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移情的培养

移情的培养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的移情,指的是教师善于透过学生的外显行为,迅速准确地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内在情感和行为动机。一项调查表明,“通情达理”、“善解人意”、“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学生的所作所为”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的共同特点,也是优秀教师的必备特征。现今的教师,更多的不是专业知识的缺陷,而是职业道德水准和洞察学生心灵世界能力的亟待提高。以下建议有助于塑造青年教师的移情特质。

三、移情的培养

移情,简而言之,就是设身处地地领悟他人的所思、所感、所为。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把它理解为能体验别人的精神世界,就像那是自身的精神世界一样的一种能力。

教师的移情,指的是教师善于透过学生的外显行为,迅速准确地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内在情感和行为动机。有人把它形象地描述为“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能力”。正如魏书生老师所说的,一名优秀教师,每天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张张学生的面孔,而且看到了他心灵的组合方式,看到了他外表的喜怒哀乐与心灵变化之间的联系及原因。

育人必须先知人,准确的移情是教师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能力。苏霍姆林斯指出:“不理解孩子的内心活动便没有教育文明,便不可能实施对学校的科学领导。”(6)美国学者班纳和卡农认为:“教育中的道德要素要求教师把他们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去想象学生所遇到的困惑,去想象他们想得到对他们自己的利益进行指导的愿望。教师必须回想起他们自己早期易受影响的弱点、他们自己在学习上的困难和他们自己对赞扬和名声的焦虑。”(7)移情使教师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意图,深刻体验学生的内在情感,客观地了解学生,宽容地理解学生,这是教育成功的前提条件。一项调查表明,“通情达理”、“善解人意”、“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学生的所作所为”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的共同特点,也是优秀教师的必备特征。美国学者瑞安斯、弗兰德斯、西尔斯等人的研究发现:教师的移情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呈现正相关,善于移情的教师,学生对他所教的学科更容易产生兴趣,更愿意多花时间去学习;善于移情的教师,其学生的行为表现更为丰富多彩,富有个性;善于移情的教师,其学生的成就更富创造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育实践中,由于教师和学生各自的知识经验、思维水平、生活经历、所处地位和特定情景下的动机、态度等方面的差异,师生间的相互了解并不是很容易的,一些教师经常曲解学生的思想和意图,费解学生的烦恼和忧虑,即便是优秀教师有时也是难免的。所以,教师有意识地对自己进行移情训练是十分必要的。一个教师如果不注意探究学生的思想意图和情感体验,仅仅是凭主观、想当然地武断揣测,对学生的心态根本就没有了解却自以为“什么都懂”,就时常会伤害学生、伤害师生关系、伤害教育效果。

阅读链接

老师,请别错怪孩子

我是一个工作了十多年的小学教师,有过不错的工作业绩,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我有着良好的师生关系,我自信我了解学生,学生也喜欢我。

可是,自从我的孩子上了小学后,我的自信开始动摇。我发现,我的孩子经常遭到老师的误解和冤枉,我要求孩子主动去跟老师解释,可他总是不敢,宁愿自己受委屈、生闷气。由此我想到自己,如果说我很了解自己的学生,不如说当我错怪学生的时候,学生怯于告诉我,以致我还自错不觉。

孩子刚上学的时候,正碰上学校组织庆祝游行,要求各年级组织一个方队,年级方队从本年级各班抽若干名学生组成。我的孩子非常想进入年级方队,可根据班主任的规定,为便于训练,参加游行的只能是家离学校很近的学生,孩子一听着急了,连忙找到班主任,提申请,作保证,班主任终于答应了,孩子的高兴劲就甭提了。自此,孩子天一亮就赶到学校,下午训练到很晚才回来,晚上在家里还边喊口号边练步子,脚底下的皮都被踏破了,我是又感动,又心疼。可是,就在游行的前两天,孩子非常伤心地回到家,说老师把他开除了。原来,孩子前天晚上睡觉的时候落枕了,头部僵硬地偏向一边,昨天下午忍痛参加了训练,今天早上在学校训练时,老师喊“向前看”,他不能向前看,老师便严厉地指着他说:“你出来!回你班上去,你已经被开除了!”孩子委屈地走出队列,老师又补了一句:“我昨天看你就不舒服!”看着孩子流泪的双眼,我的心在隐隐作痛,我们的老师面对学生“不听话”的行为,连询问一下的习惯都没有,就简单粗暴地予以处置。

