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涯独立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生涯独立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本节中,我们将共同探讨生涯教育独立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生涯独立课程目前并没有确定的定义,但通常是指在学校教学活动中专门为学生开设的、占有固定课时并配有专门生涯教师担任教学工作的一类课程。在生涯独立课程的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帮助学生自主设计个人生涯发展。尤其对于生涯教育,课堂活动的设计与参与引导,对学生而言更加重要。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它既是受教育者认识世界的“桥梁”,也是教师、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从这个角度来说,生涯教育也需依赖相关课程去呈现,帮助学生学会了解自己的特质,了解时代、教育和职业世界的变化与发展,确立未来生涯发展的方向与目标。

在第二章中我们了解到在生涯教育中可能涉及的相关内容,那么这些内容如何安排并呈现给学生们呢?这就是本章将要深入探索的。课堂中的生涯教育有两种形式:一类是独立实施教学的生涯课程,另一类是融入各学科中的生涯融入课程。在本节中,我们将共同探讨生涯教育独立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一、生涯独立课程的内涵

(一)内涵

生涯独立课程目前并没有确定的定义,但通常是指在学校教学活动中专门为学生开设的、占有固定课时并配有专门生涯教师担任教学工作的一类课程。这类课程注重树立学生的生涯意识,提升学生的生涯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生涯素养。同时贯穿于各个学年阶段,依据学生的年龄和年级水平制定课程目标,保持持续性,帮助学生的生涯发展。

(二)特点

生涯独立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1.体验性

与学科课程相比,生涯独立课程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强调学习者在课程中的参与和体验。所以在进行生涯独立教育课程设计时,要尽可能地使学生参与到课程中间来,让他们在过程中可以有机会获得更多的反思和心得,同时能思考、体验自己的生涯发展方向与目标,为自己做出适切的选择与规划。在生涯独立课程的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帮助学生自主设计个人生涯发展。在这样的教学中,师生关系也不再仅仅解读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而是“促进者”和“参与者”的关系。

2.实用性

生涯独立课程作为实施生涯教育的主要形式,需要其具有实用性的特点。所以,这类课程需要立足于学生与社会生活,要避免因强调单纯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脱离了实际。实际上,个体生涯发展与成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经由日常生活中的情境体验及问题解决,通过相应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体会、思考、判断与选择而逐步建立的。因此生涯独立课程也需要积极营造实践氛围,以活动或情景为主要媒介,给学生创造可以尝试和体验的机会,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生活的社会,以及了解自己所有的选择……加深他们对相应主题的认识与了解,甚至增加其前置经验等。比如讲兴趣,不一定仅指向霍兰德,也不用让学生掌握霍兰德理论,重点是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兴趣方面的关注点、困惑点,对学情进行分析,以及对教学目标进行具体设定,设计不同的课程。

3.阶段性

学生在不同年龄、学段的发展特点不同,因此生涯独立课程也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发展规律,对特定群体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阶段性教育。例如小学生思维更为形象,自我意识不断发展;初中生抽象思维开始发展,面临升学考试压力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情感世界更丰富,面临升学、人际、未来发展等压力。结合这些年龄段特点,对应到具体年级和各个年龄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才能使学生将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以此为将来的人生道路与自我价值奠定坚实的基础。

4.发展性

生涯教育着眼于促进每个学生个人的成长和生涯成熟,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社会发展及行业、职业发展规律特点,对个人的生涯意识、认识、体验、实践、评价等加以引导,培养学生相应的素养和能力,为学生实现自我生涯目标储备力量。因此,生涯教育在注重结合各年龄段的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也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注意其内容的前后相继以及生涯意识、素养的发展性。

二、生涯独立课程设计要点

独立教学的生涯课在设计上与学科教学设计遵循相同的原则和流程,但是在每个环节的侧重点上还是会与学科教学设计有所区别,具体包括:

(一)教学设计流程

在教学设计流程上,生涯课程也要着眼于解决四个基本问题:现在在哪里? 要去哪里?如何去?是否到达?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逻辑序列。

1.起点:现在在哪里?

这一环节是教学设计的起点,是进行教学设计的预备阶段和基础。教师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学生的分析,二是对自己的分析。对学生的分析,首先要分析学生学习的需要,以及该主题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等,然后分析学生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并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分析现有的教学资源及制约条件,判断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其次是教师应该充分注意每个学生在参加学习时所具有的特点和起点,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实际课堂教学设计。

教师对自己的分析,即分析自己所具有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包括在课程实施中可能运用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多媒体的呈现方式,相关资料的调动及运用设想,对学生能力的了解程度,以及组织、管理、调控教学活动的设想,等等。

2.目标:要去哪里?

