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课程中教师教学口语训练

新课程中教师教学口语训练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口语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专门职业用语。教学口语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符合教学需要、适应教学对象、遵循语言规律、具有审美价值、带有教师个人创造风格的语言。按照教学口语的个性特征,熟练掌握运用教师口语的技能,是每位合格教师必备的基本功。10月3日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庆祝晚会,民族文工团演出了歌舞节目欢庆胜利。化学教师让学生先发现疑问,就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和动力,积极思考,认真学习。

第二节 新课程中教师教学口语训练

一、教学口语

教学口语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专门职业用语。教学口语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符合教学需要、适应教学对象、遵循语言规律、具有审美价值、带有教师个人创造风格的语言。按照教学口语的个性特征,熟练掌握运用教师口语的技能,是每位合格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一)教学环节用语训练

课堂教学中,主要教学环节用语有:导入语、提问语、阐释语和小结语等。

1.导入语

导入语又叫导语。它是教师在讲新课内容之前,精心设计的与本讲内容有逻辑联系的教学语言。导入语随着设计者的目标不同,其作用也多种多样。有的借复习以往的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有的是为了融洽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有的为引起学生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有的起承上启下、架桥过渡作用;有的为使学生开启思维,诱发思考,调动情绪等等。

导入语的内容丰富多彩。有灿如星河的古典诗词,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令人启发的谜语,富于幽默的故事,直观可人的实物标本,趣味横生的新闻.以及维妙维肖的摹拟等。

导入语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开宗明义导入

这种导入语,开门见山,和盘托出,清楚明了,易于接受。可以抓住教材的标题,从释题入手导入新课,也可以直接从某个定理、概念的解说入手导入新课。

〔示例〕

语文课《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导入语:

“浣溪沙”是词牌名称,相传因越女西施在溪边浣纱得名。“浣”,洗的意思,“沙”通“纱”,古音通假。“和柳亚子先生”是词的题目。柳亚子先生是爱国民主人士,近代著名诗人。我们知道,1949年10月1日,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1950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国庆节:举国上下,万众欢腾。各族人民的代表汇集首都北京,参加盛大的庆祝活动。10月3日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庆祝晚会,民族文工团演出了歌舞节目欢庆胜利。毛主席观看了演出,请柳亚子先生写诗纪念。他当场填了一首《浣溪沙》,描绘节日夜晚欢腾景象。毛主席看后,依原韵填了这首词相答。这首词展现了中国100多年的历史画卷,博大精深,情真意浓,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仔细品味。

〔提示〕

这一例导入语是从讲解课文题目入手,而后引出课文的内容

(2)复习旧知识导入

这种方法是通过复习旧知识或上节课学过的内容而导入新课学习。

〔示例〕

一位语文教师讲《〈呐喊〉自序》导入语:

学习新课前,先让学生讨论回顾中学时代学过的鲁迅小说,并依照发表时间顺序排列出来。老师讲:“大家已经把过去所学过的鲁迅的小说列出来了,是这样的:《孔乙己》、《药》、《一件小事》、《故乡》、《阿Q正传》、《社戏》。这些小说都选自《呐喊小说集》。大家初步了解了鲁迅先生的创作思想和社会观,今天我们学习《〈呐喊〉自序》这篇文章,来进一步了解他的社会观、文艺观及思想根底。”

〔提示〕

这种导入新课的方式,能引起学生联想,唤起记忆,既巩固了旧知,又点燃了新知的火花。可谓“温故而知新”。所以,教师普遍喜欢使用。

(3)讲故事导入

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示例〕

一位数学教师在讲立体几何的“反证法”时的导入语:

从前,有三个古希腊哲学家,由于争论问题和天气炎热而感到疲倦了,就躺在花园里一颗大树下休息,结果睡着了。这时,走来一个爱开玩笑的人,用炭涂黑了他们三个的前额。三个人醒来后,彼此看了看,都笑起来,全都以为是其他两个人在互相取笑。其中有一个人突然不笑了,因为他发觉自己的前额也给涂黑了。他是怎样觉察到的呢?你能想出来吗?原来,他发现自己以为前额没被涂黑是错误的,便推论出涂黑了是对的。像这样,为了说明某一结论是正确的,不正面直接说明而是通过说明它的反面正确的方法,就叫“反证法”。

