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财务与内部审计

财务与内部审计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市场经济是法制化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各企业的经济活动必须在法律、法规、制度所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各项法规、制度的执行者,在维护本企业经济利益的同时,承担着认真执行法律、法规、制度的责任。通过设置违规金额分类标准的方法,监控在审计作业过程中查清的违规金额,帮助审计主管根据重要性原则进行监控提示,提示审计主管审计项目在违规金额方面的重大程度。

第十章 财务与内部审计

财务部门工作监督、复核、审查的必要性

任何一个经济组织,特别是现代公司制组织,都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契约的综合体,为了提高经济组织的效率,减少损失浪费、贪污舞弊行为,就要对契约各方的权利和责任做出明确的规定,而财务部门的监督、复合和审查正是界定各方权利和责任的焦点。

一、财务部门监督的作用

财务部门的监督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有利于维护国家财经法规

财经法规是一切经济企业从事经济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准绳和依据。财务监督就是,依据国家财经法规,对各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可行性等进行检查,从而促进各企业严格遵守国家财经法规。

财务工作是财政经济工作的基础,一切财务收支都要通过会计这个“关口”。因此,有效地发挥财务监督职能,对于防范和制止违犯财经法规的行为,保护国家和集体财产的安全完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有利于强化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

财务监督是经济管理的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各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等方面的监督,可以有效保证企业的经济活动在遵守国家财经法纪的同时,符合本企业的计划、定期、预算和经营管理要求,提高经济效益,或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防止偷税漏税

国家税收是一种调节社会财富分配的主要手段和杠杆,其作用发挥的十分有限。当前,在我国偷税漏税的现象十分普遍,原因有:法制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公民价值观念不到位,财务监督不力等,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大执法力度是防止偷税漏税的重要措。

4.防止会计信息失真

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越来越严重,弄虚作假的报表日益增多。计信息失真意境严重影响我国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经济建设,加强财务监督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有效途径。

二、强化财务监督存在的必要性

强化财务监督是异常必要和重要的,具体来说有以下必要性。

1.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市场经济是法制化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各企业的经济活动必须在法律、法规、制度所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违法乱纪等活动是任何成熟而健全的市场经济所不允许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各项法规、制度的执行者,在维护本企业经济利益的同时,承担着认真执行法律、法规、制度的责任。这是法律赋予财务部门的职责。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每个企业都能够认真强化财务监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必将会井然有序地健康发展;反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难以实现健康发展的态势。

2.是贯彻执行财政经济法律、法规的需要

财经法律、法规是进行各项经济工作的规范,是经济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财务监督的依据是财经法律、法规,离开这些依据,财务监督就会无的放矢。

财务监督是贯彻执行财经纪律、法规的重要保证。在实行财务监督过程中,财务人员定然会以财经法规、法律为依据,维护本企业和国家、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凡是不符合财政经济法律、法规的“指令”都不会成为财务监督的依据。

3.是部门负责人履行职责的重要保证

领导者是部门或企业的最高领导者,对本企业包括财务工作的一切经营和业务管理活动都负有第一责任。企业法人或负责人要想保证财务工作和财务资料的真实完整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务监督工作是否能按规定进行。

严格地讲,只要财务监督真正起到“把关守口”的作用,财务收支中的任何违法、违规问题都会得到有效的制止和纠正。因此,加强财务监督,对于企业法人履行职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企业领导者要支持、保障财务人员依法进行工作,为财务工作人员撑腰,并在企业内部为财务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4.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经济活动复杂多样,财务监督工作也就变得异常艰巨。财务监督工作除了对不合法的收支予以制止和纠正等职责外,更重要的是财务监督的服务职能,即通过有效的财务监督为企业的经济活动服务,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财务偏重差异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财务偏重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独立性不同

根据IIA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于2011年发布的IPPF内部审计实务框架第1100、1110章节,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内审人员履职时免受威胁,另外一方面指审计组织机构的独立,即与董事会的汇报关系的独立。

外部审计常用的《独立审计准则》,两者的目标不同和服务对象不同,两者的独立性自然也不相同。

2.审计目标不同

外部审计的目标常常受到法律和服务合同的限制,比如:常见业务——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财报的合法性、公允性做出评价。

内部审计的目的是: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公司治理流程的有效性,帮助企业实现其目标。

3.关注的重点领域不同

外部审计的关注重点领域受到法律和合同的指定,例如,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外部审计主要侧重点是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合规性,也就是对财报的合法性、公允性做出评价。