孩子上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数学测验只考了55分,他奶奶接他放学时,把他狠狠地训斥了一顿。回家后,我让孩子把试卷拿出来,试卷上有一道大题40分全部扣光,这是一道计算题。我发现孩子的答案全是对的,为什么分数都扣了呢?孩子说是因为没有写等于号,我很奇怪,因为现在小学的格式训练非常严格,写等于号几乎是小学生的习惯性反应。我责怪孩子太粗心,连等于号都忘了写,孩子却十分委屈地要我看这道题。我仔细看了这道题,题目是“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原来孩子在琢磨“直接”的意思,他把“直接”理解成不要等于号。那么这道题里的“直接”是什么意思呢?我研究了半天才弄清楚。原来这道计算题下面有四排算式,前两排是两个数的加减,后两排是三个数的加减,“直接”是针对后两排三个数的加减而言的,即要求三个数的加减只要最后答案,不要中间步骤。如果是这样,那么这道题目的表述应该是:“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三个数的加减只写最终结果。”老师的疏忽,要学生承担责任,这是不公正的。看看老师打的鲜红的大“×”,我倒觉得,二年级的孩子有这种审题意识是难得的。

前几天,孩子所在的学校搞开放日,我到他班上听了一节语文课。这节课讲的是《夏雨》,老师先依据课文介绍了夏天下雨的特点,然后要求学生说说秋雨的特点,这位老师对说出“秋雨绵绵”、“秋雨如丝”、“时间较长”、“来得较慢”等特征的学生都予以肯定,而对我那位说“秋天下雨时,街上的人都打着伞”的孩子不以为然地说:“下雨谁不打伞”。很显然,这老师的评价是错误的,我的孩子同样说出了秋雨征兆较早而不像夏雨突如其来的特点,不过是换了一个角度,同样一个特点变换一个角度来描写恰恰是小学生作文中难能可贵的。一个老师,如果学生的答案与他头脑中预期的几个答案不一致时,就予以否定,这未免太简单了。

这些事让我深深感到,读懂孩子的心是多么的重要,又是多么的不容易!现今的教师,更多的不是专业知识的缺陷,而是职业道德水准和洞察学生心灵世界能力的亟待提高。为了教育,为了孩子,我提醒我的同行们,千万小心,别错怪孩子。

青年教师刚刚走过自己的学生时代,按理说理解学生应该不是太困难的事情,但也不可掉以轻心,因为“好了伤疤忘了痛”的现象也时常发生。以下建议有助于塑造青年教师的移情特质。

1.掌握心灵观察的显微镜

爱因斯坦说过:“你能不能观察眼前的现象,取决于你运用什么样的理论,理论决定着你到底能够观察到什么。”(8)新的理论能够使人们发现以往看不到的东西。科学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和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犹如心灵观察的“显微镜”,借助它,教师能够发现许多在实际教育活动中容易被忽视的心灵变化的事实,认识到许多单靠感官无法把握的心灵变化规律。

在教育科学理论中,教育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是移情的最基本的知识基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它告诉人们学生在学校教育的特定条件下,在与教师的协同活动过程中,形成道德品质、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慧与个性的一般心理规律。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的科学,它告诉人们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的知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个性是具有一定意识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指一个人有别于其他人的整个精神面貌。移情就是去体验学生特有的知识经验、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在与特定教育情境的作用下所形成的特殊心态。

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讲述的是关于学生心理活动的理性的共性的知识,有些教师系统地学习过教育科学理论,但他们对学生的心理世界仍知之不多,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长期以来,教育科学理论课程空洞的学习内容和僵化的学习方法造成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大力倡导教育、心理案例的教学与研究。19世纪后期,斯托夫·哥伦布·兰德尔被任命为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时候,为了改变当时哈佛法学院死气沉沉的教学风气,他倡导让大学生通过接触案例来“发现”法律。在他的领导下,法学院的教师们不再专注于法学理论的阐释和法律条文的注解,而是把大量的法律案例引进课堂,培养出一大批热爱法律、熟知法律、谙悉法律真谛的法律专门人才。案例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中间环节,它兼具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特点,既生动直观,又有概括性和典型性。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如能结合丰富的教育、心理案例,让学生搜集、学习、研究案例,在案例中发现理论,让案例支撑理论,一定会有比现行教学好得多的效果。

