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涯教育的内容

生涯教育的内容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了解自身和世界的变化状态,提升适应变化的能力,同时,在“偶然”发生时,不排斥它,抱持着开放与弹性的态度接受它的发生,并主动采取行动来积极应对它,是当代中小学生的生涯必修课。

生涯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旨在通过一定内容与形式的教育活动达成教育目的。本节基于生涯理论,借鉴国外与中国港台地区生涯教育经验,结合当下教育政策与环境,提出本土化的生涯教育内容,具体包括生涯意识、自我认知、教育认知、职业认知、决策与行动和生涯准备六个方面(见表2.1)。

表2.1 生涯教育的内容

一、生涯意识

生涯与每个人如影随形,但若人们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则眼前往往只有生活的两点一线,而看不到未来的方向和可塑性。当一个人开始认识生涯,并寻求自己的未来时,生涯才开始“如影随形”,人也开始成为生涯的主动塑造者。

生涯是一段长期而持续的历程,包含着各种学业、职业和生活角色,因为遗传、家庭、所处社会环境,以及生涯过程中经历的必然与偶然事件的不同,每个人都会呈现出自己独特的生涯发展形态。该部分内容即是为了帮助学生体会生涯历程,发现生涯角色,梳理重要生涯影响因素对自己的影响,认识并适应变化和偶然,理解教育与职业规划的意义和内涵,从而意识到生涯的存在,主动思考与规划自己的生涯发展,立足当下,面向未来。

(一)生涯历程

生涯不是一个静止的点,它不只发生在人生的某个时刻,而是一生当中连续不断的过程。植物的生长是从一颗种子开始,在水土的滋养下生根发芽,一点点长大,直到开花结果。个体的生涯发展也是从过去、现在到未来,在一个连续的历程上前进,当下的生涯状态,受到过去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未来。

不同学段和年级的学生,处于不同的身体和心理发展阶段,社会对于他们的期待也有所不同,因而呈现出不同的阶段特点和发展任务。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他人(如优秀学长学姐、父母)的生涯发展历程、绘制自身生命线、建立生涯档案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生涯的持续性和阶段性,认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明确当下的生涯发展任务,有意识地立足当下,为未来做足准备与积累。

(二)生涯角色

生涯以学业、职业角色为主轴,同时又包含与此相关的许多其他角色,这些角色与学业、职业角色相互关联,不可割离于生涯之外。比如中小学生在学生角色之外,同时也是父母的子女、家人的兄弟或姐妹、他人的同学和朋友、组织的志愿者、课余时间的休闲活动者等;再比如中学女性教师除了有教师这一职业角色之外,还可能是丈夫的妻子、公婆的儿媳、孩子的母亲、成人学习者、社会的公民等。生涯历程展示了生涯长度,生涯角色拓展了生涯宽度,这两者常常被放在一起探讨和呈现,如舒伯的生涯彩虹图,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生涯长度与宽度的结合。

生涯发展不应只局限于学业或职业角色,而是需要在多元化的角色中丰富经历,创设体验。例如学生如果不能从学科学习中发掘和释放兴趣,那么就要认真规划一下自己的休闲角色,从而获得更多的自我实现;学生的综合素养不只可以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培养,还可以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的其他角色中获得拓展和发挥。引导学生对生涯角色进行盘点,思考角色是否需要增减,是否有需要深化发展的角色,检视各个角色的重要程度和投入程度是否合理,探讨角色间是否平衡,相互作用是积极还是消极等问题,都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生涯视角,多维度地看待和调整生涯状态。

(三)生涯影响因素

生涯发展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有意识地梳理和反思重要事件、原生家庭、重要他人等重要的生涯影响因素,有助于学生清晰地认识自己,理解当下,把握未来。

1.重要事件

每个人都经历过一些对自己的个性价值观、观点和态度等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如选择升学、家庭的重大变化、学习过程中重要的成功或失败经历、与朋友相处的难忘时刻、生病或意外事故……凡走过必留足迹,学生通过回顾自己过去的生命历程,梳理发生过的重要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可以通过回忆过去的我,思考和理解当下的我。同时,可以通过反思当下的自己如何看待这些事和它带来的影响,让事件的积极影响持续,消极影响转换,并对未来进行一些思考与规划。

2.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指人们从小生长的家庭。在原生家庭中出生、成长,每个人的性格、习惯乃至人生观都烙印着深厚的家庭痕迹,人们常用的书香门第、富二代、中医世家等说法,都表达着家庭对人的强大塑造力。但原生家庭的影响并非牢不可破,生命的主宰者仍然是自己,察觉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从何而来,不管是继承或是突破,都需要自主选择,把握自己的生涯航向。

3.重要他人

重要他人可能是重要的亲友,可能是敬重的专家或师长,也可能是在某个时刻给予自己鼓励或点拨的人。这些人是我们生涯的重要支持者,是生命中的贵人,在不同的方面为我们提供能量和指引。还有一种对我们的生涯产生重要影响的人不可忽视,那便是心中的榜样。可以鼓励学生有意识地从社会上寻找让自己敬重的人士作为榜样,思考他们身上让自己尊敬和仰慕的特质有哪些,从榜样身上吸收养分,获取力量,树立目标与方向。

(四)适应变化与偶然

生涯历程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经历着变化。学生进入小学,从低年级升入高年级,就读初中,成为高中生,高二选科走班学习,高三高考冲刺,每个学段的学习内容和形式都有自己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当代的我们生活在一个极速变化的世界,这些时刻发生的变化正深刻影响着我们未来的工作方式。如科技的发展全面改变着组织机构生产运营等工作方式,自动化的机械设备替代着越来越多的人工工作,经济全球化逐渐突破经济边界,改变贸易规则与市场,工作机构开始调整组织方式,工作地点和时间等变得更加多样和灵活,这些都让未来的职业世界变得更加难以预测,充满机遇与挑战。

在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的世界,生涯中存在许多计划外的“偶然”,比如家庭的突然搬迁,向往的企业或职业走向衰亡,由于种种现实原因没能选择所喜欢的专业、职业……这些偶然,不是意外,而是不可避免的正常情况,因为生涯历程不是设定好的直线,而是充满突发事件和转折。

因此,了解自身和世界的变化状态,提升适应变化的能力,同时,在“偶然”发生时,不排斥它,抱持着开放与弹性的态度接受它的发生,并主动采取行动来积极应对它,是当代中小学生的生涯必修课。

(五)生涯规划的意义与内涵

当一个人心存目标时,就更容易怀抱希望,集中精力和资源,成功的可能性也越大。如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所言:“大多数的人就像落叶一样,在空中随风漂游、翻飞、荡漾,最后落在地上。一小部分的人像是天上的星星,在一定的途径上走,任何风都吹不倒他们,在他们的内心有自己的引导者和方向。”

