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选择的原则

职业选择的原则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在职业选择中,不同的人职业价值观不同,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同,但是,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一般的原则和规律需要遵循。浓厚的职业兴趣是张玉峰事业腾飞的引擎,也正是这种对兴趣的无侮追求造就了一代杰出人物。因此,选择职业时,应尽可能地考虑自己的特点和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因此,在职业选择时,只有扬其长、避其短,选择最有利于发挥自己优势的职业,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掘潜力,有所成就。

第二节 职业选择的原则

尽管在职业选择中,不同的人职业价值观不同,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同,但是,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一般的原则和规律需要遵循。那么,在择业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呢?

一、主动性原则

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中不能消极等待,而应主动出击,积极参与。这里所说的主动选择,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主动参与职业岗位竞争

竞争机制的引入,冲击着各行各业,也冲击着人才就业市场。应主动参与职业岗位的竞争,靠才华、靠良好的素质去赢得一份比较理想的职业。

2.主动地了解人才供求信息和规格要求

由于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因此主动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和需求信息,对有的放矢地选择职业岗位有着重要的意义。

3.主动地完善自己

学生应根据社会需要,加强学习、主动提高、完善自己,以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

的确,如果你坐等不动,那么连上帝也没有办法救你。

在巴西有个神父,住在一个小村庄里。在一次发生水灾时,许多村民都纷纷逃生。而神父住在较高处的地方,因此没有及时逃出去。他将一些重要的东西收拾好,然后爬到房顶等机会。不久大水浸过屋顶,刚好有只木舟经过,船上的人对他大喊:“神父,快上来吧!”拥有坚定信仰的神父说:“不用啦,上帝会救我的。”木舟就离他而去了。

片刻之后,河水浸到他的大腿,刚巧,有艘汽艇经过,拯救尚未逃生者。救护人员对神父大喊:“神父,快上来吧!水越来越大了!”神父则说:“不必啦,上帝一定会救我的。”汽艇只好到他处去进行拯救工作。

半刻钟之后,洪水高涨,已至他的肩膀。此时有架直升飞机放下了软梯来拯救他。而这个信上帝的神父死也不肯上机。说:“别担心我啦,上帝会救我的!”直升飞机也只好离去。最后,河水继续高涨,神父被无情的洪水淹死了。死后,神父升上天堂,遇见上帝。他质问上帝:“平时我诚心向你祷告,你怎么可以见死不救?”

上帝听后,回答说:“亲爱的神父,我何曾见死不救,你身陷水灾,我送木舟给你,你不要,我以为你嫌弃,改了汽艇给你,你又不赏脸,最后还以贵宾待你,特派直升飞机去接你,你又不赏脸,你要我怎么帮助你啊?”一时,这位神父说不出话来了。

的确,如果你坐等不动,那么连上帝也没有办法救你。

二、兴趣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初的动力,也是成功之母。无数事实证明,兴趣和职业深深地结合,可以铸就一个人一生辉煌的职业生涯。微软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比尔·盖茨出生于美国西部城市西雅图的一个中产家庭,小时候瘦小笨拙,但酷爱电脑,由于兴趣所致,13岁时使开始练习编写电脑程序,14岁已在学校一个与电脑有关的组织担任主席,17岁向学校售出自己的第一个程序,赚了4200美元。他19岁的时候就读于著名的哈佛大学,然而,兴趣的魔力使他毅然放弃了别人梦寐以求的在哈佛大学求学的机会,中途退学,与朋友保罗·艾伦创办了微软公司。1980年,微软成功地推出Ms-Dos操作系统软件,几乎所有的个人电脑都安装了这个软件。1985年,微软又推出了革命性的视窗系统。从此,微软在电脑领域称霸世界。从1995年到2007年的“《福布斯》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中,盖茨连续13年蝉联世界首富。是什么造就了盖茨,造就了这个历史上的经济巨人,显然,执著、坚毅的品格,非凡的天赋,父辈的鼎力相助等,都是他成为巨人的原因,但最不可或缺的却是他的执著不悔的热爱,这是推动盖茨的原动力,在一种与生俱来的兴趣引导下,盖茨一头扎进电脑的海洋,成为万众瞩目的英雄。电脑网络是盖茨的终生职业,它给这一世界经济巨人的一生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无尚的荣誉和无尽的财富

