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命教育对你有什么意义和帮助

生命教育对你有什么意义和帮助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命是所有生物体的共有现象,生物体死亡后不可复生,但是生命又有其特殊性,尤其是人类的生命,它能通过各种抽象的形式而延续。作为人来说,不仅要有信念、精神、意志、最重要的是怀有对生命的敬意和感恩,认同生命,使她灿烂无比。一方面,人是肉身性与精神性的完整存在,是生理、心理、社会的综合体。而这种意识性也是与生命活动相统一的,意识既发生在生命活动之中,生命活动又存在于意识之中。

一、生命的诠释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这是文学家罗曼·罗兰对生命的诠释,也代表了千百年来历代伟人、名人对生命赋予的热情。生是偶然,死是必然,生命就是生与死之间的存在,如何看待生命,决定了人生的态度。有的人认为生命就是享受,所以花天酒地、恣意挥霍;有的人认为生命就是责任,所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有的人认为生命就是挑战,所以不畏磨难、勇攀高峰;有的人认为生命就是意外,所以轻描淡写、随心所欲。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决定自己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掌握自己生命的宽度,即实现生命的意义,活出生命的精彩,体现人生的价值。

一个被劈去了一小片的圆想要找回一个完整的自己,到处寻找自己的碎片。由于它是不完整的,滚动得非常慢,从而领略了沿途美丽的鲜花风光。它和虫子们聊天,它充分地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它找到许多不同的碎片,但它们都不是它原来的那一块,于是它坚持着找寻……直到有一天,它实现了自己的心愿。然而,作为一个完美无缺的圆,它滚动得太快了,错过了花开的时节,忽略了虫子。当它意识到这一切时,它毅然舍弃了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到的碎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也许正是失去,才令我们完整。一个完美的人,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可怜的人,他永远无法体会有所追求、有所希冀的感觉,他永远无法体会爱他的人带给他的,某些他一直追求而得不到的东西的喜悦。

一个有勇气放弃他无法实现的梦想的人是完整的;一个能坚强地面对失去亲人的悲痛的人是完整的——因为他们经历了最坏的遭遇,却成功地抵御了这种冲击。

生命不是上帝用于捕捉你的错误的陷阱,你不会因为一个错误而成为不合格的人。生命是一场球赛,最好的球队也有丢分的记录,最差的球队也有辉煌的一天。我们的目标是尽可能让自己得到的多于失去的。

当我们接受人的不完美时,当我们能为生命的继续运转而心存感激时,我们就能成就完整,而别的人却渴求完整——当他们为完美而困惑的时候。

如果我们能勇敢去爱、去原谅,为别人的幸福慷慨地表达我们的欣慰,理智地珍惜环绕自己的爱,那么,我们就能得到别的生命不曾获得的圆满。

完美,是我们一生所期待的!不完美,是我们一生会面对的!

(一)生命的定义

生命是生物体所显现的种种现象的总的抽象观念。从古至今,随着人们对这些现象的逐步理解,生命的概念也在不断地改变。生命是泛指一类具有稳定的物质和能量代谢现象(能够稳定地从外界获取物质和能量并将体内产生的废物和多余的热量排放到外界)、能回应刺激、能进行自我复制(繁殖)的半开放物质系统。生命个体通常都要经历出生、成长和死亡,生命种群则在一代代个体的更替中经过自然选择发生进化以适应环境。人类正是经过了漫长的进化过程之后,才成为地球上最高级的生命。

但就个体而言,人的生命起源于受精卵,这是生命的第一个细胞。接着就开始细胞分裂,使受精卵体积渐渐增大,直到第40周胎儿发育完全成熟,瓜熟蒂落,一个新的生命就此诞生。每个生命,开始于父母的牵手、父母的欢笑、父母的情爱、父母的希望。因此,生命是在父、母两个生命体的交融、嫁接中诞生的,一开始就承载了父母的欢乐、期望和理想,承载了父母对生命的理解及所赋予的生命的意义。每个生命,在父母的双手扶持下学会了行走,在父母及社会的细心呵护下茁壮成长,在父母、师长及亲朋的孜孜不倦的教育中丰富了学识。当然,一个生命的成长更要依赖于自身的顽强的生命力,经历了无数次的摔跤后站起来了,经历了无数次的风吹雨打后强健了,经历了无数次的疾病后坚强了,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后成熟了。因此,一朵灿烂的生命之花是在父母、自身和社会的辛勤浇灌下盛开的花朵,它的出生、成长和盛开的过程都是无数生命的倾注和意义的体现。

