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谈谈办公室调研

谈谈办公室调研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面分别从调研的特点、原则、类型、选题、步骤、写作要领和要求等七个方面,讲一讲办公厅(室)的调研工作,以下简称“办公室调研”。从办公室调研的选题和内容来看,主要侧重于实际工作。反馈性调研是办公室调研的一大特点,同时也是办公室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的一个重要手段。办公室调研,一般是结合办公厅(室)内设各处室的本职工作进行的。即办公室调研要与督促检查、信息工作结合起来。

到这个题目,有人会问:调研不是研究室的工作吗,为什么办公厅(室)也要搞调研呢?事实上,办公厅(室)不但要搞调研,而且很有必要搞调研。这是因为,办公厅(室)的基本职责就是要当好领导的参谋助手,而要提高参谋水平,为领导服好务,就必须经常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近年来,不少机关的办公厅(室)都增加了专门搞调研的力量,有的还增设了调研机构,使调查研究工作得到加强,进一步发挥了参谋助手作用。

下面分别从调研的特点、原则、类型、选题、步骤、写作要领和要求等七个方面,讲一讲办公厅(室)的调研工作,以下简称“办公室调研”。

一、办公室调研的特点

办公室调研由于本身工作的性质,同调查研究职能部门的调研有所不同,它有如下特点:

1.服务性。

各级办公厅(室)是直接为领导服务的,因此,它的调查研究也具有服务性强的鲜明特点。

从任务上看,办公室调研,要及时向领导提供本地区、本单位贯彻上级方针政策以及落实各项工作部署的情况,帮助领导掌握动态,了解情况,分析形势,以便作出正确的决策;协助领导发现典型,总结经验;指导工作,纠正并防止工作中的偏差等等。

从调研方式上看,办公厅(室)的调研,一种是领导交办的,一种是自己选题的。无论哪一种,都要站在领导的高度观察和分析问题,牢牢把握服务性这一原则。即调查研究什么不调查研究什么,必须从领导的需要出发,而不能从自己的意愿出发,更不能从个人一时的兴趣出发。

2.综合性。

党政机关办公厅(室)是个综合部门,不仅要完成日常工作,而且要完成领导随时交办的临时性工作;不仅要了解和掌握某一专项工作的进展情况,而且要了解和掌握全局工作情况;不仅要协助领导解决日常工作的实际问题,而且还要为领导决策服务;不仅要研究政治、经济、思想问题,而且要研究科技、文化、教育等问题;可以说无所不包。

表现在调查研究上,也是如此。无论就其调研范围,还是就其要解决的问题来说,都不像职能部门或专业研究部门那样单一,而是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的特点。调研的综合性不仅表现在调研范围涉及到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的工作,还表现在调研的内容上,既有为领导决策提供的建议、意见,也有为领导指导工作提供的各方面的情况汇总,还有某些突发事件的动态消息。这就要求办公厅(室)的调研人员,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掌握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的情况,储备全方位的信息。

3.及时性。

随着改革的深入、开放的扩大,我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政治、经济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甚至出现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局面。这就要求各级领导迅速掌握和研究社会变化,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为适合这种需要,作为领导“耳目”的办公厅(室),提供的情况和建议不仅必须具有全面性、准确性,而且还要有高度的时效性。

因此,办公室调研不能像研究部门那样,一个课题搞半年或几个月,而是要求快节奏,用三五天、最多一两周搞出来。这就要求从选题、拟定调研方案、实地调查、起草调研报告到定稿印刷,都要抓紧时间,一环扣一环,环环抓紧,以最快的速度,将调研成果送到领导手中,这样才能发挥出办公室调研工作的效率来。如果动作不迅速,搞晚了,送晚了,即使调研的课题多么重要,也会失去意义,成为“明日黄花”。

4.反馈性。

从办公室调研的选题和内容来看,主要侧重于实际工作。一件工作部署后,或一项政策出台后,贯彻落实得如何,有什么好的经验做法,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都是办公室调研的选题方向。从信息工作的角度讲,这叫做信息反馈,或反馈型信息。反馈性调研是办公室调研的一大特点,同时也是办公室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的一个重要手段。

督促检查工作是办公厅(室)的三大工作之一,推动领导机关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实践证明,要抓好督促检查工作,就要搞好反馈性调研,深入下去了解情况,特别是注意经常研究贯彻落实的典型经验,研究影响贯彻落实的问题和症结,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使领导同志及时掌握情况,采取必要对策。

综上所述,办公室调研,只有较好地体现出“四性”来,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办公室调研的原则

