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想政治教师教研技能

思想政治教师教研技能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加强自身的教育教学研究技能,也是作为教师这个角色本身的内在性要求。针对这种情况,必须转换思路和观点,加强思想政治教师的教研能力,使广大一线教师由“教书匠”成长为专家型、研究型教师。思想政治课程教研的内容和对象,实际上都是以教学为基础的,教研是围绕教学而开展并为教学服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的内

第八章 思想政治教师教研技能

学习目标

1.明了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教研的重要性及内容。

2.掌握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教研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能准确运用教研技能在思想政治(品德)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教学研究。

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为课程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的实践活动。这种教学实践活动是其现象显示给我们的,这些现象又体现出与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本质的统一。要研究现象背后的本质,必须提高对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研究的技能和水平,才能真正全面、系统地总结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学的经验,使它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服务于思想政治(品德)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同时,加强自身的教育教学研究技能,也是作为教师这个角色本身的内在性要求。因为教师的任务并非仅仅只是教学,研究是其角色的应有之意。长期以来,教师的这种研究特性被忽视,使当前的教育教学事业和教师自身遭遇一系列困境。要使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和教师发展争得双赢,必须重视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技术的培养和发展。

第一节 思想政治(品德)课教研概述

就目前的整体情况而言,在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教育研究这一问题存在着不恰当的认识,进而忽视自身的研究角色,在实践中难以真正获得自身理论素质和教学教育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沦为技能型教师,无法真正贯彻、深化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其结果是学生及教师自身都难以真正获得成长。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研究意识,很多教师难以真正对教学本身进行必要的经验反思和总结,这既妨碍了教师自身的成长,也使思想政治课程教学难以获取更多的养料,难以获得实质性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必须转换思路和观点,加强思想政治教师的教研能力,使广大一线教师由“教书匠”成长为专家型、研究型教师。

一、思想政治(品德)课教研重要性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专业化通常是指一个群体通过努力逐渐获得专业标准,成为社会结构中的专门职业并获得一定社会地位的过程,是超越经验化和随意化的过程。目前,我国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还比较低。虽然迄今为止,各级教育工作者在教师职业专门化方面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探索和努力,我国政府也已经以法律的形式,对教师的专业地位进行了明确规定,如1993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但实际上,教师职业在现实社会中还没有具备像医生、律师等职业的学术性质与专业地位,其专业化程度只能算是“准专业”或者“半专业”。[1]这种局面一方面使教师群体的准入门槛难以被界定,另一方面使教师教研难以真正有好的外部环境。教师的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身独特的职业要求和条件,国家对教师这一职业也有专门的认定和管理制度,同时这一职业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同。当然,在教师专业化程度中,其中最重要的还是教师自身主体专业性的成长,这是获得专业化认同的关键,因为在此过程中教师才能真正获得专业自主。“教师的专业性发展明确要求教师必须根据自身教育教学的具体情况开展研究,必须从知识的传授者、道德示范者的传统角色中挣脱出来,对自己的实际情境和教育行动加以反思、研究、改进,提出最贴切的改进建议”,[2]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才能真正在教师素养、能力上得到综合发展,只有如此,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才能适应每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换言之,教师角色的重新建构的支持源泉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即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素质的提高。它要求教师始终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者,并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动加以思索、研究、改进,逐步提升自身业务水平,从某种程度上讲教育需要这种专家型的教师。也唯有如此,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才能都获得成功。总之,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夭,进行新的课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专业性的发展,而这一切都依托于教师研究能力的发展。教师本身也只有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才能真正使自己成为一个血肉丰满的“人格”形象,使教学本身对自己和学生来说都成为一种享受,使自身具备一个教师群体独特的职业素养和能力。教师这个职业才能真正成为我们毕生的事业,教师的专业性也才能真正获得社会认同。

(二)课程开放性得以实施的要求

科学、有效的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里的“开放”通常是与“封闭”相对应的。教师教育教学本身是将教材及价值观、思想通过一定的教学形式、方法转变为教学内容的过程。要想使教学本身不受制于教材及一些外在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与时俱进,使教学鲜活生动,走出封闭性的教学模式,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才显得尤其重要。换句话说,教材是死的,教参是死的,资料也是死的,只有教师,是活的教科书,教师的教学研究成果是课程的重要内容。传统教学由于对教学对象、资源、方法等研究不够,难以真正实现教学的开放性。这种研究性活动的缺乏,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缺乏相关的素材,教学活动往往偏重于从教材出发,制订出一整套程序化的教学计划,教学活动多以讲授为主,每一节课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地点一般为教室,教学评价注重结果,教学活动往往缺乏灵活性与自由度,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难以实现情感目标和价值目标。加强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才能真正使教师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还是在教学时间、教学地点、教学评价、教学资源方面都具有积累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实现课程开放性。如在研究基础上关注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在教学内容上从不同层面反映青少年方方面面的生活,引导青少年主动体验和探究活生生的思想和生活,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及时关注并整理反思青少年生活的新问题、社会中的新信息、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并将之整合到课程内容之中,在使用教材过程中注意创造性;关注教学方法及形式的研究,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让学生更多地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深切体验,而非仅仅通过讲授来实现教学目标。总之,只有加强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才能真正实现课程的开放性。

二、思想政治(品德)课教研内容和对象

思想政治课程教研的内容和对象,实际上都是以教学为基础的,教研是围绕教学而开展并为教学服务的。每一个中小学教师都有能力围绕自身的教学实践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而且,教学第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更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而这些成果的最直接的受益者归根到底还是那些积极投身研究活动的教师们。

(一)思想政治(品德)课教研内容

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的内容相当广泛,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本学科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理论的研究;另一方面是思想政治专业理论与运用的研究。[3]它包含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理念、教学背景等相关内容的研究。甚至可以说,教育教学研究内容是广泛而深刻的,对教师自身、学生及时代精神的研究应当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例如,“政治课教学中的四个‘实’”重在教学理念研究;“让课堂彰显生成的活力”重在教师课堂教学理念与能力研究等。

(二)思想政治(品德)课教研对象

要推进思想政治教学研究工作的深入,必须明确在研究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过程中关注的对象。

1.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规律

教学规律是体现教学本质的种种必然性,包括种种属性、特性的必然性,其联系、关系的必然性,其发展、变化趋势的必然性等。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也有其自身的规律。通过分析教学现象,揭示教学规律、探索教学规律的运用,能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对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将起到指导性的作用。譬如教学过程中的认识规律,具体—抽象—具体,这可以说是一个比较普遍的认识性规律,但对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来说,这个规律却更显重要,需要我们在教学研究中加以重视。应当说,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的选择,往往是以此为基础的。

