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动机属于非智力因素,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良好的学习动机,要把握好动机的强度。有这种学习动力的青少年,他们学习的着眼点不是老师讲得生动不生动,不是学习内容好听不好听,也不过多计较老师对他们的态度,而是看学习的东西对将来建设祖国、对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有没有作用。这样的学生就能对不生动、不好听,甚至枯燥乏味但十分重要的东西也会兴趣盎然,他们的学习动力就比较稳定、持久,学习成绩也就能稳步提高。

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着重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良好学习动机

动机,是推动人的行为的内驱力。它的作用就像汽车的发动机一样,汽车能跑多快,首先取决于发动机的好坏。动机属于非智力因素,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没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就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是提高学习心理素质、提高学习成绩的最重要的因素。

怎样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学习动机呢?

学习动机,首先是来自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需要,而是否对科学文化知识有需要,以及需要的强度,又与青少年对学习的重要性、对科学文化知识的价值的认识密切相关。没有对学习的重要性及科学文化知识价值的正确认识,就不会产生对学习的需要,就没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也就没有努力学习的动力。正如一句谚语所说的:“你可以把牛拉到水边,你却不能按下牛头强迫它喝水。”牛有了对水的需要,它就会自动喝水;没有对水的需要的牛,把它拉到水边它也不会喝水。学生对学习也是这样,只有有了对学习的需要,他们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需要越迫切、越强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获取优秀学习成绩的可能性也越大。

学习动机和学习是辩证的关系,尝到学习的“甜头”,会进一步产生对学习的需要,形成新的学习动机;新的学习动机又推动新的学习。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培养青少年的学习动机要解决好以下问题:

第一,动机要正确。

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正确的与错误的动机。正确的学习动机还包括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也是最高的层次是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学习。当代青少年最高的学习动机,就是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而努力;第二个层次是为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报答老师培养之恩、为自己能立足于社会的需要而努力学习。第一层次、第二层次的学习动机不是对立的,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青少年可以同时培养两个层次的学习动机。

错误的学习动机,是为了个人将来能升官发财,能出人头地的需要而学习。为得到“颜如玉”“黄金屋”而学习。

第二,动机强度要适中。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并不完全成正比。学习动机过弱,学习的动力就小,就不能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动机过强,巴不得一下子就学习很多东西,那就会“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也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因此,良好的学习动机,要把握好动机的强度。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如图10-1所示,学习动机的强度在80左右学习效果最好。

图10-1 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第三,既要培养近景性、直接性学习动机,又要培养远景性、间接性学习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及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学习动机可以分为近景性、直接性和远景性、间接性动机。

近景性、直接性学习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过程的兴趣。如为了得到家长奖励、老师的表扬,或者因为对老师印象好而产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或者因为老师讲课生动、教材内容“好听”而产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等等。例如,有个学生很喜欢学习数学,是因为他觉得数学老师亲切和蔼;有个学生爱上语文课,是因为语文老师讲课生动;有个学生爱上思想品德课,是因为思想品德课老师经常表扬他;等等。近景性、直接性学习动机虽然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但是这种动力力量有限,且不稳定。如果换了老师或者教材内容“不好听”,或者老师讲课不生动,或者学习上稍有困难,他们的学习动机就会大打折扣,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远景性、间接性学习动机,是因为认识到努力学习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或者能帮助自己实现美好的理想与抱负而产生的学习动机。例如,有的学生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思想的影响,认识到国家强盛才有民族的兴旺、家庭的幸福、个人的前途,而国家的强盛,需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因此,他们意识到努力学习是自己的需要,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以上说明,远景性、间接性学习动机,是一种作用稳定、持久的动机。在这种动机驱动下的学习,具有比较大的动力。有这种学习动力的青少年,他们学习的着眼点不是老师讲得生动不生动,不是学习内容好听不好听,也不过多计较老师对他们的态度,而是看学习的东西对将来建设祖国、对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有没有作用。凡是对将来建设祖国、对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有用的,他们都会努力学习。

近景性、直接性学习动机是自发产生的,远景性、间接性学习动机需要通过学习、培养才能形成。一般地讲,年龄越小的学生,近景性、直接性学习动机的成分越多,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要发挥学生近景性、直接性学习动机的作用,也要通过理想信念、人生价值的教育,培养他们的远景性、间接性学习动机。

