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研究中提升

在研究中提升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在我代表江苏省如东第一职业教育中心校,将我校创建首批省课程改革实验学校的相关情况向在座各位评审专家做一个汇报,敬请审议。江苏省如东第一职业教育中心校创办于1988年,是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江苏省合格职业教育中心校。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分别于2007年9月、2008年8月被认定为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点。传统的课程视为“文件、科目、内容、教科书”,而今定义为“学习经验”,是“生本”教育的形态。

在实践中反思 在研究中提升——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评估专题汇报

江苏省如东第一职业教育中心校

2009年1月6日

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评审组专家:上午好!

现在我代表江苏省如东第一职业教育中心校,将我校创建首批省课程改革实验学校的相关情况向在座各位评审专家做一个汇报,敬请审议。

江苏省如东第一职业教育中心校创办于1988年,是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江苏省合格职业教育中心校。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分别于2007年9月、2008年8月被认定为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点。通过一年多的课改实践,学校紧紧抓住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质,即以就业为导向,从提升人才质量的高度,理性反思专业建设,着力于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课程开发以及课程实施等方面的研究,在课改组织建设、市场调研、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秉承职教课改理念,确立“校本”课改思路

传统的课程视为“文件、科目、内容、教科书”,而今定义为“学习经验”,是“生本”教育的形态。在此模式下,课程决定重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强调由下而上,由边缘至中央的作用。因此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其基本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是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形成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训练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从而满足学生及家长多样化的教育需要,教育内容适应学生发展的要求,教育方式方法使学生感到“舒适”,形成多元化教育评价体系。

2006年伊始,我校从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及应用专业为试点进行课改探索,本着课改以解决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实问题出发,其内容涉及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使我们感觉到文化课程改革应当充分地体现人文素养,并具企业文化之和谐,专业课程改革应更凸显职业性要求。因此在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加强开发技术的研究,培养项目课程开发团队,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型联系,筛选出适合学生技能发展的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工作分析转化为学习任务,在真实企业场景中实施项目、案例教学法的模块化教学,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体现学为所用的“生本”化教学理念。

二、回溯课改实践进程,思索课改实验成效

我校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及应用专业通过一年多时间的课程改革实验,已取得初步实效。在进行相关专题调研的基础上,研制了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制订了两专业主干课程标准,编写了部分项目课程讲义,实施了从课程走向课堂的过程,构建了课程评价体系,培养了一支课程改革实验的骨干教师队伍。

(一)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1.成立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课程改革工作,加强规划与协调,定期召开座谈会,组织有关专业教师“定人员、定时间、定项目、定任务”,进入合作企业、行业机构进行调研与论证,为课程改革提供指导性方案。

2.成立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及应用专业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学校教学副校长任委员会主任,黄海汽配、通用机械、如石机械、南通海天科技、麦笛多媒体、苏州虹扬动漫的企业负责人分别任相关专业的副主任,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专业教师担任委员。定期召开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汇总工作项目分析表,并进行专项任务分析,完成本专业工作任务分析表。

3.成立项目课程开发实施工作小组,根据专业课程改革需要及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对相应职业的工作范围、工作岗位、业务要求、变化情况、发展趋势作分析,认真研究并组织制定了本专业所开发的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内容涉及课程目标、设计思路、项目及模块、技能考核要求及相关条件。

(二)强化培训,优化队伍

教师是课程的组织者、促进者,教师课改素养是课改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因此学校对教师培训工作紧抓不懈,从时间、要求、任务、方式各方面都作了较为周密的安排。以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扩容“双师型”教师内涵,实现教师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导师”转变。以提高全体教师课改素质,培养专业带头人、名教师和骨干教师为重点,通过内部择优和外部引进相结合,在岗培训与送出培训相结合,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相结合等有效举措的实施,锻炼了一支既满足改革需要,又满足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需要的优秀师资队伍。

(三)开展市场需求调研

学校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项目课程开发实施小组先后对具有代表性的相关企业进行调研:调研的对象包括企业负责人、人事负责人、毕业生等;调研的内容包括现代企业的设备情况、技术力量、企业发展、人才构成、人才需求以及在岗职校毕业生专业技能、工作能力、专业发展趋势等具体情况。

(四)进行工作项目与任务分析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各专业方向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项目课程开发小组针对职业岗位能力标准、学生个性特点、教学设施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确定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工作项目分析与专项任务分析。

(五)制订课程实施性计划

项目课程开发实施小组在市场调研与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修订完善专业课程实施性教学计划,制订专业课程指导方案(课程实施计划),包括:招生对象与学制、培养目标与就业范围、课程设置与时间安排、相关说明(实验实习设备要求、专业教师任职要求、学生应达到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等)。在计划中明确切合学生实际的培养目标,分析职业群的能力要求,调整专业课程体系。