从办公部门过去的调研工作实践看,要取得一定成效,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应注意掌握下面几条原则。

1.“热点”原则。

所谓“热点”,就是本地区、本单位的中心工作或工作重点,也是领导同志一段时间内的“兴奋点”。紧紧围绕并服务于本地区、本单位的中心工作,是办公室调研工作必须始终遵循的一个基本规则。调研工作只有与中心工作这个“热点”合拍,才能真正发挥参谋助手作用。换句话说,贴近领导同志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这个“热点”,想领导之所想,调查研究领导之所需,调研成果就会引起领导的重视,发挥出应有的参谋作用。

为了确保做到这一点,一是要准确把握住领导的工作思路,把握本单位中心工作的落实情况,实现与领导的“思维共振”。要充分利用办公厅(室)与领导同志日常接触多、工作联系紧密、信息渠道通畅的优势,注意掌握领导的决策需求,跟上领导的工作节奏。二是要把握办公室调研“短、平、快”的特点,调研成果出手要快,要在领导同志思考的“热点”期内报送上去才能发挥应有效用。

2.“团队”原则。

即协调办公厅(室)各方面力量合作调研,发挥团队功能。办公室调研,一般是结合办公厅(室)内设各处室的本职工作进行的。这样,遇到涉及全局工作的调研课题时,就要集中办公厅(室)各个处(科)室的力量,协同配合,完成调研任务。因此,必须发挥办公厅(室)的整体功能,从选题、拟定调研提纲、组织调查直到完成调研报告,办公厅(室)主任都要做好协调工作,使各处(科)室协同动作,富有成效地开展调研。

同时,办公厅(室)各处室要树立团队意识,主动配合,把整个部门的调研工作与本处室的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把集体调研的成果,吸收到自己的工作中,促进工作质量的提高。

3.“三结合”原则。

即办公室调研要与督促检查、信息工作结合起来。这三项工作,实质上都是了解情况、反映情况、研究问题,而调查研究正是掌握情况、研究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所以要搞好督促检查、信息工作,提高工作报告的质量,都必须加强调查研究。

督促检查工作要在听汇报、综合材料的基础上,抓住工作部署中难以落实的问题,通过调研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信息工作要提高信息工作的质量,对那些零散的、反映局部情况的信息,通过调研综合为全面的、有定性定量分析的高层次信息,才能符合领导的决策需求。

总之,要做到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情况,必须加强办公室调研,把各个方面的情况摸透,把典型的经验吃透,把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透,真正做到“了如指掌”。在此基础上对事物的整体进行科学的综合,进行基本的定性定量分析,才能掌握住事物的全貌,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找出带规律性的东西,才能对领导决策起好参谋作用。

三、办公室调研的类型

调研的类型主要有普查、典型调查、专题调查、抽样调查和综合调查等。办公室调研常用的是专题调查、典型调查和综合调查。

1.专题调查。

是指专就某一问题进行的调查。办公厅(室)是为机关领导服务的,所以常常要根据领导的批示,到下面去了解某个情况;有时为了向上级汇报某项具体工作的情况,也要到下面去调查一番。单一性是这种调查的特点,即调查对象一般是某一件事或某一项工作。在信息和督查工作中经常运用这种调查。

2.典型调查。

是指根据一定的调查目的和要求,在对研究对象进行初步了解的基础上,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的一种方法。如《陈云文选》中的《青浦农村调查》,就是陈云同志对当时人民公社运动进行过总体了解的基础上,对上海市青浦县小蒸人民公社作的典型调查。典型调查的特点是:(1)被调查的单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种代表性有的是公认的,有的是借助于主观判断认定的;(2)调查单位往往就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单位;(3)调查比较深入、细致、全面;(4)内容多是总结经验性质的。

由于典型调查节省人力和时间,内容又有一定深度,通过典型调查,不仅对其代表的整体有本质的认识,以便于领导作出决策;而且因为典型材料生动、具体,有说服力,可以用来推动全面工作,所以它是办公室调研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进行典型调查时,要注意这样三个问题:

一是准确选择典型。这是典型调查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如果我们选择的典型,没有普遍性、代表性,那就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还会把并不典型的特殊规律,误认为是符合全局情况的一般规律,以致造成工作指导上的失误。办公厅(室)是综合部门,在选择典型时,一定要听取职能部门的意见,调研报告最好也要请职能部门有关领导审阅,以避免片面性。

