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囚绿记》学习体验案例

《囚绿记》学习体验案例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句话表现“我”对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的尊重,珍惜其实都是对我们多灾而又永不屈服的民族的尊重和珍惜,对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的赞美。学习中应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照顾多数。)1.在寂寞中,常春藤不离不弃地陪伴着作者,这绿色的常春藤在作者的眼中已不是一株植物,而是一个老友,也许作者常常会与这位老友交谈。请在“恋绿”“囚绿”“释绿”“念绿”这几个部分中任选一部分,设计一组作者与常春藤的对话。

贺洪杰

一 教学设计

(一)教学知识目标

1.在扫除语言障碍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及行文线索,了解作者笔下的绿的特点。

2.结合作者、时代背景和品位赏析的重点语句的基础上感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面对困境勇于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在特殊背景下的写作意图,学习作者在特殊背景下表达自己思想的写作技巧

难点:象征手法的认知和运用,学会用这样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设计思路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并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师:本问题目为《囚绿记》,作者在囚绿以前和囚绿以后各写了什么内容呢?

思考讨论一下,你能用有绿的短语来概括吗?

(引导学生在读和思考讨论中了解文章的内容。然后板书:恋绿—囚绿—释绿—念绿)

2.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作者笔下的绿有什么特点呢?文章中是怎么样写这些特点的?通过学生的讨论,老师的及时指导,充分发挥协作的能力,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

师:比一比哪组学生讨论得又快又好(对于小组中出现的争论和不同意见,老师应该给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3.结合作者,写作背景,课文内容思考讨论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请大家动手在文中找出能揭示文章写作背景的句子,并体会文章背景对抒发作者情感的作用。

师:找出来后,大家结合背景及作者介绍讨论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此活动设计重在训练学生了解文章背景在理解文章主旨的重要作用,也在于让我们的学生理解作者在当时所体现的精神,目的是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在读的基础上学会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来赏析文章中的重点语句。

师:细读课文,勾画出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通过圈点、批注加以赏析。

(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赏析文章中的重点句子,进一步巩固文章的主题思想。)

这篇课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鉴于学生对象征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教学中老师适当点拨,要求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思考、探究文中的内容,采用初步感知—动笔读书—深情朗读—课后延伸等步骤去完成教学。

(四)教学过程

片段一 指导朗读,感知课文

师:同学们,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并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课文的哪几段是写囚绿的内容?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你能用“囚绿”的短语形式加以概括吗?

师:请你们分组讨论这个问题,看看哪组完成得最快、最好。完成的请先举手示意。

一小组:囚绿前是写作者买绿,囚绿后是写作者放绿。

三小组:不准确,先是写作者喜欢绿,后是写作者释放绿。

师:还有补充的吗?

四小组:作者最后放绿后还非常想念绿。

师:大家都充分地调动了脑筋,去用心地思考问题,值得肯定。

师:出示板书:恋绿—囚绿—释绿—念绿

(教学反思:对于文章内容的了解,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发挥学生们集体的智慧去完成,既省时省力,又打破了老师包办的模式,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片段二 小组讨论作者笔下的绿的特点

师:在作者的笔下,各个阶段绿的特点一样吗?

学生甲:一样的,因为文章的绿就是表现它固执的特点。

师:绿的生长环境不同,表现的特点会一样吗?

学生乙:当然不一样的,绿在被囚前和被囚后是有不同的特点的。

师:说得好,那它在不同的阶段究竟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丙:绿在不同的情况下分别表现出蓬勃、向阳、固执的特点。

师:非常好,值得表扬。

板书:蓬勃 向阳 固执

(教学反思:在学生思考、讨论、回答中应该注意适当的引导,老师不能只提问题,而不去引导、肯定学生回答的问题。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只要有道理就应该予以及时的肯定,以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片段三 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请大家阅读课文,找出有关写作背景的语句,并结合文章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找出来的请举手发言。

学生A: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师:很好,还有补充的吗?

学生B: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

师:大家都积极地思考问题,请你们再大声地齐读这几句话。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课文内容思考讨论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刚才同学们找出的体现文章背景的句子说明了作者怎么样的生活景况呢?

学生回答:作者是生活在不顺的逆境中的,不如意。

师:那作者写绿又寄托了怎样的思想呢?

学生甲:不屈服。

学生乙:不喜欢在阴暗的环境生活。

学生丙:喜欢阳光的生活。

师:他们说的都有道理,请大家把刚才三位同学的观念组成一句连贯的话呢?