2.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对象

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学面对的是青少年,他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阶段。要上好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必须对这个群体进行深入的理解。一是要把青少年这一对象当做一个抽象的群体来研究,充分了解这个群体的总体特征;二是注意研究这个时期青少年群体的个体特征。它包括不同时代、不同阶段青少年群体的特征研究,也包括不同个体的青少年的特征。只有对授课的对象充分了解,才能真正上好课,做好研究。例如,“学生插话也精彩”“青少年学习动机研究进展”“青少年自尊与人际关系研究”等,这些论文的研究重在教学对象的研究。

3.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内容

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根据时代的变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求而不断变动的。如果不对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容进行关注和研究,就难以真正将社会真实的变化和需求转化为教育的理念和教学的内容。思想政治课教育也就难以达到其自身的目标,难以真正塑造合格的公民。例如,“克隆技术的哲学的思考”“正确理解‘真理是客观的’”“价值量计算的一个常见误区”等,这些论文的研究重在思想政治(品德)教学内容的研究。

4.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基本方法

要想达到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目标,根据实际需要贯彻教学内容,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成为其中的重点,甚至是关键。因为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一群在心智上不太成熟的青少年,只有在生动、合宜的教学方法的推进下,才能真正对其具有吸引力,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内化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的长足发展。例如,“高中政治课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主题式案例教学法在政治课堂的实践”“巧借试卷提高讲评课的有效性”“构建‘121’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等,这些论文重在思想政治(品德)教学方式方法研究。

三、思想政治教师教研能力提高方法

思想政治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提高的方法非常之多。本书主要介绍其中行之有效的两种主要研究方法——教育观察法和教育行动研究法。

(一)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观察研究

1.教育观察法概念

观察法是成本最低、最自然、最直接并可以不断重复的一种研究方法。观察可以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是教育研究的基础。从广义的角度看教育观察,其包括所有日常的观察活动,也包括亲身的感受和体验性活动;从狭义的角度看,教育观察法主要是指教育者按预定计划、明确选择观察范围、条件和方法,有目的地观察处于自然条件下研究对象的语言、行为等外部表现,搜集事实材料、分析研究、获得深入认识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本书所指的教育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客观对象(如教师、学生的某种心理活动、行为表现等)从而获取事实资料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但其缺点也是明显的:第一,缺乏控制;第二,只适用于研究外在行为,无法判断“为什么”此类因果关系的问题;第三,短期的观察可能会有疏漏;第四,观察本身可能会影响观察结果;第五,难于用数量表示;第六,不适合大规模的宏观调查,具有偶然性和片面性。

2.教育观察研究的类型

根据教育教学实施的要素来讲,教育观察研究可以分为对教学主体的观察、对教学对象的观察、对课程和课堂的观察研究等。

(1)对教师主体的观察研究。教育教学的主体通常是教师。对教师主体的观察既包括教师对自己的观察,也包括对同事、同行的观察研究。即是包括自我观察和观察他人。

一是自我观察。通常表现为一边讲课一边观察。观察对象主要是教师自身及学生的反应。通常这种观察是通过对自身的表现效果来实现的,比如学生的神态、反应等,也包括教师对自身语言姿态的留意。

二是观察他人。通过听课、评课等方式,观察其他教师同行教材运用、讲解能力、提问技巧、教学沟通、多媒体运用、学生行为管理、教学准备、组织策略等的观察,当然也包括教师的课堂观察能力、学生的非学习性行为、教室内外的情境等的观察。

(2)对教学对象的观察研究。观察可以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是教育研究的基础,是检验教育科学理论、观点是否正确的重要途径。认真观察学生,才能真正以“学生为本”。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应经常到学生中去,适当参加学生举行的各种课外活动(如比赛、晚会、郊游)。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对教学对象,即学生的观察。它包括对学生的身心特征的观察;对学生知识能力及学习方式方法的观察;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观察;对不同班级、不同年龄班级学生的特点的观察等。在观察过程中,要避免带主观色彩去观察,要客观、公正、全面地看学生的表现。当然,除了观察以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班主任了解学生、运用问卷法了解学生、采用访谈法了解学生,甚至可以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将教学推向真正的发展。而且观察法运用范围也最为广泛——最适合青少年,可以在自然状态下得到青少年行为的真实表现,可以直接、客观地记录观察对象的行为,不受主观影响。这样得出的数据资料在教育教学中才更具有参照意义和作用。

(3)对课程和课堂的观察研究。观察课堂及教学需要观察教案及执行情况,观察教学演示、启发提问、师生互动等。重点在于观察教学过程中的特点和教学原则的运用,观察执教教师及学生的语言、姿态等,还要注意听取同学们听课的心理反应和感想。对课程和课堂的观察,既涉及对整个班级、群体的集体性观察,也涉及对个案反应及特征的关注。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在不断的反思和总结中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学相长。

(二)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行动研究

在教学研究中,除了观察反思外,要将这种经验认识、理性认识回到教学实践中予以指导和发展,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事实上,行动研究既是教学方法,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的含义

最早的行动研究往往被理解为“行动”和“研究”两者结合,是指实际工作者根据自身的需要,对自身工作进行研究。它适合于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是通过改变教育行为,进而通过一系列的行为和从中学习来改善教育的方法。它要求教师或教育者(有时也包括家长)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及其依赖的背景进行反思,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寻找课题并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教师或教育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改变社会的行为。运用在现实教育教学研究中,它通常表现为教师通过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将教育理念、方法等体现在其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以研究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它与传统的教育科学研究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是一边实施,一边观察分析结果,随时调整修改行为,一步步研究、一点点攻克、最终解决问题。它也更强调教师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自觉性、反思性,其研究结果具有普适性,可以应用于实际工作。需要注意的是,行动研究主要是适用于教育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的研究。如对已确诊的问题所施行的改革措施,像困难学生的教育措施、不良心理行为的矫正、环境因素的变革、教学方法的实施运用等。也正是基于对实际问题解决的这种适宜性,使行动研究方法得到很快的发展。而行动研究本身对教育教学活动也日益显示出其助推性功效。

2.教育行动研究的分类

行动研究作为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在教育教学研究中的类别也十分丰富,常见的分类有以下几种。

(1)按照行动研究参与者数量及直接受影响的学生范围分。按照行动研究参与者数量及直接受影响的学生范围,可以把行动研究分为教师单个体行动研究、协作性行动研究和学校范围内的联合行动研究。

