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园幼小衔接数学练习题

幼儿园幼小衔接数学练习题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和小学应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幼小不衔接会造成幼儿入学后各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身心发展。幼儿园与小学共同配合搞好幼小衔接工作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意义非常重大。幼小衔接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应全面发展。应当看到,让幼儿顺利地进入小学只是幼儿园教育的近期目标而已,它是实现幼儿园教育长远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幼小衔接概述

(一)概 念

教育的衔接是指两个相邻的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上的互相连接。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规律及儿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做好两个教育阶段的衔接工作,使儿童顺利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并为其之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幼小衔接期是由幼儿园大班进入到小学一年级,此时期恰好是结束幼儿园生活、开始接受正规小学教育的初期,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和小学应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

(二)重要性及意义

幼小不衔接会造成幼儿入学后各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身心发展。幼小衔接对幼儿和小学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园与小学共同配合搞好幼小衔接工作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意义非常重大。它既有利于儿童入学前后的学习和发展,也为小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更为顺利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厌学、辍学等问题,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保障。因此,幼儿园与小学都要认真研究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共同做好衔接工作。

(三)指导思想

1.长期性而非突击性

幼儿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幼小衔接工作不仅仅是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问题,还应以幼儿的长远发展为目标,对幼儿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对幼儿园来讲,在时间上要把幼小衔接工作贯穿于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阶段;在内容上要涉及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知识准备;在人员上要包括幼儿园全体人员、家长及有关成人。对小学来讲,也应当遵循素质教育的精神,改革不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形式、方法等。总之,双方都应该立足于儿童的终身发展,以全面提高儿童各方面素质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为儿童适应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整体性而非单项性

幼小衔接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应全面发展。在幼小衔接中,偏重 “智”的倾向比较严重,对于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全面准备重视不够。健康的身体、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充足的自信心与自我控制能力、稳定的情绪,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独立性等,对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是至关重要的。儿童入学后,适应不良的主要原因是对新环境所需的身体、心理素质、独立自理能力等准备不足。

3.培养入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

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另一误区就是小学化倾向严重。有些教师认为,要与小学搞好衔接工作,就要提前用小学的教育方式对待幼儿。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1)提前让幼儿学习小学的教材

如提前学习汉语拼音、书写汉字、学习小学的数学知识等,致使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不是幼儿熟悉、与之关系密切的周围生活中具体的人或事,而是大量抽象的字或符号。由于教学内容背离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中只能较多地使用机械记忆,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极大地挫伤了幼儿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未进学校就已经害怕学习、讨厌学习,这不仅影响幼儿上小学,甚至可能给幼儿今后的发展埋下危机。

(2)用小学教育的组织形式与方法对待幼儿园的幼儿

如用上课取代游戏;教师长时间用言语讲授的方式进行知识灌输,追求立竿见影的短期学习效果;在管理方式上完全小学化,如要求幼儿上课长时间不许动,更不许随便上厕所、喝水等。这些做法严重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是造成幼儿怕学、厌学,养成不良学习习惯的重要原因。

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培养幼儿的入学适应性上。教师要针对过渡期幼儿的特点及实际情况,着重培养幼儿适应新环境的各种素质,帮助幼儿顺利完成幼小过渡,而不是把小学的一套简单地下放到幼儿园。

真题再现

幼小衔接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 方面。 ( )

(安徽省2015年)

A.幼儿身体素质 B.入学的适应性

C.社会性培养 D.文化课学习

【育萃专家解析】B。幼小衔接的工作重点是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培养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做好入学前的准备工作。

4.家、园、校的一致性而非孤立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三十三条明确指出:“幼儿园和小学应当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因此,在做幼小衔接工作的时候,幼儿园应充分发掘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的作用,视家庭为 “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同时,建立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联系,共同搞好衔接工作。

真题再现

关于实施幼小衔接工作的指导思想表达错误的是 ( )

(安徽省2016年)

A.突击性而非长期性 B.整体性而非单项性

C.培养入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 D.家、园、校的一致性而非孤立性

【育萃专家解析】A。长期性而非突击性是指不应当把幼小衔接工作仅仅视为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问题,而应把它置身于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去考虑。应当看到,让幼儿顺利地进入小学只是幼儿园教育的近期目标而已,它是实现幼儿园教育长远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

(四)主要内容

1.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态度、看法、情绪状态等,对入学后的适应关系很大。因此,幼儿园阶段应注意培养幼儿愿意上学、对小学的生活怀着兴趣和向往、为做一个小学生感到自豪的积极态度,并让幼儿有机会获得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情感体验。

