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们来表演

我们来表演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老师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美国的所有学校只有统一大纲,从没有统一教材,常常是州与州不同、校与校不同。相比之下,我们的传统思维,往往是谨慎多于大胆、传承多于创新、勤俭多于开源、附和多于独见。可以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伟大的创举,最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校长们说,教委有通知,组织学生外出活动必须请示上面批准。

第四章 创新思维——让思想展开翅膀

美国在世界大家庭中可谓为数不多的“小字辈”了,在相当于我国清朝康乾盛世之时,它才刚刚立国。可它何以能在两个多世纪的短暂历程中,励精图治,一跃而为全球首屈一指的超级大国——在经济、文化、科学、军事等领域都将许多“老字号”国家抛在身后!——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它如此的强大与辉煌?

它既无辉耀世界的久远文明,也无全球瞩目的文化遗产;既无先知先哲可循,也无盛世天朝可鉴。它凭借的是什么呢?

“先有哈佛而后有美利坚”——凭借的是教育。是哈佛成就了美国,是教育成就了美国人。

当美国胸怀大志的第一批祖先来到这蛮荒之地后的1636年,为了子孙能享有良好教育,先辈们便筹建起美国第一所学府——哈佛学院(哈佛大学前身)。镌刻在哈佛校徽上的“真理”二字,以及校训“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便成了根植在美国公民心中代代传承的民族精神

追求真理,勤于思考,勇于批判,乐于创新——这便是美利坚合众国实现强国梦的圣战力量。

一代代的美国人就是在这种精神的召唤和照耀之下,开拓出一番番事业、创造了一个个奇迹、闯荡出一片片天地、超越了一个个民族……

美国老师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自己用餐、自己睡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上学了,独立做作业、做课题、查资料、作调研、作演讲,参加辩论、运动、画展、音乐会。为了开阔眼界,在家长的配合下,美国孩子常常外出旅游、探险、考察、义卖,参加社会义工、社区服务等。

美国老师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启迪他们嫉恶扬善、同情弱者、悯恤孤寡、善待老人、扶助贫疾。鼓励孩子关注社会,关注时势,批评社会邪恶和政府的不良举措。师生一起讨论美国的伊拉克战争,或者批评奥巴马的金融政策,或者致函州长谏言环保规划……

美国的所有学校只有统一大纲,从没有统一教材,常常是州与州不同、校与校不同。很多小学根本就没有教材,都是老师自编自写的。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并把游戏、戏剧、音乐、舞蹈等纳入教学中去。老师布置的作业,一般都没有标准答案,更没有唯一答案。老师提倡学生发挥想象力,多元思维、多项思维,创造更佳的解答方案。鼓励学生挑战权威,不慕名人,拒绝学生循规蹈矩、人云亦云。正是这种轻松、开放的学习氛围,才催生和绽放出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思想之花……

美国老师教育出的学生,也许背不出九九表,也许踌躇满志不听师言,也许拿不到奥林匹克知识竞赛金牌;然而他们却能风光地走上诺贝尔奖领奖台,能引领华尔街金融天地,能呼风唤雨在世界的大舞台上……

相比之下,我们的传统思维,往往是谨慎多于大胆、传承多于创新、勤俭多于开源、附和多于独见。我们的先师孔子,给了我们“仁、义、礼、智、信”的博大的精神宝库和道德思想,但也带给了我们谨小慎微、因循守旧、安于本分、乐天安命的消极意识——

孔子说,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即是说我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我相信和爱好过去的东西。还说,“君子思不出其位”,一个有修养的人决不思考与身份无关的事情。他提倡“谨而信”“慎于行”,是说一个人要小心谨慎地对待自己的信誉和行为。

在这个统治了我们思想几千年的儒家学说中,我们除了能感受“仁、义、礼、智、信”的强大光芒外,读遍四书五经,却没有一处有“创新”意识的教义,即使浮光掠影也没有。

儒家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它生于封建社会,用于封建社会,并伴随着中国封建历史走过了两千多年的漫漫历程。无论是它的“为政”“安民”或者是“修身”“齐家”思想,都摆脱不了它的思想核心:巩固“封建国家统治”。所以,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王朝、国家只能有一个天子、只能有一种声音、只能有一家法理,否则便是“异端邪说”“犯上作乱”。有鉴于此,在我国的封建社会中,百姓历来不能有思想,也不可能有思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老百姓只能让他们干活,其他的不能让他们知道,也没有必要让他们知道。于是周而复始,一代一代就这样沿袭下来。

我们的至圣先师都“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我们百姓还能怎样?我们的小毛孩就更别说了!