这一环节是在第一个环节的基础上的教学方向,实际上是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就是对课堂教学活动预期要达到的结果的预测和规划。通常教学目标是多维的,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目标等。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也要充分考虑这些维度的落实和达成。尤其是在生涯教育课程中,除知识目标之外,能力目标及情感态度的目标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

3.途径方法:如何去?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及对教学内容的安排,使其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发展的规律,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②课堂教学形式的设计,课堂教学是采取合作式、探究式、活动式还是其他组织形式等;③教学环境的设计,即考虑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达成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环境;④互动活动和媒体的选用设计,即在课堂呈现上借助何种多媒体手段及素材,如何与学生进行课堂的互动并调控,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相关的引导。尤其对于生涯教育,课堂活动的设计与参与引导,对学生而言更加重要。

4.评价:是否到达?

这一环节对于学科教学而言,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保障,主要目的在于了解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并为课堂教学设计的修正与完善提供依据。通常在学科教学中,会安排相应的练习或作业作为评价的方式。在这一点上,生涯课程会与学科教学有些差异。通常对生涯教育课程的教学评价是看学生是否达成了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是否了解了相应的知识,具备了积极的生涯意识,培养了一定的生涯能力等,同时也会布置相应的可操作、可实践的任务,让学生继续在课下进行拓展和体验。

(二)教学设计要素分析

在生涯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同样要对课程的要素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课程目标的设定

总体来说,生涯课程需要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行为表现等方面进行目标设计。

在知识和技能方面,应结合学生的年龄及学段特点,帮助学生了解生涯发展的过程、角色等;认识不同阶段生命发展的特性与规律,并能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人格特质;掌握职业信息的搜集渠道以及职业选择的可能途径;理解教育机会与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知道自己向往的职业角色的基本素质要求,以及自己的升学路径等。

在情感发展方面,生涯教育课程在引导学生情感发展方面应着力帮助其体会生涯意识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随时代变迁改变与成长的重要性;同时加强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对自身的了解,并对自己的价值、行为等进行评估和分析;对未来抱有理想以及美好的期盼,同时体会人生角色和意义的变化,并在此过程中进行自我体验和反思。

在行为表现方面,通过生涯教育课程,学生能够目标明确、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适时关注时代的发展趋势以及对人才的需求;积极参与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并勇敢地面对挑战与挫折;扬长避短,面对不适应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积极、适时地做出必要调整;能够发展自己与他人、与职业、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并正确地做出自己的行为决策。

当然,具体教学目标的设定还需要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特点。每个阶段的具体教育目标可参考第二章第二节。

2.课程内容的选择

在第二章中,我们详细了解了生涯教育课程中包含的相关内容,这些都是老师们在生涯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考虑的主题,帮助学生逐步认识生涯,了解自己,清楚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外在职业世界的相关信息,并且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促进自己学业的选择与进步。

3.课程组织形式

1)主要形式

基于课程特点及学校教学实际,生涯独立课程的组织形式整体上和传统的课程形式相同,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大量活动可在班级内部采用小组学习方式。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可以依据学生的性格、特征进行分组,尽可能使每个组内成员具有差异性,让不同的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相互了解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也可以设计相应的环节,通过同学间的相互反馈,促进对学生个人的认知。

2)遵循原则

首先,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进行生涯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安排相应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并让其有亲身体验和反思,在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与自己生涯发展相关的问题。总之,在进行生涯课程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让他们可以参与到课程中,同时有自己的收获或反思。

其次,生涯发展课程有多种形式,但无论是哪种形式都要强调活动教学。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体验活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相应主题的教学活动,并体验活动的内涵与生涯意义,以实现学生自我生涯教育和生涯发展的功能。

4.课程评估方式

生涯课程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评估的出发点不是学生的知识授受程度,而是通过课程教学后学生是否有更明确的自我认识,是否具备更清晰的生涯意识,是否明确了自己想要什么和做什么等态度、情感和行为目标。因此,考试作为一般学科课程的主要评估方式,在生涯教育上是不适用的。通常在学校生涯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相关评估可以有如下几种方式:

1)成长档案袋(发展性评估)

学生成长档案袋就是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点滴体会与日常记录集中起来,形成个人档案。这种方式主要是为了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记录他们的变化过程,记载他们的“成长故事”。在生涯教育中使用的成长档案袋,搜集与选择的材料不是简单地记录学生作品,档案袋记录的项目类型要明确,要与课程目标相对应,选择能体现学生自身成长、逐步形成生涯规划的材料。这些材料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生涯发展方面的成就与问题,然后将能体现这些变化与成就的生活材料都搜集起来,让过去的点点滴滴再现于学生的眼中,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认清自己的学习过程和人生发展的经历。

学生应是自己生涯成长档案的主要建立者,老师则是主要参与者,可以引导学生去整理、收集材料并做出一定的监督与评估。当然,这种评价方式不仅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校的整个教学阶段都可以作为一种评价方式,记录学生相应的成长与变化,作为评价学生的一种重要形式。