(六)制订课程标准

项目课程开发实施小组在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按照工作项目结构设计课程及课程内容,选择本专业的主干课程,重点进行实践课程整合与项目课程开发。根据不同的就业方向,分别确定项目课程模块,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制订课程标准,同时邀请行业专家加以指导,使之趋于完善。

(七)组织开发项目课程“校本”教材

项目课程开发实施小组在前期制定相关项目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的校情与学情,共开发出6本项目课程“校本”教材,分别是:《电子电工项目教程》《机械制图项目教程》《传统机加工项目教程》《现代机加工项目教程》《Photoshop Cs项目教程》《计算机系统与维护》。

(八)按计划实施项目课程

1.工作岗位的体验。组织实验班级学生先后到江苏省如石机械有限公司、南通通用机械有限公司、南通海天科技发展公司、苏州虹扬动漫制作有限公司进行职业岗位体验活动。学生们参观生产车间,了解生产流程,与工人师傅进行交流,听企业代表作专题报告,较为充分地感受到职业氛围,了解了职业特点,掌握了用工标准,岗位体验活动对巩固专业思想起到较好作用。

2.项目教学的实施。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订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3.评价方式的尝试。改变传统的通过书面考试、以分数论高低的评价方式,在对学生岗位体验活动进行评价时,采用提交见习报告与口头交流两种方式,来考核学生岗位体验活动效果,巩固活动成效,使学生在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实现有效教学。

(九)搭建课改研究平台

为了使我校课程改革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结合前期课程改革的初步实践,学校积极申报了紧贴课程改革、切合学校工作实际的3个省级以上“十一五”立项课题,为我校课程改革搭建了研究平台。这3个课题分别是:《中等职校技能教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省“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中等职校全真型实习基地的多元开发与利用》(省教育科学“十一五”立项课题)、《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中央电教馆“十一五”专项课题);在省第三、四届职业教育创意论坛征文竞赛中,我校有近20位教师获等级奖,近两年我校教师有60多篇课改论文在各类杂志发表或获奖。

(十)加强校企合作

学校整合了校内专业教师、实习指导教师(部分是从企业引进的)和外聘的高技能人才,组成了专兼结合、优势互补,既具有企业生产、管理和经营理念,又具有教学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利用实训中心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条件,使工学结合融合在生产现场的环境之中,由企业提供工艺标准、技术人员、工作量具和原材料,学生直接生产操作,使学生在真实职业场景中接受项目教学,体验产品意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与产品研发,充分利用和发挥了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形成了课改合力

(十一)重视硬件投入

为了确保课程改革实验点工作顺利开展,重点保证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计算机及应用专业两专业教学实施的投入。目前已形成电子电工实验室、机械CAD、电力拖动实习车间、车工实习车间、PLC实验室、钳工实训中心、金工实训中心、数控实训中心、局域网搭建与调试、图像处理、多媒体作品制作、动漫设计与制作、程序设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网络应用、网页制作等16个实验室、实习车间,总投入达1 500多万元,集各类机电、计算机设备,1 200多个工位,能满足机电、计算机类学生的实习和对外培训、技能鉴定,为项目课程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有前店后厂的实训基地作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载体,实施教室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徒、作品与产品、理论与实践、育人与创收的合一,在真实职业场景中实施项目教学,实现教学与工作无缝对接。

(十二)设立课改专项经费

学校每年在经费预算中单独列出课程改革专项经费,2005年12万元,实际使用13——2万元;2006年20万元,实际使用25万元;2007年30万元;实际使用35万元,2008年40万元。主要用于教师专项培训、课程改革项目调研与论证、校本课程研发、名师工作室的建设,资料购置、课题研究、教科研成果奖励资金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列支,其中用于机电专业、计算机专业课程开发的经费达到25万元以上,确保了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突破课程改革关键问题,彰显校本研究特色

在实施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使我们深深感悟到实施性教学计划研制、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方式改革、课程管理制度建设、课程实施能力发展建设等环节是课程改革体系中的重中之重,是维系课程改革成效之所在。

(一)实施性教学计划研制

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及应用专业项目课程开发实施小组先后到黄海汽配、通用机械、如石机械和南通海天科技、麦笛多媒体、苏州虹扬动漫等企业进行调研。调研的内容:设备情况、技术力量、企业发展、人才构成。在此基础上进行邀请企业技术主管与学校骨干教师一起进行DACUM表分析,针对职业岗位能力标准、学生个体性、教学设施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完善专业课程实施性教学计划,制订本专业课程指导方案。

(二)教学模式改革

针对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形象思维活跃、不善抽象思维的特点,在做中学、做中教、实践中教理论,构建以行动导向法为主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学习者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选择了部分项目课程在相关班级进行实验。如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大部分的工艺课教学采用了项目教学法,建立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大部分课程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和头脑风暴法进行教学,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完成真实的产品。