(4)提出质疑导入

这类导入语,有的是为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有的为培养学生严谨、周密的思维习惯。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示例〕

生物课“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节的导入语: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还记得前面学习过的新陈代谢吧?如果这些代谢物在人体内存积多了又会怎样呢? (回答:会危害生命。)对!那么,该怎么办呢?怎样才能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保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新的知识——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提示〕

示例导语中的提问主要是引发学生回忆已知知识,再引出未知内容进行学习。

(5)引用佳句名言导入

根据教学内容,引用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设计导入语,为学生喜闻乐见,能激起学习兴趣。

〔示例〕

一位数学老师讲数列时,引用了伟大的生物学家巴甫洛夫的名言:“不学会观察,你们永远当不了科学家。”老师接着说,“同学们,你们能通过观察,发现下列数的规律吗?”板书:

1,1,2,3,5,8,13,21,() ,55,89,144,() ……

〔提示〕

这句名言和所讲的内容密切相关,能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使学生受到教育和启迪。

(6)设置悬念导入

结合课文内容中的重点或难点,设计一种教学情景,造成悬念,引发学生思维,进而导入新课。

〔示例〕

一位化学教师讲“钠”一节时,先进行一个演示“水点火”的实验:在坩锅中放入一小块金属钠,迅速倒入2—3毫升乙醚,然后滴入3—4滴水,坩埚里便出现火焰。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都感到惊奇,想探其原因。教师接着说:“水不能燃烧,只可灭火,而在这个实验中却是水到火生。你们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下边我们来学习新的一课。”

〔提示〕

教学中设悬念就是设疑。疑是探索知识的起点,又是探索奥秘的动力。化学教师让学生先发现疑问,就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和动力,积极思考,认真学习。

以上举例是导入语的几种常见类型。不管怎样设计的导入语,都应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智慧的灵光,都要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训练〕

1.自选文科、理科、技能科中的一节内容,按照“开宗明义导入”或“讲故事导入”或“旧知识导入”等类型,设计一段导入语,当众试讲

2.下面是中学语文课《周总理,你在哪里》的三种导语。试分析三种导语的不同特点。

①同学们,你们知道吧?我国男高音歌唱家李光羲在法国曾唱了一首歌,轰动了整个巴黎,博得了崇高的荣誉。为什么呢?因为他不仅唱出了我国人民的心声,而且唱出了世界人民的心声。今天我们要讲的课,就是这首歌的歌词。

②同学们,今天是元月七日,明天是周总理逝世纪念日。让我们学习诗人柯岩同志的感人诗篇《周总理,你在哪里》,以此来纪念我们敬爱的好总理,寄托我们的哀思,表达我们对他老人家的无限崇敬和爱戴。

③同学们,我们学过一篇记叙文《一件珍贵的衬衫》,谁还记得这篇文章是写什么的?对,歌颂了周总理的崇高品质。1976年元月8日周总理不幸与世长辞了,在他逝世一周年之际诗人柯岩写了《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以此纪念。现在我们来学习这首诗。

2.提问语

提问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很强的针对性和启发性。

提问语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填空提问

〔示例〕

一化学教师讲“氢气的性质”:

师:在空气中点燃氢气会发生什么反应?

生:化学反应

师:这种反应属于哪种化学反应?

生:氧化反应。

师:氢气和氧化铜的反应是什么化学反应?

生:是还原反应。

〔提示〕

这种提问语,多是根据课文中一些需要记忆的知识提出来的。把问话组织成像笔试中的填空那样,然后依次发问,可以训练学生边看边记、边概括的能力。

(2)选择提问

讲授容易混淆的知识,多可采用选择提问或比较提问。

〔示例〕

化学教师讲“酸的性质”时提问:“产生这个反应的气体可能是什么?是氢气呢,还是氧气或其他什么气体?”

〔示例〕

语文教师在讲《师说》一课时提问:“‘惑’,一作疑惑、疑难解;一作迷惑,糊涂解。本文作什么解?”