新中国的建立,结束了过去延绵近30个世纪的封建历史。毛泽东的“推陈出新”的划时代的口号,敲响了几千年封建保守思维的丧钟;邓小平的“发展是硬道理”的箴言,石破天惊,为我们挣脱传统束缚、求真创新、探索进取指明了方向;而胡锦涛主席缔造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更是高屋建瓴,把“创新”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可以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伟大的创举,最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

然而这种“创新”是伟大的也是沉重的,是光荣的也是艰巨的;口头上人人都啧啧赞美,行动上却瞻前顾后,举步维艰。

2007年,段海新先生发表一篇名为《寻找失落的精华传统精神》的文章说,有中国哈佛之称的清华大学,在蔡元培校长时代,它的校训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独立精神,自由思想”。20世纪50年代却被腰斩了,仅剩了“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而删除了“独立精神,自由思想”。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次引导百姓批评政府、察纳雅言、关心国家时事的号召,变成了一场“引蛇出洞”的严酷运动。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一场号召亿万青年“关心国家大事”的“革命运动”,却在实质上变成了一次“你死我活”的冤枉的政治斗争。

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北京有正义感的青年大学生自发聚集在天安门广场纪念周总理的时候,却被宣判为“反革命事件”……

1999年,教育部制定了倡导“素质教育”的方案,旨在让我们的教育富于“求真”“创新”。然而,10年过去了,我们扪心自问,有多少所学校在真真切切地实行素质教育?我们环顾一下我们身边的学校,大都是在我行我素:

上面说上面的,下面干下面的;你说你的,我干我的;架势是做好的,心中是想别的:“补课”照样在补,“排名”照样在排,“择校费”照样在收,“应试教育”照样在搞……

今年五一节,我同几位校长朋友聊天。我问,眼下这么好的天气为什么不组织学生出外春游,让孩子们去欣赏风景、投身自然或者到社区去服务?校长们说,教委有通知,组织学生外出活动必须请示上面批准。现在的孩子珍贵,出了事没人担得起。——孩子们的眼界被屏蔽了。

老师问:“雪化了变成什么?”一个孩子回答:“变成了春天!”这是一个多么富有诗意和想象力的回答,可居然得了零分——因为标准答案是“雪化了变成水”。又一个老师问:“树上有5只鸟,被人用枪打死一只之后,还剩下几只?”一个孩子回答:“还有3只。”老师愕然:“怎么可能?”孩子解释:“爸爸被打死了,妈妈吓跑了,剩下3个孩子不会飞。”这是一个多么充满情感的回答。可标准答案只能是“5减1等于4”。——孩子们的创意被扼杀了。

老师问:“同学们,回家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答曰:“做作业。”“做家务。”“玩游戏。”老师说:“都不对。”有同学又答:“听爸爸妈妈的话。”老师道:“这就对了。”老师又问:“那么,你们在学校里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呢?”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听老师的话!”老师笑了。有学生说“人不是猴子变的”,我们会说他“胡思乱想”;有学生说“美国的月亮大些”,我们会说他“胡说八道”;有学生调皮捣蛋时,我们会说他“胡作非为”。——孩子们的想象力被压抑了。

1996年3月20日《中国少年报》刊登了“让我们都来了解自己”的调查问卷。10天之内,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除港、澳、台地区和西藏自治区)的小学生16 350份返回问卷。问卷中有一题:“每个人也都有缺点,那么,你认为你的主要缺点是什么?”回答“胆小”的人数占第一位,高达31.2%。2009年8月20日《光明日报》上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而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在我国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仅占14.9%。举国上下的学生们,终其一生的学习生涯,只有一种期待、一个目标、一次冲刺——高考,通过高考拿高分、考名校。这不能不让我们为民族的未来深怀忧虑!

教育工作者不是政治家,不可能去经纬中国政治的框架,但我们可以首先改变自己的观念,把先进的思维传递给学生、传递给家长、传递给国民。

那么,美国老师是怎样教育学生用“追求真理”的精神去拥有“创新”思维的呢?