积累教育经验和阅读大量文学作品中关于心理活动内容的描写也是极为重要的。教育经验来自实践,有利于对教育问题进行直觉判断;文学作品提供了许多活生生的、个性的、感性的有关心理活动的描写,并激发着阅读者对他人内心世界的敏感性,对移情能力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2.洞悉非言语行为

人际沟通有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两种手段。非言语行为指的是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声音特征、时空情境、衣着打扮等言语行为之外的交流手段。非言语行为可分为如下三类。一是动态无声的非言语行为,又称“体态语”。通过身体的运动传递特定的信息。它主要包括面部表情和身段表情,其中面部表情是最重要的,它是由面部肌肉和腺体的变化来表示的,伯德惠斯特尔声称,人类的面部表情大约有25 000种,面部表情又以眼神最为丰富,故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说。二是静态无声的非言语行为。它主要指交流的特定情境、空间距离、衣着打扮、沉默等。三是有声的非言语行为。它包括辅助言语和类语言。辅助言语是指言语的非词语方面,如声音的音量、音质、声调、语速、节奏等。类语言包括口头语、叹息、呻吟、笑声、哭声、咳嗽等。日常生活中讲的“听话要听音”即是指要善于发现交流中的有声非言语线索,分析其话语的真实含义。

人类的非言语行为非常丰富,即便是人们沉默地坐在一起,那里的气氛中也充满着各种信息。非言语行为不仅通过修饰和限制等方式来影响言语表达的效果,而且自成一套交际符号系统,在人类交流中起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非言语行为可以表达言语行为难以准确表达的意图和情感;非言语行为可以表达个体怯于、羞于用言语行为表达的意图和情感,如不敢当面顶撞而用沉默以示反抗,用面部表情传递一些微妙情感等;非言语行为通常传递着个体企图掩盖的意图和情感,言语行为受意识的监护,它经常有修饰和伪装的成分,非言语行为大多是潜意识的自然流露,所以它更能透露个体的真实信息,即“泄密”。

梅尔贝因及其同事通过研究指出,交流的总效果等于7%的言语加38%的声调加55%的面部表情。这种说法中的百分比是否准确尚有待考证,但非言语行为在传递个体内心世界的有效性上却是确信无疑的。教师要善于接受学生非言语行为的信息,准确快速地予以破译。

3.培养教育敏感

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学生的欢乐、兴奋、惊奇、疑惑、恐惧、受窘和其他内心活动的最细微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1987年6月的一天,江苏阜宁县城东中学刚刚放学,初三(3)班的五位同学就蜂拥而出,并且高呼“我们找到归宿了,我们找到归宿了!”小李同学还把一个纸包举过了头顶。细心的班主任丁老师觉得有点反常,就把小李叫到身边问:“怎么回事?”“没什么,闹着玩的。”小李吞吞吐吐地说着走开了。丁老师越想越觉得不对劲,骑上自行车,在半路上追上了小李。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耐心询问与开导,小李终于吐露了真情:原来这五位同学学习成绩不好,家长警告他们,考不上重点中学不能回家,考不上高中就要将他们打成瘫痪。在沉重的压力下,这五位同学弄到了一包呋喃胺,准备考不上高中就集体自杀。经过丁老师耐心的教育、开导,终于抚慰了五个受伤的心灵,同学们将毒药交给了老师。(9)丁老师的教育敏感暂时制止了一场悲剧。

4.注重换位体验

换位体验历来为教育家们所强调。卢梭说:“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10)苏霍姆林斯基则进一步指出:“孩子们在生活中对于善与恶、荣与辱以及人的尊严有自己的看法;他们评价美有自己的标准;他们甚至衡量时间也有自己的尺度:童年的一天好像一年,而一年则无限久远。在探寻童年这座神话之宫的入口的时候,我总认为有必要在某种程度上使自己变成一个孩子。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才不会把你看作一个偶然出现在他们的童话世界大门的人,才不会把你看作一个监护这个世界的看守人——一个对这个世界内部发生的事情漠不关心的看守人。”(11)