二是要采用适当的调查方式,如小型座谈会和个别访谈都是常用的方法。

三是注意点与面的结合。在进行典型调查时,也要用一定的精力了解面上的情况,以便进行比较,从典型推及一般。

3.综合调查。

这是党政机关为分析全局工作的基本情况,或作为总结和部署工作的基本依据所进行的调查。这种调查,既有平时已经掌握的基本情况,又有专门组织的有关方面的工作情况汇报,还有典型的深入了解。这种多手段的综合调查,其显著特点是全面性、普遍性和综合性,对领导工作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所以是办公厅(室)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

综合调查比专题调查、典型调查更为重要。它能够从总体、从全局的角度对客观事物作出全面的估量。比如,一个地区的中心工作开展得如何?取得什么效果?有些什么经验做法?有些什么问题?一项重要的政策贯彻下去,下面落实得如何?存在一些什么问题?需要采取什么措施加以解决?这些都是领导十分希望掌握的情况。显然,仅靠专题调查和典型调查不可能弄清全面的情况的,必须采用综合调查的方法。

进行综合调研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必须注意平时积累资料,了解情况。一个地区中心工作或重要工作部署的进展情况,下面经常要通过信息、简报或工作报告向上反映,对这些上报材料如果能随时掌握、研究和积累,遇到要搞综合调查时就有了底数,要了解什么?到哪些单位了解,就心中有数了。

二是要作好调研的协调工作。综合调研涉及人力较多,尤其是去下面了解情况,为了争取时间,常常分成几路下去同时了解。所以需要发挥办公厅(室)的整体功能,若干科室互相配合,共同去完成调研任务。这就要注意搞好协调工作。

三是注意正反兼收。无论是下面报送的材料,还是去下面听汇报,一般得到正面的情况和成功的经验比较多,而对问题和反面意见反映得比较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存在问题,而是因为这种调研方法往往带有检查工作的性质,哪一个单位也不愿意把自己的工作说得很糟。所以,在调查中要注意抓住问题的线索,采用询问的方法,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尽可能地了解清楚。这样综合而成的情况,才称得上是全面的。

四是正确地分类抽样。搞综合调查要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单位深入了解,以取得对全局情况的深入掌握。这种选择不是随机的,而是根据某种标准,首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分成若干类,每类中再按一定比例抽到一些单位进行调查。如何分类,要根据调研的内容以及人力、时间等情况来确定。

四、办公室调研的选题

办公室调研的题目,不外乎领导出题目和自己选题这两种。对领导交办的题目,只要认真去搞,调研成果一般都会得到领导同志的重视。但自选题目就大不一样了,选准了会对领导决策具有参考价值;选得不准,即使费了很大的劲,调研报告的质量也较高,却不一定有作用,甚至成为无效劳动。所以,选题是调查研究中难度最大的工作,也是调研工作成败的关键一环。有的同志说:“选准了题,就取得成功的一半。”所谓“题好一半文”不是没有道理的。

选题工作既然如此重要,怎样才能选准题目呢?从目前办公室调研实践来看,选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从领导决策和指导工作的需要出发,贴近领导的“兴奋点”选题。

办公室调研具有鲜明特点,即调研要为领导决策和指导工作服务。所以,选择调研题目必须抓住领导关心的问题,并且能够站在领导者的角度去观察、研究和思考问题,这样选择的题目才有可能符合领导决策的需求。

当然,这样做并不等于迎合领导观点、搞长官意志,也不是离开实际,按领导口味去寻求论据。这样选题的目的,是把办公室调研同领导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领导工作不重视调查研究,就有可能成为“瞎领导”;调查研究脱离领导需求,到头来很可能是“白研究”,劳而无功。所以,选题切忌从主观意愿或个人兴趣出发。有时,尽管你对某一个问题很有研究的兴趣,也很符合你的专业知识领域,但如果它不是领导工作的重点,不是领导关注的问题,就不要选择这种题目去研究。

2.从办公厅(室)的优势出发,掌握好选题角度。

近年来,调查研究工作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党政机关的职能部门,如宣传部、组织部或发改委、建委等等,一般都设立了专门的调研机构,对部门中的问题及时调查研究,找出解决办法。而作为综合部门的办公室调研,则应注意选择那些单靠某个职能部门无法解决的综合性、边缘性的问题进行研究。

比如,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单位一年内都要抓几件大事,也可以说是中心工作或重点工作,而这些大事往往涉及到各个方面,如干部下基层、廉政建设、综合治理,或国际性、全国性的大型活动、会议,这些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不是哪个职能部门一家管的事。因此办公厅(室)就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协助领导为抓好这些大事开展调查研究,围绕这些大事的贯彻落实选择调研题目。