美国老师案例

与众不同的56号教室

莱弗·艾斯卡斯

美国洛杉矶霍巴特小学的56号教室,是莱弗·艾斯卡斯执教的课堂序号。这个不足100平方米的育人圣殿,20多年来,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子,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荣誉,被拍成纪录片、写成畅销书,轰动全美、饮誉世界。是什么特别的事迹成就了它呢?让我们来看看这个美国最优秀的名师莱弗·艾斯卡斯的几点教育绝招吧。

语言从排戏开始

1985年,艾斯卡斯任教的班级为六年级,有40名学生,大都来自贫困家庭,他们说不了几句英语,而阅读能力最好的学生也只有四年级水平。他不愿意用低标准去要求学生,便毅然决定教他们排练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开始只有几个同学放学后留下来排练,慢慢地,大多数同学都来了。他们一句句学,一句句练,渐渐掌握了很多单词。学校知道了,批评他好高骛远。但艾斯卡斯仍然坚持这样做,并向学校保证今后的期望值。他的独特方法不久便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学生们的阅读成绩远远高于学校的平均成绩。于是引起了本校及社会的强烈关注。各地的专家、教育家、教育管理者纷至沓来,要来观摩艾斯卡斯培养学生的水平,要来看他们排演的莎士比亚剧。观摩后,他们的剧受到来访者的高度好评,还引来了赞助资金。于是艾斯卡斯成立了“霍巴特莎士比亚”剧团——它成了学生课余时候最向往、最快乐的教学园地。

热爱,就让你多学

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知识丰富,学问渊博。我们的老师往往是在学生们并非乐意的情况下灌输知识的,艾斯卡斯却恰恰相反。他让学生们首先是热爱,充满兴趣,再让他们畅游知识海洋。他上课像打仗一样,学生每天至少有90分钟时间朗读原版名著。基础差的学生开始任务少一些,渐渐增多。艾斯卡斯会不厌其烦地向学生解答提问。他认为,如果等到学生到了八九年级再把斯坦贝克或马克·吐温的著作扔给他们,让他们在家里读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因为很多孩子的家庭尚缺乏读书的氛围。他的学生在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时,能跟着主人公流泪;在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时,当汤姆欺骗他的朋友把栅栏刷成白色时,他们会发出哄堂大笑。

他每天都首先让学生做语法练习,正确率低于90%的必须重做。他向学生每个月推荐一本名著,同他们一块儿研读。他还开展“小作家”活动,每个学生在一年内要写一本书。

艾斯卡斯感到传统的五年级数学课程简单而有些重复,于是督促学生们在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外,加入高年级的代数内容,尽其热情和精力去追求未知的领域。

丰富快乐的课余生活

艾斯卡斯留给学生们的作业非常少,因为他不相信作业的作用。他每天布置的作业时间不会超过一个小时,成绩好的同学自己安排作业。剩下的大量时间则满足他们快乐的兴趣项目。

艾斯卡斯通过各种课外活动拓展孩子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他的课外活动不局限本班的学生,而是对全校的学生开放。他在课间或午休时间教本班和其他班的学生弹吉他;在星期六下午,他要为给戏剧配音的学生乐队排练;暑假期间还常常同他的夫人一起带着学生们去参加俄勒冈莎士比亚戏剧节。

他每年要带领一群学生到全国20多所大学参观。在大假之外的时间他还要带同学们去华盛顿或费城,让大家身临其境地学习历史。他让孩子们踏进林肯纪念堂,观光不是重点,而是让孩子学习在新的环境中,在众目睽睽之下应当有怎样的行为举止。他让孩子们坐进剧院或住进宾馆,是想让那些有教养的人的行为举止感染学生,从而让他们模仿。所以,艾斯卡斯的学生走进宾馆,宾馆的员工会热情地挽留他们;走进餐厅,餐厅的老板会为他们提供免费甜点,甚至还有深受感动的顾客乐意为孩子们买单。