(二)生命的存在形式

生命是所有生物体的共有现象,生物体死亡后不可复生,但是生命又有其特殊性,尤其是人类的生命,它能通过各种抽象的形式而延续。人的生命是指有意识的存在,生命具有感情,生命的由来是伟大并且富有精神意义的,对人类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人来说,不仅要有信念、精神、意志、最重要的是怀有对生命的敬意和感恩,认同生命,使她灿烂无比。人的生命主要有三种存在形式。

1.物质形式

生命的物质载体是人,人的生命作为一个自然生理性的肉体生命而存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的生长和发展必须服从生物界的法则和规律。所以,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也是每个人无法逃避的。

2.精神形式

人不仅是为满足自己的自然生命而活着,还要追求超越肉体存在的精神存在。人要规划自己的人生,创造自己的价值,指导和提升人的生命价值。正是有了生命的精神形式的存在,才使人的生命有理性的意蕴和道德的升华。

3.社会形式

马克思说,人是社会的人。一个人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融入社会活动中,在与人的沟通、交往和互动中保存自己的生命,追求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正是这种社会性存在,使人们面对各种变化时,有一种生命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使人们在面对有生有死、有爱有恨、有聚有散、有得有失的人生和无奈命运时,有一种豁达的胸怀和坦然的态度。

(三)生命的特性

1.完整性

人作为一种生命存在于世界之中,就个体生命而言,首先体现的是一种完整性。一方面,人是肉身性与精神性的完整存在,是生理、心理、社会的综合体。人的生命包括需要、感觉、认知、意志、情绪、体验等部分在内,但这些部分并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共同存在与一个生命体内。生命在进行活动时,它们以完整的形式协调活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人的生命不仅作为肉体而存在,更重要的是一种有意识的存在,这种意识性使抛弃了动物自在的本能,成为自为的精神存在。而这种意识性也是与生命活动相统一的,意识既发生在生命活动之中,生命活动又存在于意识之中。另一方面,人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完整存在。人总是存在于具体社会结构当中,具有特定的社会地位,并不是一个孤独的个体生命,所以就注定了人自从诞生到这个世界起,就会跟他人发生关系、产生联系,具有了社会性。所以说,人是社会的人,人只有在社会中才成其为人,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确证自身的存在,也正是属于人的社会才给人的生命展开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因此,完整性是人生命存在的基本特性,任何对人的生命的研究和以生命为对象的实践,都必须建立在完整性的基础之上。

2.自主性

人不仅是自然的存在,更是精神的存在。精神是自由开放的,它不受人的自然生命及环境的制约,而表现出自身的自主性。正因为人有了精神,使人的生命具有了自主性。于是人就改变了其他生物完全依赖于环境的状况,不像其他生物直接依赖于环境、完全归属于环境,因环境而生并因环境而终。人作为有意识的生物体,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改变环境,使环境成为自己生命的组成部分,从而改变了其他生物由环境支配其生命的状况,转而用生命去支配环境。所以,人的生命是自为,是自己创造的,因而也是自由的。

3.创造性

人的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成长、发展、生生不息的动态过程,生命是创造的、超越的。生命就是不间断的运动,一切静止就是死亡。但生命比单纯的持续运动更为丰富,生命会不断出现产生新内容的创造性运动,生命的基本特点就是创造性和超越性。人通过创造去把握生活的变化,通过创造去发现生命的意义,通过创造去实现对自己生命的认识与超越。

4.独特性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过:“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地球上生存着近70亿的人类,尽管他们有些很相似,可是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生命体。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即使是孪生兄弟,相同的基因遗传也因后天家庭、教育、生活环境和经历的不同,而使人有不同的发展,形成不同的个性和思维方式。正如卡耐基所说:“发现你自己,你就是你。记住,地球上没有和你一样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你是独特的存在。你只能以你自己的方式唱歌,你只能以你自己的方式绘画。你是你的经验、你的环境、你的遗传所造就的你。无论好坏与否,你只能耕耘自己的小园地;不论好坏与否,你只能在生命的乐章中奏出自己的音符。”

