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春》学习体验案例

《春》学习体验案例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了前面的知识学习,再通过课内练笔的形式,仿《春》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写景散文,春、秋、冬季节都行,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并在课内进行交流写作,体会大自然的美好,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把学生带入春天的美景之中,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急切地想学习本文。通过优美语言的学习,让学生不但体味了春的美好,还进一步掌握景物的描写方法,为

李元维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读准字音,疏通字词和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语言,以达到提高语言分析能力,接受情感熏陶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体会作者的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学习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

(三)设计思路

[教学方法]说春—赏春—品春—摩春

1.用多媒体导入学习主题

先展示“春天”的画面,让学生享受春天视觉的美,再提问对“春天”的吟咏和称赞的诗句,最后伴随音乐进行范读,为学生创造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师:同学们看着这些漂亮的春景,你能说出对“春天”的吟咏和称赞的诗句吗?

想一想,我们学过的关于对“春天”吟咏和称赞的诗句。

然后引导学生举出诗句,把思路引向春,并让学生伴随音乐听读朱自清的《春》。

(引导学生说诗句,教师指导;然后揭题:板书“春”。)

2.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听、说、读、议,必然会出现一些有疑问的地方。这些疑问在全班交流时就会引发争议。通过学生的质疑、讨论,以及老师的导学,学生揣摩词语,品味语言,学习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进而对春的美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找出文中描绘的几幅春的画面,在头脑中重现画面,或者用笔把它画出来。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争论,老师需引导学生自行解决)

3.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有了前面的知识学习,再通过课内练笔的形式,仿《春》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写景散文,春、秋、冬季节都行,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并在课内进行交流写作,体会大自然的美好,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多媒体展示“春、秋、冬”的美文。)

4.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美,积累美句

最后(播放一组图片,基本完成全课内容):以一组春、夏、秋、冬的美景图片让学生欣赏结束全课。

整节课按照“朗读—质疑—探究—解疑—练笔—欣赏”这六个环节,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过程

片段一 情境激趣引入——用课件展示一组美丽的春天的图片

师:同学们,看到这些美丽的春天的图片,你的内心涌动诗潮了吗?请说出描写春天的古诗句。(多媒体展示诗句)

生A: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

生B: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两句诗都是比喻修辞,形容花红和水绿的: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

生C: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师:这两句诗抓住春晨到处鸟鸣雀躁的音响特征,渲染出一种春意醉人的意境,烘托了春晨中一片盎然的生机。)

生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师:写出了春草顽强的生命力。)

学生还在积极回忆诗句,大都跃跃欲试。

(教学反思:学生初步在回忆诗句的过程中体会到“春”的一些特征。)

这时教师适时引出课题:“春”。(板书“春”)

片段二 朗读

1.认知性朗读——走进美

2.涵咏性朗读——表达美

3.表现性朗读——创造美

听着大家优美的朗读,老师眼前出现了一幅幅春意盎然的画面,那么本文分为哪三部分?每一部分用两个字概括出来,再概括出文中的五幅画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多媒体展示板书。)

(教学反思: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熟悉课文。以读促析,感受文章语言之美,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结构有很大的帮助。)

片段三 合作学习本文的写景技法和语言特点

学生自读,逐图分析,用圈点勾画、旁批注释形式理解本文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感官技巧写景的方法。(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学生组成四人一小组的方式探讨以下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1.春草图

(1)写小草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文中哪个字最能表现出来?

(2)这幅图运用了哪种感官技巧写景?

2.春花图

(1)作者从几个方面描绘出一幅五彩缤纷的春花图?

(2)这幅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花争春的特点?

3.春风图

(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个句子综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2)找出运用感官描写春风的句子,并说明写出了春风的哪些特点。

4.春雨图

作者由静景写到动景,由物写到人,由近及远,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春雨哪些特点?

5.迎春图

迎春图颂扬了一种什么精神?

教师归纳总结:词语的准确生动和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为本文增添了语言色彩。如:“偷偷”、“钻”把小草人格化了的同时,又写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的语言富有诗意和美感,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含蓄美”。用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五种感官技巧,写出了春风的温柔、沉醉、和谐、动听,把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所以本文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写作方法上看,都是一篇美文佳作。

(教学反思: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对问题的解答,学生对课文的修辞手法,用词的贴切,内容的理解就更深了。)

片段四 品春

(一)品内容

1.朱自清先生对“春”又是什么独特的感受呢?

生:朱自清先生认为春天是刚落地的娃娃,春天是美丽的小姑娘,春天是健壮的青年。

2.春天是娃娃,是小姑娘,是青年。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教学反思:让学生抓住关键的字、词、句,着重突出自己的感受和领悟。)

生A:朝气蓬勃、生命力强、赋予想象、敢于创新……

师:从哪些词语或句子可以看出来?