内部审计主要侧重点是,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目标达成、经营效率等方面。

4.业务范围不同

外部审计的业务范围受到法律和合同的指定,如财务报表审计、内部控制审计、鉴证审计、尽职调查等业务。

内部审计是以企业经济活动为基础,拓展到以管理领域为主的一种审计活动。

5.审计标准不同

内部审计的标准是,非法定的公认方针和程序,如IPPF(国际内部审计实务框架)。

外部审计的标准是,法定的独立审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

6.专业能力要求不同

内部审计要求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水平。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帮助企业实现其目的,改善机构运作并增加价值,因此内部审计人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与水平。

内部审计涉及的关键财务事项

一、内部审计主要内容

内部审计会涉及以下关键财务事项:

1.存货库龄监控

通过对原材料、半成品、库存商品等存货的库存业务进行监控,及时反映企业的库存结构、资金占用、积压数量、积压时间,使企业库存管理人员及时掌握、调整库存周转频率,盘活积压资金,保障库存物资及时供应生产的需求,防止过度积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销售业务的监控

通过对销售业务的监控,使销售数据在系统中实时更新,及时对销售的收入、企业成本、企业利润等销售数据进行分析,使企业管理人员能及时掌握市场状况,尤其是同一产品在不同市场的销售价格等情况,以便做进一步的市场战略调整。

3.财务监控

系统中财务系统的时监控,是通过相关监控程序对财务核算系统中日常核算数据进行实时跟踪、监督来实现的,如果财务核算系统的处理背离了审计界限或参数,监控程序会自动向审计人员发出预警信号或消息。

4.财务规范性控制

财务规范性控制主要包括现金坐支监控和异常凭证监控,具体来说有:

(1)现金坐支监控:可以根据定义的现金坐支检查公式进行监控。

(2)异常凭证监控:可以根据会计制度和内部财务制度的规定自行定义异常凭证中的科目对应关系,凭证发生时系统可以及时提示并记录这些异常对应关系凭证,并提示这些异常凭证所涉及的内控制度缺陷。

5.财务分析监控

设置以及组合财务分析工具提供的方法,定义分析的标准以及违反标准的结论,形成具体的分析方案。每一条分析可以预先设置其分析结果,通过分析的结果发现管理过程中发生的问题。

6.经济指标监控

通过系统定义好的经济指标,设置指标数值范围、指标数值趋势、指标同比数、指标预算数的控制。

7.大额收支监控

对现金、银行存款账户大额收支监控限额进行设定,当收支的金额过大或数量过多时,监控程序会自动向审计人员发出预警信号。

8.审计作业监控

帮助审计工作人员依照法律规定和企业授权开展审计监督作业,及时预警和查处违法违规问题。

9.重大疑点监控

通过设置疑点分类监控的方法,将在审计作业过程中发现的审计疑点根据重要性原则进行监控提示,帮助审计主管明确审计详查的方向。

10.重大违规金额监控

通过设置违规金额分类标准的方法,监控在审计作业过程中查清的违规金额,帮助审计主管根据重要性原则进行监控提示,提示审计主管审计项目在违规金额方面的重大程度。

11.违规问题监控

通过对违规问题设置重要性标准的方法,监控在审计作业过程中违规问题的属性和重要性,帮助审计主管判别问题严重性程度,提示审计主管审计项目在违规问题方面的严重程度。

12.审计作业进度监控

通过对审计作业实际进度和计划进度进行比较的方法,并设置计划进度,完成差异监控指标,对审计作业进度进行监控。当出现较大差异时,及时进行监控提示,帮助审计主管及时了解在审计作业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严重程度。

二、内部审计工作需要事项

进行内部审计时,有些问题是需要注意的:

1.不要陷入职业病的误区

由于职业的特性,有些审计人员可能会陷入职业病的误区,即看什么人都有毛病,看任何事都可能存在问题。如果不提高思想认识,看问题的角度就容易偏激,因此,无论和什么人打交道,都要看到人家的优点和长处,无论看待什么事,都要看到好的和积极的方面。

2.及时查错纠偏

要想将内部审计做好,必须发挥震慑力,有了震慑力,对方才能重视,在公司里的地位才能得到保障和提高。如果连最基本的查错纠偏都没有人重视,何谈更高层次的发展?