同时,艾斯卡斯带孩子们出游,也是为了让他们尽快融入美国。让他们感到自己是美国的一部分,而不是外来者。

让学生花“钱”买座位

艾斯卡斯用了一个游戏来管理班级。

他安排学生都有工作、有报酬,必须花钱来“租”自己的座位。他们还要“纳税”,领取“奖金”,购置“财产”。

艾斯卡斯在教室里建立了一个经济体系。新学期的第一天,每个学生都必须申请一份工作。如,“银行职员”就负责5名学生的财务记录,每月虚拟工资为600元。又如“卫生管理员”,每月虚拟工资650元。还有评分员、传令员、出勤监督员等,都有不同的“薪水”。

孩子们把挣到的钱花在租赁座位上。教室里的几张桌子均有不同的名字和等级,有的租金1 000元,有的只要500元。学生表现好、成绩好就会有额外奖金,反之就会被罚款。如果学生的钱积累多了,就可以买下属于自己的座位,也可以买下别人的座位然后出租。

这个班级的管理游戏,让学生们学到了数学、经济学,还明白了班级的奖惩规则,从而为自身的进步找到了有趣的途径。

艾斯卡斯的敬业精神、超常付出及教育智慧为他赢得了众多荣誉。他在1992年获得“迪斯尼全国年度教师”称号,1997年获得《父母》杂志“年度教师奖”,以及著名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的“生命诚可贵奖”,而他自己最珍视的荣誉还是英国女王颁发的不列颠帝国勋章。然而,在众多荣誉面前,艾斯卡斯认为真正的英雄是他的学生,因为他们有勇气走上他为他们铺就的路——一条追求卓越的路。

《华盛顿邮报》称艾斯卡斯为美国“最好的、最有趣的、最有影响力的教师”,从他以上的教学创意中可见一斑。

一群语法和单词都尚不熟悉的学生,他竟让他们去排演莎士比亚戏剧。这真是异想天开!然而他就是成功了。它让孩子们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热情,有了热情就有了记忆。戏剧排演了,成功了,语言不仅顺利过关了,而且还超出了常规。要是我们面对基础差的学生,不仅学校不准而且老师也不敢这么做——所以也就很难产生卓越的学生。

老师向学生们教授和传递更深、更多的知识,这个良好的愿望,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们往往会反感呢?因为我们没有去发现学生们的兴趣点,从而摸索出好的教学方法;没有细心地尊重他们意愿,同他们达成良好的默契,所以我们的强行补课大都是失败的。艾斯卡斯不仅让学生们熟读了世界名著,拓宽了数学知识,还培养了小作家——这是他教学创意的结果。

对于学生课外生活的安排,我们不会想到也很难做到带学生外出旅游——去参观名胜古迹、参观大学、参加戏剧节、去住宾馆进酒店——因为一旦学生出了安全事故我们担当不起,学校教委也要牵涉进去。这是上上下下都不会支持的事情。所以中国的学生很少有老师带他们出去玩的事例,更难能有艾斯卡斯那种在玩中教育的思维,这是我们应当好好借鉴的。

快乐的唱歌数学课

低年级的学生对数学公式一直提不起兴趣,这是所有教师都头疼的问题。我国“新课改”不允许教师填鸭式地教学,不让学生死记硬背地去学习新知识,又令数学教师头疼不已。

美国著名小学教师哈莉雅特·鲍尔对此也深觉无奈。数学公式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基础,然而所有学生都对背诵深恶痛绝,哈莉雅特·鲍尔向众多资深教师请教,仍旧没有好的解决方法。

有一天,哈莉雅特·鲍尔在听到广播电台的歌曲播放时,突然灵机一动:“为什么不试着用公式来填词谱曲,让学生在旋律中轻松学习呢?”想到就做,哈莉雅特·鲍尔尝试着把乘法口诀编成歌词,然后又为它谱曲,带入到实际的教学课堂中。在教学过程中,鲍尔看到,学生们都非常喜欢这首歌,热切地反复背诵,从此再也不会忘记,因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华盛顿东南部的一所学校采用了鲍尔的教学方法,一举成为该地区公立学校中学生数学成绩提高最快的学校。校长苏珊·舍弗勒说:“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唱起来、动起来,可以收到非常好的效果。鲍尔老师是个敢于创新的教师,她的方法让学生感觉到漫长的学校时光似乎短了许多。”