对教育和职业进行规划的过程,就是在为生涯设定目标,并找到达成目标所需采取的步骤。在生涯发展过程中,很多学生感到学习和工作缺乏意义,对未来或人生目标充满疑虑;甚至因为不抱希望而不敢去想象愿景与目标。阻碍学生感到希望与意义的,可能是对自己的不了解、低评价、不自信或者无安全感,也可能来自所处环境的变动、经济萧条和社会混乱等原因。一个没有生涯目标的人,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从而感觉被环境左右,怨天尤人。

生涯教育中,需要让学生知道,系统的生涯规划应该包括哪些方面,如唤醒生涯意识、认识自己、认识外部世界、决策与行动、生涯准备等。其中,对中小学生而言,外部世界包括教育与职业两个部分。让学生理解生涯规划的意义,了解生涯规划的内涵,有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合理规划教育与职业生涯,树立目标,突破发展中的阻碍,完成生涯的自我实现。

二、自我认知

每个人都无法复制他人的生涯,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心理学界对同卵双生子的研究显示,即使是出生、成长在同样环境中的双胞胎,也会走出不同的人生。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涯的主角,我想要什么,我能做什么,我拥有什么,我喜欢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会直接影响自己未来的生涯决定与方向。可见,充分认识自己,是生涯的重要开始。只有清晰地认识自己,才能掌握生涯方向,明确属于自己的目标和道路。

该部分即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从身心各个方面主动探索和发展自我,觉察并调整自己心中的生涯态度和信念,从而了解“我是谁”,知道自己打算过怎样的人生。

(一)自我概念

提高中小学生的自我认知,首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自我概念,悦纳当下的自己,并理解自我的成长与发展性。

自我概念是指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如认为自己是怎样的人,对自己的某个特点是喜欢还是讨厌等。一个女同学认识到自己性别为女、读高中、喜欢唱歌,这些信息本身对她的影响不大,重要的是她觉得自己是个怎样的人,对自己体形是否满意,是否受人欢迎等,这些对自己的看法才是自我概念,这些看法会影响一个人对周遭世界的看法,进而影响到一个人的决策与行为。

除了建立清晰的自我概念之外,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转化消极的自我概念,保持积极自我概念。即能够客观而正面地看待自己,理智地对待自己的长短优劣、得失成败,既不自欺欺人,也不妄自菲薄、自我否定。自我认同与悦纳是积极自我概念的关键,也是发展和完善自我的前提,教师可以在课堂、团体活动或辅导中引导学生悦纳自己的独特性与差异,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认识到自我是在成长和变化的,未来发展有许多可能性。

(二)自我探索与发展

暑假时不知道该参加哪个夏令营,刚入学时不知道倾向于选择参加哪个社团,志愿填报时不知道想学什么专业,大学毕业时不知道要做什么工作,工作多年后因为生活状态不是自己想要的而感到遗憾……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学生和同事。对自己越了解,就越能勾勒出适合自己的生涯蓝图,也越能活出自己。

自身很多因素和专业、职业的选择与发展存在很大关系,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对自我进行探索与发展。

1.生理

生理因素是人们从事一切职业活动的生物基础,一些专业和职业会对从事者的生理条件有所要求。如运动员、飞行员、宇航员等相关职业会提出身高、体重等体格指标,一些考古、户外类作业也对体能、力量有要求。除体格体能之外,许多职业会需要运用听、嗅、触、味等感觉能力,如视力、视野、色觉与精密机械、平面设计等工作相关,味觉与食品制造与品鉴类工作有关。

在不同职业中,生理的优势是相对的,如篮球、排球运动需要较高身高的运动员,而在体操项目中,身高较高则成为了不利因素。因此,学生应该客观认识自身的生理特点,发觉和欣赏自己的优势,并有意识地提升身体素质。

2.兴趣

爱因斯坦曾评价兴趣为“最好的老师”。在感兴趣的事情上,我们更愿意主动地去求知、探索和实践,也更容易从中体验到乐趣,从而经常去做,并能够面对挑战,长期坚持下去,因而会进行更多的学习和练习,在这一事情上的能力更有机会获得提升。随着能力的提升,我们会表现得更好,体验到更高的满意度与幸福感,进入良性循环。

很多学生因为缺乏对兴趣的探索和培养,提及自己喜欢做什么的时候会感到茫然,或者因为没有实际的体验而存在错误认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之外多多探索,拓宽自己的涉猎范围,多进行一些尝试,并在过程中关注内心感受,体会其中哪些东西会吸引自己,哪些事是自己愿意继续做的。

3.能力

能力直接影响工作和学习活动的效率,帮助我们顺利完成任务。能力可以分为能力倾向和技能两大类。能力倾向受到先天遗传的影响更多,是我们身上具备的潜能;技能则受到后天培养和训练的影响更多,如阅读文章、计算数学题等,在成长过程中,我们都在不断发展自身技能。每个人的能力倾向都有差异,探索并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找到自己的天赋所在,结合自身的能力倾向发展技能,合理发挥优势,应对劣势,有利于取得更好的表现,进而增强信心,最终取得更高的成就。

有些学生觉得自己不具备一些能力,并非是因为没有能力,而是能力还没有发挥出来,或者是缺乏学习和练习。即使是某方面的天才,也不是生来就拥有高水平,而是在有优势的能力倾向上不断培养与磨炼技能,才能达到最终的高度。

4.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我们看重和认同什么,在学业、职业活动中,我们希望这项活动体现自己的何种价值,满足自身的哪些需求,这就是我们的学业、职业价值观的体现。我们所做的事情是否是自己认同的,决定了自身的价值感;面临选择的时候哪个选项更符合自己看重的价值,则直接左右着我们的选择。

让学生认识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对自己的影响,并通过价值观选择、取舍等模拟活动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观,逐步澄清自己真实的价值观,在面临学业和职业选择的时候,则会更清楚自己的内心,明确自己想要什么。

5.性格

不同性格的人,对待人、事、物有着不同的观念和态度,情绪和行为模式也有所不同,即使两个人有着类似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性格也不可能完全一样。因此,不同性格的人适合不同类型的工作。如外向的人,乐于与人相处;细致的人,精于统计审查;敏感的人,容易体察他人情绪……若做的事更符合自己的个性,会更容易胜任,对自己而言,也会感到愉快。

性格的探索和塑造是青少年发展的重要课题,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性格探索的过程中,需要提醒学生避免被性格词语标签化,如被评价内向则判定自己不善交往,被评价外向则认为自己不适合思考研究等。性格是一种内在倾向,并不代表我们只能拥有某种行为表现,更不应该成为自身的限制。无论偏向哪一种性格,都需要理性地对待,正确认知该类型的优点与不足。