2)其他阶段性评估

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涉及学生生活的多个方面,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发展变化和需求状况,要提高评估的可操作性,如自我发展是什么?怎样判断学生获得了充分发展?因此,除了成长档案袋外,有必要选择其他方式进行阶段性评估,如老师评估、同伴互评、家长评估等。最后,也可以综合学生本人、老师、家长、同学等人的评价角度做成一个综合评估表,对学生自我觉察、职业生涯探索、职业生涯规划三部分内容的表现(如规划意识、探究态度、生存能力、活动参与、决策能力、实践能力、资源搜集与把握能力等方面)做出综合等级评定(表现优秀、表现一般、仍需努力),这一综合评估表既有客观评价,又有周围人士的描述性评价,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积极行动力,给相应教育活动的开展和修正提供依据。

三、生涯独立课程设计常用的教学方法

我们知道生涯课程重视增强学生的体验,让教学体现活动性。那么在实施教学的时候如何才能做到呢?有什么可以运用到教学中的活动呢?又该在教学中如何操作呢?因此,在这一部分主要和老师们分享一些可以在生涯独立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教学方法,同时附上相应的教学设计以起到辅导支持的作用。

生涯独立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方法多种多样,这里选取了经常被用到的:故事案例、测评、绘画、应用多媒体资源、头脑风暴、使用卡片、角色扮演、使用清单表格、开展游戏活动、辩论等方式。

为了便于老师们与第二章中的生涯教育内容部分相对应,本部分也将依据相关内容为老师们呈现不同的教学方法。当然,需要注意的是,相关内容的呈现是从教学方法应用这个角度来思考的,任何一部分生涯教育内容都不仅限于这一种呈现方式,老师们都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应用和创新。此外,类似的教学方法同样也适用于生涯主题班会课以及心理健康课中相关主题的教学,老师们可以结合具体的课程类型加以应用。

(一)运用故事或案例

1.方法概述

运用故事或案例是各学科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或引出主题,或作为主题的依据,或用来引发思考,或作为讨论材料等。在生涯教育中我们通常也会将这种方法应用在课堂教学上。并且由于其对参与人数、活动场地等条件没有特殊的要求,因此也是一种经常被用到的教学方法。

2.使用建议

(1)故事或案例的选择要充分考虑自己的教学目标。所选的故事或案例是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的,因此选择的材料要有典型性,与主题相关,同时最好体现时代特征,对于离学生比较久远的故事要慎选。同时校本案例与故事可以优先考虑。

(2)对故事或案例的总结很重要。故事要与本节课所学的主题相连接。这就需要老师在材料呈现后,安排适当的教学任务,如讨论、分享感想等,再从主题内容的角度予以解读和总结,让学生于具象的故事中,抽象出新的认知,建构出属于自己的知识。

3.方法拓展

在应用故事或案例这种教学方法的时候,一般是由老师陈述材料,安排相应的问题或任务,让同学们去完成,在这个过程中达到学习和理解教学主题的目的。生涯课程中除传统应用外也可以做一些改变,如教师直接讲授呈现材料,让有表演意愿的学生把情节演出来;或者设计故事相关各方的对话,请不同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情境模拟等;有时也可根据主题,让学生们自己编故事。

这种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无论是传统应用,还是变化形式,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都是一种大有可为的方式。

4.教学设计案例

1)案例

本教案的生涯主题来源于生涯意识启蒙部分,可以在小学阶段三四年级开展相应教学。

2)简要解析

本节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学习知识的重要意义,意识到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能够让自己像曹冲、蒂莉一样,解决实际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小练习的设计,也让学生们意识到,现在的学习是可以与未来实现理想相关联的,从而为学生树立初步的生涯发展意识,激发学习的动机,在小学学段是很有必要的。

(二)测评

1.方法概述

测评这种方式也可以应用在生涯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借助有效的测试,帮助学生对自我进行评估。如自我认知部分的兴趣、能力、性格、价值观等方面都有专业问卷可用于学生自评,帮助学生了解自己。

2.使用建议

(1)在学生进行测评问卷的过程中,可以尝试使用轻松舒缓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放松无压力的情况下填写。

(2)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内容选择合适的测评问卷。如果老师希望加入自己的要求,可以自己设计相应的问卷,最好根据内容衡量一下,如果较多涉及心理、情绪方面的问题,可以咨询学校心理教师,让他们从专业角度给予意见和建议。

(3)通常在课堂教学中,填写测评问卷过后,可以安排相应的活动,如结合结果检核、小组分享讨论等。

3.方法拓展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科学的进步,测评部分越来越多地被导入计算机系统,学生可以在电脑上勾选选项,提交后直接显示测评报告,帮助老师学生更方便地实施测评。如翼生涯网站上的测评模块,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兴趣、能力、性格、价值感的评估,提供专业的评估报告,在了解学生特质的同时,给出专业、职业选择建议。

