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作出个人最终的职业选择

作出个人最终的职业选择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职业选择过程中要注重个人的积极主动作为。个体在职业性向理论探索和职业选择的过程中,为了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人格、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能力等职业性向要素,可以利用国内外研究人员提出并编制的不同测验工具,对自己的职业性向构成要素进行诊断、筛选、分类和评价。

(一) 职业选择的原则

在职业选择过程中个人认识和处理各种问题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比如:

1.发挥个人优势的原则

个人优势是职业选择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即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优势等综合素质来选择职业,以便自己在适合的职业岗位上出色有效地完成本职工作,获得最佳的职业成就。为此,职业选择过程中个人要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职业人格和职业能力等职业性向要素的发挥,要权衡利弊,分清主次,扬长避短,把是否有利于发挥自己的优势放到突出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促进个人职业的成功发展。

2.结合社会需要的原则

现实社会需要是职业选择过程中的重要出发点。职业的产生与发展往往与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密切相连。比如,国家西部大开发,地方经济振兴计划和国际化跨国贸易经营等现实需要,往往带动和需要一大批专业人才,并提供相应产业的各种不同职业。职业选择既要着眼长远,又要抓住社会需要的机遇,从社会的现实需要和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中看到自己的努力方向。

3.积极主动作为的原则

职业选择过程中要注重个人的积极主动作为。职业选择要避免消极的被动或心不甘、情不愿的勉强行为。要增强职业自我效能感。爱拼才会赢,积极主动才会有所作为。主动在于积极地参与自己心仪职业岗位的竞争,主动了解人才供求信息和规格要求,并主动地完善自我,适时调整择业目标,努力争取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

(二)职业选择的步骤

1. 认识自我

职业选择需要对自我有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认识自我是职业合理定位的前提。每一个人都需要认真回顾和询问自己:“我对什么感兴趣?”“我最喜欢做什么工作?”“我最想做什么?”“我的梦想是什么?”“我最适合做什么?”“我有什么天赋?”“我最擅长做什么?”等问题,并采取科学的方法来了解和认识自我。

(1)个人职业性向测验

个体在职业性向理论探索和职业选择的过程中,为了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人格、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能力等职业性向要素,可以利用国内外研究人员提出并编制的不同测验工具,对自己的职业性向构成要素进行诊断、筛选、分类和评价。职业性向测验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搜集到大量的定量化资料,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效率和科学性。常见的职业兴趣测验工具有:瑟斯顿(L. L. Thurstone)的“瑟斯顿职业兴趣调查表”(TVIS,1914),霍尔和迈纳(S. Hall & J. Miner)的“卡内基兴趣量表”(CII,1915),斯特朗(E. K. Strong)的“斯特朗职业兴趣量表”(SVIB,1927),库德(Kuder)的“库德职业兴趣量表”(KOIS,1934,1966,1985),霍兰德(J. L. Holland)“职业兴趣偏好量表”(VPI,1953,1994)和“自我导向搜寻量表”(SDS,1969),斯特朗(E. K. Strong)和坎贝尔(D. P. Campbell)的“斯特朗—坎贝尔职业兴趣量表”(SCII,1966,1969,1974,1985)等。

常见的职业人格测验工具有:哈塞维和麦金利(S. R. Hathawag & J. C. Mckinley)的“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1942);卡特尔(R. B. Cattell)“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1949,1956);矢田部达郎“Y-G性格测验(Y-G Test,1957);霍兰德(J. L. Holland)“自我导向搜寻量表”(SDS,1959);麦克雷和可斯塔(McCrae & Costa,1989)的“‘大五’人格因素测量表”(FFM)等。

国内开发的职业人格测验工具有:中科院心理研究所(1993)的“中国人个性测量表”(CPAI);方俐洛等人(1996)的《霍兰德中国职业倾向量表》;许志超等人(2000)的“华人工作相关人格量表”(CPW);王登峰、崔红(2001,2005,2008)的“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蔡永红等人(2002)的“职业人格测验”;徐玉明、张大庆(2002)的“标准化警察职业人格测验工具”;寸晓刚(2003)的“中国人职业个性测量工具”(CVPS);王芙蓉等人(2006,2010)的“军官职业人格量表”(MOVPS);于惊涛(2008)的“医院管理者职业人格测验量表”;等等。