6.性别

性别本是生理因素,但是在社会文化的作用下,两性逐渐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社会分工与社会角色的差异,在成长过程中的教育与抚养方式、社会期待等心理层面也有所差异。这使得性别在生理、社会与心理方面都对整个生涯发展产生着复杂的影响。

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人们对于典型的男性或女性是什么样子的看法,我们称之为性别刻板印象。比如在外表形象上,通常认为女性娇小柔弱,男性高大威猛;人格特征上,通常认为女性情绪化、自卑感强,男性理智、自信;角色行为上通常认为女性能照顾孩子,男性能修整房屋;职业类型上通常认为女性适合秘书、出纳,男性适合工程师、经理人等职业。

随着体力劳动需求下降、社会观念进步和性别观念改革,性别因素的影响范围已经大大缩小。现代社会的许多职业,男女两性都有几乎同样的获取机会,几乎同样的成功概率,两性逐渐跳脱了社会性别刻板印象。例如:大学护理系招收男性学生,许多专业取消性别限制等;就业市场上,仓储运输业的女性主管增加,从事美容美体业的男性员工不少,成功职业女性和家庭“煮夫”也变多了。这些现象反映了就业市场更加重视个人的能力、人格特质、兴趣等内在因素,而不是传统的外在价值判断。

因而,就教师和学生而言,更应该逐步消除性别刻板印象,防止学生因不符合性别刻板印象的表现,而招致言语攻击、校园暴力等不平等对待,避免因性别刻板印象而扭曲学生的本性。学生应该基于自身特质,站在公平的立足点上发展潜能,放下性别刻板印象的框架与束缚,给自己机会开发不同的侧面与可能性,减少性别限制对生涯选择、工作关系和性别关系发展的影响。

(三)生涯信念

生涯信念,是对自己、世界和未来发展的观念。这些信念无所谓好坏对错。有些信念会令人产生不愉快的情绪,或阻碍有效的行为,并造成自己的麻烦。这样的信念通常被称为不良信念。

人不是被事情困扰住,而是被对那件事情的看法困扰住。面临生涯选择的时候,人们常被自己夸大、不正确、狭隘的想法给限制住。例如:许多学生几次考试成绩不好,就觉得没有办法改变了,对未来失去了信心。事实上,胜败乃兵家常事,从错误中学习才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并且,成绩不是自我价值的全部,即使在学习成绩上不占优势,也不代表未来必然会失败,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道路。

常见的不良生涯信念示例如下:

1.对自我价值的看法

我应该要让所有人都感到满意才行。

我必须是第一名,才算是成功的人。

如果我在课业上没有取得成就,父母就会对我完全失望。

2.对兴趣能力的认识

我不能忍受重复与死板,所以我不适合技术技能性工作。

我没有足够的聪明才智,所以不能从事专业性的工作。

3.对职业的看法

教学是一种单调乏味的工作。

医生都是精通各类医术的。

4.由片面行为推论未来

我不喜欢和人打交道,所以我怎么可能去当新闻记者?

我连熟悉的人交往都不频繁,更何况不熟悉的人。

5.对决定的看法

一定有人可以帮助我做更好的决定。

一旦我选择了某个工作就不能再改变。

存在一个一劳永逸的完美决定。

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理解不良信念和它们的影响,发现自己的不良信念,探讨信念背后的潜在问题,重新建构信念,并采取建设性的行动,从信念的改变,达成情绪和行为的改变。

三、教育认知

教育与学习是中小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很多学生存在不知道为什么要上学、厌学弃学、对学习没兴趣、学习吃力却不见效果、单纯为了分数或父母而学习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生们合理认知教育与学习,明其理,得其法,才能认识教育,主动学习。

为什么要接受教育?教育和自身的未来有什么关系?当下如何更好地学习? 未来的学习途径需要了解哪些?如何了解?该部分即旨在帮助学生解答关于教育和学习的这些问题。

(一)认识教育

接受教育就是上课听课回家做作业么?每天这么辛苦地学习,除了达到学校和家长的要求,取得更高的考试成绩外,还有什么用?对于成绩不好考不上好学校的学生来说,学习是否还有意义?

事实上,教育与学习并非只和考试有关,还能提升知识、增长见识与培养技能,关乎生活的方方面面。学习的方式与内容也是多元的,不只在课堂和学校内,而是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发展路径。教育从出生就开始了,是一个持续一生的过程,即使在毕业之后,也仍然需要不断提升,进行终身学习。

1.学科学习与未来

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学科学习一直是学生学习的主旋律。从不变的语、数、外,到逐渐增加的理、化、生、政、史、地等各个学科,划分着学生的课堂,也区别着教师的类型。而这些不同的学科和我们未来的职业和生活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离开学校后,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便是谋求一份赖以生存、对社会有所贡献的职业。很多职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都是建立在中学科目的知识基础上的。例如经济学、软件开发都与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制药、环境保护等工作都与化学、生物的相关知识紧密相连。同时,学习源于生活,又可以促进生活。如看美剧、听英文歌都需要英语技能;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有赖于数理逻辑的锻炼;发微信、看新闻则离不开语文知识。

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各学科学习在生活和未来职业中的应用,为学科学习赋予意义,让学生体会到学科学习的价值。

2.受教育水平与职业发展

自古有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儒家的这一传统观念千年来对华人社会产生着深远影响,至今仍被许多人奉为真理。然而,在科举制废除100多年、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教育制度日趋多元的今天,是否真的只有读高中、上大学才是成功?考了大学后还有越来越多的人考研读博,学历是否真的越高越好?

在高中、本科的“主流”趋势中,中专与高职高专往往被看作“差生”的“不得已”选择。事实上,“主流”的普通高中和本科教育并不适合每一个学生,也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就业的需求。职业教育以传授特定职业所需知识、技能为目的,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技术人才,打破了“高中—大学”的一元化成长,是未来高等教育的重要方向,且大多职业教育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训学习、订单培养等模式,实践性更强。偏重语言和逻辑能力的普通高中教育和以专业通识教育为主的普通本科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并不是最佳发展路径,学习一门实际技能可能才是更合适的选择。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消除偏见,以平等的眼光看待职业教育,避免顾此失彼,选择了不适合的升学路径。当然,基于当下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处在建设和完善的阶段,所以也需要教会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索与甄别。

国内曾存在高学历等于高收入、易就业的误解,从而一味追求高学历,这是对于不同教育水平的认识不足造成的。事实上,普通本科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研究生是在专业领域更进一步的学习,并初步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博士则是以科研为主,需要通过科学研究在所专注的领域内解决前沿的问题。学历水平与就业率、收入水平、就业满意度都无直接关联,学生需要客观看待受教育水平与就业的关系,基于个人特点与发展意愿确立教育目标。

3.终身学习

学习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从小时候跟着父母长辈学会走路、说话和认字,到和小伙伴们学习游戏、社交,再到长大后在兴趣班上学会一门运动或一种乐器,在网络上学习信息和网络课程,在旅行中了解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每个人都一直处于不断的成长与学习过程中。