5.不可逆性

生命的珍贵,就在于它只有一次,不能逆转,失去了就永远不会回来。从胚胎起,生命便一直生长、发育、发展,直到衰亡。它绝不会“倒行逆施”,返老还童。正是生命的这种特征,才使得人们更加关注、珍惜和呵护自己的生命。因为生命一旦走过,是无法回去的,生活中懊恼、悔恨的事情也不可能推翻重来。

6.有限性

生命的有限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生命存在时间的有限性。长生不老一直是人们关于生命的童话,现实中人的寿命一般七八十岁,最多百十来岁。第二,生命的无常性。天灾人祸、生老病死等情况不可预测,任何人都逃脱不了,都必然会走向死亡。第三,个体生命的存在不能离群索居,不食人间烟火,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支持和关怀。正是生命的有限性,才促使人去努力改变生活、创造生活,以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

(四)生命的意义及培养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能给出自己的答案,但未必人人都能回答得很准确。尤其是处在困惑当中的人,不是因为这个问题困扰自己,就是用老生常谈式的回答来搪塞。但是,自有人类历史起,这个问题就已经存在了。如今,青年人甚至老年人也不例外,常会出现这样的疑问:“我们是为什么而活?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们在遭遇失败的时候,通常会发出这种疑问。假使每件事情都平平淡淡,在他们面前没有阻碍,那么这个问题就不会被人们所提及。如果我们抛开他人的言语,而只观察他的行为,将会发现每个人都有他的“生命意义”。他的姿势、态度、动作、表情、礼节、野心、习惯,乃至性格特征等,都遵循这个“生命意义”而行。他的作风、他的一举一动,都蕴含着他对这个世界和他自己的看法,好像在说:“我就是这样子的人。”这便是他赋予自己的意义以及他赋予生命的意义。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怎样生活,怎样度过,是我们应该而且必须思考的问题。胡适曾说:“生命本身没有什么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而卢梭也说过:“生命本身没有价值,它的价值在于怎样使用它。”当我们的生命里有了爱、有了责任、有了感恩,我们会感到快乐幸福;当我们的生命里有了天灾、人祸、疾病,我们会感到痛不欲生。但是,我们要明白的是,人生是一次不可逆转的生命之旅,当生命旅途一帆风顺时,我们应该学会珍惜和仰望;当生命旅途坎坷不平时,我们应该学会敬畏和尊重。让我们懂得生命,珍爱生命,为我们生命的每一天加油、喝彩!

《美丽人生》是1997年意大利出品的一部影片,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残酷、黑暗的纳粹统治和集中营的生活。影片以德国法西斯捕杀犹太人为背景,讲述一个心地善良而且生性乐观的犹太青年与一位美丽的意大利姑娘邂逅相识并很快结婚生下一名男孩。父亲经营一家书店,母亲有一份教师的工作,生活平静而美好。

然而美好的生活没有持续多久,法西斯占领了他们所在的城市,将所有居民抓进集中营做苦役。年幼的孩子并不知道自己处于怎样残酷的环境之中,慈爱的父亲为了不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印上战争的阴影并试图拯救孩子,便谎称他们是在做一个游戏,遵守游戏规则并取得最高积分就可以得到一辆真正的坦克。就这样,孩子为了能得到坦克、父亲为保护孩子,开始了一段在集中营中的生活。最终,父亲为保护孩子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很多年后,孩子才明白是那场规则极其严厉的游戏保全了自己的生命,他的美丽人生是父亲用生命换来的。

电影中的这位父亲名叫基多,基多为了不让儿子面对人生悲剧,一直以超乎寻常的意志、智慧斡旋在集中营中,虽然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却换得孩子的美丽人生。基多生命所绽放的光芒感动了无数观看影片的人。“意义疗法”的创始人心理学家弗兰克尔也是集中营的幸存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的全家被投入奥斯维辛集中营。三年里,父母、哥哥、妻子陆续被摧残致死,自己也几次险遭毒气等方式惨杀。在这样的环境中,弗兰克没有消沉下去,他积极地思考生命的意义。他认为,心灵的自由是纳粹无论如何也永远无法剥夺的。也就是说,他可以自行决定外界的刺激对本身的影响程度。因此,“什么样的饥饿和拷打都能忍受”。“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据他的观察、研究,从奥斯维辛集中营活下来的人不到5%,但幸存者几乎都是深知生命积极意义的人,而且心里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弗兰克尔说过,痛苦就像煤气,一个房间里,如果注入一定量的煤气,则不论房间有多大,煤气都会均匀地弥漫。同样的,痛苦不论有多大,都会充满人的心灵和意识。在集中营的痛苦中,要生存下去,必须要找出生存的意义。人一旦发现受苦就是他的命运,他唯一的机遇就在于他赖以承受痛苦的态度,从痛苦中找出活着的意义。那么,发现生命意义有三种不同途径。