3.从“效果最大化”出发,确定具体的调研题目。

以上两个问题讲的是如何确定范围,或者叫选题方向。明确了选题范围后,还要确定具体的调研题目。比如要调查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问题,这只是划了个大的范围,其中有不少可研究的角度。如从体制改革方法上研究,从改善外部环境上研究,从挖掘内部潜力研究等等。每个角度内又有若干问题可供选择。如从改善外部环境的角度研究,既可以研究政企关系的问题,又可以研究健全市场体系问题,还可以研究倾斜政策问题。所以,抓住领导关注的“热点”问题后,还要十分认真地去研究具体的调研题目,才能使调研获得较好效果。一般来;说,选定具体课题,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掌握有关资料,防止“撞车”。领导关注的“热点”问题,往往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各方面调研部门都在研究或已经研究的课题。所以确定选题范围后,要认真阅研这方面已有的调研资料,对那些别人已经研究过,并已有了结论的课题,就不必再作无效劳动;对那些虽然已有人研究过,但研究得尚不深不透,或不切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而问题又很重要,则可以考虑作为一个研究题目;对那些别人尚未涉足的问题,又确实是领导的“兴奋点”,当然要下力量去研究了。

第二,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办公室调研与职能部门调研不同,选题往往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涉及的面比较广,包含的内容比较多,也比较复杂,而时间又要求快,最多也就一两周要见成果。所以不允许进行那种全面铺开、耗时较长的系统性调研。这就要求确定具体题目时必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一种方法是从一个侧面入手调查,小中见大。比如要调查廉政建设问题,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如贪污受贿问题、公款吃喝、旅游问题、违纪违法建私房问题、公款高档消费问题等等。办公室的调研力量,难以对这诸多方面统统调查一番,那么就可以抓住当时领导最关心、牵动全局的某个问题进行调查。

另一种方法是抓典型,从几个典型地区或单位入手,深入下去进行调研。如对全省干部下基层的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时,就可以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地、市、县进行调查,通过了解分析这些单位的情况,对全省干部下基层的情况做出判断,并拿出相应的措施。

第三,抓住苗头性、趋向性的问题进行研究。在中心工作或领导关注的重点工作中,都会出现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有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发展下去就会成为影响全局的重大问题。这种带有趋向性的新情况、新问题,正是办公室要着力研究的问题。这类问题,往往领导同志还不甚了解,带有一定的“超前”性,对领导工作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五、办公室调研的步骤

调研题目选定之后,还不能马上就着手去调查,因为毫无准备地下去,往往是被动地了解情况,而不可能抓住问题实质深入探究。所以,一般来说,要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掌握资料。

一是学习掌握有关的政策规定,使调研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比如,调研民营企业问题,首先要掌握中央关于发展私营经济的理论提法和政策规定,在实际调查中才能分辨是非曲直。二是搜集掌握有关的文字资料和调研成果,这样可能利用已有材料丰富自己的认识,还可以免去不少重复劳动。比如调查全市民营经济发展问题,如果有的区、县已经进行过这方面的调查研究,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调查材料搜集来,经综合归纳后,直接作为我们研究分析的一部分资料,而将调研精力用于未做过调研的区、县。

2.设计“大样”。

经过学习政策、掌握资料以后,对调研对象基本上有了认识和了解,就可以对调研作初步设计。比如,对将研究的对象,是需要进行全面调查,还是进行典型调查;是进行经验调查,还是进行问题调查;大致要投入多少人力,进行多长时间,等等。有了这样一个“大样”设计,就胸中有数,调研工作容易取得主动。

3.制订具体方案。

一般包括:调研大纲、调研范围和具体对象、方式方法、时间安排、工作分工(包括确定执笔人)等等。调研方案拟定以后,一般应报有关领导同志阅示,如果调研方案与领导需求不一致,可以及早纠正,避免无效劳动。同时,调研中遇到实际困难,也易于得到领导的支持帮助。

4.边调查边研究。

一般说来,调查在先,研究在后,先弄清情况,再研究、消化材料。但这并不等于说调研的前半段光搞调查,后半段光坐在办公室里搞研究。调查与研究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边调查,边分析,边研究。这方面比较有效的做法是,每次调查回来都应及时研究归纳、整理一下,弄清楚哪些问题基本清楚了,哪些问题还要进一步调查了解,哪些问题十分复杂,需要重点调查,等等。这样下一步调查就有明确的目标,收获往往较大。如果平时调查不注意研究归纳,临到写调查报告时,才发现需要引用的事例或数字没有,不得不回过头来重新了解情况,就会大大影响调研工作效率。

