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美育代替宗教”

“以美育代替宗教”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正是使人幸福的东西。”为此他曾经响亮地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对于“以美育代宗教”的可能性问题,蔡元培把人的精神作用分为三种:知识、意志、感情,他认为,最初这三者都是依附于宗教的。“以美育代宗教”,就是要反对愚昧、倡导自由;要破除迷信,恢复理性,要使人的感情纯正、健康,免受欺骗。

四、“以美育代替宗教”

(一)

叔本华是近代德国第一个正视生命苦恼的哲学家。就我们看来,痛苦、悲伤、忧虑、畏惧、孤独等等是人的消极体验,而幸福、快乐、满足、高兴、愉快等等是人的积极心理体验。但叔本华把这种看法倒了过来,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痛苦与无聊。对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理论,我们不能同意,但是,叔本华提出通过艺术的途径,即沉浸到艺术的追求中暂时解脱痛苦与无聊却能够给我们启发。

“叔本华说,一个为情欲,或者为贫困和忧患所折磨的人,只要放怀一揽大自然无限壮丽的景色,就会突然获得一种力量,又鼓舞起勇气,挺直了脊梁。这时,情欲的狂澜,愿望和恐惧的迫促,等等,总之,由于欲求而产生的一切痛苦立刻在奇妙的方式之下平息下去。我们好比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在那儿,日常推动我们意志因而强烈震撼我们的东西都不复存在,我们已从欲求的重压下解放出来,这种没有痛苦的心境,即是最高的善。”(吴光远编著:《听大师讲哲学——活着究竟为什么》,中国民航出版社,2003年,第101页)

尼采深受叔本华影响。正是受到叔本华的影响,尼采自觉地把生命的苦恼作为他的哲学思考的主题。但是他不满意叔本华否定人生的消极答案,他一方面承认人生的悲剧性,另一方面又提出要战胜人生的悲剧性。

寻找人生的哲学智慧,尼采找到的是诗。“艺术和审美,便是他心中唯一足以战胜生命苦恼的力量,便是他所珍视的文化。……诚然,用实际生活的眼光来看,诗和艺术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尼采也承认,艺术只是梦和醉,甚至只是‘谎言’。问题是在于如何看待梦、醉乃至艺术的‘谎言’在人生中的意义。在尼采看来,如果仅仅以科学的眼光看待人生,便只好承认人生是有根本缺陷的,人生的要务仅在于安排好有生之年的实际利益,而对于绝对的向往则应予根绝。这种人生观当然可以被芸芸众生接受,然而一个人一旦心怀对于绝对的憧憬,便不可能再满足于如此散文味的人生了,这时候,唯有艺术才能抚慰他的生命的苦恼。正是通过艺术对存在的美化,我们会感到‘我们负载着渡过生命之河的不再是永恒的缺陷,我们倒以为自己负载着一位女神,因而自豪而又天真的为她服务。’”(周国平著:《守望的距离》,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70页)

将审美与幸福相联系,并不是叔本华、尼采的创造,只是在“上帝死了”人失去终极目的这一悲剧性命运面前,他们的智慧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在柏拉图的《会饮篇》中,忒阿梯玛这样问苏格拉底:

“当一个人爱美时,他的爱希求什么?”

“即是美。”苏格拉底回答说。

“你的回答引起了另一个问题:得到了美的事物的人,又有什么呢?”

“这个问题我不能马上回答。”

“那么,”她说,“用‘善’去取代‘美’,再一次重复这个问题:钟爱善的事物的人,他的爱又希求什么呢?”

“获得善的事物。”

“获得了善的事物,他又有何所得?”

“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苏格拉底说,“他将会幸福。”(转引自孙斌:《关于幸福的言说——维特根斯坦早期哲学思想中的美学观》http://www.hapmis.com)

在维特根斯坦的语境中,“伦理和美学是同一个东西。”“艺术品是用永恒的观点看到的对象,善的人生是用永恒的观点看到的世界。”“美正是使人幸福的东西。”“艺术观察的本质在于,用幸福的眼睛观察世界。”幸福在伦理学和美学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侧重:“在伦理学语境中,它是幸福的人生或幸福地生活;在美学语境中,它是幸福的眼睛或观察世界及其对象的方式。”在美学的语境中,幸福意味着幸福的眼睛。(参见孙斌:《关于幸福的言说——维特根斯坦早期哲学思想中的美学观》http://www.hapmis.com)

在这里,审美已经与幸福紧密联系,而美正是使人幸福的东西。

(二)

蔡元培先生认为,与美育相比,宗教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二、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为此他曾经响亮地提出“以美育代宗教”。

对于“以美育代宗教”的可能性问题,蔡元培把人的精神作用分为三种:知识(相当于“真”)、意志(相当于“伦理”即“善”)、感情(相当于“美”),他认为,最初这三者都是依附于宗教的。“宗教本旧时代教育,各种民族,都有一个时代完全把教育权委托于宗教家,所以宗教中兼含着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的元素。说明自然现象,记上帝创世次序,讲人类死后世界等等是智育。犹太教的十诫,佛教的五戒,与各教中劝人去恶行善的教训,是德育。各教中礼拜、静坐、巡游的仪式,是体育。宗教家择名胜的地方,建筑教堂,饰以雕刻、图画,并参用音乐、舞蹈,佐以雄辩与文学,使参与的人有超出尘世的感想,是美育。”

蔡元培认为,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智、德、体三育也均已逐渐脱离宗教。科学发达以后,智育与宗教无关;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发达以后,德育也与宗教无关。于是,宗教尚有价值的也就只有美育的元素了。然而,宗教中美育的因素虽不朽,但既是宗教的一部分,就必然受到宗教中的智育、德育各部分的影响,美感也就不再是纯粹的美感。所以他坚定地认为,只能以美育代宗教。“以美育代宗教”,就是要反对愚昧、倡导自由;要破除迷信,恢复理性,要使人的感情纯正、健康,免受欺骗。蔡元培鲜明的“以美育代宗教”主张,与大学者王国维曾提出过“美术者,上流社会之宗教也”相比更加难能可贵:王国维认为美育代宗教只适用于上流社会,而对于下层民众还是只能慰之以宗教,而蔡元培的主张体现了一种民主主义者的平等、博爱情怀。(参见叶环:《一切教育归于美育——再读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http:www-tyzx-com-cn.ht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