1.通过创造或建树——学习、工作的意义

这种途径是指通过某种类型的活动以实现个人的价值,即功绩或成就之路。学习和工作是属于创造性价值经验,也是获得成就感的重要途径。当创造性价值成为生命中一部分时,个体充实的生命领域通常是和学业、职业活动相一致的。学习和工作使人的特殊性在对社会的贡献中体现出来,从而使人的创造性价值得以体现。但简单机械的学习和工作是不够的,人必须把握学习和工作背后的意义和动机,才能在对学习和工作的价值和意义的感悟中实现生命的意义。

2.通过某种经历感受或与某人相遇——爱的意义

这种途径是借由对世界的接纳与感受中实现的,即经由体验某种事物或经由体验某个人来发现生命的意义。人的存在是以人格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做基础的。弗兰克尔说:“爱就是以个人的独特性和唯一性生活在另一个人的经验里。”人世间就是有了爱,无论是亲情、友情、爱情,或是世间的一切感情,才有了令人感动与珍惜的美。爱是进入人格核心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实现人的潜能,使他们理解到自己能够成为什么、应该成为什么,从而使他们原来的潜能发挥出来。爱可以让人体会到强烈的责任感,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在体验爱的过程中,发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3.通过对不可避免的苦难所采取的态度——苦难的意义

这种途径是当个人面对无法改变之命运时所决定采取的态度,此即苦难的意义,是人类存在的最高价值所在。有一天,一位年老的全科医师来找弗兰克尔,他患了严重的忧郁症。两年前,他挚爱的妻子死了,此后,他就无法克服丧妻的沮丧。弗兰克尔对他说:“如果您先离世,而尊夫人继续活着,那会是怎样的情境呢?”他回答:“喔!那对她来说是怎样的痛苦啊!”于是,弗兰克尔回答:“您看,现在她免除了这痛苦,那是因为您,才使她免除的。现在您必须付出代价,以继续活下去及哀悼来偿付您心爱的人免除痛苦的代价。”他不发一言地紧紧握住弗兰克尔的手,然后静静地离开。

从这个故事可知,当痛苦发现意义时,就不成痛苦了,像有意义的牺牲便是。人对命运的选择完全取决于人的精神态度,即使面对无法抗拒的命运力量,人仍然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和立场。通过实现态度性价值人们可以改变自己看待事物的视角,了解对于自己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从中获得新的认识。当人们面对苦难时,重要的是人们对于苦难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以及用怎样的态度来承担苦难。

二、生命教育概述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一词最开始出现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主要是为了应对社会中的吸毒、自杀、他杀、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的现象。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从事生命教育的肖敬在《浅谈生命教育读本》中认为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让青少年认识生命和珍惜生命成为这一活动的重中之重。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生命教育唤起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对生命的热爱,消解生命的威胁。

(二)国外生命教育现状

在美国,生命教育最初是以死亡教育形式出现的,孩子们会在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到郊外专为绝症患者提供善终服务的宁养院,把花瓣轻轻撒向临终者的床榻,微笑着目送患者告别人世。通过这种直面死亡的形式,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了解生命的短暂和可贵,从而能够用正确的态度对待生命、追求生命中的价值和意义。美国还成立了各种专业协会,并出版了《生死学》等有关科普书籍和杂志,极大地扩大了生命教育的形式和范围。

在英国,当地人认为尊重生命是最基本的素养,所以这里的生命教育是以全人培养与全人关怀为目标,通过主辅结合的课程体系,发展学生的灵性、道德、社会和文化等。英国的教育机构开发了很多关于尊重生命的故事和生命教育类教案供教育者选择。教育者会教导孩子尊重的对象不仅局限于身边认识的人,还应该对所有生命都有爱心和责任感。英国生命教育还注重把教育内容和学生实际有机结合在一起,十分贴近各个年龄阶段的儿童生活。在幼儿园里,你就会听见孩子们煞有介事地讨论“尊重和敬畏生命”这样的大课题,充分体现了知识的延伸性和影响力。