总之,通过多种职业性向要素测验工具的使用,个人可以获得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人格、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能力等职业性向测验报告,掌握自己的职业性向类型,以及个人“人职匹配”的理想职业类型,从而为自己最终职业选择提供依据。

(2)个人职业性向分析

职业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根据职业性向理论研究成果,个人认识自我就是对影响自己职业选择的内在特质、潜能和倾向要素进行全面理性和客观的评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个人职业性向分析来说,认识自我包括对个人职业的兴趣、价值观、人格和能力等要素特点的了解和分析。其中,兴趣是以先天的生理条件为基础,在后天的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培养形成的。职业兴趣反映个体“我最喜欢做什么”职业的潜质。人们频繁辞职或跳槽往往是因为所选职业与自己的职业兴趣不符。因此,个体应积极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职业兴趣,并根据社会的需求,使自己的职业兴趣与所学专业以及相关的职业要求相一致。价值观是个人生活中想要的“奶酪”。职业价值观反映个体“我想做什么”职业的倾向。个体需要明确自己的价值观,认识自己的“职业锚”——那些个体可能潜意识中不管自身和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在确定职业方向和职业选择时始终不愿放弃的核心职业,形成符合实际的职业期望,追求符合社会需要、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选择和追求自己的理想职业。人格是一种人们习惯的思维方式和环境活动的行为模式。职业人格反映个体“我适合做什么”职业的倾向。职业人格多种多样。个体需要了解自己人格的特点,掌握自己最为稳定的人格特质,正确分析自己,扬长避短,选择适合自己人格的职业。作为完成特定任务的一种本领,职业能力反映个体“最擅长做什么”职业的潜质。个体往往通过个人所学专业,职业技能证书和学历等来体现自己的职业能力。通过各类职业性向测验,个体可以对自己的职业性向要素进行全面的分析,明确自身职业性向的优势和劣势。个体需要的不只是一份工作,还是一个可能陪伴自己走过一生的职业生涯。因此,要选择符合个人兴趣爱好,适合个性特点,能满足个人期望和发挥自身特长的职业。

2.认识职业

认识职业就是认识社会,包括社会职业的类型,职业岗位与要求,以及社会职业的各项相关政策。职业选择需要个体认识自己希望从事的职业。如果缺乏必要的职业认知,或对各类职业的了解存在片面性,那么就难以作出适当合理的职业选择。充分了解职业情况,并结合自己的职业性向要素,才能挑选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为此,个体需要:

(1)认识职业类型

现代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使得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化,职业类型多样化步伐加快。个体可以通过职业分类法、职业分类词典或职业分类系统等工具,对职业大类、中类、小类或细类等不同职业类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比如,国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大典》,1999)、《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种分类目录》(《工种分类目录》)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等;国外的《国际标准职业分类》(ISCO)、《北美产业分类体系》(NAICS)、美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系统》(SOC)和《职业信息网络系统》(O*NET)等。

此外,还应了解我国目前的职业分布。就社会经济体制而言,我国职业类型主要分布于国有企业单位、非国有企业单位和自主创业企业。其中,国有事业单位是为党政机关和国家经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服务的,为国家生产建设,创造和改善社会福利,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上需要的社会组织,主要包括各类学校的教育单位;社会与自然科学或综合科学的科研单位;出版社、报社、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剧团和文物保护等方面的文化艺术单位;电视台、电台和新闻出版的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机构;国家和地方专业体育训练队或公共体育设施的体育单位;农技、种子、动植物检疫站、林场和水文站等方面的农、林和水电单位;计算机信息中心、环境保护与检测单位、海洋调查与监测、气象站、地震监测机构的综合技术服务单位和疗养院、福利院和干休所等社会福利单位。国有企业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在所有制形式上属于国家所有或国家控股的企业,按照规模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企业;按隶属关系分为中央直属企业和地方所属企业;按门类可划分为机械电子、工程建筑、石油化工、轻工纺织、地质矿产、铁路交通、邮电信息、航空航天航海、银行保险、内外贸易和原材料类等企事业。非国有企业包括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民办企业单位或个人自主创业开办的企业等。