老师们在应用这种测评方式时,通常需要提前将测评的网址及方法告知学生,再通过课程的介绍与分享,让学生了解更为具体的内容。详见第四章第一节。

4.教学设计案例

1)案例

本教案的生涯主题来源于自我认知中的能力部分,适用于初中和高一学生。

2)简要解析

这份教案中老师希望跟学生一起探讨能力的构成。其实,有很多已经比较完善的测评可供老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构成,但老师做了一个很巧妙的处理,让这种测评变成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先通过导入活动让学生发现不同的人擅长不同的能力。紧接着在主体活动的部分,利用趣味测试,帮助学生用最简单的方式去判断自己在不同能力方面的擅长程度,了解自己的能力构成。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通过专门的能力测评问卷去测试自己的能力结构,对学生而言有更深的认知和感受。同时不同的测试结果也会引发学生的思考。

(三)绘画

1.方法概述

大多数学生喜欢画画,特别是在他们的作品不需要被评估的时候。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尝试使用绘画的方式,来处理那些本身在内容上并不容易用语言来表达的部分。

绘画对学生来讲,是最直接的讯息传递,是潜意识的外化表达,可以帮助学生觉察自我、发展自我。同时这也能让他们通过这些图画表达自己较深层次的观点、思想和情绪。例如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的时候,可以请学生为自己画一幅自画像,或画一种植物或动物代表自己,从中发现自己的特质。

2.使用建议

(1)当学生进行绘画时,放一些背景音乐,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其实绘画还能帮助学生提高注意力,并且能有效地加工接收到的信息,很多教学情境都可以尝试使用。

(2)明确绘画的目的。让学生运用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来建构对现实的看法。尽可能多给他们自由,让学生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

(3)鼓励学生使用各种颜色,老师们可将画笔作为教具提前准备。

3.方法拓展

绘画的方式在生涯教育的课堂上也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当然,我们也可以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有所拓展。

第一种,尝试组织学生或与学生一起画壁画。可以在四周墙壁上贴上白纸,大家一起就每个主题作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当然这种形式对场地和课前准备都有比较高的要求,所以在设计上需要考虑周详。

第二种,除了课堂上的绘画,拼贴画也是可以利用的方法,而且通常会比绘画有更好的效果。大多数拼贴画可以从杂志报纸上裁剪而来,当然还有一些其他材料也可以应用到拼贴画中,如照片、树叶、图画作品等。

就绘画的方式而言,在生涯教学的课堂中可以尝试依自己的需要拓展应用,相信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教学设计案例

1)案例

本教案的生涯主题来源于自我认知中性格探索的部分,通常会在小学阶段开展相应教学。

2)简要解析

该教学设计案例应用了绘画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有些时候他们并不能很好地用语言来描述自己,而教案中生涯教育主题“自我认知—性格探索”恰恰属于这一类话题。老师们中间可能流传着一句戏言:“我们的学生知道自己不是什么样的,但往往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因此当老师引导学生探索认知自己的性格时,巧妙地运用了绘画这种方式来呈现,让学生通过自画像展示自己的特点。同时通过别人在自画像上关于性格的评价,学生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到自己的性格特质。

(四)多媒体资源(电影、视频、音乐、图片)

1.方法概述

多媒体资源的应用平常在学科教学的课堂中也很常见,即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电影片段、视频、音乐、动画或图片等。可视化的媒体可以带他们参观没去过的地方,体会不同人生经历,感受没有体验过的情感,使得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和形象。

2.使用建议

(1)多媒体资源要与教学主题相关,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充分配合教学开展,而不是简单地取悦学生。

(2)多媒体资源是教学活动开展的资料,是教学内容的补充,不是取代整个教学,如整个教学时间播放电影,对学生来说,不一定会有太大的收获。

(3)可以在平时注意资源积累,看到质量高的、主题清晰的多媒体资源留存下来。

(4)观看多媒体资源,学生可能会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这种形式下是否能有效学习,取决于老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验的能力。一个有效的办法是在观看时,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问题或任务,评价某种行为,观察事例,等等。

(5)无论这个资源播放了多少次(尤其是视频或音乐),在学生观看的时候,老师都不要离开教室或做其他事情,否则可能会误导学生,认为这个环节不重要。

3.方法拓展

使用多媒体这种教学方法时,在课堂中老师们也会做一些拓展,如视频播放到某一节点停下来,请同学去预测后面的发展;或者听完音乐后,请同学将情节进行演绎;等等。

4.教学设计案例

1)案例

本教案的生涯主题来源于教育认知中了解大学的部分,通常会在高中阶段开展相应的教学。

2)简要解析

该教案希望通过课堂教学,引领学生探索大学信息,以小故事的形式引出提前了解大学的必要性。在主体活动的部分,恰当地利用了各大学的宣传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获得部分大学的信息。但老师的课程设计不止于此,让学生模仿拍宣传视频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会了解和搜集大学信息的相关内容。通过运用视频资源这种方式的拓展,很好地达到了鼓励学生提前对大学进行了解和探索的目的,并且教会了学生探索的内容和方法,教学恰到好处。