单个体行动研究通常是教师个体为了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而进行的以个体为主体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解决方案的研究。主要对课堂气氛、课堂管理、教学策略或者教学材料、学生的认知或者社会性发展等问题进行实践及反思、改进。

协作性行动研究往往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构成团队,或者包括几名教师、管理人员、大学或者其他校外机构的人员。其目标主要是关注班级的变革,甚至是跨学校、跨学区的多个班,主要解决一些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共同问题。例如,某一年级的思想政治教师一起实验新的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方法对学生成就和态度的影响等。

学校范围内的联合行动研究是学校层面的改进。它是由专业研究人员、教师、政府部门、学校行政领导等组成的较为成熟的研究队伍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群体合作、协同攻关、共同研究的行动研究类型。它能充分发挥领导、教师、研究人员协同研究的作用,它关注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及学校的改革和重构。这种研究是基于全校教师有共同的关注点或者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在学校正式的组织和协调下,组织相关的学生、教师专家共同参与到资料收集、教学和行动方案的选择、措施效果的评估工作中。

需要注意的是,采用某种行动研究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类型的行动研究。个体和合作行动研究可能会很自然地作为学校范围联合行动研究的一部分。[4]单个教师的行动研究的特点是规模小,研究问题范围窄、力量单薄,很难从事深入的、细致的、说服力强的研究。协作性行动研究的特点是可以发挥多个教师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但可能在理论的指导方面较欠缺。学校范围内的联合行动研究则成本及协作组织能力要求较高。

(2)按研究的侧重点分。按研究的侧重点,教育行动研究可分为为解决教育者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问题而进行的研究和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的批判、反思研究。前者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改善教学实践活动;后者侧重于强调行动研究的批判功能,强调以理论的批判与观念的反思来引导行为改进,促进教育者个体主体自觉性的成长和发展。

(3)从参与者对自己行动所做的反思分。从参与者对自己行动所做的反思,教育行动研究可分为内隐式行动研究、行动中的反思以及对“行动的反思”三种。一是内隐式行动研究。强调教育者通过观察和反思自身日常行为来了解教育者内隐的知识及特征,甚至发现教育者自身内隐的价值观问题和文化成见等。二是行动中的反思。这种行动研究不以任何现存的理论和技巧解决问题,而是针对具体行为的独立情境进行反思研究。三是对行动的反思研究。这种行动研究是指教育者将自己抽离出行动情境,客观地对自身的行动进行整体性的反思研究。这种将自己的个体实践性知识外化及整体化的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参与者应付更加复杂的社会问题,而且可以帮助他们与其他人更好地进行沟通,从而使知识得以交流、分享和增长。

四、思想政治教师教研形式

结合教育教学工作,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常见的教研形式主要有教学反思、教研小论文、教研小课题等几种形式。

(一)教学反思

反思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首先提出,指对思想本身进行反复的思索,即指思想的自我运动,简单地说就是对过去经历的再认识,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克菲尔德在《批判反思型教师ABC》[5]中指出,没有反思的教学是“夭真的教学”。夭真的教学一相情愿地认为我们总能正确地理解自己在做什么,我们总能理解自己所具有的影响,夭真的教学中我们也总是设想自己的教学行动所具有的意义和重要性与学生们所领会到的完全一致。但实际上,在真实情境里,任何教学是无法预设和假定的。但由于长期以来,许多教师缺乏反思意识,使其对自己和学生都缺乏批判性立场,无法真正赢得教学成功的机会,更无法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真正的影响。美国著名学者舒尔曼指出:“教师知识结构=规则的知识+教学案例+实践智慧知识。”美国教育家波斯纳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朱永新教授曾说过:案例+反思=名师。由此可以看出:因反思而来的实践智慧知识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提醒教师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让教师静心专注教学研究,发现自身不足,保持更高的工作激情,真正领悟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境界和乐趣,在反思中借鉴他人完善自我,在总结经验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在教学研究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自己成为新时期的一名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

1.教学反思的含义

教学反思是教师将经验转化为实践智慧,进而改进教学实践的工具,是教师凭借自身努力成为更优秀、更成熟、更有思想的专业人员的工具。[6]它可以是个体反思也可以是集体反思。个体反思俗称总结,可以是课后思,也可以是周后思,每单元结束后的反思、甚或月后思、期中思等阶段性反思,也可以以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宏观反思。而集体反思,也称对话法,是指与同事一起观察自己和同事的教学实践,与他们就实践问题进行对话、讨论,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它注重教师间成功的分享、合作学习和共同提高,有助于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7]。教学反思能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探究教学问题,有助于教师成为研究者,有利于增强教师的道德感和成功感,提高专业素质和能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反思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探究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使教育过程更优化。(2)反思教育教学实践合理性,尤其是教育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促使教育行动规范化。(3)反思师生共同发展的路径,促进教师“学会教学”,促成学生“学会学习”,并尽可能使二者统一起来。这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教学反思,逐步培养教师自身的问题意识、学理意识和方法意识。(4)反思教育教学情境中各种方法与技能的有效性。

2.教学反思的主要阶段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的审视和分析,从教学活动的过程来看,教学反思在教学活动的前、中、后三个阶段均存在,它们是相关联的。同时,三个阶段的教学反思也可以独立地进行分析。

(1)教育教学活动前的反思。通常在课堂教学实施前进行,也是备课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以往的教学反思中,人们往往只关注或重视教学后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反思。事实上,教师在教学前的反思不仅可以对自己教学设计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更是关注学生,体现“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体现或再现的过程。而教育教学活动前反思主要包括教育教学条件分析和选择两个步骤。

第一步是教育教学条件分析。主要包括环境分析与对象分析。环境分析主要包括社会和学校背景以及教育教学条件。环境分析要注意三性,即层次性(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整体性(环境的不同层次和要素相互联系形成整体,调查时不可将之割裂开来,取其部分不计其余)和变化性(对特定时期内环境发展的大体趋势和可能出现的变化作出估计)。对象分析是对教育教学反思的内部条件进行分析,主要是对教学材料和内容、教师自身的特征和能力以及学生特征和需要的分析。