鲍尔说:“数学是抽象的,一些学生感到数学公式枯燥乏味,然后就放弃了。而我的发明就在于把人们已经熟悉的、非常具体化的一些事物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去。”她注意到,广播电台在放歌曲时常常是一遍又一遍地反复播放。虽然人们可能很讨厌那些歌词,但在不知不觉中,这些歌词却已经印在了他们的脑海中。

哈莉雅特·鲍尔这种将数学融入音乐之中的方法,被称作“全身参与”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并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如今,她已经成为美国最有名的教师之一。

创新思维启迪了鲍尔,她认为:“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学习,不仅应提倡教师充分发挥创新思维,同时也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兴趣,鼓励学生创新,做到教师在创新中教、学生在创新中学。”鲍尔在班级中积极鼓励学生创新,用批判的眼光看待所学知识,主动寻求更好的学习方法。鲍尔的课堂是积极的,充满活力和创新的。

1998年受到时任总统克林顿接见的美国优秀历史教师菲利普·比格列同样是用创新思维更新了历史课,让历史活生生地在课堂上重演,这是一个创举。我们来听听他上课的感言吧!

历史课:我们来表演

刚刚开始职业生涯的我显然不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可是我很机灵,知道什么地方出了问题。过去,我把历史缩减成枯燥的、脱离背景的事件和时间。然而,我知道历史本应该帮助人们创造奇迹,给人们以鼓舞。正如托尼·亨德拉在《乔神父:拯救我灵魂的人》一书中写的那样,“历史不是简单的目录,列出那些死亡、被埋葬的人;而是一片等待开拓的广阔新世界,如果你走进历史——把人看做人,而不是史实,把自己置身于过去,把历史人物想象成像我们一样有思维、有感情的人,那么逝去的人们也会再生。他们和我们处于平等的地位,而不是思想陈腐、永不开化的下等人。”无论怎样,我都要让学生相信,我钟爱的学科值得一学。历史不一定能教会你如何预知未来,但我们从其中能学到重要的经验和教训,从而使生活变得幸福、充实。现在,这些学生就是我的职责,我有义务教育他们、鼓励他们。

一个深秋的下午,老师们都回家了,我一个人浏览着散落在办公室里的社会科学目录,希望能有些新的灵感。我在杂志上发现了一则有关历史情景模拟的有趣广告,名为《伟大的幻想》,旨在以戏剧的形式展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期的历史事件。我一下子有了新想法,决定在课堂上进行历史模拟。这项活动需要花费50美元,包括准备一系列翔实的教案,收集第一手资料,购买一张1914年的欧洲地图和一盘课前介绍时使用的长时段播放录音带。这个主意很有新意,我感到兴奋不已。第二天早上,我提交了一份课堂模拟购买单。这种开支通常都会遭到财政人员的拒绝,理由是学校资金有限,没有钱为个别教师购买教学材料。我感到很沮丧,但又不甘心,于是从自己微薄的收入(我的年薪只有9 500美元)中拿出钱来支付费用。

模拟活动是在几个星期后开始的,在这之前我认真阅读了《教师手册》,并利用周末的时间装饰、重新布置教室,最终把课堂装扮成了1914年那个千钧一发的夏季,在瑞士首都日内瓦召开的国际和平会议的会场。我购买了一些摆放在桌上的小国旗(我不得不使用现代国旗来代替那些已不存在的国家的国旗,比如用奥地利国旗代替奥匈帝国国旗,苏联国旗替代俄国国旗,南斯拉夫国旗代替塞尔维亚国旗)。我还为每个学生制作了摆在桌上的姓名牌,并且准备了装满秘密信息的文件夹,里面写明了每个代表团的谈判目标和国家意愿。

