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斗争

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斗争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组织良好的抢险救灾仍旧以1970年通海抗震救灾为例。在云南省政府组建抗震救灾领导班子的同时,解放军驻峨山某部队、建水和通海驻军、昆明军区的7683部队、0272部队、0281部队等立即被调入灾区,成为主要救灾力量和救灾先锋。抗震救灾期间援助通海的医疗队共4525人,其中来自部队的医疗队1094人,来自省外卫生部门的1597人,来自云南省内各专州的1364人。震后第四天,通海抗震救灾工作即转入恢复重建阶段!
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斗争_穿越震荡构建和

(一)组织良好的抢险救灾

仍旧以1970年通海抗震救灾为例。1970年1月5日凌晨通海发生7.7级地震,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损失,造成15621人死亡,几十万间房屋倒塌,数万生命被埋压,道路被震断、掩埋,通信全部中断,灾区一下子陷入危机之中。灾区的基层政府在此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半个小时左右,通海县各级革委会迅速组织起来,成立了临时抗震救灾指挥部,并做出了3条决议:一是利用毛泽东思想指挥战斗;二是要求各级领导、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到最危险、最困难的地方去,组织群众抢救受伤者和国家财产;三是严防敌人破坏,同时指挥部派人步行去各机关、各公社进行联系,并通过各种办法向上级汇报。[17]

云南省政府在一个半小时后通过电话和部队无线电确定发震区域,立即向中央做了汇报,同时成立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并迅即向灾区派出救援队。6点以后由省革委会副主任、昆明军区副司令员鲁瑞林带领的抗灾队伍赶到通海,在通海成立由军队和地方革委会组成的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在省政府直接领导下,组设了由通海县革委会机关政工组、生产组、保卫组、办事组负责及后来增设的后勤组、医疗卫生组组成的紧急救援机构。

在云南省政府组建抗震救灾领导班子的同时,解放军驻峨山某部队、建水和通海驻军、昆明军区的7683部队、0272部队、0281部队等立即被调入灾区,成为主要救灾力量和救灾先锋。地震当天中午时分,奉命救灾军队从昆明赶到通海后,立即分散到县城及各公社、各村寨投入抢险救灾。在救援队伍进调灾区的同时,昆明军区、云南省革委会连续派出飞机向交通完全中断的极震区高大公社空投食品、军用棉衣、棉被、棉裤、帐篷,基本保证了灾民的吃、穿问题。据当年的灾民回忆,当时整个通海县的群众穿的几乎全是绿色的军装。据统计,极震区参加抢救的解放军官兵达1.7万人,他们负担了抢修道路、恢复通信、解救被压人员、抢挖粮食和其他国家财产、处理尸体、为灾民盖草棚、运送救灾物资、维持社会秩序等任务,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是抢险救灾的主力军。[18]

除军队以外,医疗队也是主要的救灾力量之一。1970年通海地震后,中央从北京、上海、四川、贵州、广东等省市调来了大量的医疗队,云南省组织了东川、思茅、曲靖、昭通等省内地市医疗队,另外还有开远、弥勒、沾益、墨江、普洱、新平、澄江、易门、以礼河等县级医疗队也分别赶来通海灾区。抗震救灾期间援助通海的医疗队共4525人,其中来自部队的医疗队1094人,来自省外卫生部门的1597人,来自云南省内各专州的1364人。[19]这些医疗队分布在各个公社、大队,医疗队人员走村串寨,为伤员和原本就患有疾病或瘫痪或残废的群众治疗,有效防止了疾疫次生灾害的发生。

参加抗震救灾的还有各个公社的民兵连。民兵连是半军事化组织,地震发生后,他们在与上级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独立“作战”。通海县杨广公社黄龙大队4个村6个排的民兵,地震后五分钟左右时间就集合起来,“以临战姿态,带领群众立即投入抢险战斗”[20]。在通海高大公社附近修路的公路七团五连和桥工队200多名职工,也在地震发生后迅速赶到高大公社救人,第二天还给伤员和群众送饭。玉溪专区革委会派出工人抢险队进入通海灾区参加抢险救人。