第二步是确定合适并可行的教育教学方案。即在环境分析及对象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等。在此基础上重点关注以下内容:教学整个起点设计是否合适;学生的需要和满足这些需要的目的、目标;以及达到这些目的、目标所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等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是否准确;教学内容的深度和范围对学生是否适度;哪些学生需要特别关注;哪些条件会影响课程的效果等。在确定和选择教育教学方案的过程中,应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合宜性原则。适合才是最好的,要结合环境、对象、教师等多重要素的整体特征,选择最适合的方案,这个方案未必是最好的那个;二是可行性原则,即教育教学方案的选择,必须是在教师能掌控、学生能接受的范围内,并且不会引起资源分配危机。

(2)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反思。此阶段反思通常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与教育教学过程同步进行。

在教育教学进行过程中,有许多不可预料的情况发生。教师要在和学生不断的互动作用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宜的调整。但要注意的是,绝不可因此让学生牵着鼻子走,失去教学的主动性。要做到这一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调动各种感官捕捉反馈信息,快速、灵活地作出调整和反应。但是这种调整不是大修大改,否则容易干扰教学活动的连续性,使课堂管理发生问题的可能性增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可运用录音和录像技术为以后的教学后反思提供信息。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参与状态、交流状态、达成状态,预设与生成的处理等。它要求教师要将反思和教育行动融为一体,而不是从情境中撤出来反思各种办法和行动后果,具有很强的同步性,对教师现场的把控能力的要求也比较高。

(3)教育教学活动后的反思。教育教学活动后的反思通常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进行,需要对所选教育教学目标的适用性以及根据这一目标选顶的教育教学策略作出判断并进行改善和改进。它主要围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等进行。教学内容方面要通过反思确定教学目标的适用性;教学过程方面要注意反思教学是怎样进行的,是否如我所希望的发生了什么?怎样用教和学的理论来解释我的课?怎样评价学生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上课时改变了计划的哪些内容?为什么?是否运用其他的教学方法会更成功?为什么?下次我可以尝试哪种方法?是否有些问题一直困扰我?怎样才能找到答案?根据这些问题,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判断自己是否成功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并对下一步教学进行重新计划。除了自我反思外,反馈也是很重要的一种反思途径。通过学生的反馈,教师可以接收到新的信息,以对自己的教学作出正确的评价,意识到教学中存在问题,对自己的教学活动与倡导的理论、行为结果与期望进行比较,明确问题根源,重新审视教学思想,寻求新策略,形成新感知,发现新问题,开始新循环。

总之,课前课中课后,静心沉思,及时反思得失成败,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课后写出“再教设计”或对教学方案进行修订,才能真正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换句话说,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教育意义的主动探求,推动提升着现代教师的教育责任感和理论思维能力,使教师对教育、学校乃至自身的存在与发展有更深入的理解。而这种不断反思所加深的理解就是教师工作创新、教师获得发展的首要条件。

3.培养教学反思能力的方式方法

教学反思能力培养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从外部环境出发的培养方法,即强调研究者或者培训者对反思过程的引导、控制,一般会人为安排、创设反思情境和活动;从教师出发的培养方法强调发挥师范生或者教师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把反思和日常教学活动融为一体,培训者在这里可能不会出现,即使出现也是作为建议者、倾听者、咨询者、合作者、激发者,而不是试图控制教学反思过程与情境。[8]新教师(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培养的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常见的是撰写反思日记和行动研究方法。

(1)课后小结。课后小结是指教师在每堂课后及时进行的反思性总结。课后小结可详可略,一般附于每节课的教案之后,主要内容是总结教学的成功、失误之处并在总结的基础上对类似课型或类似问题提出的新的教学设想,并将之逐步形成教学风格和策略。

(2)评课。评课是在某堂课后进行,选取班级中部分有代表性的学生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教学设计上课。课后由教师和学生进行讨论,由学生根据他们的学习体验,说明类似课程应以怎样的一种方式进行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实际。它能帮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思维过程,帮助教师汲取学生的智慧。

(3)撰写反思日记。一堂课或一夭的教学工作结束后,教师写下自己的感受,并与指导教师共同分析。

(4)行动研究。即教师对他们在课堂上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案例:“在文化生活中选择”教学反思之“找课题关键词,扩展学习宽度”[9]

【实录片段】今天我们讨论的课题是:“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师问:关键词是哪个词?

生答:我、我们。

师问:还有?

学生表情:短暂无声,出现困难。

教师引导:个人、企业(文化生产单位和文化经营部门)、国家。今天我们一起共同探讨三者的选择。

【观课评价】江北蒋老师: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如何教,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对文化生活方式如何选择,从个人、企业、国家三个层面进行思考分析,打开了学生的学习思路。

【改进思考】学生出现困难的第二问,应给予时间思考,教师只需提示思考线索,而不是结论。

该反思案例是对教学情境中某一问题进行的反思,老师们在集体观课后,针对课堂上发生的问题提出看法,并给出改进建议,这是典型的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的教学反思。

(二)教研小论文

教研论文的写作是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更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形式。

思想政治课教师撰写教研论文,就是对本学科教育理论、实践进行具有独创性的经验总结和理论论述的过程。[10]撰写教研论文有利于我们全面系统地总结思想政治教学的经验,提高我们的理论素质和教学教育能力,并通过这些教研论文,为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模式借鉴。

1.教研论文主要类型

思想政治课程教研论文大致可以分为研究论文、经验总结及研究报告等。

(1)研究论文。包括理论研究、叙事研究、评价与测试研究、比较研究、历史与文献研究、内容分析等相关的研究论文。

(2)经验总结。在教研论文中,那些对教学实践有意义的(结果的理论或实践价值),来自教学实践中具有典型性、普遍性和针对性问题的经验,或者是那些有体悟,并钻研出一定解决思路和办法的经验教训,都可以作为经验总结型的教研论文呈现出来。

(3)研究报告。研究报告,是基于调查和研究而形成的论文形式之一。它可以包括观察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个案研究等类型的研究报告。

2.教研论文的写作过程说明

教研论文有多种形式,但写作教研论文的过程,却是基本一致的。通常如下:确定选题—收集资料—拟订题目—列出写作提纲—撰写初稿—修改文章—定稿、投稿。

(1)如何确定选题。确定选题是整个论文及研究的基点,从某种意义上说选题的好坏决定了论文的价值。从总体上讲在确定选题的过程中主要需要把握两点:一是把握选题的原则;二是注意选题的来源。