在瑞典,老师会让很小的孩子抚摸孕妇的肚子,告诉他们人是怎么出生的,教育孩子懂得生命的起源、生命的来之不易、生命的可贵。此外,瑞典小学生还被允许到太平间与遗体接触,在这里让小学生了解死亡现象,认识到死亡对自己、对亲人的含义,明白不能轻贱任何生命。

在日本,提倡“余裕教育”,也即宣扬“热爱生命,选择坚强”的教育,它是针对日本青少年脆弱的心理、不成熟的行为方式以及日益严重的自杀事件提出的。它特别注重从小培养青少年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使他们明白要珍惜生命,从而更好地承受挫折。同时,日本海注意把握生命教育的连贯性,从小学道德课程,到中学的“伦理”课,再到大学的“教养课”,均涉及“关爱生命”的内容,使生命教育渗透到每一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身上,影响深入人心。

在澳大利亚,生命教育强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澳大利亚成立了世界最早的生命教育中心,宗旨是“预防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该国的生命教育中心和学校注重建立完善的共生伙伴关系,以及家校双方的合作,借助流动教室的教学人员、多媒体科技和交互的教学协助等手段,到达生命教育的目的。

在新西兰,生命教育始于1988年,源自澳洲生命教育的哲学理念,其目标是将生命教育精神传送至每所学校。新西兰生命教育课程实施的原则是建立学生自我尊重,以积极的课程取向,教导学生拒绝的技巧和认识健康生活的好处,特别是如何照顾身体。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就学阶段,能认识人类身体的功能,学会人际交往技巧,发展对健康和生命的正确理解。

(三)国内生命教育现状

中国很长时期以来,都没有把生命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作为一个教育体系重视起来,只是在部分课程当中有所涉及,比如小学的自然科学常识、安全知识教育以及在中学和高校中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等。生命教育并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直到2000年以后,随着大学校园和中学校园中自杀、暴力伤害他人事件的不断出现和升级,教育界才意识到生命教育的缺失,逐渐开始重视生命教育,积极开展有关生命教育的研究和讨论。在国务院颁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之后,上海于2005年3月在国内率先制定《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这是中国教育部门第一次明确生命教育的含义,并且有一定可以实践的教育内容。继上海之后,其他省市也陆续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主要以珍惜生命、日常生活安全知识、突发事件应对方法等为主要内容。但是主要局限于中小学教育,目前高校实施生命教育几乎还是空白,还需把生命教育逐步推广到高校,将教学、研究和实践工作引向深入。

(四)生命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1.树立珍惜生命的观点

这是生命教育的基础和重要前提,因为只有存在生命,才会有发展和质量的问题。开展生命教育,主要是帮助人们认识生命的可贵,珍惜生命的存在,感悟生命的美好,体验生命的乐趣,领会生命的魅力。面对挫折时,更要以积极的心态应对挫折,相信没有自己不能克服的困难,相信没有过不去的坎。

2.解决生存意义的问题

人不同于动物,不仅是生理的存在,更是精神和社会的存在,所以,人不只是活着,还要追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因此,生命教育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取向的教育,不仅包括生命观、幸福观、价值观的追求和实现,而且要将人作为社会当中的成员,以其对社会、对人类的关怀和贡献大小来体现生存的价值。

3.重建生命信仰的信念

在拜金主义和权利思想泛滥的当今社会,面临着过度的物质主义和实用主义吞没理想信念和虔诚信仰的危机。人生没有信仰,就没有追求,也没有原则,为了一己私利,随意践踏他人生命和财产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生命信仰的重建是生命教育当中至关重要的部分。要引导青少年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正确处理人生道路上必然遇到和必须解决的人生课题,使他们初步掌握判断是非美丑的标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以此去衡量各种现实问题,指导自己的行动。

4.助人超越自我的奋斗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其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样,生命教育的最高层次,就是要助人超越自我、自我实现,到达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只有实现了这一目标,才能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才能使人成为独立的、有尊严的、自由的价值主体。只有体悟生命意义的个人,才会真正地热爱生命,从容接受生命的馈赠,坦然面对生命的困境,在生活的跌宕起伏中,活出自己精彩不凡的人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