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夸我啦

××夸我啦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一个热爱劳动的孩子”,文章中心该是歌颂主要人物热爱劳动的好思想;“××夸我有礼貌”,文章中心应表达对人有礼貌的好品德。这是本次作文学生选材的主要方面。这又是考虑主夸人的重要方面。街坊邻居、民警叔叔、商店阿姨等人,见到学生的优良表现自然会夸上几句。我没有立即回答。那次作文,命题是半独立拟题式,“××夸我啦”。“夸我啦”,夸哪方面的好品质,自己决定。

【审题】

这次的作文题目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是“××”,一位长辈吧,这个人物题中没有明确规定,由自己拍板。这就灵活多了,有半自由命题的味道;第二层是“夸”,这个动词处在关键位置。怎么个夸法?为什么要夸奖一番?都得一一摆出事实来;第三层是“我”,被夸的对象,即自己某件事做得到位,受到一位长者的夸奖。“啦”是语气词。

【要求】

1.通过这次练习,锻炼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好事,该做的事,要认真承担,这样才是懂事明理的好孩子。

2.继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独立选材能力。

3.使学生学到一些有关中心思想方面的初步作文知识,并试着围绕一个中心,进行记叙与表达。

【导学】

一、中心表达不明确的几种情况

动笔行文,怎样把中心表达得好,这是要学一辈子、练一辈子的事。四年级学生刚刚接触这个问题,中心表达得不够好,不足为怪。要紧的是我们这些当教师的,结合平日阅读课指点了学生没有。我在批改作文时,这方面的“病例”遇到得太多了。

1.中心偏了,与题目不对口。有些作文命题,题意不深,要表达什么中心思想,题目上已明白无误地标示出来。如“一个热爱劳动的孩子”,文章中心该是歌颂主要人物热爱劳动的好思想;“××夸我有礼貌”,文章中心应表达对人有礼貌的好品德。

有的学生由于经验不足,写着写着就偏了,从这个中心跳到那个中心去了。记得在一篇《一个刻苦好学的孩子》文中,该生写“宋心英是我们组长,学习特好,又爱帮助别人。上周我病了,四天没上学,她天天放学后帮我补课,十分耐心……”看,他把中心给转到助人为乐方面去了,不切题啦。

2.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没有中心。这样的学生,多是作文知识学得不好,对文章的内容、中心还搞不大明白,审题、选材、构思过程中,他没有想中心表达这一环。初学作文,这种毛病很是多见。例如“我的一天”这个题目,有个学生写了六百多字,四个段落。

第一段,星期日,吃完早点,我乘地铁到苹果园奶奶家去。

第二段,奶奶很想我,给我包饺子吃,还带我去新修的乐园玩了一会儿。

第三段,表姐玲玲也回来了,她教我说了几句阿拉伯语,真好玩儿。

第四段,天快黑时,妈妈正不放心,给奶奶打电话,我回来了。

这篇作文,我通篇看了两遍,实在看不出他要表达的是什么中心思想。而中心如此糊涂的文章,内容多具体,语句多通畅,也不能进入优等文行列。

3.两个中心,思想分散。学生应该知道,一篇文章有一个中心,这是很重要的一条作文知识,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思想内容,那就不妥了。

记得有一次我让学生写“好爸爸”。作文指导课上,我一再叮嘱大家:只写爸爸一个方面的好品质。可是,有几个人还是做不到。其中一篇,除头、尾外,中间两个段落是:

(1)爸爸是二附中的物理教师,教高三毕业班。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带病上班,胃溃疡那么重,说“等学生毕了业再住院”。

(2)爸爸生活十分俭朴,省吃俭用,从不多花钱。去年40岁生日,妈妈花300多元给他买了双皮鞋,他心疼极了,差点儿和妈妈吵起来。

是的,这都是爸爸的好思想、好表现。不过,把这两样互不相干的品质生硬地绑在一起,凑成一篇作文,便造成两个中心的败笔了。

一篇作文只表达一个中心,这项重要的作文知识,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领会。

二、选材指导

这次作文,选材的灵活性很大。学生应该在前两层题意上下工夫。

1.主夸人选谁好呢?从学生的生活范围看,为本题选择主夸人约有四个方面:

一是老师。学生受表场,主要来自教师这里。班主任的嘴,一天到晚不知表扬多少人。热爱班集体经常为班里做好事的学生理当受到表扬。其他学科教师也是一样。谁学得好,进步得快,老师自然喜爱。校领导及其他工作人员也有可能夸谁几句。这是本次作文学生选材的主要方面。

二是同学。平级的人,也可以“夸”上几句。班队干部,知心好友,遇到某件事情,赞扬的话语脱口而出也是有的。主夸人非得是长辈吗?题上没这么说。

三是家长。这又是考虑主夸人的重要方面。学生每日有一半时间生活在家里,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家长们心里都有数。家长之心,望子成龙,遇到满意的镜头,当然要夸上几句。这一选材面学生人人有话可说,且都属于“独有的”上等选材内容。

四是社会人物。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街坊邻居、民警叔叔、商店阿姨等人,见到学生的优良表现自然会夸上几句。细心的学生也会从这里选取主夸人。

2.“夸”,要大动一番脑筋。题中这一层要求涉及文章的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选材时应用心思考:

“我”做了一件什么事,人家要夸?

人家夸了什么?

“我”是怎样面对这次夸奖的?

事实上,这层要求覆盖全篇内容,正是中心所在。选材好,构思细,本次作文就拿下来了。

【例文】

奶奶夸我啦

寒假里的一天,69岁的爷爷哮喘病犯了,躺在床上休息。奶奶要去街道居委会值班。她走前嘱咐我说,上午不要出去玩,要在家和爷爷作伴,这是任务。

好吧,既然是任务,就得认真完成。

一会儿,爷爷咳嗽了。怎么办呢?我倒好温开水,让爷爷吃两片药。

又过了一会儿,爷爷饿了,要喝牛奶。我说:“您别着急,我去热牛奶。”我来到厨房,学着奶奶的样子,全神贯注地把奶锅放到炉子上。没多一会儿,白花花的牛奶开了。我眼尖手快,立即端下小锅,放上一勺白糖,端到爷爷的床头柜上。爷爷见了,满意地笑了,病似乎也好了许多。

爷爷津津有味地喝着奶。我知道他不再睡觉了,便打开收音机。电台正播放爷爷爱听的京剧《赤桑镇》。我偷眼一看,爷爷正得意忘形地用手叩着节拍,嘴里还跟着哼哼,一声也不咳嗽了。

中午,奶奶回来了。“你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我没有立即回答。爷爷把上午的事一样一样地说给奶奶听。听完后,奶奶把我揽在怀里,情不自禁地说:“真是我们的好孙子!”

【评析】

上了年纪的教师读着这篇作文,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一、选材上下了工夫

那次作文,命题是半独立拟题式,“××夸我啦”。他把主夸人定为奶奶,这是选材的第一步。他这步迈得准,选得好。

奶奶为什么夸他呢?文中记叙的是独自在家里照料爷爷的事儿。此事件选得好,像这样如此懂事的孩子,理当受到奶奶的夸奖。他选定这天上午,当奶奶不在家时独自用心照顾爷爷,是动了一番脑筋的。

这半天时间,不算短。“好孙子”的具体表现在哪里呢?这又面临着小镜头的选材。他写“倒水吃药”、“烧牛奶”和“放京剧”三小项。小镜头选得好,孝敬长辈的赤孙之心完完全全地写了出来。

二、中心思想很明确

这次作文的命题没有点明要表达什么中心。“夸我啦”,夸哪方面的好品质,自己决定。该生选定“孝敬长辈”这个中心写,完全符合要求。

没让第二个中心出现,这一点他把握得好。他懂得一篇文章应该表达一个中心思想。若是写“爷爷闭着眼听戏时,我抓紧时间认真算了几道应用题”,那就不妙了。那样做,中心分散,作文质量便难达到优等。