二、培养正确的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主要来自对学习的需要,但是,学习兴趣也是影响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心理倾向。例如,足球迷一谈起足球便会津津乐道,一有足球比赛便想一睹为快,这就是对足球有兴趣;歌迷,一看到自己崇拜的歌星就激动,一听到歌星的歌曲就情不自禁要跟着唱;等等。培养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就是要把他们的心理倾向引导到学习上来。

(一)既发挥直接学习兴趣的作用,更积极培养间接学习兴趣

心理学把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对某一事物或某一活动本身所具有的趣味性所产生的兴趣,比如,学生对老师生动的讲课,或者对教材中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所产生的兴趣,就是直接兴趣;间接兴趣则是对事物或活动的结果所产生的兴趣,比如,有的同学虽然觉得英语老师的课讲得不“生动”、不“好听”,课文也没有吸引力,但是,他们认识到学好了英语,既可以为获取知识开辟一条新的渠道,又可以为将来找工作多一份资本,还可以为出国留学创造条件……于是,他们仍然对英语课有很浓的兴趣。这种兴趣就是间接兴趣。

直接兴趣虽然也是一种学习动力,但其动力很小,且不持久、不稳定,属于低层次的兴趣。间接兴趣则动力比较大,且有持久性和稳定性,属于高层次的兴趣。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是直接兴趣。中学生随着心理的日益成熟,已开始形成间接兴趣。培养起间接兴趣的学生,就不再过多追求老师讲课的“生动”“好听”,而是更注重学习的结果对自己发展的意义。这样的学生就能对不生动、不好听,甚至枯燥乏味但十分重要的东西也会兴趣盎然,他们的学习动力就比较稳定、持久,学习成绩也就能稳步提高。

(二)正确认识学习与兴趣的关系

有的学生说:“因为我对某某学科没有兴趣,所以我就不想学。”有的还用爱因斯坦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自己辩护。其实,爱因斯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对于有兴趣的东西更喜欢学,更容易学,而不是说没有兴趣可以不学。

没有兴趣就不学,等有了兴趣再学的说法,是认为人是先有兴趣后才学习。这完全颠倒了学习与兴趣的关系。

正确的观点是先学习,在学习中逐步产生兴趣。任何人的任何兴趣都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学习与实践中形成和培养起来的。因此,对于所要学习的东西,不是先有了兴趣才去学习,而只能在学习中去发现和培养兴趣。从来没有学习过的、毫不了解的东西,绝不可能有兴趣。比如,对京剧、交响乐、芭蕾舞、足球、排球等毫不了解的人,就不可能对京剧或者交响乐、芭蕾舞、足球、排球有兴趣,更不可能成为戏迷、乐迷、舞迷、球迷……就以迷恋电子游戏和网络的人而言,他们也是先学习了怎样使用电脑、怎样上网,才会对电子游戏和网络产生兴趣,进而兴趣越来越浓,以致成为网迷。一个没有学习过电脑、没有学过上网的人,决不可对电子游戏和上网有兴趣,更不会对它入迷。

学习与兴趣的关系是“学习→兴趣→学习→兴趣……”,而绝对不是“兴趣→学习→兴趣→再学习……”“学习→兴趣→学习→兴趣……”的循环往复,不是原地重复,而是每循环往复一次,就发展为一个更高的层次。

下面的小诗进一步说明了学习与兴趣的道理: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对此人们已经熟悉/兴趣是学习的结果/有人还不明白这个道理/从来没有学习过的东西/绝不可能产生兴趣/暂时没有兴趣的东西/要先硬着头皮去学习/一旦有了收获/兴趣就油然升起/它就会化为强大的力量/推动你投入新的学习

有的学生还片面要求教师讲课要生动、要“好听”。后面的小诗也可以帮助他们正确看待这个问题:

讲台不是舞台/教师不是演员/上课不是看戏/没有那么多的生动有趣/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乐趣在于攻克难关后的胜利/为了登上科学文化的高峰/必须学会对枯燥的学习有兴趣

【注释】

[1]见《科学大观园》2007第19期《心理健康是成才的关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