〔提示〕

选择提问缩小了问的范围,使答话不致偏离中心,而且使要辨析的难点更加明了、集中。运用此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辨析能力。

(3)激疑提问

“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激疑提问法的特点是浅处深问,无疑处发问,可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示例〕

语文教师讲《西门豹治邺》一课时,连设三“疑”,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教师问:“西门豹是何时人?怎样的人?”接着又问:“邺在何地?当时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地位如何?”随后进一步“激疑”,再问:“西门豹既非开国王侯;又非盛朝元老,为什么他的名字能够进入史书,载入列传,留存至今?”学生全陷入沉思,而后展开热烈讨论。

〔示例〕

一位语文教师讲《孔乙己》时,故意设疑问:“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谁?”有的学生被问愣了,想了想说:“不知道姓和名字,绰号叫孔乙己。”这一愣,说明他在动脑筋思考。

(4)递进提问

把几个连贯性的问题由易到难依次提出,层层递进,逐步深化,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

〔示例〕

语文教师在讲《驿路梨花》一课时,设计了几个层层深入的问题。先问:“在那座没有主人的小茅屋里,柴、米、水、盐一应俱全,究竟是谁为不相识的来客安排的呢?”再问:“是那位推门进来的瑶族老人吧?”再问:“也许是梨花林里的哈尼族小姑娘吧?”再问:“那一定是哈尼族小姑娘的姐姐梨花吧?”这几个问题层层推进,最后把结果揭示出来。既导出了主题,又显示了结构,又富有吸引力。

总之,课堂提问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把握好提问时机。在学生对某问题想弄清还没弄清时,在学生想说却没有说出来时提问,能较好启动学生思维,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②提问语的难易要适度。提问要能引起全班大多数学生的关注。不能只激发少数人,而使大多数学生无动于衷。

③提问语不能滥用。教师要课前精心做好提问语的设计。要能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高水平来。

3.阐释语

阐释语,也称讲授语。要将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要将学生不明白的问题解释清楚,阐释语的水平起决定作用。

阐释语讲求准确、简明、流畅、生动,并带有启发性、灵活性、趣味性。

阐释语的设计举例:

(1)画龙点睛式阐释

这是指教师找出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关键语段,或抓住重点、难点,要言不烦地进行精要阐发。这种阐释用语不多,却能说明问题,讲清道理。

〔示例〕

教师讲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解释“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引述了洪迈《容斋续笔》中的一段话:“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又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这阐释使学生悟出了“一字贴切,则全篇生色”的道理。

(2)比较式阐释

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知识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所学知识更全面、更系统。

〔示例①〕

讲《柳敬亭传》的写作知识时,教师把学生学过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张衡传》、《信陵君窃符救赵》等传纪文学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讲解:分开来看,这些文章各自独立,内容不同,风格不同,语言特点也不同,这是它们相互间的“异处”。但合起来看,它们都是传记体文章,写法基本一致:都是开篇概括地介绍人物姓名、身分、地位等情况,主体部分写人物的主要事迹以及人物的性格品质,总的线索是以时间为顺序安排材料的。这是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同学们,现在我们归纳出传纪体文章的基本写法如下……

〔示例②〕

一位历史教师讲授《日本明治维新》一节时,首先让同学们思考前边所学的《大化改革》的知识,并从改革的背景、目的、性质、内容及作用等方面和《明治维新》进行比较,得出相同点是:①两次改革都是天皇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②都是效仿外国先进制度。前者效仿中国隋唐的封建制度,后者效仿西方资本主义制度。③其标志和作用都是使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都使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接着教师又讲述了两次社会改革的不同点。通过如此比较,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相距200余年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强了学生历史知识的整体现。

〔提示〕

比较式阐释有两种:一种是把相异的东西放在一起比较,“异中求同”,如示例①;另一种是把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比较,“同中求异”,如示例②。

(3)归纳式阐释

讲完一段内容后,给学生一个简明扼要的概括总结。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

〔示例〕

生物教师讲《细胞的分裂》一节时,先设计了几个问题,然后作出归纳。

设计的问题:①细胞如何实现数量的增殖?这对生物的生活及种族的延续有什么意义?②细胞的数量增殖,如何保证新产生的细胞和原有细胞性质上的一致?