(五)头脑风暴

1.方法概述

头脑风暴这种方法最初由亚力克斯·奥斯本(Alex Osborne)提出,被广泛应用于广告领域。现在,随着其方法的成熟与推广,也被应用在包括教育在内的其他领域,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法。在课堂上,很多内容或环节都可以参考使用。同时,这种方法的适时使用,也可以使学习动力降低、兴趣减弱的学习小组重新获得学习活力。

2.使用建议

当使用这种方法时,可以参照以下建议,使老师们在操作的过程中更加顺畅。

(1)如果是在班级中第一次与学生一起尝试这种方法,建议解释下面四条规则,并把其简略地写在您的PPT上(如果没有准备PPT,也可以简略地写在白纸上,做成海报,张贴出来)。四条原则包括:

·写下想法。要求学生尽可能写出自己所有的想法,暂时无需考虑是否可行,想法越多,发现好想法的几率就越大(此时强调数量而非质量)。

·延迟评价。在进行头脑风暴的过程中,只需记录下每一个想法,不需要做出评价。进行头脑风暴时,需要营造一种氛围,即学生不必担忧其他人是否会对自己的想法提出批评。只有当个体摆脱这种顾虑时,创新才有可能发生。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积极的评价也应当被阻止,避免使没得到积极评价的小组或个人产生对比之心。

·鼓励原始的、不成熟的想法。即使目前看来这种想法没有什么意义,但其也有可能激发别人的创意和想法,演变成一个有价值的想法。

·以别人的想法为基础。鼓励学生聆听别人的想法,并且利用其来激发新的想法。

(2)如果是分组进行,建议每一组都选一个记录者,记录小组的所有想法。当然在头脑风暴之后,可以指定小组讨论的任务,对想法进入深入分析,并且挑选(也可以排序)他们达成共识的前5~10个方案。

(3)如果是第一次在班级介绍这种方法,可以尝试提出一些新鲜有趣的任务。例如创造一种新物品,或普通物品(废旧轮胎、破了洞的袜子等)的新用途;也可以鼓励学生说出如果发生一些变化(如:世界被雾霾占领,看不到蓝天),世界将会有什么不同?你会怎么办?

3.方法拓展

也有些教育工作者在应用该方法时进行了创造和拓展:

第一种,“世界咖啡”式。在白纸上列出一些话题,并贴在教室四周的墙上。整个班级被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小组聚集在不同白纸前,用3~5分钟时间让他们进行头脑风暴,尝试解决纸上的问题或任务,同时将想法记录在白纸上。时间到后,每个小组顺时针转到下一张白纸前,给他们一些时间阅读上一个小组的想法,然后继续头脑风暴,在白纸上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下他们的想法。重复进行以上过程,直到每个小组看完所有的想法。

第二种,有时也被称为快速头脑风暴法,比较适合大班的情况。即全班学生两两一组,老师布置一个问题或任务,两人轮流陈述自己的想法。如重新做一个杯子,第一个人先陈述15秒,介绍自己期望做的杯子的特点,然后停止;换第二个人陈述15秒,如此往复,并且在一个人陈述时,另一个人不能插话,相应简要记录。进行几轮后,两人再对所有想法进行分析总结。

第三种,给小组指定一个话题或者问题,然后每个人在自己的纸上(也可以是便笺纸)写下自己的观点,在规定时间写好后,彼此交流分享,汇总所有的答案,并且在更大范围内交流相应话题。

4.教学设计案例

头脑风暴的方法可以应用到很多教学情境中,这里分享一个“职业探索”主题的教学设计。该教案在教学活动的设计安排上,非常典型地运用了头脑风暴的方法。

1)案例

本教案的生涯主题来源于职业认知中认识职业的部分,通常会在小学阶段开展相应教学。

2)简要解析

在本教案中,主体活动部分应用了头脑风暴这种教学方式。导入活动先让学生看图片,对职业有初步的认知。接着主体活动的部分,用头脑风暴的方式,以现实的生活情境切入,不但让学生从中发现不同的职业,也让学生认知到不同职业在生活中的作用,看到不同的职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同。所以各种职业只是社会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让学生看到我们每个人都是受益者,也应该尊重从事不同职业的人。

总之,老师们可以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以及现实情况,灵活运用头脑风暴这种方式,也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六)卡片应用

1.方法概述

在生涯独立课程教学中,有时我们会借助一些教具卡片来辅助教学的开展。这种卡片一般来源于专门的研发机构,由学校统一采购,与生涯主题息息相关,同时在卡片中会附上对应的使用说明,使得老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因为有抓手而变得更容易。