为此,幼儿园应当通过多种教育活动,特别是加强与家长、小学的合作,来让幼儿逐步了解小学、喜欢小学、渴望上小学,最后愉快、自信地跨进小学。实现这个目标,可采用幼儿参观小学,小学生来幼儿园当大哥哥、大姐姐,幼儿园里的角色游戏等方法。教师和家长的日常生活中,要一贯地、潜移默化地给幼儿正面的入学教育。幼儿如果常常听到:“这个问题你现在不明白,等你上了小学以后,会学到很多东西,那时你就明白了”这一类的话,而不是什么 “你看,你总是画得乱糟糟的,上了小学你要这样做作业,老师不罚你写十遍才怪呢”之类的威胁,那么在他们的心中小学才会是一个美好的、能学到本领的地方,而不是一个让他们产生恐惧心理、感到可怕的地方。

2.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

幼儿入学后,是否适应小学的新环境,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对其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性,特别是主动性、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等,不仅关系着幼儿入学后的生活质量,也关系着他们在小学阶段的学习质量,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

(1)培养幼儿的主动性

培养主动性就是要在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积极态度,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参与欲望和兴趣,给他们提供自己选择、自己计划、自己决定的机会和条件,鼓励他们去探索、去尝试,并使他们尽量获得成功的体验。

(2)培养独立性

独立性和生活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合作才能实现。家、园共同要求幼儿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帮助幼儿学会必要的技能,如自己整理书包、自己收拾玩具等;同时,做老师和家长的小帮手,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这方面的教育与主动性的培养是一致的,可以在同一活动中培养。

(3)发展人际交往能力

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表现在入学后对新的人际环境的适应上。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幼儿不能主动地与同伴交往,或与同伴不能友好相处,遇到问题也不敢去找老师反映或寻求帮助等,结果没有新朋友,他们感到孤独,心情沮丧,学习的兴趣大大减低,学校的吸引力也随之消失。

在幼儿园里必须发展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基本的方法是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交往环境,改善师生关系,鼓励幼儿之间的交往,并让幼儿真正感到与老师、同伴在一起的愉快,从而愿意投入到交往活动中,增长自己的人际关系知识、技能和能力。

(4)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除上述社会适应性之外,幼儿难以记住和遵守小学环境中的大量新规则和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一时难以确立任务意识。针对这些问题,除小学的改革之外,幼儿园应当注意培养幼儿规则和任务意识,特别是在大班阶段。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可通过开展规则游戏或其他活动,让幼儿逐步懂得生活、学习、游戏等都是有规则的,并让他们有机会体验到,如果不遵守规则会造成怎样的后果,有意识地发展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同时,幼儿园可在生活制度、作业课纪律等方面有所改变,如缩短午觉时间、适当延长作业课、要求举手发言等,让幼儿逐步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以有利于缩短入学后适应小学规则的时间。

3.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着眼幼儿终身学习的需要,发展他们基本的学习素质,并在此过程中,帮助他们打下今后学习的基础。幼儿园大致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小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将使幼儿终身受益。如爱看图书的习惯,做事认真的习惯,注意力集中地听教师讲话的习惯,保持文具、书本整洁的习惯,等等。幼儿期,教师和家长应当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件事情上严格、一致、一贯地要求,习惯才能养成。

(2)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所谓非智力品质,主要指影响智力活动的各种个性品质,主要是认识兴趣、学习积极性、意志、自信心等。离开良好的非智力品质,智力是不可能单独成长的。因此,应当重视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和探索积极性,培养他们做事坚持到底,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让幼儿从被动的 “要我学”变成主动的 “我要学”,形成自信、主动的学习态度,产生学习愉快这一积极的情感体验。

(3)发展思维能力和基础能力

幼儿园应当坚决地反对 “小学化”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从根本上发展幼儿的智力,特别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让幼儿在游戏中愉快地发展基础性的能力。比如,拼音学习的基础是语音意识的发展,是语音的辨别能力,幼儿园可以通过儿歌、绕口令,通过语言活动,通过倾听各种声音的感官练习,通过角色游戏等,为幼儿学习拼音打下良好基础;正确写字需要幼儿小肌肉的灵活、手眼的协调以及观察、识记、位置辨别、空间方位知觉等多方面的能力,幼儿园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为幼儿写字做准备。

二、造成幼儿园与小学不衔接的原因

(一)学前阶段与小学阶段的不同教育特点

1.主导活动方面

学前阶段的主导活动是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游戏,幼儿在玩中学,教师指导方法比较直观、灵活、多样,没有家庭作业及考试制度;小学阶段的主导活动是各种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以上课为主要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相对固定、单一,有一定的家庭作业及必要的考试制度。

