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做到收放自如

做到收放自如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骨干教师课堂的管理中,所谓“放”,就是应该给学生创造能够展示自我、启迪思维的环境和氛围。领着学生们出去走走,走出校园的围墙,呼吸呼吸自然的空气,在不同以往的心情中把书本中的知识更加生活化、自然化,“放”出一个骨干教师的精彩。不能毫无节制地“放”,要随时做好“收”回来的准备。只有真正理解教育,才能改变教师课堂上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真正做到既“放得开”又“收得拢”。

第四节 做到收放自如

一场精彩绝伦的文艺演出完毕,鲜花、掌声经久不息,谁最能被这种氛围所感染?是舞台上恍若置身于仙境般的演员,还是被光环所普照感同身受的幕后工作人员?答案当然是亲自登台,并且制造了精彩的演员们。也只有真正体会过这份荣誉与自豪的人,才能在尝过甜头之后,进而加足马力、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奋斗。

一间学校的教室不过十几平方米,却不能不说它是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的最耀眼的舞台。

真正的骨干教师并不是自己一个人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口若悬河,而更应该是把尽可能多的机会留给学生去自由发挥

这种“课堂应给予学生选择与自由的空间”的概念,无疑对讲究强调课堂纪律、要求学生“安分守己”的传统教学理念,是一个不小的冲击。其实,两种教学态度所产生的不同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在教师控制着课堂、学生言听计从的教学方法之下,学生的思维、个性、身心发展都受到极大的限制,学生仿佛成了知识的容器,被动地、机械地接受教师的强制性知识传授。“给予学生们选择与自由的空间”这种教学方法,则使孩子们可以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后,学生无悔这个小小的教室,收益的还有以后的大人生。

改造我们的课堂,建设健康的课堂要落实在培养骨干教师的教程中,在“放得开、收得拢”中把握好“放”与“收”的度。

究竟什么是教师的“放得开、收得拢”呢?

在骨干教师课堂的管理中,所谓“放”,就是应该给学生创造能够展示自我、启迪思维的环境和氛围。有了这种氛围要巩固,没有的要培养。允许学生自由想象,哪怕是异想天开的、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想法都应该予以包容。教师与同学们之间出现问题的争议,不要轻易地否定学生的答案,更不要强迫学生接受自己或书本上的答案。“一棍子打死”的教学方式是不行的。要改变过去在统一、规范的要求掩盖下,忽略学生个体的存在及限制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质疑、提问权利的现象,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愉快学习的积极性。

所谓“收”,就是结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教学目标的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肯定学生创造性思维成果,肯定和有限度地放大学生的“闪光点”,挖掘和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并对不同意见和不同结论通过比较与鉴别,引导、矫正学生对问题的错误认识,纠正理解上的偏差。教师和学生是一对学习的共同体,是平等的对话主体,教师应该宽容地对待学生提出与自己相左的见解。但是,如果矫枉过正的话,势必对提高教学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一些教师并未深刻、全面地理解对学生的尊重和包容的内涵,他们为了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而放纵学生,导致出现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举动,反而使课堂出现混乱,这些都是教师只放得开、但收不拢的具体体现。

一、放得开

骨干教师“放”的程度以及“放”的标准,分别体现在学习环境和学习材料上。

1.“放”大教学环境

学生学习的课堂在哪里?一些教师尽管在口头上不承认,但自觉或不自觉地还是把课堂局限在学校中。毋庸置疑,学校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但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涌来之际,不妨把传道授业的场所再放大、放远一些。例如,大自然也可以成为教学背景。领着学生们出去走走,走出校园的围墙,呼吸呼吸自然的空气,在不同以往的心情中把书本中的知识更加生活化、自然化,“放”出一个骨干教师的精彩。

2.“放”开知识范围

同学们现在所涉及的知识往往仅限于教科书上,限于教师自身所拥有、所认可的,或者学校、课程标准所规定、所预设的知识上。具体到学生读书、学习,许多教师大多把它局限于读教科书,关注点更是首先放在了应付选拔性的升学考试上。用固定的书本知识引导学生寻求标准答案,追求分数变成为读书。这无疑在根本上限制了孩子们的学习范围,忽略了作为个体的人的种种不同的需求,更是违背了教学的初衷。骨干教师应该设立一种新的、多元化的读书价值取向,而不单单局限于课本。要在更多的书籍中让学生的视野开阔起来,让精神世界与人生阅历丰富起来,以至让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培养和完善。

3.“放”宽学生的角色

学生读书学习还面临着一个实际问题,就是属于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太少,无论是课堂还是课余时间常常被教师所占用。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不放心,讲和练成为教师的“看家本领”,以讲为主、讲练结合成为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哪儿还能考虑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即便是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尽管一些教师也在努力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最终还是以回到教师的标准答案、回到教参来“统一认识”。学生充当了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配角,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中的不对等关系,怎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怎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收得拢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哪个方面的“放”,都要放得有分寸、有计划。不能毫无节制地“放”,要随时做好“收”回来的准备。学生虽然是主角,但也不能削弱教师这个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地位。

我们经常面临如何看待课堂上“热闹气氛”的问题,也时常在对课堂气氛的活跃与死板的选择中彷徨、犹豫。“放”与“收”中间的这个度到底应该如何把握呢?

其实,这“放”与“收”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处理好了,“放”和“收”就是教学过程中由无序向有序转化的有利因素。也就是说,教师与学生之间所形成的教学系统应该是一个开放而有序的系统,一个充满“对话”与“交流”的系统。这种对话与交流的核心要素便是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建构,不管是教师预先设定还是课堂生成,只要是在有序环境下出现的有意义的问题,它就能使情况控制在教师的把握之中,就能使我们的教学发生质的飞跃。

教学中不能追求表面的“热闹”,不能无视学科的自身特点,不能不顾教师自身所擅长的教学风格,而去追求那种看似做样子的气氛活跃。保证课堂教学既活跃又有实效,关键在于教师对课堂的控制能力,这个控制能力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体现了充满教学智慧的深厚底蕴。

就像人们放的风筝一样,蓝天白云任之遨游,但掌握方向的还是那根系于人手的细细的风筝线。骨干教师就是那懂得分寸、灵巧掌舵的放风筝的人,要有在“小”课堂中寻找“大”智慧的意识。只有真正理解教育,才能改变教师课堂上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真正做到既“放得开”又“收得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