(三)评价方式改革

实施评价主体多元化:建立校长、教师、学习者、家长、行业鉴定机构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试行评价方式多样化: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重视学习过程评价,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采用笔试、口试、观测、现场操作、工件制作、成果演示、学习方法记录、自评、第三者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

(四)课程管理制度建设

根据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实施国家、省、市三级管理的要求,学校制定相应的课程管理制度:如实施性教学计划、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实施课程和学生选课等,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实行程序化管理,审核后给予一定的奖励。

(五)课程实施能力发展建设

定期组织课程改革总结、交流和评比,加大师资培训力度,聘请资深教育改革研究专家对全体人员进行以课程开发为主要内容的专题培训,组织专业教师对国内市场与行业发展态势进行考察和调研,组织专业教师深入工厂、车间进行技能项目修补培训,组织教师参加行业技能竞赛,努力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为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拓展课改试点空间,创建课改实验学校

通过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及应用两专业课程改革的初步实施,“三以一化”的课程体系已成雏形,部分项目课程已成讲义,并从课程走向课堂,取得了初步成效。因此在前期课程改革的基础上,以真教、真学、学做真人为出发点,扩充专业指导委员会的阵容,加大就业市场调研的范围,并与企业负责人和经济建设管理部门协同研究与预测今后企业、行业发展状况,重新审视专业培养目标,制订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设计项目课程标准,确定学习模块,制订课程评价体系,融入人文素养课程体系,组织编写具可修改、可拓展特点的项目课程,并通过校际合作、上级学校支持、课程专家指导,在2009年内编写3~4门项目课程教材能够正式出版。同时在这两个专业课程改革实验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从2009年开始将在数控、电子、建筑、服装、财贸等主干专业全面推开,为此从以下方面做一些思考。

(一)整合课程改革的师资队伍

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影响课程改革进程和深度的重要因素是师资队伍。重新构建我校师资队伍体系势在必行,关系到课程改革是否顺利进行、是否真正有效之所在。

1.改良师资队伍结构

针对目前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对专业教师加强技能训练,每年到相关企业锻炼的时间不少于240个工时,争取在一年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文化课教师根据各人情况选择某一专业1~2门专业理论课以助教方式进行跟班学习,能够胜任相应专业课的教学。年龄在35周岁以下文化课的青年教师除选择2门以上专业理论课外,选择一个专业工种以拜师方式进行技能训练,能够胜任相应工种的技能课教学。

2.建立兼职师资库

通过涵盖面较广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海选兼职专业教师,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强、企业管理能力强、语言表达能力强、工作责任心强的“四强”人员吸纳到兼职教师库。根据各人情况建立长期、短期、短时兼职信息,建立相应的校企双重考核细则。

3.建立名师工作室

为深化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名师工程”,优化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建设一支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名教师队伍。承担学术研究,引领学科建设,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利用校园网开辟名师工作室网页,结合学科特点和工作室目标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库,参与企业进行产品研发,进行课程改革项目研究和相关方案设计。

(二)营造课程改革的硬件环境

针对实训基地布局不合理,教学设施不配套,造成实习教学成本较高,难于实现作品与产品合一的现象。因此在全面实施整体课程改革实验时,整体考虑实施方案,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有利于实施课程改革的范式。

1.作品产品合一式

充分利用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现有设备条件和师资力量,适时补充相关生产配套设备,到相关企业寻找校企合作项目进行分类,根据各学段学生技能情况、产品难易程度确定合作单位,通过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使损耗性向效益性实习转型,同时使学生得到产品生产过程的真实体验。

2.依托专业办企业

针对我校部分建筑、烹饪、汽修专业教师具有从业资格证书,并有行业经历,在当地具有一定知名度,部分教师利用业余时间从事这方面工作等现实情况,加上这3个专业有一定数量的设备,设备的先进性与行业同步,汽修专业有校办企业。因此,利用学校即将迁建的机会,添置部分设施,注册与这3个专业相应的实业公司,由校长任董事长,专业负责人任总经理,外聘一些行业技术人员兼任实习指导教师。这样既能有效地解决课程改革带来的问题,又能更好地创造经济效益,提高职教的办学实力。

3.筑巢引凤合作式

结合目前电子、服装行业均采用标准化生产流水线,设备更新、更换速度较快的实际。设计一些标准厂房式实习车间,让有些企业带设备流水线进学校实习区进行生产,既缓解企业用工紧张的矛盾,又解决学生实习的实际问题,同时学校在无需投入设备的情况下,还能创造一部分经济效益。

结束语

各位评委专家:我校在课程改革中尽管取得一点成绩,但与专家的要求、领导的期望以及与兄弟学校成果相比仍存在着不少差距。今天借课程改革实验学校评审答辩的机会,恳请各位专家对我校的课程改革工作进行全面而具体的指导,并为我校今后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成为省级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留下宝贵的意见。我们也一定以此为契机,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领导下,开拓进取、奋力拚搏,进一步提升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使我校在江苏职教课程改革中占有一席之位。

以上汇报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