下。个人主义的一般化的道德原则是什么呢?我想叫自由、平等、博爱。就是我不妨碍你的自由,我们个人之间的权利是平等的。博爱指的是广泛的爱。“博爱”这个词,严格来讲是一个抽象的口号,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没有经济学的表达,但是自由和平等是可以用经济学表达的,我们互相不妨碍,我们互相独立,我们可以是平等的。这样一种家庭内的道德原则,“我为你的福利付出,同时我也高兴”,更能促进陌生人之间的友善与合作。而在事实上,正是这种文化,衍生了天下主义的文化;而个人主义的文化却孕育了民族主义的文化。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解释。当然,这中间有很多概念上的扩展,关键在于要把家庭之外的人比拟为家庭之内的人。“以中国为一人,以天下为一家”,这是儒家的说法。把天下说成家,天下人的关系就是家庭的关系。如果我们为美国人付出,让他们高兴,继而我们也高兴的话,我们就更容易跟美国人和睦相处,假如我们跟他们之间互相独立,没有任何关系,虽然也可以和他们达成最后的和谐,但相对来讲就不如前者。这个逻辑很简单,“四海之内皆兄弟”,兄弟也是家庭概念,家庭里的个人之间的关系,这样一种关系就有可能成为覆盖全球的宪政原则。为什么说重家庭主义的儒家文化能产生天下主义?因为天下都是一家人,所有人都是一家人,人类都是一家人。这是一个简单的解释。

现代很多人对家庭的研究是非常深入的,他们把家庭里一些关系的概念提炼出来。比较有成就的人就是赵汀阳和张祥龙,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他们的书。传统儒学已经提炼了这些概念,但赵汀阳和张祥龙用的是现代语言,而且用的是西方语言来讨论这个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