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生可以更幸福

人生可以更幸福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他们不但能够享受当下所做的事情,而且通过目前的行为可以拥有更加满意的未来。上面这四种人生类型中,只有第四种是幸福的。有报告指出,在过去的五十年中,许多国家的人都变得更加富有,但幸福指数不仅没有提升,反而下降了。

你幸福吗?

幸福到底是什么?

你想学习幸福的方法吗?

“幸福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得的,同时幸福也是一个需要永不间断追求的过程,幸福的人生态度不仅是为了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也需要享受当下的每时每刻。”这段话是《幸福的方法》这本书勒口上的一段话。当我打开封面,看到这些文字时,我就被吸引了。

《幸福的方法》一书的作者是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哲学和组织行为学博士泰勒·本-沙哈尔。沙哈尔博士开设的“积极心理学”和“领袖心理学”课程被哈佛学生推选为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他本人也被评为哈佛最受欢迎的导师之一。他在《致中国读者》序言中写道,因为积极心理学是1998年才在美国创立的心理学新领域,其核心元素很多都是来自中国的哲学思想和世界观

本书分为三篇:第一篇“幸福是什么”,包括五章内容,介绍了什么是幸福以及幸福生活的重要方面;第二篇“幸福无处不在”,包括三章内容,讨论了如何把这些观点应用到教育、工作及家庭生活中;第三篇“幸福像花儿一样”,包括七章内容,提供了关于幸福本质的思考,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

一、人生的四种类型

作者将人生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及时行乐、不顾后果的“享受主义型”。他们只重视眼前的幸福,却忽视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享乐主义者错误地认为只有过程是重要的。第二种是牺牲眼前快乐、着眼未来目标的“忙碌奔波型”。与享乐主义者相反,这种人认为此刻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实现未来的目标,痛苦的过程是获得未来幸福的必由之路,而错误的观点在于,只有成功本身可以为他们带来快乐,他们感受不到过程的重要性。第三种是既不享受眼前的所有,也对未来没有任何期待的“虚无主义型”。他们对一切都失望,无所作为,同时放弃了过程和结果,对生活已经麻木无感了。第四种是“感悟幸福型”。他们不但能够享受当下所做的事情,而且通过目前的行为可以拥有更加满意的未来。

上面这四种人生类型中,只有第四种是幸福的。回想我们身边的人,真的不乏这四种类型。每个人看到这四种类型的人生,可能都会思考自己到底是哪种类型。细细想来,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其实也会成为不同的类型。

二、幸福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幸福是生命本身的意图和意义,是人类存在的目标和终点。”作者在书中把幸福定义为快乐和意义的结合。他认为,快乐代表现在的美好时光,属于当下的利益;意义则来自于目标,代表未来的意义。我非常赞同这种观点。真正幸福快乐的人,应该在有意义的生活中享受当下的美好;而真正能够持续的幸福感,则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去快乐地努力与奋斗。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顶,也不是在山下漫无目的地走动,而是在向山顶攀登过程中的经历和感受。

人生的终极目标是幸福,而不是金钱。金钱只是我们实现幸福的一种手段。遗憾的是,人们常常搞不清楚目标和手段的区别,往往以牺牲幸福(目标)来换取金钱(手段)。有报告指出,在过去的五十年中,许多国家的人都变得更加富有,但幸福指数不仅没有提升,反而下降了。这是多么值得深思!其实我们无论是否富有,都要全然地接纳自己,为自己创造快乐和有意义的幸福人生。

三、幸福的教育

在本书第二篇,作者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在学校里,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去追求快乐并且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如果学生在学校里,被允许去追求幸福,那么他们就更有可能养成受益一生的习惯;但如果他们在学校里,只是按着“忙碌奔波型”的模式去学习,那他们未来的人生也很有可能就是那样。

由此可见,给孩子一个怎样的未来,取决于我们给孩子一个怎样的现在。回顾我们的校园生活,孩子们的童年快乐吗?孩子们享受学习的过程吗?教育是获得幸福的最好机会,我们的教育是幸福的教育吗?幸福的教育该如何打造呢?我想真该认真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行为。

四、幸福的人生

为别人带来幸福,也就是给自己带来意义与快乐。一个不快乐的人很难给别人带来快乐,一个不幸福的人也很难给别人带来幸福。一根蜡烛可以点亮一千根蜡烛,而它自己的生命却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幸福不会因为分享而被削弱。如果用“幸福至上”取代“物质至上”的观念,我们将会拥有一个更和谐、更仁爱、更幸福的社会

亲爱的朋友们,当我们为登顶而不懈努力时,别忘了时常提醒自己慢慢欣赏沿途的美丽风景。人生并不长,别太赶时间,放慢我们的脚步,你会看到不一样的美景,其实幸福原来就是这么简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