从事一项自己喜欢的工作,工作的本身就是一种满足。调查一再表明:兴趣与成功概率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北大方正集团总裁张玉峰的创业史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个道理。

张玉峰原是北大物理系的一名普通讲师,僵化的行政体制与计划经济制度压抑了他的兴趣与才能。改革开放之后,张玉峰发现自己原来对经商有着如此强烈的兴趣,于是他果断决策,在一片讨伐“离经叛道”声中下海创办了北大方正公司。长期压抑的兴趣与才能一经释放,便一发不可收拾,短短十年之内,方正公司膨胀了几千倍,创造了巨额财富,成为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杰出典范。浓厚的职业兴趣是张玉峰事业腾飞的引擎,也正是这种对兴趣的无侮追求造就了一代杰出人物。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只有对某项职业有兴趣,才会从内心激发起对该事物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才能积极地总结经验,摸索规律,从而有所突破,有所创造。这无疑对自己是一种开发和展露,对工作也是一种促进和贡献。因此,选择职业时,应尽可能地考虑自己的特点和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

三、特长性原则

虽然就总体而言,人和人之间没有多少根本性的差别,但是,就具体的个体而言,其个性特点,特别是工作的能力倾向等,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也许一个人兴趣广泛,掌握多种技能,但在短暂的一生中,却无法穷尽所有的专业和技能,其中总有长项或短项。有些人善于与人打交道,有些人则更适于管理机器物品。因此,在职业选择时,只有扬其长、避其短,选择最有利于发挥自己优势的职业,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掘潜力,有所成就。

马克·吐温的转变,就是一个很好遵循“特长原则”的例子。作为职业作家和演说家马克·吐温可谓名扬四海,但年轻时,马克·吐温却试图成为一名商人。他曾投资开发打字机,不仅一无所获,还赔掉5万美元。看见出版商因为发行他的作品而赚了大钱,他也想发这笔财,于是开办了一家出版公司。但马克·吐温很快陷入了困境,最终以破产告终,作家本人也陷入债务危机。短暂的商业经历使马克·吐温终于认清了自己毫无商业才能,遂绝了经商的念头,开始在全国巡回演说。风趣幽默、才思敏捷的马克·吐温完全没有了商场中的狼狈,重新找回了自我。

又如,楚超颖同学是学习汽车专业的大学生,她的父亲是局级干部,她的母亲是一所名牌大学法学院的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着好几家大企业的法律顾问。小楚毕业了,爸爸和妈妈都来操心她的工作问题。她爸爸利用关系为她联系了一家经济效益非常好的大出版社。楚超颖到出版社当了一名编辑。可是她从来没有学习过怎样做编辑,她看着那些厚厚的稿件和那些用红笔标注的各种符号,脑子一片迷茫。楚超颖编辑的第一本书错误百出,有很多毛病没有看出来。编辑室主任非常不满意地说:“你看这里习题的‘习’打成了‘刁’,习题成了‘刁题’,也没有看出来。到时候人家孩子做不出题,还不说出版社尽出‘刁题’,当然做不出了。”出版社进行业务考核,楚超颖的成绩例数第一。就这样,刚上了2个月班的大学生楚超颖被辞退了。

没过几天,她妈妈又通过关系给她在一家广告公司找了一份工作。对于广告业务,楚超颖更是一窍不通。实在是干不了这个活,没到一个月,她就不干了。

一次,她去参观汽车的展览会。只见展台上有一辆新款的保时捷女式靓车,车旁站着一个美眉。名车靓女是商家的包装,也是商家推销商品赚钱的诀窍。车旁的美眉十分漂亮,一大堆人围着车,不知是看车,还是看人。正在这时,来了一个40多岁的中年人,他问美眉:“你们这里有欧宝新威达吗?”

“啥叫欧宝?不知道。”她茫然地看着那位中年人。楚超颖听了直想笑,她对那名中年人说:“欧宝新威达是最新设计风格的车型,您看,展厅最西头的那辆就是。”

“姑娘,这车昨样?你给介绍介绍。”中年人诚恳地说。

“行!”楚超颖领着中年人去看车,后面跟着一大群人。

楚超颖太熟悉车了,大学4年,她学的就是车。她对那位中年人说:“这车不错,在刚闭幕不久的日内瓦国际车展上,荣获了金方向盘奖。您看,它采用了147马力、2.2升发动机,具备手动换挡功能的自动变速箱,这是同类型中最高的质量标准。”楚超颖打开车门,让中年人坐上去。她接着说:“怎么样,是不是挺舒适宽敞?”