2.使用建议

(1)熟悉卡片的内容与使用方法,在恰当的主题下加以运用。

(2)最好有可以给学生亲自使用和摆放的卡片,便于学生操作和理解,对他们来说也更加有趣。通常在班级中是以小组的形式来运用,每小组保证可以配备一套相应的卡片。

3.方法拓展

卡片教具使用方法的拓展,具体还要结合具体的卡片等作调整,这里不详细阐述,老师们可以结合卡片的使用说明,学习相应的原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做出调整和改造。

4.教学设计案例

1)案例

本教案的生涯主题来源于职业认知中职业信息了解的部分,通常会在高中阶段开展相应教学。案例中选用了《翼生涯套卡——青少年生涯课程卡片教具包》中的“学职群分类卡片【职业探索】”,用来辅助“游畅职来职往——职业探索”这一教学主题。

2)简要解析

在本教案中,介绍职业探索的时候,可借助卡片这样的教具辅助教学。职业分类这类信息,作为教师来说很难列出不同类别、不同职能的各种职业,借助卡片可以让学生看到更多不同的职业类型,并可以看到和自己所学学科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再借助相关的教学活动,总结出探索职业的方法和内容,比较有利于这类教学的开展。当然,不同的卡片会有不同的用法,具体还要参照教具卡片内附的说明以及实际教学的要求等。

(七)角色扮演

1.方法概述

这是一项很有价值的模仿真实生活情景的方法。角色扮演为学生实践新的行为和技巧提供了安全的环境。角色扮演可以唤醒学生对某一主题的兴趣,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体验特定的主题。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不必急于找出答案,老师应鼓励他们多加尝试,所有学生的创造力都可以通过角色扮演释放出来,不论能力高低,都可以有所体验。

2.使用建议

(1)使角色扮演技术和教学目标结合起来。角色扮演可以有多种功能,例如:在课程开始时,可以使用这项技术导入一个新的主题;在课程中间可以用角色扮演来帮助我们教授一种技巧或概念;在课程快结束时,它可以帮助我们强化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因此,不管何时使用角色扮演的活动,它必须符合教学目标。

(2)给活动命名。为了避免学生对角色扮演产生排斥感,或是对活动本身不在意,可以在活动时,不要使用“角色扮演”这个词。可以按照主题或其他来给相应的活动命名。如让学生扮演科学家,可以将活动命名为“今天我是科学家”等。

(3)寻找有意者。通常情况下,并不是每个人都想参加,最好是寻找有意愿的同学进行角色扮演。当然如果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可能参与度会更好些,但也要在小组中把角色分配明确,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和展示。当然,如果学生可以选择所扮演的角色,他们会更愿意参与到活动中来。让扮演者使用角色的名字,而不是自己的,对他们来说会更没有顾虑。也可以编一些有趣的昵称,为表演增添幽默感。

(4)向所有人(尤其是扮演者)解释清楚角色,或写好简单描述。剧情和角色的描述不必太复杂,一两个句子就够了。同时给观察的同学布置好问题或任务,让这些同学也参与其中。

(5)活动中要控制各角色的出场顺序,如同时出场,尽量不要凑在一起,防止互相干扰。

(6)总结很重要。在角色扮演中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总结,这是角色扮演中最重要的部分。理想的状态是,扮演结束后马上进入总结状态,征询观众及扮演者的意见或感受,提出问题,探索角色的内容和扮演角色过程中体会到的情感。另外,帮助学生分析现实和角色扮演情景的差异也是很重要的方面。

3.方法拓展

角色扮演这种教学方法也具有拓展空间,如一种常用的策略是打断角色扮演,并让两个人互换角色,或者让第三个人进入角色,继续情景模拟。

一种常用的角色扮演法是情景模拟,如虚拟记者招待会。由一个或多个学生承担角色,如著名的历史角色、科学家、探险家或作者等,其余的同学作为记者采访这位名人;另一种选择是媒体见面会,由2~4人组成嘉宾小组,并有一名主持人。

此外,角色扮演还有一些变式,包括戏剧或情景剧,当然这对学生、老师的要求都高一些,需要提前准备剧本、道具、场地等。不过这也是非常好的一种开展生涯教育的形式。

4.教学设计案例

1)案例

本教案的生涯主题来源于选择与行动中决策障碍与困难的部分,通常会在高中阶段开展相应教学。

2)简要解析

这份教学设计探讨的是“决策冲突”的主题。对于学生来说在面临学业选择的时候,难免会因为兴趣与前途发展等问题,与家长产生决策上的分歧或冲突。这样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而言很有必要,但是却不好呈现,操作不当的话很容易变成成人的说教。

这份教案的巧妙之处在于,在这样的主题下用了角色扮演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让学生在扮演自己的时候去反思,另一方面在扮演父母的过程中,可以理解父母的立场和出发点,同时尝试用合理的方法去解决冲突,达成共识。所有这些都是学生自己反思实践的结果,需要教师说理的部分并不多,于这样的主题而言再适合不过。

当然,在操作时,还是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和安排,尤其在课时方面,要注意活动及时间的把握。