众生回答:作者在逆境中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

(教学反思:应该引导学生,善于发掘和利用文章中能够体现背景的点点滴滴的内容来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具体的背景中更能够让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作者的情感。)

片段四 动笔读书

用圈点评注法对课文进行赏析点评。

师: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圈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作分析。找到的请举手。

学生A: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这句话表现“我”对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的尊重,珍惜其实都是对我们多灾而又永不屈服的民族的尊重和珍惜,对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的赞美。

师:分析得很好,他充分结合了文章的时代背景来思考的。

学生B: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表现作者和绿的心灵相通。这里主要是表达作者对绿的热爱,对这样一个安宁、平和的环境的追求。

学生C: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的喜悦。

表达作者对生命的活力的赞美。所谓“生的欢喜”,就是对富有生命力的东西的热爱。作者认为面对蓬勃生机所产生的喜悦超过在任何时候所产生的喜悦。

(教学反思:在学习文章时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能通过圈点、批注来学习课文。在理解重点语句时能结合主题和背景来分析。学习中应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照顾多数。)

片段五 课后延伸,学生动手训练

1.在寂寞中,常春藤不离不弃地陪伴着作者,这绿色的常春藤在作者的眼中已不是一株植物,而是一个老友,也许作者常常会与这位老友交谈。请在“恋绿”“囚绿”“释绿”“念绿”这几个部分中任选一部分,设计一组作者与常春藤的对话。

要求:对话要符合作者在每个时段的心情。

能体现绿象征意义。

语言要求生动形象。

2.运用象征的手法,(象征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自选事物,写一段话来抒发自己的感情。练习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反思:学习知识后,应该通过及时训练来巩固所学的知识,本文的象征手法是写作上最大的特色,安排这样的训练,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学习文章的写法,做到学以致用。)

片段六 归纳小结

师:学完这篇课文,看看谁能勇敢地站起来再把全文给大家做个小结,引领大家再次熟悉文章内容?

师:别人说得不够具体的请大家相互补充,加深理解。

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小结、板书。

(教学反思:课文小结是对文章内容的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进一步理解,是教学中的必要步骤,但是小结不是老师包办,而是要由学生主动完成,由学生在小结中加深理解,老师只作适当的补充即可。)

三 学习体验

(一)加强学生阅读,在读书中去理解文章的内容

读书就应该以读为主,尤其是学习语文,更应该加强对课文的反复阅读,有针对性的阅读,有目的性地去阅读,做到有的放矢,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书中去理解课文的内容。比如在学习本文时,我们在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时安排了读,在了解作者思想感情时安排了读,在圈点、批注文章的重点语句时也安排了读。当然读的方式应该各有变化,读的形式应该富有变化。通过反复的阅读,学生就会循序渐进地、由浅入深地领会文章的内容。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容易接受。“文章不厌百回读。”“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当然,我在这堂课中对学生读书的方式和时机的把握上有欠缺,表现在读书的方式单一,读书的内容目标性不够强,从而导致学生做了也许不必要的无用功。

(二)运用探究式学习,在探究中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

语文教学中应该灵活而恰当地选择学生学习知识的方式,这有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对于知识难度稍大点的知识,运用探究式学习效果比较好。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也几次运用了探究式学习,在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时安排了探究式学习,在了解作者思想感情时安排了探究式学习,在圈点、批注文章的重点语句时也安排了探究式学习。这种学习的方式充分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培养了学生协作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各抒己见,既吸取了别人的长处,又弥补了自己的不足。理解的知识会更加广泛和深刻。用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安排了学生分组探究,学生较轻松地学到了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我在探究活动的安排上形式有点单一,在反馈探究成果时,没能顾及多数学生,因此对学生探究结果的反馈了解不够全面,这些都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做得更好。

(三)加强对语文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用语文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反应社会生活。这篇文章我在安排知识迁移与拓展上也注意了这一点,因此在后面的片段中安排了学生对知识巩固的练笔,其目的就是巩固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学习作者在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应该注意的是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应该和文章所涉及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学生练笔后加深了对象征手法的了解,表达的思想也更加深刻、含蓄了,不再那么苍白无力。

作者单位:贵州省习水县寨坝镇条台九年制学校 564604

【点评】

该课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并教会学生用圈点评注法读书,尽可能培养学生动眼、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让他们在读书中去逐步感知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

该课设计较好,有阅读,有思考,也有分析和归纳;有放也有收,有分也有总。教师适当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紧扣文本,结合板书,适当拓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给学生的学习体验提供了较好的活动平台。尤其是探究式学习体验,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集体的智慧,彰显了他们的个性,提升了他们思维的层次,培养了他们协作钻研的能力。

“学习体验”部分,教师对设计这些体验的必要性、可行性也作了适当分析,较好地解说了“学生是怎样体验的”“为什么需要这些体验”。

点评人:蒋宗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