“不错。”中年人点点头。

“您看,这个是互动式驾驶系统(IDS)的运用,这种车是世界上最智能的车辆之一。”

“这车多少钱?”

“大约40万人民币吧。”

“它的售后服务怎么样?”

这时,一个胖胖的年轻人走了过来,他笑容可掬地对那位中年人说:“这位小姐说的不错,这是今年的新款,我们有着最优厚的售后服务——2年或4万公里的保修服务。”

“好,我订一辆。”

这个胖胖的年轻人是金瑞汽车进出口有限公司的老板,他很高兴,立刻让手下的职员给用户办各种手续。待中年人买完车后,他走到楚超颖的跟前,热情地问:“请问小姐,怎么对车这么内行啊?”

楚超颖知道他是经理后,不好意思地说:“班门弄斧了,我是学汽车专业的大学生,所以略知一二。”

“你是学习汽车专业的大学生,你愿意到我们金瑞汽车进出口有限公司工作吗?”

楚超颖对这突如其来的邀请很意外,她高兴地说:“我试试吧。”

第二天,楚超颖就来金瑞汽车进出口有限公司上班了。她如鱼得水,干得很出色。不久,还被提升为公司的销售主管。

楚超颖前两次工作以失败告终,是因为这些工作不是她的特长;后来从事汽车销售业如鱼得水,是因为她的特长就是与汽车打交道。求职时准确地给自己定位,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因为最好的未必适合自己,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四、胜任性原则

这主要是指在职业选择中,应考虑工作的实际需要,考虑自己的学识水平、身体素质、个性特点、能力倾向等是否符合职业要求,不能盲目攀比,就高不就低。胜任性原则主要是指以下方面:

1.能力上胜任

同一专业的同届毕业生,由于各人的情况不同,能力也有差异,根据不同的能力选择不同的职业岗位,是充分发挥个人素质优势的最佳体现。比如,有的人语言表达能力较强,适合搞教学、宣传工作;有的人设计能力较强,适合从事设计工作;有的人研究能力较强,适合搞科研;有的人组织管理能力强,适合从事领导或管理工作;还有的人文字表达能力较强,则适合从事文秘、编辑等工作。选择力所能及的工作,干起来会感到得心应手、驾轻就熟、心情舒畅,而且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对于不能胜任的工作,就很难把它做好,并且很快会产生自卑感,认为自己是无用的人。由此产生的结果必然是妄自菲薄、自谴自贱。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感情,使人感到巨大的压力和恐慌,从此失去快乐和自信,变得厌世和绝望。

2.身体上胜任

符合职业要求的身体素质也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原则。因为体质不符合职业要求,便不能持久地工作,而且工作起来也很少乐趣。假如为了某种原因而选择了不顾自己体弱的职业,超越体质的限制,这么一来,身体就垮得更快。这种情况就等于冒险把大厦建筑在松软的地基上,职业的生涯也就变成一场精神原则和肉体原则之间的不幸斗争。所以,只有在身体素质允许的情况下,才能构建出伟大壮丽的事业。

职业选择的使命也不是求得一个名义上最足以炫耀的职业,而是要选择一个自己能够胜任的工作。否则,即使拥有了这份职业,也不会有满足感。

五、收益最大化原则

心理学研究指出,需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对个体人而言,一切行动都是由需要引起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求分五个层面:第一,生存的需要;第二,生理的需要;第三,社交的需要;第四,尊重的需要;第五,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有先后次序和高低层次上的差别,前三种需要是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后两种需要是较高层次的需要。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在人生的舞台上扮演着自我的角色。撇开社会不论,仅就纯粹的个人意义而言,谋取职业的第一动机非常简单,就是要满足自己的需要——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享受的需要。事实上,职业对人而言,不仅是维持基本生命的手段,更是谋取人生幸福的重要途径。应该说,每个人都希望所选择的职业能满足自己所有的需求,期望职业能带给自己幸福。但是这种可能性极小,因此择业时考虑个人的预期收益就在于:使这些由低到高的基本需求得到最大的满足。而衡量其满足程度的指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偏好,有的注重经济收入,有的注重社会地位,有的注重个人能力的发挥,有的注重人际关系的氛围等。然而,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不论自己是否已经意识到,实际上,在个体通过职业劳动谋取个人福利的同时,每个人也都在为社会作着贡献,为人类创造了物质或精神的财富。而恰恰是在个体通过职业领域的努力、奋斗、造福社会的时候,社会才能给你收入、地位、自我实现等等,人们也才有了满足和幸福感。因此,在选择职业时,应该尽量寻求为社会造福与自身发展的完美结合。