无处不在的多元学习方式,让我们时刻体验着学习带来的意义与成长。社会的日益变化,也为我们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学习不是单一的学校教育,更不是为了一次考试和一个职业而学习,而是我们实现理想的必经之路,它可以提高我们的受教育程度,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学习还是一种精神追求。因此,学习并不必拘泥于课堂,也不局限于学生时代,而是生涯各个阶段都需要的伴随终身的过程。

(二)当下的学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习是当下生活的主题,通往未来的路离不开当下的学习和积累。了解所在学段的学习特点与方法,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采取适合的学习方式,善于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有效学习。

1.不同学段的学习特点与方法

初中相比于小学,家校之间的距离可能变长,科目增多,学习内容和难度都有所增加,小学学习主要以老师教授、学生记忆为主,知识点相对零散,比较好掌握;初中知识变得丰富而系统,需要更多自主的学习、分析和思考。

高中相比初中,学科门类虽然类似,但知识量明显增大,理论性和系统性增强,且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相互综合,加深了学习难度。高中的学习对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要求很高,需要抓住每门课的学习特点和思维方式,灵活掌握知识。高中每门课都要花时间,所以学生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分配时间。

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学习有各自的特点和差异,学生需要适应特点,了解差异,采用合适的学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取得成效。

2.学习风格

由于人们感知和处理信息的方式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学习风格。美国教育家哈维·席尔瓦将学习风格类型划分为掌握型学习者、理解型学习者、人际型学习者、自我表达型学习者,具体阐释如下:

掌握型:追求掌握技巧与内容,偏好动手操作、技术性学习,喜欢循序渐进的指导,偏好清晰、明确的学习任务。

理解型:寻求真正的理解,偏好逻辑、系统、有组织的学习,喜欢独立学习。

人际型:关注学习对自己的价值,有情感投入时能做到最好,期望得到教师的注意和鼓励,偏好合作学习。

自我表达型:寻求独特、有创意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渴望探索观念、提出新方法,喜欢运用想象力,喜欢发现性学习。

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方式,教师才能够因材施教。同时,学生也能采取最适合自己和最有效的方式吸收、理解、记忆和表达知识。

3.校内外学习资源

学习不只限于学科知识,学习的资源也不限于课堂。学校内外有多种学习资源可供学生使用,辅助学生学习。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欲,鼓励学生探索和使用多种学习资源,在获得学习资料的同时,主动实践,促进思维的活跃度,保持学习的持久性。学习资源的获取途径、方式和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种:

途径:网络、书籍、朋友、兴趣班、社团、电视、收集、社会实践等;

方式:阅读、上课、交流、观察、体验等;

内容:科目知识、生活知识、生活技能、社会知识等。

(三)教育信息

很多学生对未来生涯感到迷茫、缺乏目标,面对生涯选择难以做决定,可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只看到当下的课堂和课本,不知道未来可以有哪些路可走,这些路上的风景是什么样子。比如有学科特长的同学除了普通高考之外还可以参加自主招生争取进入高水平院校,有艺体特长的学生可以选择报考艺体特长生,志愿填报时选生物学还是生物工程需要知道二者具体有什么区别,有些同学可以选择出国学习,寻找更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对信息的探索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数据资料,探索的过程还能增进个体对自己的体验和澄清,协助个体进行生涯决定。

教师主要可以从信息内容和探索方法途径两个方面引导学生。

1.信息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的相关信息有升学路径、学职群、大学、专业等。

1)升学路径

升学除普通高中、统一高考外,还有其他升学通道可以选择,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才能有目标、有步骤、有动力地学习。升学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路径,探索各条路径的不同特点和要求。

·初中升学路径。如国内高中、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中级技工学校、技能型五年制大专、非学历教育等,或出国留学。

·高中升学路径。如国内统一高考、春季高考、特殊类型招生等,或国外留学。

2)学职群

学职群是一个从学科、专业和职业衔接的角度所做的分类系统。同一学职群内的学科、专业和职业,在学习及工作内容对应的兴趣类型、培养的能力、就业领域等方面有较大共性。

教师可以运用学职群分类帮助学生选科,学生不需要在高一时就从几百个专业中准确定位到某一个专业才能选择科目,而是可以从七个学职群中先定位一两个最感兴趣的群,有一个大方向。学职群简化了科目选择,也为进一步了解和最终定位专业赢得了时间。

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如果受现实情况所限,学生难以如愿报考到自己最想学习的那个专业,可以考虑在同一学职群内选择也有一定兴趣的类似专业。因为同一学职群内的学科、专业和职业在对应能力和兴趣倾向上有共同点,且在同一群内的跨专业就业相对容易,代价较小。

学职群一共有如下七个:

·数学与信息、经管学职群——严密的数学思维能力:该群以数学学科为起点,衔接数学学类、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类、经济学类、管理学类等相关专业和职业。

·数理与科学、技术学职群——务实之用的专业学科:该群以物理、地理学科为起点,衔接数学学类、科学学类、工学学类等相关专业和职业。

·化生与物质、健康学职群——探索生命与自然的奥义:该群以化学、生物学科为起点,衔接化学学类、生命与资源环境学类、健康学类等相关专业和职业。

·政史与社会、行政学职群——谋求人类社会的稳固发展:该群以政治、历史学科为起点,衔接政史学类、社会学类、行政学类等相关专业和职业。

·人文与美学、设计学职群——以人为本的美学情怀:该群以语文、美术学科为起点,衔接人文学类、美学学类、设计学类等相关专业和职业。

·语言与教育、传媒学职群——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载体:该群以语文、英语学科为起点,衔接语言学类、教育学类、传媒学类等相关专业和职业。

·艺术、体育与休闲学职群——身心舒展的幸福使者:该群以体育、美术、音乐学科为起点,衔接艺术学类、体育学类、休闲学类等相关专业和职业。

3)大学

选择大学时,学生需要从如下几方面信息来考虑:

·学校类型:截至2016年5月30日,全国普通高等高校(含独立学院266所)共计2595所。按照“类”来分,主要包括:综合类、理工类、财经类、政法类、农林类、医学类、师范类、外语类、体育类、艺术类等十几类。不同类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培养定位不同,需要对比个人目标来选择。

·学校的学科优势:可以和专业选择结合考虑。

·学校的国内外排名:国内外各有多种大学排名,国内升学和就业的学生可以参考国内权威排行榜选择院校,希望出国留学的学生则需要考虑国外的大学排行榜综合选择。

·毕业生就业质量:除毕业生就业人数比例外,就业质量高低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如果意向学校是高职高专院校,更要关注这个指标。一方面可以参考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公布的就业数据,另一方面要关注民间的评价。

·大学的地理位置:对于大学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来说,选择目标就业城市的大学,有利于大学期间开始积累社会资源,了解当地就业市场。

4)专业

专业选择直接关系到大学四年的学习、实践内容及未来的就业方向,需要在对专业信息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特点,理性选择。学生可以从如下方面了解专业:

·课程设置:这个专业主要学习哪些内容?

