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湖心亭看雪》学习体验案例

《湖心亭看雪》学习体验案例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因此,导入时的西湖美景课件运用就为着达成这样的目标而设。

朱斗珠

一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有关情况,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学习白描手法,理解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特点。

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情画意;与柳宗元的《江雪》对比阅读,加以巩固与拓展。

3.欣赏西湖雪后美景并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学习白描的手法。

教学难点: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理解文章主旨。

(三)设计思路

紧密结合文本,巧设学习氛围,激活学习情趣—作家作品简介,触及创作心绪,探知文本心声—阅读链接文本,抓住关键词句,捕捉作者情结—着眼手法探究,品味语言风格,对接作家心境—进行对比阅读,训练同异思维,追问作品情怀—设计适宜作业,延展课外空间,再寻作家心迹。

二 教学过程

片段一 巧设学习氛围,激活学习情趣——用课件展示一组美丽的西湖风光

师:同学们看着这些漂亮的西湖风光,想起那些诗句?

生:背诵相关诗句。

生:归纳画面及诗句对应的季节,从美景中引向雪景中的西湖,为走进文本激趣,也以此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教学反思: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注意力的集中以及学习情趣的调动等都得以训练。)

(学生1感受:不经意间似的故地重游了一圈西湖,不自觉地走进了西湖的诗情画意,对西湖又充满了无限的期待与向往。)

生:西湖雪景的想象与表述?

师:聆听、肯定。

师:作家张岱笔下的西湖雪景会是怎样呢?他用了怎样的语言描述的呢?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湖心亭看雪》。

(教学反思:没有想象力就没有语文;赏识教育能促进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学生2感受:画卷泛舟的感觉真好,我的大脑我做主,我口述我思,我嘴表我想。)

片段二 作家作品简介,触及创作心绪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在教材P205,指名学生朗读或齐读。)

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教学反思:语文教学中的作者及背景简介是学生理解和认识文章的前提。)

(学生3感受:文为情起,言为心声,精美的文字背后饱含着作家们丰富的人生阅历与复杂的情感世界。)

片段三 抓住关键词句,整体感知内容

1.学生齐读文章,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2.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再跟读。留意文章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

3.出示设计的问题,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么冷的天气,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孤怀雅兴,孤高自赏。)

(2)画出描写雪景的句子,看看有什么特点?

(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3)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和这些人有些什么交往?

(顺势让学生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来翻译内容,积累文言词语。)

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4)“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尾声,你怎样理解这个“痴”字?(舟子说作者“痴”,又说还有像作者一样“痴”的人,实际上是突出作者的“痴”。)

4.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读全文。

(教学反思: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这是古人对于朗读的意义和作用的精辟的见解。)

(学生6感受:在教师的引领下,紧跟问题,认真阅读,抓住关键字词句,快速获取信息,与文本的交集就有了,与作者距离就近了。)

片段四 品味语言风格,对接作家心境

1.关于白描手法

作者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手法就叫做白描。(作者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几笔,却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些景物的小,他真正要突出的景物是什么?(是要突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壮观景象。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正是这种满世界都白的奇观,才使他觉得眼前的具体景物都变小了。暗含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2.文章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

文章用白描手法绘了西湖奇景,叙述了湖心亭奇遇,抒发了怎样的奇情?(作者是一个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雅士,课文表达了他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文字的内涵。)

(学生8感受:我进一步明白了白描手法,《天净沙秋思》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以及《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种文字简练朴素,不加任何渲染,只抓主要特征去写的手法叫做白描。学生9感受:奇人因奇情才能有奇事奇景。学生10感受:奇景奇事更凸奇人的奇情。)

片段五 训练同异思维,追问作品情怀

1.朗读课文及柳宗元的《江雪》。

2.《江雪》也描写雪景,也写了人的活动,它和课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有什么异同?