5.拟写调研报告。

在做了较充分的调查后,就可以着手拟写调研报告。“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调研的成果如何,往往就看调查报告质量的高低。在拟写报告前,一定要充分酝酿,对调查来的材料反复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抓住问题的实质。在此基础上,先拟出调研报告的写作大纲,经过集体讨论修改,还可以征求有关方面意见,然后下笔成文。

六、调研报告的写作

调查报告的撰写,是调查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阶段。辛辛苦苦地搞了若干天的调查,积累了一大堆材料,还必须科学地运用这些材料,组织成一篇高质量的调查报告,才能得到领导同志或有关部门的重视,才能把调研同志的辛勤劳动转化为社会价值,实现调研的特定目标。因此可以说,调查报告写得好坏,是调研工作成败的关键。

(一)办公室调研报告写作特点

办公室调研往往围绕某个问题或某项工作,作深入的分析研究,能及时研究需要解决的具体实际问题,迅速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揭露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对策建议。其写作特点是:

1.主题鲜明,现实性强。

办公室调研的目的性很明确,从课题选定、材料的搜集到报告的拟定,都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所以具有鲜明的主题和较强的针对性。这类调查报告的内容,往往是总结出当前工作的新经验,或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新问题,所以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如《贵在“三实”——××县委工作经验的调查》、《关于调整农业结构急需解决几个问题的调查报告》。

2.内容集中,说服力强。

办公室调研的问题比较单一,因此运用材料也较为集中具体,有时为了说明一个观点,用两三个典型事例,有较强的说服力。如,调研报告《在流动人群中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探索》中的第二部分,介绍××市××区的创建“红心驿站”为抓手,打造流动人群的服务型党组织的做法,用了三个典型事例:一是在10个建筑工地建立“红心驿站”,管理在册流动党员43名;二是在商业销售网点建立23个“红心驿站”,管理流动党员80余名;三是在三个著名大公司的房地产工程项目创建“红心驿站”等,从而加强了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唤醒了许多“隐性党员”、“口袋党员”的党员意识。这些具体事例,充分说明了建立“红心驿站”的积极作风,填补了流动人群党的组织和党员教育的覆盖盲点。

3.篇幅较短,结构单纯。

专题调查报告总是围绕一个专题“开门见山”,摆出材料,讲清观点,作出结论,一般只有四五千字,有些还不足三千字,因此结构较为简单,一般多采用总分式写法,开头概括出总体情况,下面分项来写。

(二)调研报告写作要领

1.标题

调研报告的标题,主要有两大类:

(1)单式标题。

即用一句话概括报告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直述式标题。即用一句话概括出调查的主要内容。如《××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原因和对策》;《关于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和发展机制的调查》,这种标题用的最多。

结论式标题。即用调查的主要结论或作者的主要观点作标题。如《城乡协作的一种好形式》;《我县初中生流失问题应当引起重视》。

提问式标题。即以调查的主要问题作标题。如《××区小学生课负是怎样减轻的》;《××显像管厂是怎样对青工加强思想教育的》。

(2)复式标题。

即由主标题和副标题组成,主标题表明作者的观点,副标题说明调查的对象和范围。如《人才不能浪费!——×地×部门人才问题的调查》;《围绕市场调结构,突出特色促增收——××市大力发展苗木生产的调查》。

不论采用哪种标题,都要注意:题文必须一致;鲜明地表明作者的思想倾向;尽可能新颖,有吸引力;文字简短,一目了然。

2.开头

开头一定要吸引人。一位中央领导同志说:调查报告“应该使人看了第一句,就想看第二句。”就是说,开头要能抓得住人。那么怎样做到这一点呢?

(1)把重要的信息放在开头。

如一篇关于外来人口的调查报告,开头是这样写的:“近几年××市外来人口迅猛增长,2005年已达357.3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为23.2%,平均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外地人。”这样一个重要事实,确实使人想往下看。

(2)把人们关心的问题放在开头。

如《关于××百货市场在困境中求发展的情况调查》,开头先提出一个问题:“在当前市场疲软的情况下,不少商业企业的领导人都感叹‘生意难做,经理难当’,难道真的就无能为力了吗?企业经济效益就不可能再提高了吗?最近我们走访了××百货商场,得到这样的的回答。”这种提问式的开头,能够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而后面并未直接给出答案,更让读者想看下去。

(3)把具有启发性的结论放在开头。

如《关于××汽车工业发展战略的思考》的开头写道:“××汽车工业必须按照WTO的游戏规则,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通过改善汽车工业结构、发展汽车工业相关产业,建立××汽车工业的竞争优势。”这个结论,是经过研究××汽车工业三起三落的发展历程,并对全国汽车工业发展道路加以考察得出来的,具有较大启发性。