(八)清单表格的应用

1.方法概述

清单表格等作为教学的辅助资源也经常被用到生涯教学课堂中。通过一些表格或清单的填写,学生可以学到知识或技能,也能够逐条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2.使用建议

(1)提前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表格或者清单,配以相应的任务要求,让学生明确步骤与做法。

(2)这种方法通常也会和其他活动结合使用,如头脑风暴、游戏活动等。

3.方法拓展

表格清单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应用于任务列表或作为教具使用,有时也用来征求意见、搜集信息等,具体可以根据教学环节要求去设置和改造。

4.教学设计案例

1)案例

本教案的生涯主题来源于“选择与行动”中“目标与行动”的部分,通常会在初中阶段开展相应教学。当然也可以适当调整,如增加规划表的部分,放到高中学段开展相应教学也是可以的。

2)简要解析

这份教案与学生们共同探讨的话题是目标设定。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目标设定,并且可以为自己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老师设计了相应的表格,让学生用“平衡轮”去梳理自己在不同方面的目标,这就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设立目标的工具,让学生能有框架可依。当然最重要的还在于落实,因此老师在第二课时巧妙地设计了行动计划表,让学生思考如何帮助自己实现设定的发展目标。一些表格清单的应用,让这个主题的内容变得真实可感,在这样一节课后,学生对于目标设定、计划落实都会有相应的认知。

(九)游戏活动

在教学中加入一些学生可以充分参与的或大或小的游戏,可以帮助学生参与课堂,以及生发出一些个体的经验与体会。

1.方法概述

游戏活动是很有效的学习策略,但是前提是当它具有教育意义,并且与自己的教学内容相关、教学目标相符合时,才会有相应的教育效果,也才可以被更好地使用。

游戏活动使得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技能。教学中的游戏活动,主要取决于教师自己的设计,有的非常简单,仅需要几分钟时间;而有的可能会持续很久,具体还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情况、现实条件等相关因素来确定。

2.使用建议

在教学中运用游戏活动的教学方法,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与其他学习活动一样,游戏活动也要有明确的目标。其中可能包含对情感的洞察,技能的提升,意识的激发,等等,具体要结合需求进行设计。

(2)游戏中可以设计计分环节,但鉴于课堂鼓励合作下的竞争,以及避免个体的过度竞争,所以建议最好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评判小组间的胜负,而不是个体间的。

(3)在课堂上进行游戏活动以前,需要思考以下问题:

·它有趣吗?目的是什么?

·这个游戏对我的教学目标有何作用及影响?

·这个游戏适合哪个年龄段的学生?需要调动哪些技能?对我的学生有挑战吗?

·游戏的规则是否清晰,是否还需要修改?

(4)可以根据需要对自己知道的游戏活动进行重新设计,但注意规则的设置及可行性分析等。

(5)还有一点非常非常重要,即把游戏规则交代清楚,让参与者完全领会。必要的话,需要做些小示范或者热身。

(6)游戏过程中,注意观察团队的参与热情,如果对于游戏的参与意识开始降低,则可以结束游戏或活动,而进入总结阶段。

(7)游戏活动最大的收获体现在活动之后的总结。参加者需要对于整个游戏过程中发生的事情进行反思,梳理自己在其中的思想、情感和行动等。此外,如何把学习到的技能、更新的认识、了解的知识等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教师也需要在这方面给予学生相应的引导和帮助。

3.方法拓展

具体游戏的设置要参考教学要求,但是它往往可以有很多来源,例如我们经常在电视中看到的一些综艺节目或者娱乐节目,甚至是电子游戏中会经常有些项目能够被我们所借鉴。如“你说我猜”“谁是卧底”等,都可以经过改编,应用到教学活动中,为课堂增加变化,注入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4.教学设计案例

游戏活动是我们平常在教学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和案例都很丰富,这里与老师们分享生涯教学设计中的一篇,供参考和讨论。

1)案例

本教案的生涯主题来源于生涯准备中社交管理的部分,通常会在初中阶段开展相应教学。当然,本主题也同样可以在高中阶段开展。

2)简要解析

游戏与活动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为教学锦上添花,同时对学生而言,也能够有充分的参与和体验,让教学真正对学生发生影响和作用。本节团队建设的主题下,老师设置了活动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并基于学生现场的参与、体验和领悟探讨团队活动,要比单纯讲授生动得多。导入活动中“萝卜蹲”游戏的改编和运用,让学生先对团队这个概念有所认识,发现每个团队都是由个体组成的,并且在团队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初步建立团队意识。

主体活动的部分,依然通过游戏让学生来感受个人与团队的关系,团队目标的激励作用,以及每个人对团队目标达成的特殊作用等。整节课老师讲解不多,通过两个小游戏,以及学生在游戏后的讨论反思,每个同学在课程完成后都会生发出自己对团队合作的认识,最后辅以思考题,延伸学生的课外拓展部分,很好地实现了生涯教育的目标。

