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放下家长的“架子”,不能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如果家长把孩子看做是需要尊重的独立个体,就不会用成人的标准来对待孩子,就会放下家长的“架子”,遇事和孩子商量、讨论,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让孩子去做。家长就要改变“唯我是从”的观念,注意尊重孩子,做到沟通中孩子有表达意见、争辩的权利;变压服行为为以理服人的良好习惯,变训斥为耐心引导。尤其是孩子犯错误或做错事情时,家长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使孩子屈服于家长的威严,这样只能伤害孩子自尊心,对家长产生反感,使孩子与家长之间产生心理上的距离,不愿与家长讲真话、实话,难以达到沟通的目的。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耐心地与孩子分析犯错误原因,总结教训,耐心地引导和帮助孩子克服缺点。
2.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自尊心是孩子奋发向上的源泉,家长一定要以诚恳的态度、恰当的方法与孩子沟通,倾听、尊重孩子的意见,以满足孩子自尊心的要求,切忌拿自己孩子的缺点与邻居、亲戚、朋友孩子的长处相比较或翻以前的旧账,而是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不断帮助孩子确立目标,做孩子成长中的引路人。
3.理智对待孩子做错事或犯错误。孩子是正在人生发展道路上的成长者。因此孩子做错事情或犯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让孩子从做错事情或犯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避免类似的事情再发生。不能理智地对待孩子做错事或犯错误,以对待成人的标准来对待孩子或方法简单、粗暴、横加指责,就会导致孩子关闭心灵的窗户,拒绝沟通,使孩子丧失改正错误的勇气和机会,甚至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现象。相反,理智地对待孩子,就会在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个性、不伤害其自尊的前提下,心平气和地进行有效地沟通。通过分析、启发、引导孩子去认识问题,认识到错在哪儿,反思为什么错,汲取什么教训,让孩子畅所欲言,有充分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将批评、教育与沟通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孩子容易接受,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