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正视“微时代”对教师阅读的挑战

正视“微时代”对教师阅读的挑战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在这个“微时代”里,“微阅读”自然也就“闪亮”登场了。当然,我们首先得正视“微时代”的挑战,坦然接受“微阅读”“浅阅读”的阅读方式,因为这已经不可避免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不可否认,“微阅读”给公众的阅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微阅读”基本上是扫描式阅读,缺乏深入的思考。对于教师而言,需要深度的阅读来提升自身的理念,来改进自身的教育行为,仅仅只有“浅阅读”是不够的。

正视“微时代”对教师阅读的挑战

光明日报》2013年6月8日刊发了《微时代,我们怎样阅读》一文。正如这篇文章所言,时下,越来越多的事物被冠以“微”的名号,从微博、微信、微小说到微电影、微旅行等,我们悄然进入了一个“微时代”。 2013 年7月到8月,《人民日报》的“科教周刊”连续五期对“微时代”进行了重点关注。所以,在这个“微时代”里,“微阅读”自然也就“闪亮”登场了。

2013年4月18日,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开展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当网络、手机、平板电脑逐渐成为方便、快捷的新型阅读工具时,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不需要太多思考、跳跃浏览式、碎片化的、被业界称为“浅阅读”的阅读方法。可见,这个数字化时代已悄然改变了公众的阅读习惯。

当然,我们首先得正视“微时代”的挑战,坦然接受“微阅读”“浅阅读”的阅读方式,因为这已经不可避免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必须面对“新媒体成为阅读的生态”的现实,新的社会形态、新的阅读形态、新的媒体形态需要我们去积极地应对。

《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8月9日刊发了《“不阅读的中国人”缘何那么多》一文。 “我坐在从德国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飞机上……穿过了很多排iPad——没见有人读书。 ”近日,印度工程师孟莎美所写的《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在网上引起热议。不少网友表示,自己就是那个“不阅读的中国人”。

这种现象背后是有很多深层的隐忧。 《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7月1日以“经典名著为何成‘治疗失眠利器’”为题对公众远离名著的现象进行了关注。一家出版社在网上发布了一个“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位居排行榜前10名的分别是:《红楼梦》《百年孤独》《三国演义》《追忆似水年华》《瓦尔登湖》《水浒传》《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尤利西斯》,中国四大名著“无一幸免”。排行榜发布后引发了网友热议,很多人说这反映了当今“浅阅读”时代的浮躁心态。

这一排行榜发布后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共鸣。有网友说,这10本书中确实没有一本读完的,人物太多、名字难记、内容太抽象、文化差异大、“厚得可以当杀人工具”。部分网友甚至调侃这些名著为“治疗失眠利器”。

其实,《红楼梦》还是那个《红楼梦》,读者读不下去,不是书有问题,而是阅读的人不同了。又如现在鲁迅的作品被挤出中学教材,据说原因是鲁迅的作品太深奥,学生读不懂。其实,教师完全可以进行必要的引领。现在,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阅读方式造成巨大冲击,习惯了网络“浅阅读”的公众,难有耐心阅读“大部头”。 “浅阅读”“微阅读”虽然也是阅读,但是阅读的对象从传统的纸质书变成微博、微信。这样的阅读方式,只能获取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要领略经典著作深刻的美,需要时间和耐心。

不可否认,“微阅读”给公众的阅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比如,在上下班和上下学的路上,在拥挤的公交、地铁上选择用手机阅读,便可以有效地利用起点滴的闲暇。但人们在受益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微时代对传统阅读、深阅读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因为我们只关注一些表面的、确定的信息的时候,放弃了这些不确定的东西。 “微阅读”基本上是扫描式阅读,缺乏深入的思考。一般来说,传统阅读是深阅读,解决的是精神思考的问题;“微阅读”是浅阅读,解决的是信息的问题。

教师作为社会人,也不可避免地被“微时代”所影响着,想静心读书,自然也显得更难。

对于教师而言,需要深度的阅读来提升自身的理念,来改进自身的教育行为,仅仅只有“浅阅读”是不够的。教师理想的阅读,应该实现阅读与专业发展紧密结合。 《中国教育报》2011年11月10日刊发的《知性阅读考验教师专业素养》一文对教师的阅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所谓知性阅读,就是指教师的阅读不能肤浅,而是应该带着钻研的性质去阅读。阅读者要凭借已有的经验去理解书中的观点,与书籍反复对话,并以书中的思想对自身经验进行反思和改进。可见,这样的阅读方式既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对教师自身的阅读基础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下流行的“浅阅读”是远远达不到知性阅读的境界的。

面对“微时代”的挑战,教师如何养成静心阅读习惯,并真正从中得到滋养,这是每个教师都需要思考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