生B:刚落地的、美丽的、健壮的。

板书:新 美 力

(教学反思:找出文中关于春天新、美、力的特征的句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师:春天这么美,怎能不引发我们去——(生:去找寻、去追求。)对!人生,就是要大胆追求,不懈追求,只要敢于追求,人生的春天就一定是属于你们的。

(二)品结构

师:春这篇文章,给我们展示了很多美丽的画面,每个画面各有特点,说说作者是如何把这些画面巧妙地连接在一起的?请用简洁的语言,尽量完整地说出本文的行文脉络。

全班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并用较准确的语言复述本文的内容。

板书:盼春(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春 绘春(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赞春(新 美 力)

师总结:大师笔下的春运用总—分—总结构,这样写作起到了首尾呼应,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的作用。

(教学反思:通过复述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结构。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口头表达技巧。)

(三)品语言

师:本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A:用词生动形象。

师: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生B:钻、朗润、闹、抚摸、卖弄……

师:说得太好了。这些词语描绘出无比烂漫、充满活力的春天!除了词语,可不可以找找句子有什么特点?并找出句子加以说明。

生C:文中用了许多精彩生动的比喻、拟人和排比。如第3段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生D:第4段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生E:课文最后3个段落,每段都是比喻句,又构成排比。

……

(教学反思:通过品析课文的语言特色,让学生注意用词的准确,同时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用法及作用。)

片段五 摩春

下面这首写春风的散文诗,同样是形象可感、形神兼备的。(投影显示)

沿着开花的土地,春天吹着口哨;

从柳树上摘一片嫩叶,

从杏树上掐一朵小花,

在河里浸一浸,在风中摇一摇;于是,欢快的旋律就流荡起来了。

哨音在青色的树梢上旋转,它鼓动着小叶子快快成长。

风筝在天上飘,哨音顺着孩子的手,顺着孩子的手,顺着风筝线,升到云中去了。

新翻的泥土闪开了路,滴着黑色的油,哨音顺着铧犁的镜面滑过去了。呵,那里可有蜜蜂的嗡嗡?可有百灵鸟的啼啭?可有牛的哞叫?

师明确:本诗充分调动听觉、视觉、味觉等多种感觉,并运用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将无色无形的春风写得形神兼备。

抓住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学习春的写景技巧和语言特点进行仿写练笔。(多媒体展示“春、秋、冬”风景画)

1.模仿《春》写“夏”。

2.模仿《春》写“秋”。

3.模仿《春》写“冬”。

板书:形散神不散

(教学反思:同学们通过仿写练笔,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就可以说达到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 学习体验

(一)用美丽风光图片创设情境,激起对春的学习体验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的开场白决定整堂课的语言风格,能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通过创设情境,请大家先看一组春天的图片,你想象到了什么?把学生带入春天的美景之中,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急切地想学习本文。就此,我用的美丽风光图片作导语,就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学习兴趣调到最佳状态,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多种方式的朗读,感受文章之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贵在读,所以我通过三步朗读法让学生感悟文章之美:

1.认知性朗读——走进美。要求读准字音,扫清障碍。(1)抽四名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让学生勾画出生字难词。(2)另抽两名学生据其表现和预习成效分别评价朗读。评价标准为:A是否准确B是否流畅。(3)师生齐读全文。

2.涵咏性朗读——表达美。要求;A理解句子含义,B感受优美语言,利用一定的朗读技巧表现美。训练:a.教师朗读前三节;b.学生自由朗读,揣摩体会;c.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应怎样读,怎样表达感情;d.抽两名同学朗读春花图(女)、春雨图(男);e.男女生互评对方朗读。评价标准为:A.是否读出情感;B.是否具有美感。教师点拨,再读课文,大家都在感受表达文章的美。朗读的时候,有两点最重要:一是声音的高低起伏,轻重缓急,停顿连贯,情感的自然变化;二是尽量以情带声,感知文句的情感含义,做到抑扬顿挫。

3.表现性朗读——创造美。多媒体播放清风流水的音乐,展出花红柳绿的画面,创设优美完整的情景氛围。通过音乐画面产生联想,将自己融入情境中,去创造自己心中的春天。

(三)抓住特殊字句,学习修辞,赏析课文内容

朱自清笔下的“春景图”,不是如画家笔下那种如实临摹的写生画,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启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灵酿造出来的一幅艺术图画,具有永恒的艺术感染力。

文章用语贴切,简直就是一首优美的诗。如开头“盼望着,盼望着”,就用了反复的修辞,突出急切之情;“春天的脚步近了”,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拟人手法更显生动。“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何等传神,简洁而富有质感地写出了初春草的特点,暗示蓬勃的生机冲破了寒冬的桎梏,谁也阻挡不了。比喻、拟人、排比手法的运用,更形象地描绘了春的烂漫。通过优美语言的学习,让学生不但体味了春的美好,还进一步掌握景物的描写方法,为下一步的写作练习打下基础。

(四)在写作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是人们有意识使用语言文字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对中学生而言,写作是听、说、读、写这些最基本的技能中需要掌握的一项,是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在语言教学中,听与读是对信息的吸纳,说与写是对信息的表述。相较于“说”,“写”是整理思维、组织思路、进行分析和比较的过程,它不单体现了作者的语言素养,也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及文化素质、逻辑思维能力、思想深度等。通过写作,可以训练他们思维方法,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和把握能力,加强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并为创新和创造性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贵州省习水县寨坝镇中学 564604

【点评】

该课为学生搭建的学习体验平台如下:

1.较科学的朗读设计:认知性朗读——走进美;涵咏性朗读——表达美;表现性朗读——创造美。这种朗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基本的认知开始,继而是理解、感受、表达,最终逐步走向审美、创造(读出韵味,读出美感)。

2.学生自读课文,逐图分析,用圈点勾画、旁批注释形式理解本文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这种学习体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让他们在动眼看、动口读的时候,还能动手写,动脑想(强化思维训练)。

3.整节课按照“朗读—质疑—探究—解疑—练笔—欣赏”这六个环节来展开。在这些教学环节中,老师注重了语文的听说读写,注重了个人的阅读感受,注重了学生的语文实践,注重了立足文本又适当拓展,还注重对学生探究、释疑、迁移精神的培养。

点评人:蒋宗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