·培养目标与要求: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

·就业前景:未来就业方向和就业市场如何?

·专业的大学排名:哪所大学的这门专业更好?

·特殊的报考条件:是否有对身体条件、身高等方面的特殊要求?

·选考科目:对应哪几门高中科目?

·专业冷热:报考人数多寡,竞争是否激烈?

·出国难易:国外大学是否更愿意接受国内该专业的学生?

·所属学科/学职群:同一类的相近选择有哪些?

·费用:学费是否构成压力?

2.信息探索的方法与途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自身所知道的外部信息终究是有限的,因此,除了尽可能了解相关信息并提供给学生之外,还需要教会学生信息探索的方法和途径,并鼓励学生积极实践,主动探索。

了解外部世界信息的方法主要有:通过各类网络平台、书报杂志、电视媒体等途径收集专业、职业相关信息;通过与正在学习某专业或正在从事某职业的人进行交流;在校园内通过生涯课程、社团等模拟专业和职业情境;亲自到大学、职场中参观、见习、实习等。

在众多方法中,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自己亲身体验,但是这一途径的难度也是最高的。可见,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的职业信息各有其利弊,所以教师在辅导学生进行信息探索的时候,要提醒学生多种途径综合运用,对于难度较高的途径,也不要“知难而退”,而是要鼓励学生多做尝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四、职业认知

当下,较多的中小学生及家长认为职业世界离学生还很遥远,暂时还不需要考虑。其实,除了高考时选择专业和目标职业领域有直接相关之外,了解职业能够帮助中小学生提前认识和接触社会,并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和了解自己,同时预测未来的发展,促进正确的生涯决策。

(一)认识职业

职业的意义何在,劳动者的职业劳动贡献了什么,职业有哪些种类和内容,职业的世界如何变化……该部分内容旨在帮助学生从多方面认识职业,理解职业。

1.职业的价值与意义

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的意义,是认识职业的第一步。职业是人们为了获取生活来源而从事的社会工作,同时为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发展贡献力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亲人的职业,或是手边书本、手机等日常物品背后的职业开始思考这些职业为我们贡献了什么,带来了什么,并从中体会职业的价值。

2.尊重劳动和劳动者

尊重劳动和劳动者,是中小学生需要具备的重要态度。职业有不同的类别,很多活动的完成往往需要很多职业的工作者协同配合,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发展是靠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共同努力获得的。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快递员、守林人、保安等看似单调重复的职业,也为我们的生活安定起着重要作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做什么职业都能获得认可与成功。客观认识并尊重不同行业、职业的劳动与劳动者,消除偏见与歧视,是学生需要具备的职业观。

3.职业的种类和内涵

中小学生接触职业社会较少,部分学生对职业种类的认识还比较局限,比如了解的职业类型仅限于学校老师、家长亲戚所从事的职业,或在影视作品里看到的某个角色的职业。对职业内涵的认识也可能较为片面或抽象,比如认为律师职业就是在法庭上据理力争,研究员就是在实验室里做实验等。对于职业种类和内涵的认识不足,可能限制或误导学生对未来愿景的想象,模糊目标的设定,并在指向目标的行动中出现偏差,多走弯路。

4.职业的变迁

作为21世纪的中小学生,需要认识到职业与劳动力市场正在并将继续不断变迁。在20世纪,我国消失的职业达3000种,未来学家预测,人类职业将面临每15年更换20%的严峻局面,新的职业将不断取代旧的职业。职业的新旧不是绝对的,旧的职业如果能融入时代特色,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也能焕发出生机。新兴职业的出现,满足了人们不断变化的生活需求,同时促进了社会的繁荣与发展。职业的变迁给人们的就业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二)职业信息

1.行业

在进行职业探索的时候,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他们想要从事一份什么样的工作,但这份工作在什么样的行业中也直接影响着工作的内容、方式和工作环境。了解一个行业时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行业的名称和内涵:什么行业?是做什么的?

·行业的发展前景和趋势:行业是处于上升期还是衰退期?未来前景如何?

·行业的细分领域:一个行业可以划分为诸多细分行业,不同细分行业的前景不同,对人才的需求也会不同。例如金融行业可以再细分为银行、证券、基金、资本投资、保险、风险评估等。

·行业内的标杆企业或组织:了解行业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找寻这个行业的标杆企业,从标杆公司的发展历史足以窥见该行业的发展史,而标杆公司的产品、核心技术、领军人物等均是该行业的典型代表。

·行业的人力资源需求状况:行业准入条件是怎样的,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如何,哪种兴趣、性格类型的人与其更匹配等。

2.职业

提到一个职业,学生想到的常常是职业的某个典型侧面,如教师在课堂上讲课的一面,歌手站在舞台上演唱的一面……事实上,每一个职业都有不同的侧面,只看一面容易看不到职业的全貌,造成对职业的误解。因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全面探索和认识职业,了解职业的更多面貌。

·职业名称及内涵:与行业探索类似,最开始需要了解的,就是职业名称与含义。2015年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的职业分为8个大类,75个中类,434个小类,1481个职业。

·核心工作内容:每个职业都有核心的工作职责,职责背后对应的就是工作内容。通俗来说,就是这个职业一般都干什么活儿,哪些工作内容是这个职业必须要做的。

·素质能力与技能要求:任何一份职业,都有对能力或者技能的要求。由此,我们便能够结合自身情况进行衡量。看看自己从事这个职业有什么优势?除此以外,自己身上还有哪些不足?还有哪些要加强和补充的能力?最好去修读怎样的专业?

·需要的受教育程度:不同职业对人受教育程度的要求不同,此类信息对于我们选择教育机会来说至关重要。

·职业人格特质:每个职业的从业者都具有这个职业的相应特征。

·职业环境与报酬:工作环境是在室内还是户外,设备先进还是古典朴素,职业薪酬水平如何等。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薪酬结构是不同的,切忌一概而论、以偏概全。

·职业标杆人物:职业标杆人物,即在这个领域谁做得最好,他是怎么做到的,他都取得了什么成绩,遇到了什么困难,具备什么素质等。研究职业标杆人物,可以了解他的奋斗轨迹,加深对职业的了解,也能够了解到一个职业的发展通路。

·职业的典型一天:职业的典型一天,即该职业的从业者,比较典型的一天都是怎么过来的,从早到晚的时间都是怎么安排的。典型的一天中,我们能够形象地看到这个职业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什么?工作中会和哪些角色的人沟通?从事这个职业后,大致的生活状态会是怎样的? 如果能够亲自跟随某个职业人士一天,会如实体验到一些更加具体的信息。