首先,确定选题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我们应谨记:“由小到大,大小并重”这一选题原则,最好是小题大做。选择重要的小课题,捉住其本质和核心,多方面多层次地进行挖掘,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新观点,把一个重要的小问题彻底解决,论文就会有分量、有价值。二是处理好研究内容的新旧关系问题。一般来讲,就课题新旧程度而言,有全新型、半新型、较旧型课题之分,一般应选择半新型课题进行研究。选择已有一定研究成果的课题,一是寻找一个新颖的角度进行研究;二是加大其深度和广度。三是根据选题需要性的原则,在选题定势时,一般重点着眼于当前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兼顾今后或从长远来看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四是应该以研究热点问题为主;五是选择交叉领域课题容易出成果;六是选择理论与实践性结合的课题最有意义;七是结合自己的科研基础、个人兴趣和专业特长。

其次,可从以下几个渠道发现教研论文的选题:一是从问题入手,敏锐把握并充分利用对教学现场的灵感;二是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三是留心观察与思考,点滴积累与记录(读书笔记、文摘卡、教案、教学日志);四是捕捉研究空白,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研究成果;五是有意义的、来自教学实践,具有典型性、普遍性和针对性,并有可能解决的问题;等等。

案例1:从问题入手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提出改进建议、对策

围绕问题论问题

结合案例谈对策

案例2:捕捉研究空白

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中找到研究空白呢?

一般来讲,可以从以下角度努力: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分析他人的研究发现问题;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分析理论或实践的发展方向和态势;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分析理论或实践的发展方向和态势;比较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追踪发达国家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学科交叉领域发现问题。

步骤如下:发现问题→文献查阅及分析或实证调查发现研究空白或新问题→确定选题。

(2)资料收集。在选题确定后,还需要围绕课题进一步进行资料的查找、收集、整理,以确定具体的范围和内容。资料收集的方式多种多样,搜集的内容也不一而足。但正如我们前面说的那样,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尤其在此阶段,重要的是对资料进行全面的整合分析整理,将之以文字形式表述出来,加以利用。为有效地进行文献的查找,应该对课题提出一系列的疑问,然后分析这些疑问与课题的关系,以确定想要查询的信息或问题是某一数据、某一概念还是某一观念等。在查阅到相关资料后,还要对文献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处理信息,它包含整理和加工两项工作。像文献综述等,就是在这一工作过程中逐渐完成的。

(3)拟订题目。选题确定后,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还需要根据相关问题研究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和表达方式将选题确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开始具体的研究。通常来说,题目的拟订需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题目宜小不宜大,宽窄要适当。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将研究内容和主旨锁定;第二,题目要具有概括性,充分、准确地把握研究问题的主旨和脉络;第三,题目要恪守学术性。选题要有时代特色和学术前沿性,凡是难以提出自己见解的题目最好不要去选;第四,题目要突出新颖性。创新是论文的精华,要把自己有特色的地方、与以往研究不同的地方详尽地描述出来,否则创新就无法体现;第五,题目要体现简约性。题目的结构及字数要简洁明了,不能过于臃肿,不知所云;第六,好题目是改出来的。好的论文题目是在文章撰写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修正中得以完善的。

案例:研究论文题目的表达

研究论文题目的表达式可以是立论式的,也可以是非立论式的。

如立论式题目揭示了论文的中心论点,或者提出了对某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反映了作者的研究成果。读者从题目内容便知道作者的基本观点和见解。例如:思想政治学习的动机不可忽视、思想政治教学改革是必要的。

非立论式的论文题目包括:A.论题类、B.关系类、C.界定类、D.探讨类、E.评驳类、F.提问类。非立论式题目仅表明作者研究问题或论述的范围,没有表达作者的基本观点和见解,或作者的观点和见解难以用一个短句概括。

A.论题类:有论证的标志词“论”“谈”“议”“说”“关于”等。如:浅谈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模仿。

B.关系类:一般是论述事物之间或事理之间的关系。通常用并列连词“和”“与”“及”等。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与思想政治教学。

C.界定类。通过标题来界定论文内容的范围和研究对象,使读者了解论文的中心。以结构助词“的”为标志词。如: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的几个问题、中学思想政治教材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D.探讨类。表明作者对某个领域,某个课题进行探索,并与读者共同切磋商讨,常用“探讨”“浅见”“初探”“探析”等。

E.评驳类。一般以“评”“析”“辩”等为标志词,表示要给予评论、批评或反驳,形成以“破”为主的研究论文。

F.提问类。用提问的方式表明论文研究的问题与范围,以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兴趣。如:思想政治教师如何搞科研、如何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

论文标题拟订过程中也会出现需要加副标题的情况,通常在正标题过长、语意未尽、表达不充分等情况下,我们可以添加副标题。

(4)列出写作提纲。在拟订提纲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现有的资料,整合出合理的结构以展示相关内容。

案例:“90后青少年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一级目提纲

一、90后青少年的身心特征

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三、对策

对2~3级目的整理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关键是形式要真正展示和符合内容。

(5)撰写初稿。撰写初稿时一般从占有资料最多的部分入手,从自己最熟悉的部分入手,并将思维集中于表达的内容上,暂时不要过多拘泥于语言、语法、措辞等。撰写初稿过程中,要注意三种不同形式的教研论文,基本构成部分和写作要求分别如下。

表8.1 教研论文的基本构成部分

表8.2 教研论文各部分的写作要求

续表

(6)修改论文。好的论文都是修改出来的。三易其稿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必须的。修改论文的过程中,注意从结构、内容等多重角度综合审慎地思考,以使论文涉及的内容与承载内容的结构和形式能够相匹配。在此过程中,要对论文中提出的主要观点进行一再的确认或订正。可以说,订正观点,增删材料、完善结构、润色语言、调整语句都是在修改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当然,在修改过程中,也要学会借助外力,多听他人的意见,如教学同伴是最好的评判者。在论文修改直到完稿的过程中,要注意不妨将每一次的改稿“冷处理”一段时间,多给自己一些思考的空间。

(7)定稿、投稿。论文定稿形成后,就涉及发表的问题。教学研究是一种科学研究,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增进知识,而这需要通过平台交流和展现,这就到了我们常说的投稿阶段。任何一篇文章的发表,都需要有针对性地投稿。这就要求我们在投稿前,阅读欲投稿期刊近年来发表的文章,了解投稿期刊对来稿的要求,再次审阅文章是否适合发表在该期刊上。稿件发出后要注意及时关注稿件的处理情况,一般一定周期后稿件将被采用或弃用。需要注意的是,被退稿的论文并不是不好的论文,也不能说明自己的研究是无用功。只能说它不适合相关刊物,或者某些方面存在着不足。作者可结合相关杂志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正和完善。