(2)了解职业要求

个体要对各类职业的特点和要求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特别是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类别、职业性质、职业地位、职业报酬条件和职业自然条件等情况,包括职业类别提供的岗位工作特点或要求,如社会型还是技能型,个体型还是团队型,管理型还是操作型,劳动密集型还是知识密集型等职业特质。同时,个人要分析职业需求数量的影响因素;要掌握职业发展现状,并对其发展前景作出科学合理的推断。

(3)感知职业活动

个人求职者要利用各种专业实训、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和实际工作锻炼机会,深入职场,进入情景,了解和体会实际工作环境,感知相关职业的工作性质、专业程度、技术含量、经济效益、职业前景、团队合作和在职培训等职业情况。感知职业活动将帮助个体衡量自身与职业需要的差距,扩展眼界,积累经验,提高角色适应与转变能力,形成客观的职业信念和职业期望,为最终作出适宜的职业决策提供必要的理性认知。

(4)搜集职业信息

个体要在进行自我分析的基础上,对相关职业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综合考虑“人职匹配”,然后作出职业选择。职业信息收集过程中,首先要清楚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名称,工作内容与特征,工作要求等。其次要明确自己向往的职业属于什么行业,然后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职业信息搜集包括静态信息的准确把握和动态信息的及时了解,主要涉及职业的市场需求、供给状况、专业对口、工作责任、岗位要求、职业技能、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等。最后是整理并评价个人向往的职业选择标准。比如,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工作地点、工资奖金、单位规模、资产与资金状况、职业声望、休假制度、男女比例、企业形象、晋升制度、福利与养老保险、产假制度等(王明复,孙培雷,2012)。不同的性别个体对理想的职业有不同的预期,需要加以重点关注,如女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较为看重企业的工资福利、工作的稳定性和实现自我发展等。

(5)寻找目标职业

职业类型种类繁多,个体需按照预先设定的指标从众多的职业类型中选择前景光明、社会认可度较高且需求旺盛的职业作为选择目标。综合各种指标的情况,职业声望和需求增长率是寻找目标职业中最被看重的两个指标。职业声望指社会成员对各种职业的主观态度,其影响因素主要有收入、福利和社会地位等;需求增长率是一个动态的指标,强调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某项职业的发展前景。从管理学角度,职业声望及需求增长率均较高或职业声望较低而需求增长率较高的职业,可确定为目标职业(盛锦,2013)。

3. 分析影响职业选择的内外在因素

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多种多样,通常主要分析内在和外在的影响因素。

(1)内在影响因素

内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人的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职业人格、职业能力、职业个性、男女性别差异、职业自我效能感、年龄、个人阅历和经验等。个人对内在因素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同时,如何获得有关自己内在特质与要素的信息,以及有关职业类型特点与要求的信息,将影响着个人的职业选择。通过个人职业性向要素测验与分析,个体可以掌握和获得自己职业选择过程中的内在影响因素。由于人的特质与要素是多样的和变化的,而且个人在环境和他人影响下,生活和工作过程中会发生职业性向变化,同时、职业性向测验工具也有一定的应用范围,测验信度和效度往往有一定的限度。作为一种心理测验,职业性向测验需要以科学严肃的态度对待。测验结果是可信、有用的,但不能完全依靠它,因为它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限制。测验结果可以作为职业选择分析时重要的参考数据,但不宜作为非常准确的和唯一的结论。

(2)外在影响因素

外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经济利益、工作地域和家庭婚姻等外部环境因素。在个体认识自我和认识职业的过程中,外在因素是不可回避的重要限制因素,需要利用各种方法和途径,如课堂教学、观察法、人物访谈法和心理测验法等,收集有关外在影响因素的信息资料。只有充分获取并掌握了这些影响职业选择的内外因素之后,才能进行全面的分析,提出最优化的决策方案,为最终的职业选择提供决策依据。