(4)把所调查问题的重要性放在开头阐明。

如《××局关于退役士兵安置问题的调查》的开头:“××市是人口大市、兵员大市和安置大市,退役士兵每年××××人,安置任务重。随着改革的深入,就业形式的变化,城镇退役士兵安置矛盾日益突出,单位拒收现象增多,复退军人稳控难度增大。主要矛盾和问题是:”这个开头一是讲安置任务重,一是讲新形势下安置矛盾突出,从而把退役士兵安置问题的重要性摆在读者面前,引起读者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和研究兴趣。

3.正文

这是调查报告的主体部分。写好这个部分,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认真提炼观点

一篇调查报告,观点是否正确、鲜明,是成败的关键。所以在撰写调查报告时,必须深入思考、反复琢磨,使报告中的观点既符合中央和上级的精神,又符合客观实际。在实际撰写中,第一个符合比较容易做到,第二个符合往往出问题。如情况的概括,不能准确、恰当地反映现实;总结的经验,不能鲜明生动地体现出事物的特点;提出的措施,不能切合实际,缺乏可操作性,等等。所以,写好正文部分,一定要在提炼观点上下一番苦功夫才成。

(2)精心运用材料

一是正确取舍材料。古人说,懂得割爱,便是会写文章了。这说明取舍材料十分重要。取舍材料的标准,一是相关性,必须选取与调查报告的主题、观点密切关联的材料,否则,不论这个材料多么生动,也要忍痛割爱。二是典型性,必须选取那些最能说明观点的典型材料。俗话说,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典型事例就具有“一个顶俩”的作用,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三是现实性,必须选取现实生活中的新材料,如改革开放中的新思想、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等。老生常谈的材料,缺乏对现实生活的指导作用。

二是观点统帅材料。阐述是调研报告的推理过程,是用材料来证明观点合理性的过程。阐述不是观点和材料的简单组合,它是通过分析材料的特点和内部联系,使观点与材料渗化融合在一起。所以观点与材料必须做到有机统一。写作中常犯的毛病是材料不能证明观点,如:“国企改革的深入,使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1998年全国国企新增下岗职工739万人,1999年新增781万人,2000年新增512万人。仅此三年国企下岗人员就超过2000万人。”此处用下岗职工人数增加来说明劳动力供大于求是不妥当的,因为这几年职工下岗主要是工业结构调整造成的,而且下岗职工并不是失业职工,多数经过培训又再就业。因此这个材料不能说明观点。

(3)合理安排结构

调查报告的结构要做到严谨、匀称和层次清楚。常见的结构方法有如下两种:

横式结构。即按照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把主体部分分为并列的几大层次,横向排列起来,然后在最先或最后从总的方面说明中心意思。这种结构适于叙述经验、分析原因和提出建议,采用这种方法,要注意几个层次之间,不能有包容、重复和交叉的关系,做到层次分明。

纵式结构。即按事物产生、发展、变化过程的先后顺序去写,一层层分析说明问题。这种结构,各个层次之间是递进的关系,不能随意颠倒它们的顺序。一般问题型调研常采用这种结构,如先写问题的产生,再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以上两种结构,也可以综合起来运用,如在纵式结构内部又有横式结构,横式结构内部又有纵式结构。

4.结尾

调查报告的结尾要简短有力,有时也可以不加结尾。结尾的方法主要以下几种:

小结式。即对调查报告的主要观点作简要的总结,带有进一步强调的性质。如《××市流动人口管理的两难选择和出路》的结尾:“总之,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加强对流动人口规模的调控,加强出租房管理和暂住登记,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保障,完善流动人口管理体制和法规体系,解决好××市流动人口问题。”这个结尾总结了全文的主要观点,点明了主题,使读者进一步加深对全文的理解。

启发式。即用带有启示性的结论刹住全文,以此加深读者的印象。如《××省黄土高原建立牧业林业生产基地的初步考察》一文的结尾:“黄土高原和大西北荒凉贫困吗?是的,又不是。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过程中,这个地区注定要比锦绣江南落后吗?不见得,事在人为。”

建议式。不少调研报告中,对策或建议这一部分没有展开来写,而是在结尾部分简要叙述,即以政策性建议做为全篇的结尾。如一篇关于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结尾这样写道:“综合牧民干部群众的意见,提出以下建议:1.建立甘愿生态补偿机制;2.加大退牧还草建设投入;3.设立草原灾害防控和沙化治理专项资金;4.大力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这个结尾既简短又实在,很适合办公室调研报告“短平快”的特点。