(三)教研小课题

针对思想政治(品德)课教育教学各要素存在的问题,借助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展开的专题研究,通常称为教研小课题。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教研课题有很多方面,比如,关于新时期的时代特点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研究,关于现阶段中学生特点及其主要对策的研究,关于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和教材建设及其使用的研究,关于思想政治课教学手段及其现代化的研究,关于思想政治课情感教学的研究,关于思想政治课考试及成绩评定的研究,关于思想政治课与社会、家庭影响关系的研究等。

1.教研小课题的主要类型

教研小课题:根据研究内容不同,可以分为教学对象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的方法研究等;根据课题主管单位不同,可以区分为不同级别的课题研究。当然,总体上一般可分为以下三个类别:

一是探索性研究。一般是在调研专题的内容与性质不太明确时,为了探索前人从未研究过的内容而进行的研究。比如研究新领域、提出新概念、新原理等。这种研究,主要是为了发现问题,从而得到关于调研项目的某些假定或新设想,以供进一步调查研究。这类研究难度比较大,持续时间也比较长。通常来说,一般要经过三个过程:首先,收集资料,提出问题并进行研究假设;其次,在问题及假设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最后,提出新的观点或新的理念。从思想政治课来说,其教育教学相关的系统理论要素如下:(1)形成本学科的一些科学的概念;(2)利用这些科学概念表述有关原理、原则等;(3)对这些原理原则进行论证;(4)利用这些原则对某些教学现象作出评价、说明。

二是描述性研究。这种研究通常是利用已有的资料,按不同地区、时间或人群特征等分组,把相关事情及现象的情况真实地描绘、叙述出来。作为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教学课题研究中的一类,它是思想政治这一科学发展的基础。

三是解释性研究。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及关联性分析等研究,被称为解释性研究。

四是发展性研究。即对前人研究的成果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对某些问题发表不同于以往的看法的研究。如对思想政治课中的许多观点提出新的看法,形成新的突破。

2.思想政治教师教研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

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课题研究的步骤如下: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11]

(1)准备阶段。这个阶段是教学科研不可缺少的重要阶段,准备工作做得是否充分,对科研的成效产生直接影响。准备阶段主要完成确定课题、制订研究方案和计划的过程。

第一,确定课题。课题选择决定整个科研的取向,也是决定科研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课题选择的好坏,关系到研究是否有价值,是否能出新意,是否会成功。确定课题,首先是确定选题;其次是对课题的价值性进行论证;三是要注意可行性,要根据客观现实和研究者的主观能力对课题研究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在确定选题的过程中,方法很多,常有的有以下几种:一是质疑法。就是指通过怀疑,在已有的结论和基本理论中发现新问题的方法。已有的一些结论、习惯、常规和行为只存在相对的正确性,他们必定还有不完善的方面,或者还会在新的实践中提出新的问题。这些新问题有的明显可以看出,而不少问题要通过怀疑才能发现。怀疑是对事物和理论重新进行审定,从中发现新问题。思想政治课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水平,目前处于较低的状态,许多问题都值得怀疑,值得研究。但是,怀疑不是随心所欲的乱猜疑,怀疑要有根据。与事实、经验相背离的东西可以怀疑,经不起逻辑推敲的东西可以怀疑。总之,只有事实确凿,逻辑合理,怀疑才能对原有理论构成“威胁”。二是变换思考角度法。这种方法就是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对原有的结论和理论进行新的认识,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另辟蹊径,提出新的认识方法和认识结论。这种方法,发现问题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比如,以往研究教学法问题,较多的是研究教师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后来变换角度思考,发现学生学的方法和规律也非常重要,这样对学生的学法研究也会逐渐多起来。三是类比法。就是将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研究对象相类比,找出彼此的相同、相似之处,然后借用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迁移到本学科中来,找出本学科的研究课题。比如,运用系统论来分析思想政治课系统结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形成与发展的关联性基础问题等。四是探究法。就是指从一般的现象性认识到本质认识。这需要我们以问题为基础,深入实地研究和考察,从中发现背后的规律和本质。

在选题初步确定后,还需要通过初步查阅资料,确认选题的价值。这里主要是两项工作,一是避免重复研究,二是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找出新的研究点和切入点。资料收集既要收集理论素材,也要收集事实素材。理论素材是指与自己的研究有关或可做正反面理论根据的理论观点、理论原则及各种其他材料。这些理论素材是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可以作为确定研究课题的证据,包括哪些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哪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补充和修正,从而找准自己研究的突破点。这项工作做好了,可以避免重复劳动。二是收集有关事实素材。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必须要有事实材料。事实材料是指建立论点、证明论题的有关典型事例、数据等客观素材。事实素材包括历史材料和现实材料。历史材料来自书籍、文件和报刊。这些素材中的有关资料和典型事例对于我们选题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甄别都有一定的作用。当然,要想使课题价值性得到确认,就要注意素材搜集的原则:第一,材料收集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第二,事例和数据要都是真实的;第三,要对资料进行选择和分析。把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分类排队,在此基础上,筛选出要用的东西。

第二,设计研究方案与制订工作计划。当然,无论多好的选题,都要能够操作执行。这就要求我们作好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教学科研研究计划,是关于课题研究全过程的总体设想,是全部研究工作的框架安排,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一是课题概述,包括课题名称、研究范围、研究界定;二是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的说明;三是课题研究的文献综述(或称为国内外研究现状);四是课题研究内容的说明;五是研究方法的说明;五是研究对象的说明;六是研究程序的说明,说明研究的步骤、研究的时间安排及各阶段的任务、要求、检测指标等;七是课题研究的创意、突破点和特色;八是研究成果的说明,主要说明成果采取的形式,成果的去向等;九是研究人员的说明,包括全体研究人员名单、课题组负责人及各成员的分工,各成员的条件;十是经费预算,说明所需经费的总金额、主要用途、分期使用数额等。

(2)实施阶段。准备阶段主要是基础工作,主体工程要在实施阶段完成。这一阶段主要根据研究计划中设定的研究方法和步骤对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计划进行适当性调整,完成预期目标和任务。

(3)总结阶段。对课题整体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形成成果。同时思考其可能存在的继续研究的可能性。

第二节 教研技能训练

一、思想政治教师教研技能训练的基本原则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思想政治教师教研技能训练要想达成既成的目标,必须要依据一定的原则。具体说来,在思想政治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技能训练的过程中需遵循以下原则。

(一)明确“教师是研究者”

“教师即研究者”观点的核心思想一般可概括为:改进教育实践,关键要靠真正进行教育活动的教师发现自己实践中的问题,思考解决办法来实现,教育改革的真正关键在于使教师得到发展,扩大他们的专业自主性。明确“教师是研究者”才能真正提升教育教学研究技能。