星期一,奇迹发生了。我的学生头一次对历史表现出了热情和兴趣,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扮演的角色中。历史变得触手可及,不再是陈旧的教科书和课堂笔记里那些毫无意义的文字。很快,德国代表团在波罗的海的霸权问题上表现出了战争情绪,并对英国代表团表示出不满;与此同时,俄国人也表达了对塞尔维亚人(俄国人在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同族)坚定不移的支持。奥匈帝国外交官在公开悼念遇刺的大公弗朗斯·斐迪南的同时发出了最后通牒。法国人觊觎失地阿尔萨斯—洛林,而意大利人则希望吞并位于其北部边界颇具争议的特里蒂诺地区。土耳其帝国愤恨、诅咒自己“欧洲病夫”的地位,而美国人始终“……在思想和行为上”保持中立。课前,学生们在走廊里进行秘密的讨论和谈判,甚至吃午餐时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实力较强大的国家不停地以武力相威胁,直到他们的要求得到满足。与此同时,他们开始在国界部署、集结军队。没过多久,整个世界便卷入了战争,一如当年的情景。这几个星期过得很精彩。学生们了解了历史,明白了其中众多错综复杂的环节,而我也发现了一种有趣、有效的教学方法。我因为冒险和尝试新鲜事物而成为了一名优秀教师。这不仅是一次顿悟,而且也成为我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从艾斯卡斯到鲍尔,再到比格列,3位美国的优秀教师的共同特点都是在教学中具有独特的授课方法,都具有独特创意。正因为有这种独特创意,才使他们脱颖而出,成为大家公认和推崇的教师。无可讳言,中国也有不少具有创新精神的老师,但相对来说,我们与美国老师之间还有较大的差距。除了传统思维带给我们的钳制和循规蹈矩的意识外,我们自身的保守和倦于求索也是一个原因。

反思我们的故事

下面,笔者将安徽省宿州市一位小学教师孙娟的文章《老师是一只蛙》推荐给大家。这是一篇很有见地的教学感悟案例。孙老师教学敬业并善于反思,我们来看看她感悟的什么?

老师是一只蛙

孙 娟

那是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同往常一样,我们又该学习新课了,不同的是有许多老师来听课。

学习的课文是《坐井观天》。以前,每学完这篇课文,我都要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以《青蛙跳出井口了》为题进行说话和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今天我将又一次让同学们想象青蛙要是跳出井口了,将会怎样呢?

李梦说,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海涛声吓得它连忙向小鸟求救。王婉佳说,青蛙看到了高高的山峰和一眼望不到边的田野,田野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儿,上面飞舞着蝴蝶和蜜蜂,青蛙陶醉了,它觉得以前的日子都白过了。孙艳同学竟然让青蛙坐上了飞机,进行环球旅行,青蛙一下飞机就感慨:“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好啊!”听课老师都被她的话逗乐了,我也没想到她会把正大综艺的广告词“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改用得这么恰当。

张雨是我班新来的学生,我看他把手举得高高的,便点了他的名。他站起来说:“青蛙从井里跳出来,它到外面看了看,觉得还是井里好,它又跳回了井里。”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我也笑了。我打断了他的话,问大家:“是井里好,还是井外好?”我示意张雨坐下,随口说道:“我看你是一只青蛙,坐井观天。”之后,我又让大家把自己想的和说的写出来。

在批阅同学们交上来的作业时,我看到张雨续写的故事:青蛙跳出井口,它来到一条小河边,它累了想去喝口水,突然,它听到一声大吼:“不要喝,水里有毒!”果然,水上漂着不少死鱼。它抬头一看,原来不远处有一只老青蛙在对它说话。它刚要说声谢谢,就听到一声惨叫,一柄钢叉刺穿了那只老青蛙的身子,那只老青蛙正在痛苦地挣扎。青蛙看呆了,这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了,它急忙往回赶,又跳到了井里,还是井里好,井里安全啊!

我的心被震撼了。河水里常漂有死鱼,菜市上也常有卖青蛙的,这都是有目共睹的,让青蛙跳回井里又有什么不好呢?可我却没有给他一个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竟然说他是一只坐井观天的青蛙。孩子的心灵就像井外那多彩的世界,需要跳出来的恰是自以为是的我!

收起笑,我在张雨作业的空格里工工整整地写下一句话:“对不起,老师是一只青蛙。”

“井底之蛙”原本是讽刺那些目光短浅、思想狭隘、固步自封、不思求变的人。然而,现实的井上,已不是从前成语意义上的井上——森林砍伐了、田野荒废了、河流污染了。那么在孩子的眼中,已不是一片莺歌燕舞的广阔天地——倒不如井底的安谧纯净。所以在他的思维中,跳出井上的青蛙最后选择返回它的故地——井底。这就与传统意义上的“井底之蛙”有了本质区别。孩子的目光是纯真的、犀利的和可贵的,对于课本的原意是富有颠覆性和创新性的。但对几乎所有的语文老师来说,这种离经叛道的思维都是不允许的,是要批评的,孙老师也是如此。然而孙老师的可贵之处,在于她的思维最终能与时俱进,不仅肯定了那位学生而且进行了自省。

