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智能机器人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实践成效

智能机器人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实践成效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一个任务,解决的方法不可能是唯一的。而在上智能机器人课程时,学生虽然有着同样的教学环境和学习工具,但是只有任务,没有标准答案。利用任务驱动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环境和机会。在学生参赛过程中渗透的教育是无形的。教育在学生素质培养所取得的成果是有形的。学生在比赛中的活动反馈,又为教学工作提供了借鉴,更是对教学活动效果的一种检验。

13.3.1 培育了创新意识

同一个任务,解决的方法不可能是唯一的。但学校在进行学科教学的时候,问题经常是自问自答式的,即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其实已经有了标准答案。学习内容的答案统一性使得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智力、潜能活动受到抑制,缺少思维的扩展。而在上智能机器人课程时,学生虽然有着同样的教学环境和学习工具,但是只有任务,没有标准答案。最优化解决方案只有自己搭建与设计完成后,通过与其他人的比较才能体现出来。学生在完成任务时,从多个方向思考,有利于防止学生思维的程式化,培养学生产生疑问的能力,而不是按照教师的思路按部就班地去完成任务。这有助于学生理解方法的内涵,在润物无声中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学生会认识到,在机器人的学习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13.3.2 搭建了锻炼平台

利用任务驱动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环境和机会。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里,给学生一些具体的任务,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实践,他们才有机会去发挥创造力,才能去独立思考,才会有所创新。所以,我们定期开展智能机器人比赛,为学生提供一个难度比较大的综合任务,让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运用平时积累的知识、经验、能力来对任务进行抽丝剥茧式地分析与分解,化繁为简,最终完成任务。同时,比赛为学生提供了在各种环境中进行交流学习的机会,可以从中获得各种体验,如与他人协作、取得成功、经历挫折的体验。这些体验和经验会使学生学到很多在学校中学不到的知识。在学生参赛过程中渗透的教育是无形的。教育在学生素质培养所取得的成果是有形的。学生在参赛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锻炼了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勇气和信心。

学生在比赛中的活动反馈,又为教学工作提供了借鉴,更是对教学活动效果的一种检验。教师应该从整个活动中把观察到的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和研究,从而提炼出对学生进行更好的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方法。

参考文献

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1998(5).

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马忠梅.单片机的C语言应用程序设计[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

浦东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钱蓓华 执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