明智的人在择业时,大都会在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间有效地协调,以利益最大化原则权衡利弊。我们不妨把收入、地位、个人发展、晋升机会、工作条件、人际关系环境、管理风格、服务社会等作为变量,与职业选择组成一个多元函数关系,从中找到一个最大值,这就是职业选择中的收益最大化原则。

六、现实性原则

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不能脱离实际而只依靠空想,因此个人在制订择业计划时,也首先应以社会的现实需要以及当时的社会职业状况为基础进行考虑,所制定的目标也应该是现实可行的。有些人只知道追求完美的人生设计,其职业计划过于主观而不可能实现,结果只能招来“生不逢时”的挫折感和失意感。虽然当前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但自主择业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并非可以不顾社会需要,一味地追求”自我设计”。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也都期望着合格的毕业生为之去奋斗。从另一方面来看,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社会需要本质上就是人类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个人需要的内容无论怎样多,个人需要的结构无论怎样复杂,它总是受现实社会要求的制约。人们正是通过不同的职业活动,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也在满足着个体的需要。社会的每一步发展,都是上述种种职业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白自强是××大学的一名高职毕业生,所学专业是机械制造专业。几天内,跑了一圈人才市场,他深深地体会到当前高职毕业生的处境。他一想起招聘人员那句不断机械重复着的话“有消息我们会通知你”心里就发凉。从参加招聘会到现在,诸如此类的话,白自强听得耳朵快起茧了,落魄的心仿佛迷失在荒凉的沙漠中。更可气的是许多用人单位居然分不清高职和职高的区别,一次,白自强向一家单位递送简历,负责招聘的经理说:“高职……高职是什么学历?哎,这高职和职高两字反过来,有什么区别?”女秘书说:“大概都是中等职业教育吧。”

但白自强永不放弃。这天,白自强来到一家设计院的招聘展位前,一位50多岁戴着深度眼镜的老者正和一名年轻的工作人员谈话。他听那位年轻人尊称老者为魏总工程师,等他们讲完了话,白自强礼貌地问:“魏老师,您需要什么样的人呢?”魏总工程师抬起头扶扶眼镜,上下打量了一下白自强,他说:“我们需要一些工程绘图员。”

白自强一听高兴了:“这是我拿手的,我课余时间经常帮助人家绘图,而且我还会用计算机绘图。”他看出老者脸上的疑问,连忙说:“不信,您可以当场考我。”

那名年轻的工作人员把笔记本电脑拿来了,老工程师对白自强说:“你就画一张展会上的椅子吧。”

白自强熟练地打开电脑,用鼠标在电脑屏幕上画着,不一会儿,一张椅子的图样就完成了。白自强还别出心裁地在椅子上画了一束美丽的郁金香,颜色搭配得非常美。老工程师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他又问:“你搞过设计吗?”

“我曾经搞过4项设计,有一项获了奖并被实习工厂采用了。”他从书包中拿出了图纸和获奖证书,老工程师饶有兴趣地一边看一边和他聊着:“搞设计要下现场,忙起来不分白天黑夜,连轴转,你吃得了这苦吗?”

小白拍拍胸脯,大声说:“没问题,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一不怕累,二不怕苦。”

老工程师满意地笑了:“你是什么学历?”

“我是××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是大专学历。”他怕老工程师也不明白,就说得特别详细。

“很好,你的这些设计虽然难度不大,但很实用。你是个有事业心的青年,虽然学历不是大学本科,但今后在工作中还可以继续提高。我们聘你了!”

