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到底什么才是相声

到底什么才是相声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中国曲艺通论》论述,曲艺是以口头语言进行「说唱」的表演艺术。虽然戏剧和曲艺都有跳进跳出的技法,也就是说戏剧角色有可能跳出成为和观众同时空的评论者,曲艺演员也会扮演故事中的人物。再如苏州评弹、评书、快板书等等,都是同样道理,它们总是第三人称的,或是一三人称跳转,以第三人称为基础的。所以,说到底,这个定义还是非常准确的:相声是一种以讲述和对话为主要形式,幽默为特点和目的的民间曲艺艺术形式。

到底什么才是相声?


信浮沉 


这个问题其实一句话——相声是一种以讲述和对话为主要形式,幽默为特点和目的的民间曲艺艺术形式。


这个定义虽然简单,但也很全面了。首先他得是说的,不能是跳的,是打的,是吹的。其次是它得逗,一个包袱没有不叫相声,起码不叫好相声。第三得是曲艺,这条倒容易被忽略。可以多说几句。这一点最容易搞混,也最多出现特例,最多产生不符。


很多人分不清曲艺和戏剧(含戏曲,下同)。那么我偷换概念一下,改为回答「相声究竟是不是曲艺」。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有着自身不同于其他艺术类型的本体特征。据《中国曲艺通论》论述,曲艺是以口头语言进行「说唱」的表演艺术。


再说的直白一些,曲艺和其他艺术(尤其是戏剧)最大、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是第三人称的。也就是说,戏剧是「演」的,曲艺是「讲」的。戏剧演员的角色是剧中人,他从始至终的是与观众在不同时空的另一个个体,他通过自己的表演展现一个人物的故事或观点。而曲艺演员的角色是讲述者,他是与观众在同一时空的个体,他通过自己的说唱展现另一个时空里人物的故事或观点。戏剧在演故事,曲艺在讲故事。戏剧是第一人称,曲艺是第三人称。虽然戏剧和曲艺都有跳进跳出的技法,也就是说戏剧角色有可能跳出成为和观众同时空的评论者,曲艺演员也会扮演故事中的人物。但这都是段落式的,并非从始至终,它们的根本模式还是各自的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也正是因为这一根本特征,我们不能说曲艺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样式,很多国家都有类似的艺术形式,比如日本的「漫才」、西方的游吟诗人等等。


「第三人称」这个根本特征的确立,便能够很好的区分曲艺和戏剧。比如鼓书类,通常第一段落的「诗篇」是第三人称的,描绘故事的背景、时间等等;结尾也要对故事进行评论和总结。即使中间部分完全是第一人称式的「扮演」,它也不脱出曲艺的属性。再如苏州评弹、评书、快板书等等,都是同样道理,它们总是第三人称的,或是一三人称跳转,以第三人称为基础的。它们都是典型的曲艺。如果将第三人称的部分去掉,仅以第一人称表演,即使所唱曲调、所用技法完全一致,那也变成了戏剧。所以二人转是曲艺,由二人转衍生的拉场戏、吉剧、龙江剧便是戏剧;单弦是曲艺,由单弦等衍生的北京曲剧便是戏剧。


那么问题来了,相声是不是这样呢?的确,相声是比较特殊的曲艺形式,它发展了曲艺的属性,有些节目确实是有些「戏剧化」的。这就难怪有些人提出「相声究竟是不是曲艺」的质疑。


应该说,相声绝对是曲艺,这是肯定的。即使有些节目「戏剧化」,我们仍能找到它们曲艺的根基。比如马三立先生的很多作品,他确乎是从头到尾在表演人物了,但这个人物是和捧哏演员、观众同时空的,这种「间离」是似有似无的。再如常贵田、常宝华的《追溯》,侯耀文、石富宽的《失物招领》等,这些相声的逗哏演员的确可以看作是一个戏剧角色,它从始至终在扮演人物。但是捧哏演员不是,他们一会是「剧中」的角色,一会又变成和观众交流的评论者。这仍然不能说是戏剧。


那么有一些捧逗演员都在角色中的「化妆相声」,他们在整个节目中都不和观众沟通,这种相声是不是脱离了曲艺呢?仍然不是。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所谓表演「从始至终」,是从演员出现在观众眼前开始,到消失在观众眼前为止。这就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了,要注意,戏剧演员的谢幕和曲艺演员是不同的。一出传统戏剧演完(先锋戏除外),演员不能立刻鞠躬谢幕,要等大幕拉上,演员才完成了「角色」的任务。等待大幕拉开,它已经是演员自己了,这时的谢幕视同结束了「从始至终」的表演。而相声和其他曲艺演员演出完毕是不拉幕的,他们直接跳出「角色」,鞠躬致谢,这时的谢幕应该视同尚未完成「从始至终」的表演。当然,演出开始时的鞠躬示意也是同理,我们没见过哪出戏锣鼓已经响了,演员出来鞠躬的吧?


这种解释看似牵强,其实是艺术工作者祖祖辈辈传留下来的不经意的智慧,也是某种艺术自觉。这个幕,是戏剧假定性的重要元素。我们当然知道戏剧演员不是角色本身,而这道幕,就是给我们设定的时空之墙。即使过去没有幕,戏曲演员的「守旧」,「出将入相」两道门也是同样的作用。即使是现在的小剧场戏剧,没有大幕,演员也常常会退到下场门外再上场谢幕。也许很多演员没有意识到这个行为的意义,但这其实就是潜移默化的区隔。


相声内部也有类似的设定。我们都看到很多传统相声的「腿子活」,如《汾河湾》、《黄鹤楼》,演员要用手帕把头包上进行表演。这不仅仅是为了造成可笑的形象,也同时是在告诉观众:我要进行第一人称的表演了。这在某种程度上和大幕是同一道理。


我们没见过一对相声演员表演之后大幕拉上,待开幕再鞠躬的吧?如果有,那说明它已经是「相声剧」了。


但是,既然相声会给人这样的误解,我们也必须承认一个事实:相声是一种形式上比较高级的曲艺。事实上不仅相声,「双档」或「多人档」的曲艺都是相对比较高级的。如二人转、评弹,都和相声有类似的方法。这些曲种的一三人称跳转更加灵活,更加随意。两个演员可以都是第一人称的,可以都是第三人称的,也可以一一一三。无疑,这种人称上的灵活会带来更丰富的表演手段,也使观众得到更全面的艺术享受。而相声没有乐队和演唱的牵绊,这种变化就尤其的灵活,也更加不容易寻到踪迹。这也是「相声是不是曲艺」这一争议的根本原因吧。其实,这应该是相声引以为豪的一种「进化」吧。


所以,说到底,这个定义还是非常准确的:相声是一种以讲述和对话为主要形式,幽默为特点和目的的民间曲艺艺术形式。


该回答部分内容已用于书稿,拒绝任何商用转载,谢谢。


2015-10-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