阅读链接

用教师的心灵去感知学生的心灵

魏书生

教师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就是教师的昨天。学生犯了错误时的心情,教师通过回忆自己当年犯错误时的心情,就能认识得更真切一些。这是用回忆方法去感知。

再一种就是用心灵位移的方法去感知。一位失去父亲、家庭困难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教师如果不设身处地去想问题,就很容易因为他给班级背分而恼火,但如果设身处地想一想,孩子家务劳动的繁重与上学的艰难,就可以观察到孩子心灵上斑斑点点的伤痕,了解到这些,教师自然会采取措施治愈这些伤痕。

第三是用心灵交换的方法去观察。学生心灵的门并不总是敞开的,特别是对他们不熟悉、不信任、不知心的教师,常常在心灵的门口设一个警戒的哨兵,不把真情实感的心理活动流露出来。如何突破这一岗哨,使学生的心灵与教师的心灵交流呢?最好的方法是和学生一起去参加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如和他们一起唱歌、野游等,当玩得很开心的时候,学生变得无拘无束了,这时他们心灵的岗哨不知不觉地撤掉了,师生心灵之间好像搭起了一座宽阔的桥,感情在交流,心灵在互换,什么心里话都肯告诉老师,和老师成了忘年之交。如果能有一段和学生一起下厂、下乡劳动的时间就更好了,师生心灵的交流进行得更自然,教师可以探索到平时课堂上几年也发现不了的心灵奥秘。

有两名同时从大学毕业分配到初中教数学的女教师,由于观察学生的能力不同,五年以后,两人工作相差悬殊。孙老师致力于探索学生心灵的奥秘,总是回忆自己念书时的心理过程,设身处地地想学生的难处。工作之余,她也像个孩子一样同学生们一起唱歌、打球,学生既不怕她也格外尊重她,什么心里话都跟她说。这样,孙老师的话能说到学生的心坎上,学生听了她的话即使牺牲多少个人利益也不感到痛苦。尹老师总习惯于指责学生不听自己的话,总在一厢情愿地琢磨“治服”学生的办法,搜集一些噎得学生喘不过气来的语言,学生的心灵对她来说一直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师生关系一直处于教训与反教训的紧张气氛之中。结果,工作对她来说成了怄气的同义词,她阴云密布的脸上便少有阴转多云的时候,她的学生当然也得不到学习的乐趣,师生之间由于互不了解,彼此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5.善于表达移情

教师不仅要善于移情,而且要善于把自己对学生心灵世界的领悟,选择每个学生所适宜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清晰地接收到,这就是移情的表达。仅仅产生移情,那还是教师心里发生的事,只有把这种移情有效地传达给学生,才可能形成真实的教育效果。

教师移情的表达,使学生感到被教师理解,促进了学生在与教师交往中的自我表达,能有效阻止学生的不良行为。移情的表达常常被一些教师所忽视,他们习惯于追求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冷静、理智的“师表形象”,即使能体验到学生的情感,往往也不习惯于反馈给学生,这会给学生造成冷漠、拒绝的印象,良好的师生关系难以建立。

练习

(1)认真阅读一本自传体人物传记,请特别注意体会有关青少年时期的心理活动描写。

(2)重温自己学生时代的日记,或者回忆自己学生时代的特殊时刻(如遇到困难、遭到老师误解、受到情境诱惑、做好事、犯错误、受表扬、挨斥责等)的心态,并把它记录下来。

(3)以“老师在哪些事情上误解了你”为题,在学生中做一次调查。要求营造良好的调查氛围,打消学生的思想顾虑,确保学生讲真话。

(4)仔细观察学生的某一问题行为,不立即评判,自己先对可能产生这一问题行为的动机进行推测、分析,然后通过自己的调查核实,看看自己的移情是否准确。在几次练习的基础上,对自己的移情能力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优势和不足,拟订出提高自我移情能力的计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