2.作息制度及生活管理

学前阶段的生活节奏是宽松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活动时间较多,生活管理不具备强制性,没有出勤要求。教师对幼儿在生活上的照顾比较周到和细致。小学阶段的生活节奏快速、紧张,作息制度非常严格。每天上课时间较长,纪律及行为规范带有强制性。教师对儿童在生活上的照料明显减少。

3.师生关系

学前阶段教师与幼儿个别接触机会多,时间长,涉及面广,关系密切、具体;小学阶段师生接触主要是在课堂上,个别接触少,涉及面较窄。

4.环境设备的选择与布置

学前阶段教室的环境布置生动活泼,有许多活动区域,在其中有丰富的活动玩具和材料供幼儿动手操作、摆弄,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游戏及进行同伴交往;小学阶段教室的环境布置相对严肃,成套的课桌椅排列固定,教室内没有玩具,学生自由选择活动的余地较少。

5.社会及成人对儿童的要求和期望

社会及成人对幼儿的要求相对宽松,幼儿的学习压力小、自由多,没有非完成不可的社会任务;而对小学生的要求相对严格,以及家长过高的期望,这就造成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大、自由少,要负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二)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规律

儿童的成长有一定的阶段性,如学前阶段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为主。而小学以后则以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为主。

儿童发展的各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是有连续性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前后两个发展阶段之间存在一个兼具两个阶段特点的交叉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既保留了上一阶段的某些特征,又拥有了下一阶段即将出现的某些特点,这一时期在教育学上被称为过渡期。

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根据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而设立的、具有不同教育任务的教育机构。两类教育机构都比较重视阶段性,而忽视阶段之间的过渡,这是造成幼儿园与小学不衔接的根本原因。具体表现在:一是对过渡阶段儿童的发展特点和需要认识不清,两个机构之间缺乏相互了解和沟通,不能互相配合做好过渡阶段的教育工作;二是对处于过渡阶段的儿童缺乏恰当的教育方法,不能为儿童提供有效的帮助,从而造成了许多幼儿入学后适应不良的问题。

综上所述,造成幼小衔接的实质性问题是主体适应问题,即幼儿对于小学生活的不适应。

三、幼小衔接工作的问题及对策

(一)问 题

为了解决幼儿园与小学衔接中的问题,使儿童更快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我国的幼教工作者曾做过多种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小学化、表面化、片面化三种问题。

1.小学化

许多人以为,只要让幼儿提前学习小学一年级的教材,让幼儿学好拼音,学会识字、写字和做算术,就可以减轻幼儿入学后的压力和负担,就是为入小学做好了准备。有的幼儿园 (包括学前班),甚至照小学的样子排出课程表,采用小学一年级的课本,让教师轮流给孩子正规上课,教学形式和方法均采用小学的做法。这样简单地照搬小学的一套,实际上是让幼儿提前入学,这不仅不能提高孩子的入学适应能力,反而会造成种种弊端,妨碍孩子应有的发展。

小学化的第一个弊端,就是易使孩子养成不专心上课的不良习惯。幼儿园超前教学培养出来的孩子,在入小学时,认为自己什么都学会了,对教学内容没兴趣,在下面做小动作,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不专心听课的习惯;而这种不良习惯会成为这些孩子学习的主要障碍,随着教学的推进,这些孩子会渐渐跟不上教学进度,最终变为 “后进生”。

小学化的第二个弊端,就是教孩子学会了死记硬背,而不善思考。幼儿心理活动的有意性较差,以机械记忆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还处于萌芽状态。若要幼儿学拼音、识字和做算术,幼儿只好花费大量的时间死记硬背,事倍功半,幼儿、家长和教师均很吃力;而这些内容若放在小学阶段,幼儿、家长和教师都觉得轻松自如。更严重的是,过早地让孩子死记硬背,使孩子对许多知识都一知半解,自以为弄懂了,实际上却失去了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从而养成了不爱动脑筋的习惯。这也是孩子智力发展的一个致命伤。

小学化的第三个弊端,就是孩子在读、写、算方面易形成一些错误的或不规范的做法,并且养成了习惯。孩子学习有先入为主的特点,纠正孩子的错误比让孩子从头学要困难得多。如读音不准、做题马虎、字迹潦草、笔画不合规范等,这些毛病一旦形成,就会给小学教育带来麻烦,这不是为孩子入小学做准备,而是在 “帮倒忙”。

小学化倾向与许多人不了解幼儿身心特点,不明白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实质有关,也与部分小学任意拔高新生录取标准有关。当然,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社会上错误的导向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2.表面化