三、布局谋篇好

随着学习的深入,很明显看得出学生布局谋篇能力在不断提高。三年级初学时,他们只能写出“三有”水平的短文,一年多学下来,能力见长,会列出“中间部分分层写”的提纲,并照这样的提纲顺利完成作文。本文提纲中头、中、尾三大段清楚,中间有“倒水吃药”、“热牛奶”、“放京戏”三小段,人们看了,层次分明,结构完整,十分有条理。

结尾写得最精彩,这个结尾段仅有四个句子,内容含量却相当丰富。有四点,我们应该认真领会。

1.奶奶一回家,急忙问:“你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这与开头段奶奶走时布置任务呼应起来。任务完成得如何,关系到全文。

2.“我没有立即回答”,这句写得有深度。做了好事,先不必急于宣扬。他料定,自己不说,奶奶照样能知道。

3.“爷爷把上午的事一样一样地说给奶奶听。”这一句,格外好。这位爷爷,一上午吃药、喝牛奶、听京戏,一直不开口讲话。老伴回来了,他才“一样一样地”大段讲起来。当然,这都是为了夸自己的“好孙子”。

4.“听完后,奶奶把我揽在怀里,情不自禁地说:‘真是我们的好孙子!’”这里,有两个词用得特别好。一是动词“揽”。按奶奶的心情,本该“将我抱起来”。只是孙子上四年级,长高了,奶奶抱不动了。一个“揽”字,尽写出祖孙的情爱;二是代词“我们”。奶奶用这个代词,代谁呢?当然是老两口。这是对“我”这一上午的表现最高评价。

再有,该生不打底稿直接写的能力已经形成。从卷面上看,几处改动是有的,但都是照语文教材练习中讲授的“修改的方式方法”做的。巩固住这一能力,日后动笔的路可就顺多了。

四、三个人物的位置摆得好

看全文,三个人物出场,各在其位。

奶奶,处于领导位置。开头段,她布置任务;结尾段,她总结表彰。她的内容,写这么多合适。

“我”,是全文的主角。这篇作文,属“老王卖瓜”型,自己记叙一通自己的优点。这就要把握住分寸。他把自己定在“好孙子”的位置上,有动作、有语言、有想法,写得得体。

爷爷,在文中是被人照顾的病号。咳了,给他药吃;饿了,给他牛奶喝;闷了,给他戏听。他没什么动作和语言,只是靠在床头,尽享天伦之乐。写好这个人物,更深地突出了“好孙子”的中心。

人物位置问题,应放在高年级结合阅读课讲授。四年级的优等文“冒”出这方面优点,肯定它、表扬它,对学生是个启发。

五、细节描写很用心

爷爷咳嗽了,“我倒好温开水”。“温”字下得准,这是经常给爷爷倒水才体会到的一个字。

热牛奶时是“学着奶奶的样子”。端下小锅,还“放上一勺白糖”,孝心尽在其中。

“我知道他不再睡觉了”,这才开收音机。爷爷听京戏,“得意地用手叩着节拍,嘴里还跟着哼哼,一声也不咳嗽了”。这里,观察得很细,描写得很真。

六、语言好,字里行间传情

1.会写过渡段。

好吧,既然是任务,就得认真完成。

这个小段,处在从开头到中间部分过渡位置上,它起的作用是承前启后。中年级学生会这样写的还不多。

2.“地”这个字用得娴熟。“的”与“地”,几十年前是不这么用的。随着语言的发展,“地”的使用规律已成定式。学生能正确地使用它,不易的。这一点,本文用得好。

满意地笑了 津津有味地喝 得意地用手叩着节拍 一样一样地说情不自禁地说

经验告诉我,在书面语言运用中,能正确使用“地”和“得”的学生定是作文学习的优等生。

3.几个成语用得恰到好处。一篇短文能准确地用上一两个成语,已属不错。本文中,“全神贯注”、“津津有味”、“得意忘形”、“情不自禁”几个成语用得都到位。有人说,这里用“得意忘形”是否对爷爷不大礼貌?不。文中写的这位爷爷属“老顽童”族。这个成语用在此处,准确地表达了祖孙间的亲情,妙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