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确保执行力,尤其是规模越大的公司,由上到下执行力会层层弱化,看到这种情况,领导者都会感到很难受。内部审计要有保驾护航的职能,通过充分发挥震慑作用,确保执行始终是第一位的。

3.架好桥梁

从公司政治的角度考虑,内部审计部门所处的位置是很复杂的,是各种利害关系的聚焦之处,处在种种矛盾的中心位置。从部门生存的角度讲,任何部门在公司的发展都会遇到矛盾与困难,只有最大化地转移矛盾化解困难,学会“借力打力”,才能使自己受到的“伤害”最小,充分化解矛盾。

内部审计部门不是政策制度的制定者,与被审计企业一样,都是公司政策制度的执行者。因此,内审部门要做桥梁,要做纽带,要承上启下,要上通下达,要把领导者的意图宣贯执行下去,把执行部门的问题和建议反馈上来。

4.事实求是

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内部审计部门位置的特殊性,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利益斗争。在遇到各种理不清头绪的复杂利益问题时,内审人员也不要慌,不要被表象迷惑,坚持实事求是,做到“公正、公平、公开”,一切按照既定方案执行。坚持原则,认真做事,是避免卷入各种复杂利益关系的最简单有效的办法。

5.沟通宣传

有效沟通是一种无形的审计宣传,审计人员要学会沟通,要重视沟通。在沟通宣传的同时,不能对被审计企业和个人妄加评断,不能有任何私自答允承诺;言行要得体,举止有分寸。

内部审计人员应学会倾听,求同存异,善于说服,学会化解矛盾;做到有争有夺,有理有节,有谦有让;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宣传,征得被审计企业和个人的支持和配合,是内部审计人员圆满完成审计项目的有效保障。

6.重视质量

一份审计报告,最基本的要求是:没有错字,小到标点符号都需要认真核对,什么时候该用逗号,什么时候该用句号;用词要经过认真仔细的推敲、润色,用词不同,表述出来所产生的效果就会不同;报告的格式要上下一致,前后相同。

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集中体现,报告的形式必须是专业的,报告的内容必须是简练易懂的,要学会深入浅出的表达,几句话就能说明说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7.勇于创新

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内部审计也要做到应时而动,与时俱进。内部审计是为公司服务的,公司的发展日新月异,内部审计也要不断随着进步,变换工作思路。

一份审计报告如果永远不变,会产生审美疲劳,即使没有实质性的创新,哪怕是形式上的创新也是需要的。

8.走经营之道

内部审计也要用经营的思路,学会营销。比如:内部审计的客户是谁?内部审计的产品是什么?内部审计的形象是否需要包装?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要把一个个环节分解开来,制定策略,用心来做。

内部审计管理建议书

当前,许多上市公司虽然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聘任了总经理班子,但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在实际工作中依然受经理机构及其他部门的严重制约和影响。同时,由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内部审计往往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何管理内部审计呢?

1.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对经营者的控制不但要有以资本市场、产品市场以及法律规章制度为主体的外部控制机制,还要有以董事会、监事会、审计委员会为主体的内部控制机制。

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应该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把审计委员会设置在董事会,内部审计机构直接向审计委员会负责报告工作,在设置上保证内部审计机构与其他职能部门分离。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地位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履行内部审计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职能。

2.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

企业领导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内部审计的工作效果。领导层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可以为内部审计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检查、鉴证、评价等职能作用。

一方面,领导层要在主观上对内部审计的职能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理解内部审计的职业特点、职能作用,从加强管理的需要出发对内部审计提出功能性的需求,不要走过场。

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应转变观念,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更要善于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促进企业管控效力的提升,从客观上促进领导层对内部审计的重视。

3.推行参与式审计

内部审计人员应改变以往的对内部审计“侧重监控”的职能定位,积极吸取现代国际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让内部审计服务于管理。

要开展“参与式”的内部审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审计开始时,对被审计部门抱着信任的态度,与他们讨论审计目标、审计内容、计划采取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2)征求被审计部门的意见,寻求他们的合作;

(3)及时与当事人讨论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共同分析改进的必要性,并探讨改进的可行措施;

(4)向被审计部门报告期中审计结果,可以是口头的、非正式的,及时解决和改正存在的问题,避免发生更大的损失;

(5)提出最终审计报告时,采用建设性的语调,重点放在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可能造成的影响、改进的可能性和改进措施上。

4.积极开展管理审计

管理审计是一种与财务审计相对的审计,是在财务审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审计类型。管理审计包括:管理过程审计和管理部门审计。

(1)管理过程审计,是以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职能为对象的一种经济效益审计,通过对各种管理职能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评估,对管理水平的高低进行考察。

(2)管理部门审计,是以企业各管理部门为基本对象,通过对企业各管理部门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及其履行状况以及管理人员素质的审计,改进管理水平,提高其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管理审计的范围广泛,既涉及产、供、销等各个经营环节的具体业务,又涉及人、财、物的管理。因此,要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帮助企业健全管理制度,梳理业务流程,提升管理效力,使其进入科学管理的轨道。