总计1970年云南省内外共有352个单位51400多人参加了通海抗震救灾工作。[21]在各方救援人员的帮助下,震后3天内,“被埋的群众,……及时得到抢救;一万多名重伤员,得到妥善治疗;十多万受灾群众及时吃上了饭,穿上了棉衣,盖上了棉被,住进了临时草棚;遇难群众和死亡牲畜,及时得到掩埋”[22]。震后第四天,通海抗震救灾工作即转入恢复重建阶段!

(二)艰苦卓绝的恢复重建

在通海地震恢复重建阶段,恢复重建工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恢复基础设施和基层组织工作,二是抢种抢收,三是为灾民搭建简易房。地震后,国家的救灾款非常有限[23],灾区可谓是一穷二白,许多需要恢复重建的项目全凭灾民的“一颗红心两只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在1970年地震重灾区通海县恢复重建阶段,很多单位、公社硬是以“天崩地裂何所惧,朝阳在胸斗志坚”的意志、“灾害困难脚下踩,战天斗地夺丰收”的信心和“三要”“三不要”精神风格[24]来发展生产。当时地震区流行这样一句话:“当伸手派,越伸越长,越伸越懒;当无产阶级的动手派,越动手越勤,越动手心越红。”[25]灾区某公社村生产队就是白手起家发展生产的典型。地震发生时,正值该公社夏粮收割入仓的关键时刻,地震灾害后,这个生产队一无材料,二缺劳动力,三没有技术力量。有人建议向国家要一些物资暂时搭简棚,无产阶级积极分子艾传应等认为:“人受灾,思想不能软下来,不能因为受了灾就躺在国家身上。”[26]他和部分群众主动承担了建仓库任务,靠自己摸索修好仓库。之后他准备建一个榨油厂,更是困难重重。生产队没有盖房顶的瓦片,他就发动全队男女老少到废砖烂瓦中、到倒塌的房前屋后去找,竟然也找够了修榨油房用的瓦片。劳动力不足,就让社员们收工回来后义务加班,仅十天就建成了榨油房。[27]

在对待“十六字”方针的后八个字——“发展生产、重建家园”时,在政府的组织和领导下,灾区群众将发展生产摆在第一位,首先是发展生产,至于重建家园则遵守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力更生、厉行节约的原则,凡是能修的房子,就修修补补继续居住,完全倒塌的盖成简易房,每户灾民住一间。在发展生产上,灾区所有的劳动力一起下田,每天劳动时间十几个小时。“在抢种抢收的大忙季节,震中区的英勇人民,‘白天围着太阳转,晚上围着月亮转’,……震中区的英雄人民,破除了多年的陈规陋习,男人栽秧,老婆婆下田,半大娃娃赶车运肥,‘凭空冒出了大批劳动力’。”[28]到地震后第24天,被地震破坏的360项原有大、中、小型水利工程中的绝大部分开始修复,通海全县444个生产队全部恢复了生产,小春洋芋(马铃薯的俗称)种植面积占应种面积的79.8%。地震当年,“小春粮食和油料作物,普遍比一九六九年增产两成以上;部分社队还创造出小春粮食、油料作物成倍增长的优异成绩,胜利实现了灾区人民当初立下的钢铁誓言:‘大灾也要大增产’。[29]大春的施肥量比去年增长一倍,提前完成了栽种任务。”[30]通海县在地震当年就完成余粮上交指标,至今,地震当年极震区高大公社的群众还牢牢记住地震当年他们交给国家的余粮数字,“地震后生产队用提留的公积公益金……盖救命房,一年只有能力盖两排,但每年25万斤余粮一斤不少照样交国家。社员生活很困难,背完语录就去干活计,一天工分只有两三角钱。……救济款被退回去,而毛泽东选集和语录纪念章一家都有一大箩,每次慰问团来都按人头每人发一个”[3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