经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①细胞是以分裂方式增殖;②细胞的分裂是生物生长组织更新修补的基础,通过分裂产生生殖细胞,是种族延续的基础。

(4)形象式阐释

对一些抽象的定理、概念等,运用形象化的手段解释说明,可以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

〔示例〕

在讲授“异面直线”定义时,教师说:“大家想一想,铁桥上是从南往北奔驰列车,河面上是由东向西航行的轮船。请问列车和轮船所走的路线是异面直线不是?如果不是,后果将会是怎么样呢?”同学们在笑声中学到了新的知识。

4.小结语

小结语是教师讲完一课内容结束时的教学语言。

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导入语、匠心独运的提问语、生动透辟的阐释语,而且还要有给人印象深刻的小结语。有经验的教师,能随下课铃声给学生留下回味无穷、印象深刻的小结语,这就是一种教学艺术。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小结语。

(1)总括式小结语

对课堂讲授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由博返约,提纲挈领,以加深学生印象和记忆。

〔示例〕

特级教师于漪讲《茶花赋》时的结束语:“祖国如此伟大,人民精神如此优美,一朵茶花能容得下吗?能。为什么能?这是由于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进行巧妙的艺术构思,不断开阔读者的视野,由情入手,而景、而人、而理,水乳交融,意境不断深入。从茶花的美姿和饱蕴春色,我们看到祖国的青春健美,欣欣向荣;从茶花的栽培者身上,我们感到创业的艰难,任重而道远;从茶花的含露乍开,形似新生一代鲜红的脸,我们对未来充满无限希望。这三幅构图又各具一格,十分传神,使人深思,引人遐想。”

这一小结语对《茶花赋》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特点和巧妙的构思,作了精辟的概括,点出了全篇的主旨。

(2)悬念式小结语

当上下两节课内容有密切联系时,小结语设置一个悬念,可以激起学生莫大的兴趣,迫切要求学习。

〔示例〕

一位数学教师讲“一元二次方程”的小结语:

“解一元二次方程,除了刚才讲的因式分解法和配方法,还有一种‘万能法’。用这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就像用钥匙开锁,又灵又准。要知这方法有多奇妙,且听下节讲解。”

(3)练习式小结语

教师把小结语要涉及的内容,变成练习形式,让学生回答。这种小结方式体现了教师的指导性和学生的实践性。

〔示例〕

一位语文教师讲《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小结语:

师:下面我们做一个填空练习,看看你们这两节课学习的内容是否都掌握了。

(学生做练习,老师提问)

师:从练习中能找到表现文章中心的词语吗?

生:“蔺相如机智勇敢,廉颇勇于改过,以国家利益为重”等词句表示了本文的中心思想。

师:好,这两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4)启发式小结语

教师在讲完某一内容后,用富有启发性又意味深长的言语结束全课。

〔示例〕

一位数学教师讲完《哥德巴赫猜想》一课文后,满怀激情地对学生讲:“陈景润在艰苦的环境中,以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意志,从事于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终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只要我们学习他那种不畏艰险、百折不回的精神,从现在起打好基础,刻苦钻研,将来也一定能为科学事业作出贡献。

设计小结语的方法很多,需要每一位教师认真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不管运用哪种小结语,都要自然流畅、干净利落,忌拖拉;要余味无穷、含义深刻,忌平淡;要不拘一格、勇于创新,忌草率。做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达到完满的艺术境界,应是努力的方向。

(二)适应学科特色训练

中学的课程分文科、理科、技能类学科三大类。文科有语文、外语、历史、政治等;理科有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技能类学科有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技能等。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掌握一般教学口语的技能,而且还要掌握自己所教专业教学口语用语。

1.文科教学口语特色及训练

文科教学口语由于受文科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要求的制约,决定了它有如下特色。

(1)形象性

人物形象是文科教学的主要内容。形象的文科教学口语,不仅能吸引学生深刻感知教材、理解教材,而且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示例〕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讲《春》一课时,所用的描述:“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

这段描述,绘声绘色,蕴含诗意,形象生动,情景交融。

(2)情感性

文科教学口语从词句到语调,到声音,到表情态势,都自然而然地渗透和显示着教师内心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富于情感性的教学口语,能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强烈共鸣,产生巨大的感染力。这也是文科教学对学生陶冶情操、塑造心灵、培养正确人生观和道德修养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无法超越的。

〔训练〕

总结文科教学口语的特点。组织小组讨论。

2.理科教学口语特色及训练

理科研究自然现象及其规律。为了把一些抽象的概念、定理讲得明白易懂,理科的教学语言也需讲求形象和生动。但同文科相比,它的教学口语更讲求准确性、逻辑性和简洁性。

(1)准确性

理科教学口语的准确性是由其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决定的。理科教材中的许多定义、原理、公式、定律、法则等,都是从客观世界中科学地抽象概括出来的。所以,理科教师解释每一个概念,论证每一个命题,推导每一个公式,都必须用语准确,不能产生歧义。

〔示例〕

一位生物教师在讲《冬眠》一节时,这样阐述“冬眠”的概念:

师:“眠”是什么意思?