5.强化以内部审计为主的自我约束机制

审计决定是内部审计机构的劳动果实,是对具体项目的审计总结,在经过企业领导批准后应及时送达被审计企业执行。

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审计执行检查反馈制度,及时将审计中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反馈回来,有效地促进整改措施的落实。

在执行过程中,要对一切说情拉关系的活动坚决拒绝,确保问题得到最终的彻底整改,使内部审计真正成为闭环运行的良好过程。

领导者应充分尊重其批准的审计决定,不能姑息迁就。对审计中查出的企业内部存在的违规违纪现象要有坚决查处的决心,要加强考核奖罚的执行力度,维护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威地位,为内部审计部门创造一个良好的审计环境。

公司财务管理案例——万科财务战略解析

万科的战略加法

有人问王石:“万科是做什么的?”王石用排除法,说哪几项生意万科是不做的,以至于有人用四大支柱九大行业来形容当时的万科集团。其实,万科之所以会形成这种规模,主要是以为内万科当年运用了“加法”战略。

1984年,王石在深圳创办了万科公司的前身——“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经营办公设备、视频器材的进口销售业务,依靠特区特有的条件和政策,成为深圳市最大的进口销售商。同时,为了拓展业务,他们成立了第一家内联企业“现代医学技术交流中心”,这就是现在深圳万科协和有限公司的前身。

1985年,进口机电产品市场严重萎缩,王石多方拓展销售业务,形成了深圳本部调汇及进货、广州点储运、北京点销售的“三点一线”销售模式,营业额一度占国家计划外市场的60%。

1986年,他们引进了办公自动化设备,聘请中华会计师事务所为财务顾问,开始为摆脱僵化体制而筹措发展资金,准备在两年内完成以公开发行股票为目标的股份化改造。

1988年,万科通过股份化改组,更名为“深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这年11月18日,王石以2000万元的价格参与投标买地,一举夺得荔泉地块,正式进入房地产业。

1990年,万科向连锁零售、电影制片及激光影碟等新的领域投资,初步形成了商贸、工业、房地产和文化传播四大经营构架。

1991年,万科进入上海,开始跨地域发展地产业务。

从1984年到1991年,王石把万科的业务越做越多。到l991年底,万科的业务已经包括进出口、零售、房地产、投资、饮料、影视、广告、印刷、电气工程及其他13大类。对于万科的发展方向,王石提出了一个具有信息、交易、投资、融资和制造等多种功能的“综合商社”模式。万科在当时被誉为实行多元化战略的一个成功范例。

万科的战略减法

尽管业务越做越多,却始终形成不了规模效益。1991年,虽然万科的营业额和利润分别达到3.5亿元和0.3亿元,但仅为中国集团公司标准的1/3。

为了迅速做大房地产主业,王石带领万科开始做“减法”了。万科的“减法”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退出与住宅无关的产业,从多元化经营向专营房地产集中;二是收缩住宅产业战线;三是减少房地产业产品的品种,从房地产多品种经营向住宅集中。

1993年1月,万科在上海召开了务虚会,对自1988年底公开发行A股以来公司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反思,放弃了以“综合商社”为目标的发展模式,提出了“加速资本积累、迅速形成经营规模”的发展方针,确立了城市居民住宅为公司的主导业务。

1994年,万科提出以城市中档民居为主,减少在房地产业的开发品种。经过收缩,万科成为一家只经营住宅的房地产公司。为了减少开发品种,万科甚至还卖掉了已经投入运营的酒店。

1995年年底,万科回师深圳,将已经开发住宅项目的13个城市削减到深圳、上海、天津和北京四个城市。

l996年,万科卖掉了所属的几家与房地产主业毫无关联的企业。

1997年,万科协议转让出扬声器厂。

2001年8月28日,万科第12届董事会第5次董事会议决议以475358400元人民币的价格向中国华润总公司及其全资控股子公司香港华润集团出售其控股72%的万佳百货股份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权。通过卖万佳,万科获得5亿元急需资金,为万科的核心业务——房地产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万科的战略深化

基本上做完“减法”之后,从2000年开始,万科先后在国内l6个城市进行了项目开发,形成了“万科地产在中国”的开发格局。

2001年,万科的房地产业务实现了稳健而有成效的扩张,除在原有的深圳、上海、北京、沈阳、天津和成都六个城市加大了投资力度外,还成功进入了武汉、南京、长春和南昌四个城市,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进一步上升。

2002年,万科开发的住宅面积为113万平方米,在全国销售住宅1.1万多套,按住宅销售面积来算,万科已经成为全世界第一的开发商。

2003年下半年,土地供应受到政府更加严格的控制,万科对土地资源进行l更有效的利用和开发。

2004年上半年,集团的主营业务收入及净利润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2.70%和52.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