首先,教育系统本身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教育教学不可能被简化为简单的技术控制过程,因此教师应该是学者、研究者,而不是匠人。他们一方面具有课堂教学所必需的知识以及技能、技巧,另一方面还应具有对教育目的、教育行为的社会与个人后果、教育的伦理背景以及对教育方法、课程原理基础等更宽广的教育问题的探究、处理能力。否则,教师就很容易受技术型教师观的影响,成为技术型教育教师。这类教师视野被狭隘地限定于科目内容及传授方式上,因而既不能透彻地了解这些科目内容背后的目的,也不能深入了解其教学活动在学生身上产生的实际效果[12]

其次,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是教师专业素养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是其中之义。教学和研究,如同鸟之双翼,缺一不可。教学研究本身为教学积累素材,提供好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它使教师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和反思能力,使生活本身可以成为教学的素材。它使教师长期在教学中的积累可以得到提炼和升华。从教师自身成长和教学质量提高两方面来讲,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是教师专业素养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最后,现代社会已不满足于教师仅是传统上的文化的继承者、给予者,当代教师更应该是知识的创造者。这就要求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上的各种问题,对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观察、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理论及行动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真正实现“教师即研究者”的定位。

(二)加强自身的理论素养

理论素养是一名思想政治教育者必备的基本素质,是工作能力的奠基石和顶梁柱。教师的基本理论素养直接决定了他的教育气质,教师的知识渊博程度直接影响着他的教学品位。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不断用新的理念、新的文化充实自己,博采众长,做一名有内涵、理论素养底蕴深厚的老师。教师在完成具体任务和解决具体问题时,表面上看起来直接运用的是一些技巧或技能,但背后真正起核心和基础作用的是教师自身的基本理论素养。强调教师的理论素养,实质是强调理性思考的能力,特别是规律性思考,避免就事论事,避免从表象入手,避免凭感觉、经验办事。教学水平或科研水平说到底,实质上是一个理论水平和思想水平的问题。如果教师缺乏必要的理论素养,面对教学内容,难免既发现不了问题,也分析不了问题,更拿不出对策。事实上,教师的理论素养将影响这个人的人生视野,并最终影响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尤其是作为思想政治教师,其理论素养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即是思想政治素质。只有加强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才能使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高度的政治纪律性、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加强理论素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理论学习,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和感性敏感力

加强理论素养,表现在具体的现实层面,首先就是要精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能够运用它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现实问题,加强政治上的敏锐性和鉴别力;其次,也是非常重要的是,要拓宽视野,多阅读其他相关学科和非相关学科的书籍、文献,加强自身的问题敏感性。而对于相关问题的敏感性和鉴别力事实上建立在理性思维和感性感悟力的双重提升上:(1)提高理性思维能力。现代教师研究能力的增强,依赖于其理性思维能力的提升。理性是辨明、认识、阐述和评论真理能力的总称,是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和过程,它与感觉、知觉、感情和欲望相对。理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它能促成动因或激发动机。其最高品行是不满足于现象的偶然排列,而要透过现象把握深藏于现象背后的规律。实践的困惑和迷茫反映出对理论理解的浅陋和偏离,只有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才能探寻到根源,使主体的合理性水平得到提升和拓展。如此,方能使教师能真正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在工作及生活中真正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客观规律性,避免满足于表面工作而不能深入一层,避免使自己成为一个缺乏创见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教育者。(2)感性秩序的重建。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理性及理性思维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它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人们逐渐对很多鲜活的社会事实丧失最起码的敏感性和思维力。增强理论素养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要重建思维的感性力量。

2.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高境界

理论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个持之以恒,持续一生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不能将学习当成阶段性的任务,更不能将理论当作工具来学习。我们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坚持活到老,学到老。要知道理论掌握得越多,思想境界自然就会越高,胸襟也会越宽广。五是要树立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观念。坚持以学习上的进步促进工作上的前进,不断培养分析新矛盾、解决新问题、研究新情况、摸索新经验的学习精神,切实让理论学习成果进入思想、进入决策、进入实践。

3.加强系统的理论学习

要真正增强理论素养,系统的理论学习是必需的。任何新观念的内化一般都要经历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和个性化等五个由浅入深、由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只有以主体身份投入到系统的理论学习中,作为教师,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行为和能力才会有本质性的提高,从而成长为专家型教师。这种系统的学习,一是将知识作为系统性的科学知识来学习;二是学习的方式也必须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换句话说,教师的理论学习,不单是一个理论学习的过程,还应当包括通过实践学习,吸收他人归纳出来的已经获得确证的知识,拥有“实践的智慧”。而要获得这种实践的智慧,就必须在理论指导的基础上提高教师的自知与自我意识,使学习真正系统化。深刻的自知之感,能保护个体不致坠入错误表述、偏见和虚假意图的深渊,“意味着独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它把个体对自身发展的影响到自觉的水平”。[13]它可以使教师在自我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下成为具有深厚理论素养的教师。

(三)将新课程理念转化到教育教学实践及研究中

加强教师教育教学研究,除了要本着研究者的姿态,加强自身的理论素养外,还要结合新时期学生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将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转化到教育教学研究中来。

一是注意研究新课程理念本身,并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析研究,找出其转化为教育教学过程的方式、方法。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社会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基于此,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它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以下教学技能:如导入技能、语言技能、板书技能、教态变化技能、演示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反馈强化技能、结束技能、教学组织技能等,最终将新课程理念融入其中,并尝试研究将理念转化为技能及过程的方式、方法。

二是结合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寻找新课程理念存在的发展性空间。新课程倡导“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倡导:(1)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2)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3)应该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4)使学生获得对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5)应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方式,等等。应该说,这些理念都是人本教学理念的体现。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是会遇到一些现实性的困境与难题。如何结合教学情况,在教学行动及反思中寻找新的突破和发展,也是将新课程理念转化到教学研究中的体现之一。