4.职业匹配与选择

职业选择是人生中的一件重大事件,影响着个人的职业发展和事业成败。受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职业选择是一个对多种复杂因素进行分析与匹配的过程。

(1)职业适宜性分析——确定适合的备选职业

即对职业进行初步的自我决定。职业选择需要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个体职业选择受诸多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个体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进行职业选择时,会面临很多冲突。比如,职业能力、职业兴趣和职业价值观的冲突,即使是感兴趣的职业,也会因为能力较低或不具备相应能力而放弃。同样,性格和气质也会影响职业兴趣和职业价值观。因此在进行职业选择过程中,个体可以听取来自老师、同学、家长和亲友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必要时也可以求助职业咨询机构。通常,来自父母家长丰富的人生经验,成熟理智的判断,可提高自己对自我和职场的客观认识,促进自己作出明智而适宜的职业选择。

通过采取排除法,除去自己不感兴趣的和无能为力的职业。问问自己,最后留下的职业是否与自己的志向、价值观、兴趣、能力和个性相适合的职业呢?有什么理由呢?通常,在能维持生计的前提下,个体职业选择容易受可替代的补偿性货币工资和不可替代的个人因素影响。作为职业选择中最重要的环节,职业适宜性分析解决什么样的人适合做什么类型的职业,或者什么类型的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来做的问题。个体要通过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和职业人格等职业性向构成要素的测验分析,加深自我认识,综合判断,明确适合自己的职业性向,明确自己未来发展的备选职业。

(2)职业匹配度排序——作出最终职业选择

职业选择就是一个个人职业性向与职业类型相匹配的过程。职业性向包括个人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职业人格和职业能力等内在因素,也涉及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经济利益、工作地域和家庭婚姻等外部环境要素。综合影响职业选择的内在与外在因素,个体需要将备选职业的入职要求与个人职业性向测验进行“人职匹配”程度的量化排序。按照“人职匹配”程度量化得分的高低,对备选职业按匹配程度高低进行排序。剔除那些匹配程度过低的职业,放弃那些不可行的目标,形成匹配程度量化得分较高的职业或职业群,即适合自己的最优的职业选择。个体也可以按程度填写自己愿意从事的职业选择顺序:一是最想去的职业,二为比较想去的职业,三是想去的职业,最后是未定或不考虑的职业。

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如果个体找到了自己最大的职业兴趣,确定了明确的职业目标,有了必要的职业能力和心理准备,可以将“学以致用”“专业对口”作为考虑的中心,寻求和从事与自己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有直接联系的职业。个体选择了符合自己职业性向要素和综合条件相匹配的职业,就是找到了一份称心如意的职业。这将促进个体在职业发展中勤奋地、快乐地和幸福地工作,努力“有所作为”,实现理想的职业目标。

5.职业选择的动态调整

职业选择往往是“对的人选择对的事”或“在对的时间对的人选择做对的事”。个人作出最终职业选择之后,需要把选择方案付诸行动,即根据自己分析评估阶段得出的职业抉择排序结果,采取行动,执行最终的职业选择计划,实施自己的职业梦想。

然而,由于个人内在因素和社会外在因素均受到各种动态发展变化的影响,同时理想与现实也会发生对立和冲突,因此,职业选择是一个反复修正、调整或循环的过程,需要作出适时的调整和变化。即在实施过程中,个体需要根据现实与理想状态间的差距和变化,在“人职匹配”程度量化得分较高的职业群中进行动态的调整。或根据在个人职业选择排序靠前的职业中进行调整和变化。因为这些“人职匹配”程度量化得分较高的职业之间往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或弹性,即使“人职匹配”程度量化得分最高的职业也并不是唯一的或一成不变的。个人要以积极主动作为的原则,在理想与现实的职业选择中进行适时的权衡与取舍,其目的在于扬长避短,不断追逐自己的职业梦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