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永远做一个学习者

永远做一个学习者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论是在职业生涯的哪个阶段,学习的脚步都不能稍有停歇,并把工作视为学习的殿堂。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里,“学习”是让我们能够为自己开创一番天地的利器。这一点,想要晋升为骨干教师的老师是更不可能承受得了。因此,学习还能拯救教师自己。近年来,我国教育界的学习口号一直没有间断过。“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等教育理念的提出,都向广大教师宣扬了不断学习的必要性。

第四节 永远做一个学习者

人就像是一个圆,世界就是这个圆以外的所有空间。最开始时是一个小圆,接触外界世界的机会少,遇到的问题也不多;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积攒、知识的增加,这个圆就会随着知识的增加而扩展,慢慢地变成大圆。虽然知识使这个圆涉及的面积越来越大,但是也让这个圆接触到了更多的以前没有接触过的问题,于是又需要通过学习来满足对问题的好奇心。就这样,循环往复,圆越来越大,难题越来越多,其中的矛盾冲突就需要知识来平衡。所以,人最不能停止的就是不断地学习,以便应付随时而来的难题。

彼得·詹宁斯现在是美国ABC晚间新闻的当红主播。在此之前,他曾一度毅然辞去人们艳羡的主播职位,在事业的高峰期急流勇退,选择再到新闻的第一线去磨炼自己。别人问起为什么时,他只说懂得还是太少了,坐在这么耀眼的位置不踏实。从主播的职位离开后,他先后做过普通的记者,担任过美国电视网驻中东的特派员,后来又成为欧洲地区的特派员。经过这些历练、充电后,他重新回到ABC主播台的位置。而此时的他,已由一个初出茅庐的略微有点生涩的小伙子,成长为成熟稳健又广受欢迎的主播兼记者。

彼得·詹宁斯最让人钦佩的地方在于,当他已经是同行中的优秀者时,他没有自满,而是选择了继续学习和基层磨炼,使自己的事业再攀高峰。无论是在职业生涯的哪个阶段,学习的脚步都不能稍有停歇,并把工作视为学习的殿堂。你的知识对于所服务的机构而言是很有价值的,正因为如此,你必须好好自我监督,别让自己的技能落在时代后头。当你的工作进展顺利的时候,要加倍地努力学习;当工作进展得不顺利,不能达到工作岗位的要求时,那就把学习的分量加重几倍、几十倍吧!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里,“学习”是让我们能够为自己开创一番天地的利器。只有当我们试图通过学习超越以往的表现,生命才会更有意义。

如果沉溺在对昔日以及现在表现的自满当中,学习以及适应能力的发展便会受到阻碍。不管你有多么成功,你都要对职业生涯的成长不断投注心力;如果不这么做,工作表现自然无法有所突破,终将陷入停滞甚至是倒退的境地。

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社会对于缺乏学习意愿的人是很无情的,我们必须负责增进自己的工作技能,否则就会总被抛在后头吸“灰尘”。只要没有定期充电,转眼之间就会被时代淘汰,这种事情发生的速度是很快的。领导固然能够鼓励你努力成长,但是最后还是要你自己刺激学习的意愿,才能够吸收到所需的专业知识。你所具备的知识越是丰富,你所具备的价值也就越高,这永远是一个成正比的公式。

不得不说的是,有些教师给自己找了很多条理由来支持教师可以不再学习。比如,工作量太大,平时工作很辛苦;现在掌握的知识用来教学生绰绰有余;已过了学习的年龄,记忆力差了,等等。

支持教师应继续学习的理由也有一条,仅这一条就能颠覆性地压倒“不需要学习”的所有论据。那就是:教师如果不学习,也许不久之后就会被淘汰。教育界的竞争非常大,有很多后起之秀在虎视眈眈地盯着你的位置,在你有一丝不留神的时候就会被他们取而代之。这种竞争是可怕的,也是公平的,因为你有“不学习”的理由,说明你已经做好了被替换的准备。就算没有竞争者,你的学生也会“揭竿而反”的,没有哪个学生会容忍一个不思进取、故步自封的老师。学生家长,就更不允许这样一个老师来坑害自己孩子的未来了。

看到了吧!这就是停下学习的脚步所带来的后果。这一点,想要晋升为骨干教师的老师是更不可能承受得了。如果你产生了这种心理,只能斩断你所有上升的道路。

除了竞争、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对知识的需要之外,不能停住学习脚步的原因更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时代的需要。

以前地区之间是相对封闭的,人们都生活在周围的小圈子里。教师的任务就是传递给学生教程规定的既有的知识,把自己肚子里的知识重新拿出来嚼烂了喂给学生就行了,这些东西完全能够让学生在毕业之后有能力在这个小圈子里生存下去。那时的环境告诉他们,现在的知识就足够了,不用再学了。

现在的社会形势与过去相较却全然不同了,小圈子变成大圈子。书本上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今后走向、立足社会的需要。老师教的公式已经不能应付所有问题了。因此更需要教师扩大知识面的广度,除了书本上的,课外的知识也应该作为养料灌溉在学生们身上。再说,我们的教材也在不断变化,所以,教师学习的脚步是必然不能停下,也是停不下来的。

如若教师不能经常地更新知识结构,不能对新知保持长久的好奇与敏锐,就有可能被学生看不起;一旦教师不被学生看重,麻烦可就太大了,因为威信是维系师生关系最牢靠的锁链。一旦教师停止了学习,他的工作便如同机械的运作,在机械枯燥的活动中教师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会沮丧而没有活力。这一切都将使教师工作显得令人厌恶。因此,学习还能拯救教师自己。学习可能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使学生亲近你,使你永保活力,使你有魅力。最终,因为学习,你拥有你的工作,你将学习与工作合在了一起,甚至你的美好生活有一大半在工作中实现了。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的学习口号一直没有间断过。“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等教育理念的提出,都向广大教师宣扬了不断学习的必要性。面对这些口号,思想重视并积极实践的教师无疑已经走向了优秀教师、乃至骨干教师的行列,对此视而不见的教师则可能被社会、被教育界所淘汰。

陶兴模13岁小学毕业,因“文革”而辍学,15岁始跟随父亲做石匠,当了5年石匠后于1971年被推荐上职高。读书期间,陶兴模几乎没有休息过,苦学从未间断,这源自于“石匠精神”(他认为再艰辛也不及石匠辛苦)。中师毕业后,陶兴模在一所小学里任教,负责两个初中班的数学、化学、地理和两个小学班的自然课程。小学教了不久,他便萌生了去中学当教师的愿望,结果遭遇文凭阻碍。于是他边工作边自学,煤油灯下拿文凭。1985年,陶老师在铜梁县一区级中学教高中,因培养优秀学生成绩突出引起了县中的关注。为进入县中,他自费参加本科函授,最后成为真正的县中教师。他懂得了“教师要上层次,教育科研必须得有作为”的道理,于是继续自学钻研。1995年至今,陶老师已经在公开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13篇,主编或参编教学参考书籍7部,参研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1项,并获得全国优秀教师、中学数学特级教师称号,还荣获了苏步青数学教育奖。

陶老师的经历告诉我们,教师的成长得靠自己不懈地学习。只有广泛地学习,我们的思路才会开阔,我们的教学也才会因知识的纵横联系而变得得心应手。

学而优则师!想成为骨干教师,必然更离不开学习。让学习成为伴随我们终身的生活习惯,成为人生旅途所必须经历的精神跋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