·入门岗位及职业发展通路:针对应届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和发展途径是什么。

·职业发展前景:判断一个职业的发展前景可以考虑三个问题:这个职业对于国家、社会以及整个行业的影响;这个职业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人们对这一职业的依存程度以及社会评价。

(三)求职与创业

学生在校期间如何寻找实习、社会实践机会?高中毕业后直接进入职场的学生如何找工作?学习填写和投递简历、面试技巧等求职方法,并在模拟的求职情境中有所体验,是中学生生涯教育的内容之一,不直接就业的学生也可以通过模拟求职活动了解组织要求、评估自身能力等特质。

近年来,创业热越演越烈,青少年创业大赛、创业能力培训等项目如火如荼,这也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心怀创业梦。青少年的创业梦是否建立在理性认识和思考的基础上,有赖于对于创业的合理认识。创业是否和想象的一样,创业的核心要素是什么,创业的具体程序、团队建设、市场推广等方面,都是需要提前了解的内容。

五、选择与行动

目标是前进的动力,对于小学和初中生来说,可以先确定进一步探索和发展的大方向,对于高中生来说则需要清晰的升学目标。在认知自我和认知教育、职业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整合和评估内外部信息,为自己构建愿景,进行初步的方向定位,设立阶段目标,并以此为动力付诸行动。

(一)信息整合与评估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探索和体验内外部信息之后,教会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并作出评估是信息时代的重点。信息整合与评估可以进行如下几个步骤:

(1)丢弃无用的资讯:每天的邮箱、新闻、社交媒体充斥着各类广告宣传与垃圾邮件,只需要关注其中的重要信息,丢弃和忽略无用信息。

(2)信息保留后必须进行系统的分类,将同一类信息归属在同一档案或文件夹中,标明能够提示内容的名称,如个人信息、教育信息、职业信息等。

(3)以人为主体,将个人与环境信息整合。自我是生涯方向的引导者与决策者,然而自我有时也会因受到环境的影响而改变,所以生涯探索过程中需利用多种方法和管道了解自己的需求与方向,同时评估环境对我们的影响。

(4)综合分析个人内外在优劣势。在生涯决策中,我们可以用SWOT分析法来分析,个人生涯决策中的内在优势、劣势,以及外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和挑战。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从中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值得发扬的因素,以及对自己不利的、要避开的东西,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并制定以后的发展策略。

·S代表Strength(优势),指个体可控并可利用的内在积极因素;

·W代表Weakness(劣势),指个体可控并要努力改善的内在消极因素;

·O代表Opportunity(机遇),指个体不可控但可利用的外部积极因素;

·T代表Threat(威胁),指个体不可控但可使其弱化的外部消极因素。

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见图2.1。

图2.1 SWOT分析矩阵

(二)选择与决策

生涯决策是当面临不同的情境需要从中做出选择时,经过思考并形成决定的过程。选择哪一门选修课,选择哪个主题的夏令营,选择什么社团加入,选择哪三个高考科目,选择哪个大学和专业……不同的选择导向不同的改变。

自主选择与决策是学生需要从小事开始练习并掌握的重要能力,主要包含决策风格、决策方法和解决决策障碍三个方面。

1.决策风格

决策风格,是一个人在大多数情况或某类决策情境下的倾向。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运用测评、卡片或观察法对自己的生涯风格进行评估。根据每个人做决定时所表现出的不同行为特征,可以将决策风格划分为八种类型:冲动型、宿命型、顺从型、拖延型、直觉型、麻痹型、痛苦型和计划型。

决策风格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不同的决策风格,根据决策本身的重要性和具体情境的不同,会产生不同作用。比如,我们常常用“冲动”的方式决定晚餐点什么或买哪件新衣服,其后果不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太大的影响,甚至会给自己或他人带来惊喜。我们也常常用“直觉”的方式,交到好朋友。

需要提醒学生的,冲动、宿命等决策风格在重大决策当中就不适宜了,往往会导致懊悔、耽误时间、浪费精力等后果。就像如果在购物之前没有想好自己要买什么,预算大概会是多少,最终可能回家就会后悔,买了一堆不需要或不是真正喜欢的东西。购物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在决定自己的专业、职业甚至未来时。因此,在面对重大决策时,需要有意识地避免决策风格的盲点,理性分析和决策。

2.决策方法

当面临生涯决策时有一些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决策,如立场分析、决策平衡单。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综合分析、权衡利弊。孰优孰劣,最终会一目了然,值得一试。

在使用理性决策方法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决策的影响因素纷繁复杂,如所收集的信息是否有效和完整,是否有足够的决策能力,决策过程中是否伴随焦虑、压力等情绪……很多时候,受到各项因素影响,我们难以用理智而系统的决策工具得出答案。这时候,可以尝试绘画、幻想等直觉式决策的方法,能比语言、逻辑等更直接地反映丰富的内在情感世界,迅速进入内心。因而,当理性决策工具难以起作用的时候,不妨尝试一些直觉式决策的方法去触及学生心中所想。

需要提醒学生的是,不管哪种选择都是利弊并存的,我们所能选择的只是弊端较少的一方,因此在抉择之后,仍然会遇见困难、阻力的存在,需拥有克服困难或阻力的勇气。

3.决策障碍与困难

在决策过程中,若是没有碰到任何难题,内心也没有任何冲突、矛盾,那么要做出决定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但对于很多人来说,面对选择与决策时往往会遇到一些障碍和困难,导致难以做出决定。

决策障碍与困难的原因主要有自我探索与发展不足、外部资讯或体验匮乏、不良生涯信念、缺乏决策技巧、与重要他人的意愿冲突等不同方面,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进行探索与澄清,找到阻碍决策的原因,再有针对性地排除阻碍。需要注意的是,生涯决策困难的原因可能比较复杂,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和问题表现程度,部分情况可能需要专门进行个体辅导或咨询。

在生涯决策过程中,摇摆犹豫、难以决定等情况是十分常见的,教师自身需要能够接受难以决策的情况存在,同时帮助学生接受难以决策的情境,鼓励学生保持信心与耐心,并积极探索,寻求支持,避免仓促或冲动决策。

4.选科与志愿填报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明确规定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三门科目成绩组成,三门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是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科目中自主选择。新高考改革后,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为中学生需要面对的重要选择,也成为教师给学生提供帮助与辅导的重要内容之一。

此外,高考志愿填报一直是高中生的重头戏,志愿填报对高考录取结果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不仅关系着考生三年学习的结果、四年的大学经历,更与考生未来人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教师有责任了解现行主流录取方式、志愿填报录取方式、注意事项及技巧,指导学生填报志愿。