游戏有很多种,参照教学目标寻找、设计或改编,一定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

(十)辩论

1.方法概述

辩论是一种强有力地加强学习动机和促进学习的方式。虽然课堂上无法遵循正规的辩论流程,但是辩论的流程可以经过改造,应用于生涯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是一种能有效锻炼学生思维的工具。同时,辩论还可以强化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说服能力、演讲能力、倾听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通过事例证明或反对一种观点的能力。

凡是有争议的观点都可以当做辩论的主题。虽然有的学生开始可能不太习惯,但他们会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发现这种教学形式的乐趣,然后参与进来。当然,虽然不必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全按照正规辩论的形式来,但我们也要教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规则,例如,正反双方都要有同样的时间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同时学生们轮流发言反驳对方观点等。

2.使用建议

正如上面我们提到的观点,无需让学生们完全依照正规辩论的形式来开展活动,老师们在使用这种教学方式时,留意以下几个方面,也许可以帮助自己更顺畅地开展辩论活动。

(1)第一次在课堂上开展辩论时,一定要选用简单一些的辩题,佐证材料丰富,便于辩论的。有了一定经验后,再引导学生进入比较难的主题。相应地,辩论主题越难,准备的时间就越长。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水平来选择话题。

(2)提出一些关于辩论的基本原则,比如:怎样分清双方的观点以及把情感的因素从事实当中分离开来。如果自己对这些观点不怎么了解,可以通过查阅书籍或请教相关人士,或者干脆把辩论指导教师请来给学生讲解一些辩论技巧。

(3)在开展这种教学形式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自己作为团队一员要比单打独斗式的辩论好得多。

3.拓展方法

辩论这种教学方式也可以有一些拓展的活动形式。

第一种方法是把辩论的主题分配给两组学生,每一组学生都要通力合作,确定怎样更好地证明自己的观点及反驳对方的观点。与正常的流程不同的是,教师可以随机选一个学生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另一个学生进行反驳。在进行班级辩论前,给他们两分钟时间查阅资料,整理观点。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发言,但时间不要过长,避免引起学生的焦虑。

第二种方法是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自我论辩。老师提前准备不同颜色的帽子或者其他可以代表不同观点的教具,选择一些有意义的话题让学生准备。活动开始后,学生先戴上一种颜色的帽子(或其他教具)阐述一种观点,再换另一种颜色的帽子(或其他教具)代表另一方发言。这样不但可以充分就论题分析观点,还很有趣味性。

除了这两种方法,也有个小建议,如果有机会,可以将学生推向更大的舞台,如学校的讲台或辩论会、广播电视演播室等更大的平台。

4.教学设计案例

1)案例

本教案的生涯主题来源于生涯准备中的资源管理部分,通常会在高中阶段开展相应教学。

2)简要解析

教案中的教学主题为培养学生的理财意识,老师非常巧妙地应用了辩论这种形式,去探讨学生切实存在的困惑,即作为学生,是否有必要培养自己的理财意识。通过正反方的辩论,一方面可以倾听学生在理财方面的想法,另一方面也通过辩论的形式强调培养理财意识的重要性。并且这种教学形式也比较生动有趣,易于为学生所接受。

当然,开展这种教学形式需要老师提前做一些准备,如辩题的选择,与辩题相关的资料,学生可能困难点的预设,等等。

四、生涯独立课程设计的注意事项

本节我们与老师一起探讨了生涯独立课程开展教学的流程及要素分析,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案例,最后提醒老师们在进行生涯独立课程设计的时候,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适切性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做到合适内容匹配合适的方法。然而有时候,我们注意到在生涯教育中需要关照学生的体验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对相应的主题有感觉、有尝试、有互动,因此有的教师想尽一切办法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安排趣味十足的教学活动,然而却走向了为互动而互动、为活动而活动的误区,忽略了与教学内容的匹配性,这是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和避免的。

2.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上文中我们介绍了10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另外也分享了每种方法下可以拓展的教学活动,那在教学活动中是否可以结合运用这些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在生涯独立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时候不是只应用一种教学方法,比如我们会在导入部分应用一种教学方式,而在主体活动部分用到其他的教学方式;有时候仅仅是主体活动的部分,可能就会用到不同的方式,例如视频资源和头脑风暴的结合等。

老师们在进行具体生涯教育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对内容和方法加以选择、匹配和改造,让自己的生涯教育课堂熠熠生辉,变为促进学生成长和生涯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节练习

(1)请老师结合第二章内容列一列,本节中提到的各个方法,可以用在哪些主题之下?

(2)您还知道哪些游戏或者方法可以转变成相应的教学方法,用于自己的教学活动中?

(3)您觉得在生涯课程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方面?您是否有好的经验或想法?

(4)结合文中提到的教学方法或您自己熟悉的方法,尝试设计一节生涯课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