(三)调查报告写作要求

写好办公室调研报告,除了上面提到的提炼观点,安排好布局,精心运用材料以外,在撰写过程中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有新意

调查研究报告一定要告诉人们一点新的东西,如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新建议、新思想等等。换句话说,就是力求在自己的调研报告中,体现出别人尚未发掘出来的东西。调研报告同其他文章一样,都是供人们看的,因此必须考虑读者的需要和愿望。办公部门的调研报告,一般是送给各级领导看的。因此,动笔之前要从领导的角度思考一下,当前到底需要了解什么,不需要了解什么。而领导同志需要了解的,往往是带有新意的东西。所谓有新意,是指新情况,新问题刚出现,多数人还没有注意时,你首先看到了发展趋势;在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和现象中你首先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别人还没有注意的经验、处在萌芽状态的新生事物,你首先把它反映出来了。

调研报告有没有新意,还有一个时效性问题。有时你搞的题目确实是新情况新问题,但是如果你搞得不及时,报到领导那里,新情况已变成旧情况,也就失去了新意。所以在撰写报告时就要注意,涉及到时效性较强的问题,有时不要等调查得非常全面、具体了才动手撰写,要善于抓住时机。在战争中,第一个喊出“敌人来了”的人,常常会受到嘉奖,因为虽然这个信息很不具体,有多少敌人?装备如何?距离多远?都不清楚,但是由于这个消息的及时性,就具有很大的价值。我们搞的调研报告,有时就需要去争取这样的“第一个”。

2.用事实说话

调研报告是以大量令人信服的材料为基础,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得出有说服力的观点。所以调研报告最基本、最主要的表现手段,是用事实说话,即运用典型事例、典型的数据来说明问题。

用事实说话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议论要有事实作依托,有数字作根据。不能以抽象推理代替事实,通篇是空泛议论,读起来像一篇议论文,似乎不调查也可以发表这么一篇大论。

第二,要运用好典型材料,善于选择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事实数字,来鲜明地、恰当地说明问题。同时,要通过提炼的方法,对典型材料进行一番梳理。不能搞事实、数字的堆砌罗列,通篇没有统帅的观点,读起来就像一堆乱麻。

第三,事实和观点要有机地统一起来,观点必须是从事实中抽象、概括出来的,二者应是融合在一起的,不能形成两张皮,或是观点贴在事实上,或是事实为观点作注脚。

3.定性、定量分析

定性、定量分析是调研工作中两种常用的分析方法。任何事物都有质的属性和量的属性两个方面,调查研究就是要善于从质和量两方面把握事物,研究问题。所以要对调查对象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所谓定性分析,就是确定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分析,通常是借助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进行系统化分析,主要解决“是不是”、“是什么”的问题。比如,在对一批有代表性的企业实行股份制的做法和效果的调查中,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证明股份制是增强企业活力的一种有效形式。这就是定性分析。专项调查、典型调查、多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

所谓定量分析,就是用数字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在社会调查研究中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可以为领导提供精确度较高的数据,计算社会现象之间的量变关系,预测社会现象的发展趋势,提供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比如,在经济问题的调研中,常常用某一年与上一年生产数字对比的方法来说明某个问题,这就是定量分析法。抽样调查主要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

在调研报告写作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必须密切结合。怎样结合呢?

一是用定性分析指导定量分析。比如,搞一项抽样调查,要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定量统计资料,那么,需要收集哪些方面的资料?通过哪些渠道去收集?收集上来以后怎样分析?达到什么目的?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要依靠定性分析。所以,收集资料和分析定量统计资料都要以定性分析为指导。

二是定性分析要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如《关于××市农村小康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中,有一个定性分析,就是该市“农业基础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这个定性分析是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得来的,报告中写道:“从调查情况看,1997年为历史上人均收入最高的一年,平均人均纯收入2200元,最高达2800元。之后,由于连年干旱,造成粮食作物大幅度减产和生产成本增加,人均收入逐年下降,到去年人均纯收入只有1400元,比1997年下降了36个百分点,最少的双山三合村人均收入才500-600元。除少数农民外,80%的农户再生产须靠贷款解决。”这个材料从人均收入下降的数据分析,造成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农业基础设施差,“靠天吃饭”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从而得出上面的结论。以定量统计分析为基础,就是要求定性分析要有数字概念,以定量分析的结果为依据,不能偏离,而且力求定性分析的表述与定量统计结果完全一致。这样,调查报告提出的结论或建议,才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综合体现。

4.篇幅短小精悍

实践证明,短一些的调研报告,效果总是比写长了的好。当然长而空不好,短而空也是不行的。短小还必须精悍,才能受到领导同志的青睐。要写得短而精,应从三方面努力:

第一,要能够忍痛割爱。搞了多日的调查,收集了不少好的事例,写的时候总觉得这件事挺精彩,那件事也很典型,结果哪一个也舍不得放弃,自然会越写越长。所以,治“长”的一个办法,就是要忍痛割爱,从几个典型事例中选择最精彩的一个就行了,千万不要“拉郎配”。

第二,反复拟定提纲,直至成熟再动笔。无论是调研报告的总体构思,还是某一部分的具体起草,都要反复酝酿成熟了,才动笔撰写。这样可以避免轻易提笔、信马游缰地写下去。因为酝酿的过程就是反复归纳、思索、提炼的过程,就像淘金一样,淘汰大量泥沙才能使金子显露出来。头脑中形成了明确的概念,抓住了要领,即所谓“胸有成竹”,写起来就不会有赘笔。

第三,反复删削。调查报告写好后,必须反复推敲删改,把那些可要可不要的字、句、段,毫不吝惜地删掉。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学习著名的美国作家海明威,他对每一部作品都要删改几十遍,“斩伐了整座森林的冗字赘词,还原了基本枝干的清爽面目”。他的代表作《老人与海》竟删改二百多遍。无怪乎他自己说,他的作品就是一座冰山,人们看到的只是露出水面上的十分之一部分。

七、调研报告成果的应用

调研工作的成效,主要看调研成果能否得到实际应用。所谓调研成果,一般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原始资料,即调查记录和收集的有关统计数据资料,这些资料能够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有时更具有说服力;二是调查报告,即根据调查资料研究分析的最终成果,它是调研成果的一种重要形式。我们讲的调研成果的应用,主要是指调查报告。

搞调研的同志都有这样的体会:经过一番努力,调查报告搞出来了,刊登出来了,有的报告受到领导的重视,作了批示;但多数调研报告往往没有什么反响,“泥牛入海无消息”。出现这种情况,除了质量不高以外,还有这样的原因:一方面存在领导同志如何利用调研成果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有调研成果是否符合领导决策需求的问题。所以办公厅(室)的领导必须注重研究,如何更好地发挥调研工作的实效。

根据我们的实践,在提高调研成果的作用方面,除了调研课题一定要贴近领导同志的“兴奋点”外,还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调查研究要争取领导同志的支持和指导。

一是要争取请领导同志出题目。我们在实践中感觉到,凡是领导同志亲自出的题目,搞出来的调查报告一般都取得较好效果,得到领导同志的重视。办公室与领导同志接触机会多,可利用这样的有利条件,直接请领导同志出题目。

二是自选的课题,要征得领导同志的同意,在调查过程中还可以随时向领导同志汇报,得到指导,甚至有的调查座谈会请领导同志参加。这样不但能使领导同志增加一些真情实感,增强对调研课题的重视,还可以根据领导同志的意见,不断修正调研方向,使调研成果更符合领导的需求。

2.要注意把调查研究报告转化为可行的工作方案。

调查研究工作不仅是了解情况、研究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为领导提出解决问题的切实可行的办法。所以在调查研究中,要特别注意研究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提出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易于操作的建议。这样,当领导同志做出有关决策或安排有关工作时,就能够将调查成果吸收进去。

3.要注意听取和吸收职能部门的意见。

通过调查研究形成的决策或采取的措施,最后都是要通过有关主管和职能部门去落实。如果提出的决策或措施,得不到职能部门的理解、认可,也就不可能得到认真的贯彻落实。所以办公室调研中要注意与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特别是经济方面的调研,常常涉及到人、财、物等问题,一定要与职能部门通气,甚至请他们参加调研工作。调研报告也要请主管领导同志或职能部门领导同志审阅,并吸纳他们的合理意见。总之,办公室调研工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推动实际工作,如果离开实际工作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就很难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

4.对调查研究报告做“醒目”处理。

调研报告属于“参阅件”,即可阅可不阅,在领导同志的桌子上,一般是放在正式文件和信息、简报材料的下面的。由于领导阅件时间有限,调研报告常常排不上“受阅”名次,被淹没在大量的文件、简报中。所以,我们对调查报告要做些“醒目”处理。

譬如,可以将调查报告的清样,在印发前请主管这项工作的同志阅示,或将印好的调查报告由办公厅(室)负责同志签署后再送有关领导同志阅示。这样送阅,领导一般是注意看的,而且往往会作出批示。还可以将调研报告中的精华部分浓缩成信息材料,刊登在领导同志每天必看的信息刊物上,引起领导同志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