(三)目标与行动

生涯理想的实现就像盖一座房子,最开始脑海中可能只有对大致轮廓的构想,在描绘的过程中慢慢变得具象,如什么颜色、结构如何、用什么材料等。待有了清晰的蓝图,还需要开始施工、夯地基、做架构、灌水泥……每一个步骤都不可或缺,经过不断实施、解决与协调问题,最终才能盖成一座房屋。

这一部分的内容,就是为了帮助学生从抓住构想开始,构建愿景,设立目标,设定行动计划并付诸行动,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最终实现自己满意的生涯。

1.生涯愿景

愿景是期待实现的梦想和愿望,可能是一项成就、一幅画面,也可能是一件想完成的事,或一个想成为的人。愿景能够激发热情与勇气,并能激励与指引我们进一步探索自己,了解环境,制定目标与计划,并落实行动,最终实现它。

中小学生可能还难以完整地描绘出清晰的愿景,教师需要鼓励学生体察和发现心中的愿景,并勇敢尝试和探索,使之更加丰满。

2.设立目标

在选择决策或生涯愿景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形成具体明确的目标。有效可执行的目标要遵循以下SMART原则:

具体(Specific):不要把目标设定为“我想要更好的数学成绩”,而应设定为“数学要达到120分”。

可测量(Measurable):不要把目标设定为“我想增加跑步距离”,而应设定为“我想从每天跑步500米增加到1000米”。用数字的方式,可以测量距离你的目标有多远。

可达成(Attainable):所设定的目标不能太难(或太简单)。如果从来都没打过网球,却以李娜为目标就难以达成了。

相关(Relevant):目标是自己想要的,短期目标是实现长期目标的一个重要步骤。

时限性(Time-Bound):想要达成目标就要设定一个时间或日期。“我想要在本学期期末考的时候英语考入前十名”,这样会使你更集中注意力完成你的目标,而不是推迟目标。

3.确定行动计划,绘制生涯路径图

在制定具体目标之后,关键还在于对计划的落实。比如把某大学和专业作为高考目标之后,接下来还要考虑如何选科,需要提升哪几门学科的成绩和哪方面的能力,如何提升,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和激励……

设立目标之后,教师需要提醒和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目标,确定具体的行动计划,绘制出自己的生涯路径图,明确每一步如何行动。

4.执行计划与反馈

不曾行动的计划永远不会完成,不曾尝试的目标只可能失败。有了自己的生涯路径图以及生涯行动计划,关键还在于落实,脚踏实地地将自己的生涯路径实现,按照计划逐步向目标靠近。除此之外,要有定期的评估和反馈,了解自己向着预订的目标前进了多少,是否有所偏离等。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执行困难,或对之前的目标产生怀疑甚至后悔的情况,这个时候,需要重新检视自己的目标和计划制定是否合理,是否符合自身的真实想法等。

教师需要理解,也需要让学生理解,当下的生涯发展路径是为自己设立的方向和动力,而不是固定不可违抗的人生路线。生涯发展路径是一种设计,是为人生的目标服务的,随着自我与环境的变化,个人的目标与规划也可能发生改变。当代的生涯发展需要不断适应自身与环境的变化,同时做出调整,与时代的步伐相结合,关注现实趋势,才能更有效地利用现实条件和机遇。

六、生涯准备

生涯的发展需要对自己的信心、坚毅的品质、健康的身体等基本条件,体验与探索的过程中不可避免要与他人沟通合作,拥有的信息、金钱、时间和活动资源需要妥善管理,才能合理利用。从理解生涯到自我探索,从教育与职业认知到决策行动,生涯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各类素质及能力的储备。因而,生涯教育除了生涯认知、探索与规划之外,还强调同步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生涯发展需要的个人基础素养、与他人相处与合作的能力和协调客观资源的能力,为纵贯一生的生涯发展做好准备。

(一)自我管理

缺乏达成目标的信心和品质、忽视健康和习惯、无法管理自己的情绪、因过度焦虑影响考试发挥等情况在中小学生当中时常出现,而这些能力素养都是生涯发展的基础。自我管理部分从自我效能、坚毅品质、健康管理、习惯培养、情绪管理、考试焦虑、生活技能、思维能力等方面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提升个人素养。

1.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对自己能否完成某件事的预测,在不同的事上往往有着不同程度的自我效能,比如同一位学生可能认为自己能够快速掌握语文知识并取得好成绩,但对于数学则缺乏信心。自我效能的高低,影响着学生做一件事的动力,目标定在哪里,打算如何做,以及遇到困难如何处理等,对学业、职业等生涯选择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比能力、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力更强。比如在工科专业的学习上,男生通常比女生有更高的自我效能,因此选择相关专业的男生数量更多,对自己的目标预期也更高,然而事实上男生也有很多人并不擅长工科学习,而女生也不乏工科能手。因而,帮助学生意识到自我效能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提高自我效能,是提升自我管理、促进生涯发展的有力武器。

2.坚毅品质

近年的一项研究证明,决定未来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孩子的智商,而是坚毅的品质。对顶级音乐学院学生的研究发现,他们实力的背后,是从小到大上万小时演奏时间的累积,是直面困难的勇气和坚持下去的决心,正是这些促成了最终的成功。

此处提到的坚毅,不仅仅是指毅力、坚强,还包括对长期目标抱有持续的激情和持久的耐力,是不忘初衷、专注投入、坚持不懈等特点的综合。培养学生的坚毅品质,能为学生的生涯发展铸就坚实的地基。

3.健康管理

一个人不管把自己的生命或者生活规划得多么美好,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所有的愿望都将变成空想。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是对生涯负责的一种表现。中小学生处于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有必要从小培养健康意识。

研究表明,合理的饮食结构、适量的运动、良好的睡眠习惯及意外伤害的预防等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人的身体健康。教师需要传达给学生相关观念和方法,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身体素质,为应对未来的各种压力做好准备。

4.习惯培养

习惯对于每个人的生活、学习以及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记忆,而是自然地发生作用了。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

儿童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习惯是一种惯性,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学校、教师和家长都需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习惯培养。

5.规则意识

不迟到,不早退,买票排队,开车让行,与人相处应该诚信,不应该侵犯他人隐私……这些关于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标准,就是社会长期形成的基本规则。若社会成员都能按照既定的社会规则行事,社会便能更秩序井然、和谐安定,个人便能获得更和谐的人际关系与支持。因而,从社会规范和个人生涯发展的角度,中小学生都需要积极培养规则意识,对规则认识、认同和尊重,形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这也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都必须具备的一种意识。

6.情绪管理

情绪影响着人们的行为、状态和判断。积极情绪能够增加大脑中的多巴胺,当人处在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时,倾向于乐观看待事物,并勇于承担责任、面对挑战。而消极情绪状态则可能引起无兴趣、无热情、容易倦怠等行为表现,因此,通常提倡人们避免在强烈的情绪状态下做出重大决定。

