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翻译是一种创作

翻译是一种创作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歌德曾说过,“翻译,就是创造一种新的语言”。从这个角度来说,翻译也是一种创作,同时,翻译也是一种有条件的创造,也就是不能脱离原文。“翻译也是一种创作,只要保证语义的不变,句子的形式、语法结构都可以发生相应的调整。”至于如何把握使用好“翻译是一种创作”的理念,就要学会“意译”的翻译方法,因为它非常典型地体现了这个理念。

老舍先生也说过:“翻译不是结结巴巴地学舌,而是漂亮地再创造。”翻译是创造性的工作,需要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这是翻译的前提。之后,再将理解的东西准确地表达出来,才能算完成了要求。优秀的翻译人才所做的不仅仅是将优秀的译文从一种文字转换成另外一种文字,而是通过自己的艺术欣赏对其进行再演绎和再创造。

歌德曾说过,“翻译,就是创造一种新的语言”。翻译是根据原文的句型、意思、精神和感情将原文再进行新的艺术性创作。实际上翻译要比写作复杂得多,在写作中有主动权的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图尽情发挥,而翻译则受到原文意思和句型的限制。

对于那些从事笔译工作的专业翻译来说,在早期翻译活动中最受困扰的地方就是:译文太拘泥于原文,不太符合母语人的阅读习惯。这一点也让不少译者苦恼,但是克服这一关也是最终成为高水平翻译的必经之路。确实,翻译一篇作品,必然涉及两种语言,二者之间总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距。一个翻译者,不管水平多么高,也只能尽可能地接近源头语言,而不可能把原意和神韵完全传达过来。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要特别考虑阅读方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这就需要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从这个角度来说,翻译也是一种创作,同时,翻译也是一种有条件的创造,也就是不能脱离原文。

“翻译也是一种创作,只要保证语义的不变,句子的形式、语法结构都可以发生相应的调整。”这一点在文学翻译中体现得最明显,翻译名家林语堂就曾说过:“必先把其所译作者之风度、神韵预先认出,于译时复极力发挥,才是尽译艺术文之义务。”在这方面,最典型的作品就要数翻译大师、已故北京外国语大学王佐良教授对培根(Francis Bacon)的名篇“ Of Study”《论求知》的翻译,实现了与原文在“形”和“神”上的完美结合,语言精炼优美传神,被广大读者视为是最权威的版本。以该作品中的一句翻译为例,大家就可以感受到创作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i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 Abeunt studia in mores.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种功夫与其说来自对英语的精熟,不如说来自汉语言文学的造诣。

翻译是一项创造性的语言活动,不是完全按照字字对应的,也不是简简单单地查字典就能解决的,而是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创新,把原文的意境重现,不失原来的本色,这样读者读起来才不像是在喝一杯白开水;如果译者结合着原文的文化背景,把它转化到译文的文化背景当中,这样读者就会有一种品尝龙井的韵味,苦味中透着浓香。比如著名动画电影《海底总动员》的英文名叫“Finding Nemo”,中文直接的译名应该叫“寻找尼莫”(主角是小丑鱼Nemo),很显然,“海底总动员”更能体现这部电影的恢宏气势和超强吸引力。

对很多初学翻译的朋友来说,大多会买一些翻译理论和技巧的书籍来看,这对于提升翻译水平是大有裨益的。不过,译者在做翻译的时候也容易受到这些固定“公式”的束缚,比如词性转换的技巧(名词转动词),定语从句的处理技巧,被动句的翻译方法,常常会担心哪个技巧没有使用好而漏翻译,结果,翻译出来的文章虽然会准确,但是读起来往往不顺口,而且还有语法问题,甚至出现生搬硬套,译出一些不伦不类、不中不西的句子。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译员只有经过一定数量的练习,在各种翻译技巧融会贯通后,才会大胆地处理好句式和句意,翻译出优美而且高质量的文章,翻译的创作也就体现出来了。就像郭沫若所说:“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这不是一件平庸的工作,有时候翻译比创作还要困难。创作要有生活体验,翻译却要体验别人所体验的生活。”

至于如何把握使用好“翻译是一种创作”的理念,就要学会“意译”的翻译方法,因为它非常典型地体现了这个理念。在做笔译的时候,译者要研究透原文,在正确理解原意的基础上,重新遣词造句,把原文的意思用通顺的目标语表达出来。这个时候,翻译出的译文不仅要求结构合理,更要求遣词造句的准确,语汇句式的丰富,要特别重视细节的质量。比如下面的例子,意译明显要比直译好。

I gave my youth to the sea and I came home and gave my wife my old age.

直译:我把青春献给海洋,我回家的时候把老年给了我的妻子。

意译:我把青春献给海洋,等我回到家里见到妻子的时候,她已经变得白发苍苍。

此外,在做口译的时候,译员的时间比较短,特别是在处理一些谚语和成语方面,很难同时照顾好“形”、“意”,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迅速将来源语所包含的概念和命题传达给听众。

在具体操作方面,以段为单位来组织语言往往更便于构建译文上下文。在较好地把握好全段的意思后,译者可以对艰涩的原句尽可能大刀阔斧地重新组合。在理清全段的大意后,以句子为单位,在翻译完一段后,再对句子做一个宏观上的调整,不必拘泥于原文对照去翻译,在语篇布局、内容取舍、遣词造句、表达得体流畅等方面均按照母语人士的思维模式和语言习惯来安排,在一个崭新的“空地”上重新构建译文的上下文,要翻译出一篇优秀的译文就不在话下了。

此外,多从读者角度着眼考虑也有助于译者去把握这个理念。译者需要时刻提醒自己的是:在做外语翻译中文时,读者(或客户)不像你一样有着良好的外语能力,这样的方式是否会让他们看明白,比如Wall street is a dog eat dog place.(华尔街是个残酷的地方。)该句中“dog eat dog” 如果翻译成狗咬狗,意为互相揭短,更多地体现是贬义,未能客观地介绍句子所表达的残酷之意;在做中文翻译外语时,读者(或客户)是母语人士,会不会翻译、地不地道让他们无法理解,或者是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让他们误解。比如有些医院挂着这样的标语“以患者为中心”但是给出的英文翻译却是“Treat the patient as god”,意思是“对待病人如上帝”。一般外国人会理解为:“对每个病人都要像对上帝那样膜拜。”这样的中翻英就不妥,因为一般在西方人的信仰中,“上帝”非常神圣,不是随便可以拿来类比的,较佳的翻译是“The Patient is Our First Priority.”——引自燕赵晚报2008年3月5日,《中式英语的类型总结和常见句子勘误》。

这样就要求译者尽量地保持与原作者同样的创作心态,思维既与原文的认知语境相关联,又与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相关联,又能结合本民族的文化、经济背景对原作的内在含义与文化精神进行再创作时,才能翻译出一部好的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