高职生找工作难是事实,但是无论做什么工作,需要的人才都是有梯度的。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只要你准确定位,积极学习,耐心寻找,总会有收获的。

在择业时,不仅要了解社会的当前需求,而且应对社会今后需求有所预测。如果大家一窝蜂地在某一行业择业,势必会影响个人就业的成功率,也会对国家造成损失。

七、发展性原则

职业不只是作为生存的手段,而且是一条人们走向发展之路。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不能只看眼前实惠,不看事业发展前景;不能只看暂时困难,而不看企业的未来;不能只图生活安逸,而不顾事业的追求等。在人的基本生存得到满足之后,有所发展是人们最高层次的需要。许多有识之士从事某种职业,大都是出于这种需要。所以,在选择职业时也应该考虑职业的适合性、对口性,考虑部门领导的管理风格和人事制度,考虑单位的实力和风气,考虑单位所提供的机会、前途等条件,这些都是促进或阻碍人们职业发展的因素,应该“择其善者而从之”。

小王和小林在大学时是睡上下铺的好友,毕业后参加了工作,他们的单位又是毗邻而居。小王的工作单位是一家大公司,小林则是在一家只有几十人的小公司。

小王认为,个人要想发展,就应当进大公司去寻求广阔的发展空间,因为大公司名气大,牌子硬,管理规范,发展的机会很多,所以,他立志要到大公司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并且通过努力如愿以偿进了一家大公司。小林则认为,人在哪里工作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要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他还认为,在小公司里,人少,个人发展的机会反而可能更多。所以,毕业时他找了一家小公司。

后来,在工作实践中,由于小王所在的公司人才济济,他只能做一些与自己的专业没有什么关系的杂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所在部门的重要工作都由领导安排其他人去做,根本轮不到他去实现自己的愿望。小林的公司则由于人手少,有了活大家一起干,工作成果见效快,他的才能在这里也很快就显露出来。不久,小林的公司由于业务发展了,成立了一个公关部和一个策划部,由他出任策划部的经理,负责招聘一批年轻人来部门工作。

小王和小林经过一段时间后,一个是郁郁寡欢,很不得志;一个是如鱼得水,快马加鞭。

求职择业的学生应该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评价,从不同的招聘单位中为自己选择广阔发展的平台。

八、专业对口原则

专业对口是指求职者已具有的专业知识与所要从事的工作、职业有直接的联系。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专业是职业的前奏。可以说,专业的性质基本决定了职业的性质。学生经过学习,不仅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因此在选择职业岗位时,要从所学专业特点出发,做到专业基本对口。这样就可以在职业岗位上发挥所长,大显身手。尽管当今社会人们不再择一职而定终身,但人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一般来说,在选择专业之初,其实就已经基本上限定了一个人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前进道路。为了珍惜自己已获得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并在此基础上充分施展才能,更多的人在选择职业时,十分看重工作本身所能给予他们的需要的满足程度、专长的运用程度,以及从中所能获得的成就感和有利于个体发展的长远机会。他们认为,选择专业对口的职业,才会感到有足够的信心和心理准备;否则的话,学非所用,不能发挥专业优势。对于用人单位而言,他们也希望能选择专业对口的人才,这样就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经费进行培训,便可尽快到岗履职。

九、稳定性原则

“求稳拒变”是中国人的传统性格之一。虽然,时代发展到今天,变化已是永恒的主题,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的职业结构都发生了许多更新,职业中的“安全港”和“铁饭碗”已绝无仅有;人们观念中的“安贫乐道”、“安分守己”也被求富心理、求新逐异所取代。但是,“安居乐业”仍不失为一些人所追求的生活模式。尤其是在企事业人事制度改革深入、下岗职工安置困难、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寻求职业的稳定性仍然成为一些人择业的策略。近几年,新闻媒体不断爆出“师范热”、“公务员热”、“考研热”等消息,特别是看到“争做教师”这种以前未曾有过的竞争,应该理解那些敏锐感觉到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年轻人所采取的自卫措施。人们纷纷涌向教育、卫生甚至大企业,显然是将这些单位的稳定性作为择业的标准罢了。有关专家归纳出,国人所要追求的职业生活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工作所能给予的地位、待遇等较为稳定。不求一时只希望平平稳稳地立身处世。

第二,工作性质的稳定。流动性强的职业需要经常东奔西走,而工作性质稳定的职业可以免受奔波之苦,也可避免全部生活因之而产生的矛盾冲突。

第三,工作内容相对稳定。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有些职业领域的知识要求和素质水平,也在相应地进行不断的调整,这些都给人们带来落伍的危机感和更新的紧迫感。为了避免这些冲击,有人就乐意在相对稳定的传统性职业中寻求相对的轻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