(先说同,再说异。)

(相同之处是:二者在奇雪奇寒中都有“独”的行为,都有大小的对比。本文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来突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壮观景象;《江雪》中千山万径是大景,独钓渔翁是小景,通过强烈的对比,突出雪景的无边无际,雄奇壮丽。相异之处是:“独”的行为对象不同,本文是“独往湖心亭看雪”,《江雪》是“独钓寒江雪”;描写手法上,本文主要使用白描,而《江雪》主要使用烘托;在表达的感情上,本文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以及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而《江雪》表达的是作者柳宗元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教学反思:比较阅读,作为一种阅读方式,是把内容相关而又有所不同的课文联系起来进行比较的阅读,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比较阅读法是最佳的阅读方法之一,因为它在语文学习中能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12感受:学习语文太有意思了,有点文文想通,而又文文相异的美妙。学生2感受:一个“独”的是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故国之思,心境独品;一个“独”的是空有才志,无法实现,怀才不遇,苦闷独遣。)

片段六 延展课外空间,再寻作家心迹

1.积累文言字词,背诵课文

2.课外阅读张岱《不二斋》,体味作者的情感世界

(教学反思:课内知识的巩固,课外阅读的延伸,能共同达成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 学习体验

(一)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德国教育家斯多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地运用多媒体,其直观、生动、逼真的画面符合语文教学的审美需求;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需求;激起学生的新鲜感,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从而有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语文课堂就活跃了,就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导入时的西湖美景课件运用就为着达成这样的目标而设。

(学生12感受:快乐学习,快乐收获,在图文并茂下,我们轻松跟随,愉悦配合,认真聆听,积极思考。)

(二)引领走进作家利于深度解读文本

语文教学中的作者及背景简介是学生理解和认识文章的前提,文学作品有其特殊性,它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作者情感的流露,如果不对作者和写作背景进行介绍,则作品的多重意义将无法展现,更谈不上揭示文章的深刻内涵和评判文章的艺术价值。做好作者和写作背景的简介,就是为了让学生把作者、作品和写作背景联系在一起,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

(学生14感受:作者、作品原本就不能割离。先走进作者及其创作背景,能让我们快速对接文本主题,深度解读文本,从而有利于我们积淀文学底蕴,拓展我们的知识视野。)

(三)整体感知教学策略促成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义务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课标还对初中阶段的阅读方面规定:“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主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中,要学生对课文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即要有整体把握的能力,也就是整体感知的能力。

(学生18感受:读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要求,我们在老师设置的问题中阅读,在阅读中提取信息,在阅读中思考领悟,在阅读中品味享受。)

(四)比较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比较是一种方法,也是一个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心理习惯。语文教学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认识过程,是学生在特定环境中,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一种特殊的认识形式。所以,比较法之于阅读与写作教学过程,不仅适用,而且必须,更具学文育人,事半功倍之效。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如果掌握了这种方法,就会在比较中区分异同,鉴别优劣,辨析正误,寻求新知,这不仅可以激发兴趣,开拓思路,而且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蒋明光.阅读教学中背景知识的引入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5(10)

[2]朱润东.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中编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第一版):28

[3]具春林.文学背景教学策略探讨[J].当代教育科学,2009(12)

[4]种忠武.在比较中,提高阅读效果[J].素教教师,201(13)

作者单位:贵州省习水县温水镇中学 564602

【点评】

该课的亮点有三:

1.比较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它能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比较学习中,学生通过对两篇类似作品的阅读比较分析,能够发现异同,激活思维,整合信息,寻求规律。个中的美味和妙处只有在反复的品味中,在比较中,在信息的筛选中,在阅读感悟的整合中才能感受得到。这样,学生通过扎实的学习体验,其求同与求异的阅读思路更清晰了,对所学文本与迁移文本的理解更深刻了。

2.“画卷泛舟”的模拟体验设计有新意,学生认为这种行为体验的感觉真好,同学们在模拟泛舟时思维发散,想象驰骋,真的是做到了我的大脑我做主,我口述我思,我嘴表我想。

3.这节课恰当地运用多媒体,以直观、生动、逼真的画面呈现给学生,这既符合语文教学的审美需求,也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的感官得到充分的调动,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

点评人:蒋宗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