2009年全国高考,江苏省的作文命题叫“品味时尚”。作为现在高三的学生,面对该题目时,确实有几分尴尬——而今高三学生的全部生活有多少时尚?学校—家庭,家庭—学校;上课—考试,考试—上课。如果说这也叫时尚的话,那么我们为千夫所指的“应试教育”就应该向全球推广了。看来,“品味时尚”的命题,起码是出题老师的闭门造车。如果说,高三的学生们真要写写当今世界潮流青年人向往的时尚,他们又确实无暇顾及——众所周知,绝大多数的高三学生几乎是没有假期的,即使一周有半天也拿来偿瞌睡债了。生活是文学的土壤。没有时尚的生活又怎么去书写“时尚”的文章呢?有鉴于此,于是有一位同学在高考时,面对“品味时尚”的题目,便写下了如下的作文。

我承认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时,我的眼睛湿了。我慢慢地背过脸,用手偷偷地轻轻地擦掉了眼角的泪水。因为我知道,人人都要参加高考,不是因为高考适合自己的兴趣,而只是因为大家都是如此。眼泪是为大家流的。

不知道哪个可爱的老师出的这个题目,我们猜了几个月题,从去年的奥运会,“5·12”直到邓玉娇、立交桥、70码、公交车……我思绪翻滚,又回到了每个猜题的夜晚。“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在全班88名同学近乎疯狂的呐喊中,我们在语文老师的带领下像买彩票一样,精心地挑选着每一个作文题目。老师说要猜对了,多十几分,“一本”就可能向我们扬起它可爱的小手。

我本是一个有文化有素质有修养的非著名三好学生,尊师重教一直在我身上得到充分发扬。这次我忍不住了,我想问候老师您一下,当然只是问候您一个人,不包括呕心沥血地教育我们的老师。亲爱的出题老师:

我不知道“三点一线”的高中生活能有多少时间去品味时尚。我想大概也许出这个题目的我们尊敬的老师您的脑袋让门挤了?让驴踢了?进水了?结冰了?短路了?——不管怎样,肯定是脑残了。莫非脑残也成为了一种时尚?

政治课上“邓爷爷”一直对我们说要“实事求是”。尊敬的出题老师,我实事求是地对您说:您的题目让我很纠结,纠结!纠结到蛋疼!蛋疼您明白吗?这也是一种时尚。

您让我们整天埋头苦读,面对着一堆堆模拟试卷的孩子去“品味时尚”,打个比方,这不是和让太监去看A片一样?A片您懂吗?东京热,一本道……这个都不懂,您还谈什么时尚。

我们也想时尚,可没钱没时间怎么时尚?难道我们忍心从辛辛苦苦供我们上学的爹娘那里一次次讨钱,去买阿迪王[1]

——摘自2009年6月21日《重庆晚报》“2009暴强高考零分作文”

本文围绕“品味时尚”的批驳、反讽可谓鞭辟入里、一针见血;语言生动时尚,论据真切有力;层层递进,一气呵成。我身边搞写作、教语文的同仁,只要是读过该文的人均伸出大拇指。

然而,让我们遗憾的是,该作文在2009年高考的作文审卷中只得了“零分”——原因是主题思想有问题。

笔者想,这份作文不是主题思想有问题,而是阅卷者的思想观念有问题。起码可以归纳为三点:①对应试教育的卫道;②对创新思维的钳制;③对表现真实(真实生活)的打压。

多少年来,我们的老师习惯了让学生按照规定的思维模式和政治观念去写作,若有离经叛道的独立思想者,就要压制下去,给他们的惩罚就是零分。为了父母,为了生存,学生们只得委曲求全,让“说谎作为前导”——这是一个多么可悲、可怕的现实!而上文作者反叛的结局就更从反面印证了这种压抑创新思维现实的严峻!