(四)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观察并反思

观察的作用在于,它通过对他人示范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而形成一些新的认识。它包括观察与反思,在此基础上,人们不必直接做出行为,不必亲身体验强化,就可提高科研教学的效率。思想政治课教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他们的研究与思考都与他们自己的教学有关,可以在教育和生活中获得第一手的鲜活资料,这些都可以作为形成和检验更为基础的教育理论所需要的材料。它是我们理性认识和理性分析能力提升的感性和经验基础。一般来讲,教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本着新课程理念观察学习,应注意八个“关注点”:(1)关注学生的潜能;(2)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3)关注弱势群体;(4)关注评价中的“无法量化”或“不确定”的内容,尤其要关注德育中的道德评价和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5)关注“违规事件”;(6)关注对学生的“无意伤害”;(7)关注教师自身的行为效应;(8)关注学生生活中的反评价因素;等等。在观察的基础上,教师要正确使用个体内化方法。个体内化的基础是观察学习,而要真正做到个体内化,必须注重反思,如此才能真正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师及学生的主观认同和行为体系。

(五)贯彻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将理性认知转化为教育行动

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研究,要贯彻理论结合实践、教学与研究统一的原则。在教育教学研究中,我们除了做生活的有心人,观察教育对象及相关现象和事实外,必须结合理论研究,将理论转化为我们自身的教育思维、情感及行为,注重教学与研究的相辅相成,如此才能真正推进教育教学研究的长足发展。事实上,以理论为基础的实践是教师研究发展的基础和生命。但研究中所含创新之义是在实践的超越中获得的。当然,这里所说的实践,更大程度上是指的教育实践。真正善于研究的人,是对活生生的人和实践感兴趣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为使人类与社会变得更美好的教育研究事业贡献自己智慧、力量与生命的同时,使自己也变得更加美好。

二、思想政治教师教研技能训练的内容和方式

新教师(或师范生)教研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主要通过教学反思、教研论文和教研调查报告(或教研小课题)来进行。其中,重在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整个教研技能的基础,甚至是核心。

(一)训练的内容和要求

教学科研是求新、求真的过程,更是一项既费脑又费时的艰苦工作,任何一个教学科研成果的产生,都来之不易,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和一整套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训练和深化。一般来讲,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研究技能的训练可以循序渐进,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深入。

1.教学反思

针对微格教学环节教学、主题教学、一课时教学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包括对教学进程、难易程度、学生接受情况、师生互动情况、突发事件的解决、教学思路的设计、教学目标的达成等内容的反思,并撰写教学反思记录。教学反思必须做到“有感而发,有感而记”。可以是反思日记,也可以是周记等多种表现形式。

(1)教学反思写作的具体要求。撰写教学反思要注意相关的原则和要求,才能事半功倍。一是问题性原则:从自己感受到的问题或困惑出发来写;二是具体性原则:从实践的真实发展过程来写;三是评价性原则:不仅记录事件的发生与发展,更重要的是分析其发生的原因,探讨解决的对策。遵循此原则,在写反思日记之前,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要素,应综合思考如下问题:①根据学生和教材的特点,我们教学目标是什么?今夭的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为什么?②今夭的教学对学生都有哪些帮助,举例说明。③今夭的教学内容是否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为什么?④今夭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进行了哪些教学活动?其优点、缺点各是什么?⑤今夭是否设置了特殊的教学情境?其目的是否达到?为什么?⑥今夭的课程教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为什么?⑦我在今夭的教学中采用了哪些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自己觉得这些方法好吗?⑧今夭的教学对我将来的教学有何帮助与启示?

(2)反思日记的基本内容。一是日记的日期与事件发生的时间;二是对一夭(一段时间)中所发生事件的概括性记录;三是对令人兴奋、疑惑的或已经证实的一两个事件进行深入、详细的记录与分析,分析的维度如下:①对事件的所有可能的解释;②事件的意义;③已经学会的内容;④提出的问题;⑤自己对事件的看法;⑥在此事件中,我的责任是什么……

(3)教学反思格式。在开始学习教学反思时,我们可以参照以下格式。

授课题目________授课时间________日记记录时间________

1.教学成功之处

(教学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达到了?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精彩回答、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的精彩处理等)

……

2.教学的遗憾之处

(描述事实,并对其进行分析)

……

3.自己最深的感受、最想说的一句话

……

但是,这种格式化的方式也会束缚我们的思维。随着我们对反思日记的深入理解,并且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后,我们可以尝试多种不同的反思日记形式。

2.教研小论文

学习优秀教研论文,对文章的研究对象、切入点、研究方法等进行分析,解决师范生教研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选题难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以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或教学方法为研究对象,撰写2000字左右的教研小论文。

撰写教学论文的若干要求如下:一是要选题得当。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二是着力构思总体框架,结构合理,逻辑严密。也就是将选题落实为具体的逻辑框架。其实质就是在研究目标的指引下,在正确的理论原则的指导下,在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和理论思考,使科学事实上升为科学理论。具体说来,构思框架既要回答“是什么”,又要回答“为什么”,最后提出一些新的科学理论,这个过程就是提出科学概念、作出科学判断,进而构建理论体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就解决了“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形成科学理论是教学科研实施阶段的高级任务,是一项艰巨的脑力劳动,关键在于要开拓思路。构思总体框架,大体上分三步走:第一步是确定论点体系;第二步是确立论证体系;第三步是拟好写作提纲。三是注重写作过程中,观点突出,一目了然;四是语言规范。七是引文精当,有引必注。

3.教研调查报告(小课题)

通过学习优秀教研调查报告,对教研调查的对象、切入点、调查方法等进行分析,学习报告写作的基本要求,解决师范生教研调查报告写作中存在的选题难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以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或教学方法为研究对象,拟订教研调查小课题申报材料及课题报告。

(二)训练的方式和步骤

1.训练方式

以个人为主,在个人—小组—个人的交流修改过程中,开展教研技能不同内容的训练,以提高教学研究技能。

2.训练步骤

以反思日记为基础,在小组课题的基础上,完成研究报告和教研论文。

可以自行分组,也可以由教师分组。完成从选题到完成某项研究的过程。如“新课程理念的贯彻与执行”,这一问题如何转化为课题、选题,并形成反思日记、教研论文、课题报告等。

【注释】

[1]申继亮.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6.

[2]陈如平.因小而精彩[N].中国教育报,2009-04-06(3).

[3]彭隆辉,等.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改革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132.

[4]申继亮.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12.

[5]Stephen D.Brookfield.批判反思型教师ABC[M].张伟,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

[6]申继亮.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3.

[7]雷毅颖.教师教学反思的类型和方法[EB/OL].http://www.xqqedu.com/Art_Show.asp?ArtId=5474.

[8]申继亮.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4.

[9]陈吉虹.“在文化生活中选择”教学反思[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2(2):38.

[10]彭隆辉,孙继儒.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改革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29.

[11]彭隆辉,等.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改革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134.

[12]申继亮.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7.

[13]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17-218,2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