部分幼儿园和理论工作者以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就是让幼儿园大班在外部环境和条件上采取措施,让幼儿对小学生活有所了解。如组织幼儿多参观几次小学,到小学听课,与小学生共同活动;让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相互联系,相互听课;使幼儿园大班的环境、生活学习制度及要求逐渐靠拢小学;开毕业典礼,赠送文具,欢送幼儿入小学等,这些活动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但难以取得长期效应。有的孩子刚入小学兴趣很浓,雄心勃勃,一旦小学对他们没有了神秘感,几经挫折之后,他们就开始厌学、怕学,开始怀念幼儿园的美好时光。这说明,仅让小孩熟悉、向往小学生活还是不够的。

3.片面化

有的人误以为,小学是以学业为主,只要学习成绩好就可以了,因而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只注意学业上的准备,以为孩子知识多、智商高就不愁入学适应问题。有的幼儿园为提高孩子的学业适应能力,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智育,而将体育、德育和美育抛向脑后,致使孩子的身心素质不平衡。许多孩子的知识和智力能适应小学的学习,但存在体质弱、易生病、精力匮乏、社会交往能力差、个性不突出、自理能力不足、审美能力差等问题。单就智育而言,其具体素质也不平衡。如读写能力,孩子说的能力一般优于听的能力。而在说的能力中,许多孩子的自由说、想象说的能力又优于看图说、定向说的能力。书写的能力则最差。由于幼儿园的入学准备工作不全面、不平衡,致使当前许多孩子身心素质不平衡。这也是我国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工作中的一个问题,而且这个问题极其复杂。

(二)对 策

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关键在于转变观念、加强研究,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做好过渡期的教育工作。在工作中应注意:

1.进行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双向改革

幼儿园和小学都应把培养儿童的基本素质作为衔接工作的着眼点,共同创造合理的过渡期的外部教育环境与条件,搞好衔接工作。

幼小衔接问题在我国比较突出,曾经出现过幼儿园向小学看齐和小学向幼儿园看齐的两种错误倾向。在探索中大家发现,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绝不是单靠哪一方能完全解决的,而且必须进行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双向改革,加强园校间的沟通与协作,以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规律为依据,着实培养和提高儿童各方面的适应能力。

2.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素质,认真研究过渡期儿童的特点与发展需要

提高广大教师的素质是幼小衔接工作取得成功的保证,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在于转变旧有观念,提高教师对衔接意义的认识,加深教师对儿童过渡期特点的理解,从而使教师能够自觉研究过渡期每个儿童不同的发展特点及需要,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衔接工作。

3.结合地区特点及幼儿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幼小衔接工作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很大。各地区都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立足于当地幼儿的具体现状,针对幼儿过渡中的最主要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从相关调查中看到,城市幼儿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较弱,农村幼儿却是在人际交往能力方面较弱。因此,不同地区幼小衔接工作的内容是有差异的,且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不可盲目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与实验成果。

尽管幼小衔接的 “坡度”确实存在,并非每个幼儿面临的问题都是一样的。因此,教师在教育中必须因人施教,在面向全体的同时照顾个体差异,对每个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最大限度地改善每个幼儿在入学准备上的不足状态。

4.加强家、园、学校、社区力量的相互配合

幼小衔接工作仅仅依靠幼儿园或小学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幼儿园、小学、家长、社区必须相互配合,形成影响幼儿成长的教育合力。目前不少家长在有关儿童入学准备问题上,存在各种不正确的认识。如有些家长反对幼儿园以游戏作为基本活动,把入学准备片面地理解为认字、做数学题,对入学前的健康准备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等。由此造成,来自家长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儿园的衔接工作构成了冲击。因此,做好家长工作,转变家长观念,使家长掌握正确的态度与方法,与幼儿园和小学共同配合搞好过渡期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此外,在整个衔接工作中,全社会对教育的支持,对儿童的关心也是不可缺少的。幼儿园与小学应加强与社区的沟通与协作,大力宣传做好衔接工作的重大意义,使全社会对此都达成共识,共同配合,做好衔接工作。

5.纠正幼儿园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

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准备,主要是提高幼儿的入学适应性,而不是提前教授幼儿小学的知识。有的幼儿园提前把小学一年级要学习的内容在幼儿园里教授给幼儿,以为这样做幼儿上小学后就不会有什么困难了。事实证明,小学的教育内容有很多不是幼儿所能熟悉的具体的人和事,有许多抽象的书面知识。由于教学内容与幼儿在幼儿园所学习内容差距大,幼儿难以理解,因此在学习中只能较多地采用机械记忆和死记硬背的方法,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反而使幼儿产生 “学习是枯燥无味的苦差事”的错误想法,使他们对学习丧失兴趣,从而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发展。因此,教育者应将幼小衔接的工作重点放在培养幼儿的入学适应性上,针对幼儿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培养幼儿适应新环境的各种素质,帮助幼儿顺利实现幼小过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