另有这样一位班主任,总是对班上一位男同学的行为看不惯。这位男同学到底怎么了?到底做错了什么?请看由李霄峰先生写的文章。

一位“低俗”的初中生

李霄峰

男孩今年13岁,刚上初一。他聪明、开朗,有很高的天分,最近却显得闷闷不乐,我问他怎么了,他说班主任说他是“全班思想最低下的人”。这个称呼就像是被烙铁烙在了他的脑门上,令他彷徨、困惑、自卑、孤独,班上的同学也都疏远了他。

我很好奇:“告诉我你到底做了些什么?”

他第一次引起班主任的注意是在生物课上。女生物老师在黑板上挂起了一张花的解剖图,用教鞭指着中间那最饱满的部分问同学们:“这是什么?”

男孩极其兴奋地大喊了一声:“子宫!”同学们大笑了起来。女老师的脸也红了,男孩这才发现自己好像叫错了。值日的学生干部将他记上了班级日志:“传播黄色思想”。孩子知道这个干部对他一直不太满意,过去求了半天,干部说好吧,“传播黄色思想”被涂掉了,改成了“扰乱课堂纪律”。

第二次是他和同学路过一家新开的文具店,店里新到了一种圆珠笔,圆珠笔的整个笔身是一具天蓝色的,修长丰满的女性裸体,像《阿凡达》里的纳美人一样神秘又性感,两块钱一支。男孩买了一支,同学也买了一支。当天的数学考试。数学老师路过他,饶有兴致地盯着他手中的笔:“这是什么笔?给我看看。”

于是这支笔被没收了,交给了班主任,班主任同时也是德育处的主任。男孩被叫到德育处,班主任问他为什么要买这支笔,男孩说因为好看。班主任说:“你不是因为它好看,而是因为它是女性的裸体吧?”男孩说:“对啊,女性的裸体当然是好看的。”班主任说:“你这是传播黄色思想,你懂吗?”

从德育处的办公室出来,男孩问那个和自己一起买笔的同学:“你为什么没被抓住?”同学说:“因为我压根儿就没打算把它拿出来用,搁在书包里了。”

第三次是学校组织去公园秋游,男孩和几个好朋友租了条船在湖上划船,发现自己喜欢的女生和另外几个女生在另一条船上。男孩们用力划了过去,高呼着让女孩上他们这条船。女孩们觉得这几个男孩非常讨厌,男孩们却更来劲了,往女孩的船上泼水,还差点撞翻了她们的船。

有一个女孩把这件事写进了周记本,并联合了其他女孩向班主任告状,说男孩和几个同伙“耍流氓”。

于是在班会上,班主任拿来了33张空白的A 4纸,并非常节省地将它们裁成了两半,发给了全班66个同学,她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9个铿锵有力的大字:“谁是思想最低下的人?”

班主任要求每个人匿名在空白的A 4纸上写下自己心目中班上思想最低下的人,男孩心里知道,这是针对自己的一场风暴。全班寂静无声,只有圆珠笔在纸上“沙沙”作响的声音,像一场真正的考试。他瞟了一眼同座女孩的纸,她正写着自己的名字,女孩转头对他笑了笑:“对不起啊,不写你肯定不行。”

“每一个人都把我写在了第一位。”男孩无奈地说。后来他当着全班的面作了检查,反省了自己的低俗。班主任把这些纸条上的名字在家长会上公开出来,家长们告诉自己的孩子:“少跟×××玩!”

“那么,你在纸条上写了谁?”我问。

最令我痛苦的问题就在这里:“我也在白纸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是这位学生“低俗”,还是我们老师“低能”?读者可以自己作评价。

的确,最让我们痛苦的是,这位“低俗”的学生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最后认可了自己的“低俗”——在班上“谁是思想最低下的人”的纸条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我们都说“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在现时方式教育下的当下少年强吗?如果说这“强”仅仅是指考分,或许我们算得上“强”。但几十年的这“强”大证明,我们没有教育出多少世界级的精英人物——诺贝尔获奖者没有(有8个华裔的都不是中国培养的),华尔街知识型金融巨头也没有。

正如风靡中国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先生在他最后的岁月中,于2009年11月5日作了一次最后的讲演,对此,自己作了回答:“中国学校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创新精神’!”

这与爱因斯坦的话不谋而合:“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可囊括世界。”

这就是“创新思维”对于我们教师的道义和重任。

【注释】

[1]2009年网上热议,用于讽刺山寨产品的代用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