学生在日常生活常常遇到各类可能引发消极情绪的事件,如考试成绩不理想,和家长发生摩擦,被老师批评,和同学发生了口角等,觉察情绪的产生并掌握情绪调节的方法,合理管理情绪,是生涯发展的必备技能。

考试焦虑是情绪管理中需要格外强调的问题。许多学生会因考试压力过大而引发异常的生理心理现象,如考前失眠、临场大脑空白、发抖甚至晕考及考后过度担心成绩等。研究表明,心理紧张水平与活动效果呈倒“U”字曲线关系,紧张水平过低和过高,都会影响成绩。适度的心理紧张可对考试产生激励作用,产生良好的活动效果;但过度的紧张则会导致考试焦虑,影响考场表现,并波及身心健康。帮助学生理性对待考试及考试结果,掌握考试焦虑的应对方法,有利于提高考试成绩,促进身心健康。

7.生活技能

现代家庭中,大多数家长往往忙于工作,并没有时间和精力教授孩子生活技能;或是即使有时间,也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活事务可以由家长代劳,因此,导致现代学生在生活技能上缺乏学习机会,生活能力较差。然而,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终有一天要离开学校和家长,独自开展社会生活,不只需要有学习和工作能力,生活技能更是必不可少。因此,烹饪、园艺、清洁、整理等基本生活技能教育成为了生涯教育的必要内容。

通过日常生活技能的练习,在培养学生自我照顾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在人格形成上,培养孩子的独立、专心、协调、秩序等品质,奠定未来良好发展的基础。在技能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大人能做的事自己也能做,从中发现了自身能力和潜力,对自己的信心也会获得提升。

8.思维训练

无论是科目学习、试题解答,还是生活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思维能力。一些学生学习非常用功,知识、公式和基础题型都记得非常清楚,但是一旦题目稍有变化,或需要用到生活情境中,就不知道如何下手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掌握思维的方法和能力,不知道如何思考。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恩格斯把思维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思维活动基础上的。从小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善于动脑,独立思考,掌握结构化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思维技巧,是进行所有智力活动的基础。

(二)社交管理

自我管理另外一个角度是“社交管理”,包括礼仪意识、人际沟通、团队合作、社会支持、领导力等,通过社交管理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和体验里按照社会的规则认识到自己扮演的社会角色。

1.礼仪意识

礼仪包括仪表、仪容、仪态、着装、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行为规范,它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也与内在修养密切相关,是对自己的约束和自律,也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方式。中小学生从小树立礼仪意识,逐步培养礼仪规范,可以在交往的过程中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表现出恰当的言行,有利于和他人友好相处,更好地融入集体和社会。

2.人际沟通

沟通是交流信息、联络感情、建立关系、解决矛盾冲突的重要途径。从呱呱坠地起,沟通就伴随着每个人的成长。孩童时,需要和父母沟通;求学的路上,需要和老师、同学、朋友沟通;工作后,需要和同事、上司、下属沟通。每一个阶段、每一个角色,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人际沟通。认识自己和他人不同的沟通风格,掌握必要的沟通技巧,是每个人成长历程中的必修课。

3.团队合作

生活与学习当中,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每个人的能力优势各不相同,很多时候需要集合众人的力量,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相互弥补,彼此支持,共同汇集成一股“团队力量”,才能保证团队目标的实现。缺乏团队意识和技能,会导致与他人合作困难,团队和个人目标都难以达成。

4.社会支持

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人的支持和认可尤为重要。学习遇到瓶颈难以坚持的时候,师长的肯定和鼓励能为学生带来信心和力量;想尝试一样活动却因从未参与过而胆怯犹豫时,家庭和同伴的支持能增添我们的勇气,促进行动。辅导中学生梳理和建立人际网络,并建立相互联结,构建社会支持系统,能帮助他们在需要的时候获得关心、鼓励、建议,形成生涯发展的重大助力。

5.领导力

需要让中小学生明确的是,领导力并不是指凌驾于他人之上,命令他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动。青少年领导力是在领导自我的基础上,引导或指引他人行动,影响他人行为与观点并从事服务角色的能力。青少年领导力的培养要以领导自我为起点,只有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优势弱势,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理解他人的个性特质,从而沟通合作,领导他人。青少年领导力的培养要结合实际团队体验和经验,从中看到自己扮演的角色,了解他人的需求与感受,理解团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进而获得他人的认同。

(三)资源管理

当代社会为中小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资讯,更雄厚的经济基础,更丰富的休闲活动选择,同时,每个人又只有固定而有限的资源。合理地管理、分配和利用各类资源,才能在资源的大海中游刃有余。

1.知识信息管理

学习、获取知识和信息是中小学生每天都在进行的事情,21世纪是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是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产生新知识的时代,如何依据自己的学习风格,在新的时代,对信息的有效搜索、存储、提取、创造和应用进行规划和管理,使之持续累积、为己所用是21世纪中小学生需要考虑和学习的内容之一。

2.财务管理

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之对应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小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消费群体,其消费在社会大背景的影响下日益多样化、超前化、现代化。与此同时,全社会正在积极鼓励和扶持创新创业,而作为未来市场的主力军,如果没有相应的财务管理意识,很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培养经济头脑也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要求。素质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它既包括学习、品德,也包括对社会、财富的认识和感受能力。值得提醒的是,目前阶段学习财务管理,并不是要把我们变成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者,而是通过对经济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树立正确的金钱价值观,学会正确运用金钱,为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3.休闲活动管理

每天除了必要的学习,学生还有一项重要的生活内容,就是休闲活动。做一件事情很长时间,感觉疲惫时,如果继续下去的话,一方面自身觉得痛苦,另一方面做事情的效率也会下降。必要的休闲能够调整身体和精神,让大脑得到放松。然而,休闲并不等于空闲,它是通过能量转换,让人找到更好的状态。合理安排休闲活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在休闲活动中的表现和体验,常常能够揭示我们的兴趣和能力,比如有的同学喜欢国际象棋、魔方等思考类休闲活动,有的同学擅长摄影、绘画等创作类休闲活动。帮助学生合理休闲,尝试和探索适合自己的休闲活动,还是发展兴趣、拓展能力的重要途径。

4.时间管理

生涯目标的实现和规划的实施,离不开合理的时间管理。时间管理能帮助中学生保持学习、休闲和生活的平衡,保持长期的高效和专注。教师需要提醒学生的是,时间管理不是自我牺牲、自我否定和做更多自己不喜欢的事,而是掌握科学的时间管理观念、方法和工具,制定适合自己的时间安排,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从而发挥潜能,有效完成各事项。

本节练习

(1)生涯教育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生涯教育各部分内容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3)请结合所在学校现状,考虑现有课程、校园活动等教学工作中,已经在哪些环节中涉及了生涯教育的内容?

(4)请结合所在学校现状,考虑现阶段可以增加哪些生涯教育环节?相关内容可以如何开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