生:是睡觉的意思。

师:“冬眠”呢?

生:是冬天睡觉的意思。

师:人冬天也睡觉,这是冬眠吗?

生:不是,冬眠是指动物在冬天不吃不喝,只睡觉。

师:(风趣地)噢,骑兵部队的战马到冬天不吃不喝,睡觉去了,敌人来了怎么办呢?

生:(笑了,补充)冬眠是指有的动物在冬天不吃不喝去睡觉。

师:这样解释就对了。冬眠是指有些动物,如青蛙、蛇在冬天不吃不喝一直睡一个冬天。

这位教师在讲生物课中的“冬眠”概念时,不作直接阐述,而是以环环相扣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冬眠”的概念。我们从中看到,要正确理解一个概念,用语必须准确,不能有丝毫偏差。

(2)逻辑性

理科教学口语的逻辑性来自科学体系和科学内容本身的条理性与严密性。因此,在表述理科教学内容时,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必须有条有理有序,层次明晰。

〔示例〕

一位数学教师在讲“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概念时这样阐述:“我们知道,两条相交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可以用角的数量来描述。但是两条异面直线并不相交,我们又怎么用数量对它们的相互关系作进一步的描述呢?我们是不是也能够用度的大小来描述呢?假如要用度的大小来描述的话,那么关键在于如何将两条异面直线转化为相交直线,而根据前面学过的‘空间等角定理’,可通过平移来实现这种转化的愿望……”

这位教师为了阐述清楚一个概念,由分析到推理直至得出结论,讲述条理清晰,井然有序,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训练〕

总结理科教学口语的特色。组织小组讨论。

3.技能学科教学口语特色及训练

技能类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一般是在各种技能、技巧的实际训练中进行的。这就要求它的教学口语带有指导性、演示性。

(1)指导性

教师在学生进行某种技能训练时,多用指导语言,或指示动作要领,或提醒注意之处,对技能训练有导向作用。

指导性口语要简洁、明晰、确切,使学生听后,很快地理解怎样操作,怎样把握要领。

〔示例〕

一位音乐教师在教唱《在你和我之间》时的讲授语:“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新的一首歌《在你和我之间》。这是一首赞美友谊的歌曲。在演唱时要注意演唱的抒情性。第一乐段注意切分音的运用,使流畅自然的旋律更富有活力。第二乐段是合唱部分,高声部作六段大跳,低声部作四段大跳,这样可表现出很强的动力感,也可以恰当地表现少年儿童珍惜友谊的热情。第三、四乐段轻快活泼,要表现少年儿童的性格特征……”

这位音乐教师的讲授,对演唱歌曲的感情技巧作了具体指导,对学生训练很有帮助。

(2)演示性

教师在指导学生演练某种技能时,常常边演示边讲述,讲与做并举。这是技能类学科教学口语的一大特色。

〔示例〕

一位体育教师在上篮球训练课时,边示范边讲解:“大家要看好我的姿势,双手这样拿篮球。放在自己的胸前,不要太靠上了。对,做得不错。继续练。× × ×同学注意你的动作不对。身体太直了。再向下蹲一些。重心下降。好,正确了。就这样练……”

这位体育教师既讲解动作要领,又指出学生动作的不足之处,语言简洁、直观。符合技能训练的要求。

〔训练〕

总结技能课教学口语的特点。组织讨论。

〔训练检测〕

一、目标要求

1.了解教学口语的特征和作用。

2.把握文科、理科、技能类学科教学用语的特色。

3.掌握教学环节用语的基本要领,能正确有效地使用“导入语”、“阐释语”、“结束语”。

二、方法步骤

1.就本学科内容选题写一篇讲稿(500至1000字) ,经过准备后进行试讲。要求:内容精要、好懂、语言准确、清晰、流畅、生动,态势目然、大方。

2.教师根据〔训练〕效果和试讲情况评定成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