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文今读明句读

古文今读明句读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辨句读,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判定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本课主要介绍文言文断句的方法与规律,以期对学生有一定帮助。现代用的标点符号是“句读”的发展,所以用标点符号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把握技巧妙断句,古文今读明句读。

慈溪市掌起初级中学 孙卓霞

一、教学背景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判定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那么如何断句呢?大部分学生都是凭感觉,也不知对错。本课主要介绍文言文断句的方法与规律,以期对学生有一定帮助。

二、适用对象

八年级、九年级学生本微课紧紧围绕如何把握文言文断句讲解,概括断句的一般方法与规律,再结合几种方法,点面结合,学以致用,给《陈太丘与友期》断句。把握技巧妙断句,古文今读明句读。

三、设计特点

四、过程实录

(一)韩愈《师说》导入

韩愈《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二)什么叫断句

由于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现代用的标点符号是“句读”的发展,所以用标点符号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三)正确断句的方法

1.断句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2.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与规律

方法与规律:从叙述对象看,找主体;从语气角度看,探虚词;从对话角度看,察言说;从修辞角度看,借手法;从固定用法看,辨句式。

(1)方法一:从叙述对象看,找主体

现代汉语一样,名词和代词一般做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注意:文言文中的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2)方法二:从语气角度看,探虚词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利用虚词,可以方便快捷地为文字断句。

①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

②句中关联词:虽、纵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且、若夫、至于、已而、于是、岂

③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一般要与其后的内容断开。

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

①“者”,在作“……的人”或者表示间断停,或“者也”连用时,其后不能断句。

②“也”也常用在句间,表句间语气舒缓,诵读时不能停顿,其后不能断句。

③“乎”有时用在句中同“于”,作介词(如:生乎吾前),其后不能断句。

(3)方法三:从对话角度看,察言说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以“曰”“云”“问”等为标志,应在其后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出现人名,以后就只出现“曰”,而把主语省略。

注意:“曰”在古文中还有“叫作、称为”的意思,切莫把这种用法的“曰”当作言语开始的标志。

(4)方法四:从修辞角度看,借手法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顶真、排比、对偶、对比、反复等都是文言文常用的修辞方法。句子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它们前后呼应,形式对应,内容关联,常形成对比、并列、总分等关系。

(5)方法五:从固定用法看,辨句式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被动句、反问句、固定句式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

①判断句:……者,……也;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为、乃、即、则

②被动句:为……所……;受……于……;见……于……

③问句: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

④固定句式:如……何;况……乎

3.学以致用:给《世说新语》中的《陈太丘与友期》断句

(1)找主体:先将主体名词或代词找出来,有陈太丘、元方、友人、客、尊君、家君等,还有两处省略的地方,再在这些词的相关位置断句,依此方法可断十句。

(2)探虚词:找出文中的虚词,有“哉”,“则”,我们可以在相关位置断句。

(3)察言说:从对话角度,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找标志性词语,有“问”“曰”,其中有一处省略。据此确定断句。

(4)借手法:顶真、对偶、排比等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形式,先找出来,再确定断句。

(5)再通读全文,在时间地点和谓语动词等处,通过整体把握,可再断四处。

最后,利用翻译、语法分析或语感来检验,一起把这篇文章读一读。

(四)结束语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断句也需要常实践。把握技巧妙断句,古文今读明句读。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